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3.2 生态创新能力的中介作用
在第3章探索性案例分析和本章前文中,论述了研发生态创新能力的中介作用,即生态创新维度结构对企业生态创新绩效的正向影响通过提高生态创新能力进而促进企业生态创新绩效的机制实现的。
1.生态的技术维度与生态创新能力
生态创新的技术维包括产业技术特征和生态属性,这决定了企业技术生态化改善的约束与可能。企业基于技术经济的评估以及对污染控制的社会需求,进行生态创新的决策。技术的生态化改善是生态创新的核心要素(Oltra et al.,2008) ,其对生态创新能力的影响主要表现在:
首先,产业技术特征影响企业环境与经济整合的战略部署和实施,约束企业生态创新可能的搜索轨迹(Oltra et al.,2008) ,是企业生态创新能力提升的关键因素。企业生态创新必须要克服技术壁垒,而产业技术特征也会作用于新知识技术的创造和传播水平(Jacobsson ,2008) ,影响生态创新的研发和采用。例如, Ashford(2003)认为存在现有环境技术的惯性。除了预期的成本和效益之外,还包括复杂性(这可能需要额外培训) ,现有的生产系统是否适用(如新的环保技术涉及改变关键系统成分)等会直接影响生态创新的初始成本水平,而前期成本高是创新传播的主要因素之一(Cantono & Silverberg ,2009) ,影响企业环境与经济整合的相关决策和部署。复杂程度、相容性、成熟度等产业技术特征是影响企业生态创新开发和生产等成本的重要因素,会影响生态创新的投资意愿和方向选择(Rogers ,1995 ; Ashford ,2005)。而具体应用技术的可得性、技术性能可靠性及工艺灵活性是企业进行环境与经济整合的必要条件,也是生态创新最终实现好的绩效的保证。因此,产业技术特征越有利,企业环境与经济整合能力就越强,越促进企业生态创新绩效。
其次,技术维的生态属性反映企业生态环境改善的倾向和敏感度,表征环境和经济整合的效果,是企业生态创新能力提升的基本要素。企业是从长期运行的角度,基于环境和经济的综合考虑,来进行生态创新努力。例如空气、水、废物和土壤污染的排放强度、能源强度和污染减少开支等这些生态属性指标(Mani & Wheeler ,1998) ,常被用来评价企业的污染性质以及生态创新的投资水平。企业的生态创新活动,是由环境压力的来源和强度等生态属性决定的(Belin et al.,2009)。某些类型的企业本质上有着更多污染,且不同的技术领域,生态化进程也不均衡。企业的生态属性意味着进行生态化改善的可能模式,而企业生态化的高度不均衡性正是企业进行生态创新的一个重要驱动力,更是一个核心障碍(Foxon et al.,2009)
产业的特定环境要求和工艺标准,取代有害成分的替代物的可能,废物减少技术水平、资源消耗减少以及循环利用工艺和生态设计等产业的生态属性,是企业协调环境和经济目标时的出发点。在生态创新过程中,研发人员针对企业技术维的生态属性,寻求环境和经济协调的可能解决方案,逐步提升企业生态创新能力,从而获得生态创新的良好绩效。
2.生态创新的资源维度与生态创新能力
生态创新的资源维反映了企业现有的资源配置和技术、研发水平,包括一般创新的资源和生态创新的特定资源。生态创新的资源维对生态创新能力有正向影响,具体表现为:
一是企业的一般创新资源决定企业的创新能力和水平,从而影响生态创新决策。一般创新和生态创新的障碍和动力是密切关联的,例如技术研发能力、组织学习能力、创新过程控制、风险控制、创新过程管理也是生态创新能力的要素(Montalvo ,2003)。一般创新能力也是生态创新能力的关键因素(Lam ,2009)。企业具备的技术、专业技能和研发水平越高、信息来源和创新经验越丰富,越倾向生态创新,成功率越高(Conceicao et al.,2006)。反之,若企业技术能力和专业水平低,创新能力弱,则生态创新也容易失败,从而使企业竞争力下降。企业的环境绩效和盈利能力呈正相关性,且这种影响在大公司比中小型企业更强(Russo & Fouts ,1997 ; Hart ,1995)。企业其他创新能力越强,企业越容易进行生态创新(Rothenberg & Zyglidopoulos ,2007)。非环境类创新对生态创新的作用显著(Mazzanti & Zoboli ,2006)。
