加强农田基本建设夯实现代化农业发展基础
吴基元
(桐城市范岗镇农业站 安徽,桐城231400)
[摘 要]本文通过对农田基本建设现状的认识与初步探讨,提出如何加强农田基本建设的措施与对策,为农业现代化建设的发展提供一定的现实依据。
[关键词]农田;农田基本建设;现代化农业;障碍;现实问题
农田是人们获得大量农产品以及工业原料等必需品的重要载体。当然,随着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的发展,农业生产手段、农业科技水平都有了大幅度的提高,出现了无土栽培、无菌化生产等高新技术栽培。但是,现在直至到遥远的将来,农田依然是人类从事农业生产的重要依附,人类的基本生活资料仍然需要从土地中取得。随着生产手段的不断提高,机械化、规模化、集约化生产经营进程在不断加快,农田基本建设正日渐显得滞后,跟不上现代化农业生产发展的步伐,已严重制约了农业现代化的发展。加强农田基本建设,不断适应现代化农业的发展已显得十分迫切。
1农田基本建设现状
1.1农田基本概况
以范岗镇为例,农田所属体制基本延续了责任田到户时的格局,体制未发生的变化。只有乡镇所在地以及公路两边因新农村建设、工业用地以及民用建筑而被占用了一部分,由于部分农民失去耕地而进行了调整,但比例不大,占我镇耕地面积的2%~3%。土地二轮承包时也基本沿袭了第一轮承包,按照国家第二轮土地承包政策,保持三十年不变,绝大部分农民所属责任田无多大变化。近些年,政府引导,也只有部分土地进行了有序流转,但比例很小。
1.2农田基本建设现状。
1.2.1农田路网建设
随着国家综合国力的不断加强,工业正在反哺农业,国家财政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投入逐年加大,村村通油路工程、种子工程、配方施肥工程、水利工程等正不断推进,范岗镇乡村道路建设得到了很大改观,绝大部分村都实现了油路、水泥路村村通,农民出行已十分方便。农田路网也因此而得到了进一步完善。特别是挂正、晓棚、联合等几个村,自加灌工程项目竣工以后,农田路网建设十分完善,已完全能适应农业生产机械化、规模化、集约化的需要。而我镇其他地方农田路网仍停留在六、七十年代的水平,有不少地方农田路网因年久失修,通行状况甚至比以前更差,无法进行机械化耕作,完全靠人力去耕种,严重制约了现代农业的发展。
1.2.2农田灌溉现状
就范岗镇而言,绝大部分农田都在牯牛背水库灌区。在责任田到户以前,牯牛背水库的水能通达所有灌区农田,然而,责任田到户以后,随着基层组织统的功能的削弱,大部分水利工程因年久失损坏而得不到维护和修复,河道得不到及时清淤,当家塘也很少进行维护与兴修,实际上都成了“聋子耳朵”。有水无法组织灌溉,有水进不了农田,当家塘淤塞,蓄水量下降,再加上水源无人管理,自由灌溉,导致水资源严重流失与浪费。旱不能保收,涝造成灾害,抵御干旱、洪涝灾害的能力严重下降。许多地方灌溉条件不如责任到户以前,情况令人担忧。
1.2.3农田地力现状
由于种植制度,耕作制度的不断变化与发展,农田地力状况较1982年的土壤普查时,已发生了很大的差异。大致现状是:由于掠夺式的经营,不重视农家肥与有机肥的施用,完全依赖化学肥料与农药,土壤有机质含量下降,农药残留量上升,地力水平正不断下降,农作物优质高产潜力有限。
2农田基本建设存在的障碍与现实问题
2.1影响农田基本建设存在的障碍
2.1.1体制障碍
由于责任田到户,各级基层组织,对农民种什么,怎么种不过多干预,集体经济相对也比较薄弱,无法像大集体时那样能集中财力、人力、物力,搞大规模的农田基本建设,许多水利设施也陷入无人管理状态。即使偶尔年份搞一回水利兴修,也完全依赖上级拨款,所以建设力度、规模都十分有限。另外,随着商品经济大潮的涌动,工业经济的快速发展,人口波动性不断加大,基层组织也难以组织力量进行大规模的农田建设会战。
2.1.2资金障碍
由于责任田到户,削弱了集体经济,有些村、组集体经济十分有限,仅能维持基层组织的运营。仅靠国家划拨的水利农田建设资金是十分有限的,可以说是杯水车薪。而筹资筹劳也十分困难。资金成了农田基本建设的瓶颈。
2.1.3人力障碍
有人戏说,当前农村种田的都是“三、六、九”也确实如此,青壮年都是外出务工经商,留守种田的都是妇女、儿童与老人,他们连耕种责任田都感觉力不从心,更何甚于让他们搞水利兴修,筹资筹劳大搞农田基本建设。只能是望人兴叹,心有余而力不足。
2.2现实问题
2.2.1农田路网建设已不能适应现代化农业生产要求
现代化农业是机械化、集约化、科技化、规模化程度很高的产业。农田基本建设的现状已成了发展现代化农业的障碍。影响了机械化程度的提高,影响了规模化经营的进程,影响了土地的流转,影响了能人投资的信心。随着近两年农业生产成本的大幅攀升,种田比较效益下滑,据调查,仅2007年,农民种植一亩田单季稻仅获纯利250元。不少人对农业生产投入信心不足,以致部分地方出现了抛荒现象。
2.2.2农田水利建设急需得到改善
尽管近两年国家对农田水利建设都投入了大量的资金,兴建或修复了大量水利工程。但是农田水利就像人的血脉,主脉畅通了而大量毛细管阻塞,血液循环仍然不畅。大江、大河畅通了,而田间渠网不畅,农田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仍然很弱。如何做到旱涝保收、排灌通畅,切实提高农民种田效益,确实是当前许多基层组织与科研人员值得思考的问题。
2.2.3土壤墒情不断恶化,科技投入不足
自2007年起,桐城市已组织实施了测土配方工程,沃土工程等项目取得了大量第一手资料,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但是如何提高培肥地力,切实改善生产环境,使优质农作物实现稳产高产,确实还有大量工作需要大家来做。
3改善措施
3.1争取国家项目资金支持
各级基层组织要开展认真调研,制定相关的农田基本建设规划,对急需解决的问题进行梳理,并积极申报、立项,争取国家资金支持,完成一批重点、急需建设的工程。
3.2合理引导与开展土地流转
吸引一大批种田致富能人,吸纳民间资金,采取政府支持,投资人出资的方式解决部分农田基本建设的资金缺口难题。
3.3采取灵活的融资方式
如政府划拨一点,上面争取一点,一事一议筹一点的方式,帮助和解决资金问题。
3.4加大宣传力度,动员全社会力量,进行科学规划,防止重复建设
各基层组织与科研单位,科技人员密切配合,分工协作,统筹规划,科学管理,认真组织实施。只有这样,才能不断加大科技推广力度,保证农田基本建设能不断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需要,真正夯实现代化农业发展的基础。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