二是企业生态创新的特定资源决定企业生态创新的能力和水平。全面质量管理可以促进企业采用污染预防举措;环境管制预期和“互补性资产”的存在是企业持续清洁生产的主要动机和环境与经济协调能力的促进因素(Khanna et al.,2009)。对环境变化战略适应能力较弱,管理人员匮乏环境培训和短期的方向,工作人员缺乏环境意识和培训,公司在环境问题上的角色以及组织结构类型等,是阻碍企业进行生态创新的关键(Junquera et al.,2003)。而是否采用环境管理体系、环境研发(Labonne ,2006)、环境管理集成度、高层参与和员工教育(Doonan et al.,2005)等是企业从意识上和管理上重视环境问题,从而更好地促进和保障生态创新的顺利开展,提高环境与经济内外部的协调能力,提高生态创新绩效。
3.生态创新的关系维度与生态创新能力
与外部利益相关者联系的能力是企业生态创新成功的关键(Junquera et al.,2003)。 González(2008)认为企业生态创新的运作及决策制定与社会、制度和市场密切相关。 González(2005)认为环境技术决策是企业对各种各样的主体和因素的刺激与奖励的反应。包括多种形式的影响:市场和非市场的压力、信息流和协作伙伴关系(网络)。虽然环境规章通常被视为企业研发或采用环境技术的最强大压力,其他主体/因素也可能发挥重要作用,包括工业协会和商会、设备和投入的供应商、投资者、保险公司、最终消费者/工业客户、竞争对手、环境非政府组织、绿色政党、民间社团(大众传播媒介的影响)、公共和私营研究中心及金融机构。在环境技术变革的特定阶段,其中的一些主体/因素可能会比其他因素更为重要。
Technopolis(2008)认为生态创新是政府、竞争对手和市场的会合。 Belin et al.(2009)认为生态创新比一般创新需要更多的外部资源的知识和信息。这些外部信息来源通常来自供应商、咨询公司或公共研究机构。
企业独立地进行生态创新较为困难,必须在与其他相关组织(用户、供应商、竞争者、非相关企业、大学、研究机构、咨询公司、政府等)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中进行创新,从而使得企业内外资源有效整合和利用,促进生态创新,逐步积累和提升技术创新能力,提高企业生态创新绩效。
总之,良好的外部关系网络是生态创新能力的支撑和保证。与商业网络成员间相互依赖、共享知识与技能、共同开发与生产,既降低了生态创新中不确定性因素所导致的风险,又降低了研发成本,促进生态创新的成功;与社会网络的良好沟通、信任和承诺有利于生态创新研发过程的资源获取、学科交流、开阔思路、创造性地解决问题,促进对企业生态目标和战略意图的理解,使企业与监管部门和公众维系良好关系,提升对外关系协调、评价等能力,树立企业形象。
4.企业生态创新能力与生态创新绩效
经济和环境目标的多重性和冲突性是生态创新的主要特征。如Stanwick(1998)认为经济绩效与环境绩效是负相关关系; Walley & Whitehead(1994)认为两者是负相关关系或者相关性不显著;而在Porter & Linde(1995)看来,不应错误地认为企业的环境改善活动与企业竞争力是此消彼长的取舍关系。适当的环境管制有利于促进企业积极创新并提高资源生产力,从而能够提高企业的生产效率和竞争力。 Klassen & Mclaughlin(1996)则认为企业环境绩效与经济绩效之间是正相关关系。当前研究结果存在较大的分歧,主要原因是忽视了对企业环境和经济目标的内在联系的考察(King ,2001) ,也有相当多的研究工作认为对环境绩效的衡量结果应该易于在投资人、政府、公众以及企业内部进行沟通(Gerde ,2001)。
大量的文献表明,环境和经济的内外部整合能力是企业生态创新能力的重要部分。生态创新的实施需要企业设计部、工程部、采购部、研发部、质保部、环保部门等多个部门之间的共同努力,还需要协调好与相关外部资源的关系。因此,生态创新是企业内外部基于环境和经济共赢的协调整合;企业内部的环境和经济内部整合能力和环境与经济的外部整合能力是解决企业内外部各种问题和冲突的纽带,也是构成企业生态创新能力的关键要素,直接影响生态创新绩效。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