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1 经济增长的先驱——新能源产业
一般地说,常规能源是指技术上比较成熟且已被大规模利用的能源,而新能源是相对于技术上较成熟且已被大规模利用的常规能源,未大规模利用,正在积极研究开发的能源。因此,煤、石油、天然气以及大中型水电都被看作常规能源,而把太阳能、风能、现代生物质能、地热能、海洋能以及核能、氢能等作为新能源。随着技术的进步和可持续发展观念的树立,过去一直被看作垃圾的工业与生活有机废弃物被重新认识,作为一种能源资源化利用的物质而受到深入的研究和开发利用,因此,废弃物的资源化利用也可看作是新能源技术的一种形式。
2011年3月发生的日本大地震逐渐演变成一场全球能源市场的“大地震”,全球能源消费结构也由此进入调整时期。同时,中东地区的紧张局势升级,各个产油大国内部矛盾重重,复杂的“地缘政治”导致石油供给也出现不确定性,油价波动明显。此外,大地震引起的严重核泄漏问题对于全球核能发展产生了相当大的阻碍。不少发达国家表示其核能计划将暂时搁置。因此在核能的安全风险暴露之后,风电和光伏的安全性相对凸显。在节能减排和低碳发展的总体大环境下,未来风电和光伏在全球能源消费结构中的比重将增大。欧洲风能协会3月15日在比利时首都布鲁塞尔发表公报表示,欧盟计划今后20年投资4000亿欧元,以实施风电工业计划。根据欧盟成员国目前制定的2020年国家规划,未来10年,风能发电将占到欧盟发电总量的14%。世界能源局势出现动荡。
而从我国来看,一直以来,我国的能源消费结构都表现出与世界消费结构显著的差异(见图9‐1)。图9‐1反映,相对于世界以石油为主要能源,我国能源消耗以煤炭为主,且能源消费表现出显著的不平衡。实际上,我国煤炭的比例已呈有起伏的降低,由1995年的74.6%降到2007年的70.4%,其间的2002年还出现过66.3%的低值。而当前石油危机以及石油价格起伏严重影响世界经济的健康发展,石油也并不适合发展为中国的首要能源。同时,我国天然气在能源中的比例大大低于世界平均水平,迫切需要提高天然气的产量和消费量。而我们的天然气资源相对贫乏,许多大气田开发难度大、单井产量低、生产成本高,多数气田远离经济中心又使运输成本相当高。
图9‐1 中国能源消费结构与世界对比
图9‐2 2010年不同类型能源投资金额 (单位:亿元)
因此,新能源的恰当应用也迫在眉睫。而我国的现状是,新能源之一核电在一次能源中的比例低于世界平均水平,更明显低于欧、美和日本,如2007年中国核电所占比例(0.8%)远低于日本(12.2%)和欧洲(11.0%),这说明我国核能具有巨大发展潜力。
就电力行业,从资金投入角度来说,2010年,全国电力工程建设完成投资7051亿元,比上年降低8.45%,其中,电源工程建设完成投资3641亿元,比上年降低4.26%;电网投资完成3410亿元,比上年降低12.53%。
从技术投入来说,2010年,云南至广东以及向家坝至上海±800千伏特高压直流输电工程建成投运,为世界特高压直流输电技术的最高水平,将我国电网技术提升到新台阶。宁夏灵武电厂二期工程百万千瓦机组建成投产,成为世界上首个百万千瓦超超临界空气冷却发电机组项目,将促进我国富煤、贫水地区电力工业的可持续发展。上海东海大桥海上风电场34台风机全部正式并网,成为亚洲首个大型海上风电并网发电项目。与此同时,“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风电场接入电力系统关键技术研究”项目在北京通过了验收,为解决我国风电发展过程中遇到的关键技术难题发挥了重要作用,对促进电网与新能源发电协调发展,促进风力发电健康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特别的,从饱受大家关注的核能问题来看,中国的核电发展事实上已经进入了一个提速阶段。一批新的核电项目陆续获批并开工建设。除浙江三门和山东海阳外,广东岭澳二期、浙江秦山二期扩建、辽宁红沿河一期和福建宁德一期工程共计12台核电机组也已获批,先后实现主体工程开工建设(核反应堆厂房浇注第一罐混凝土)的关键里程碑目标。截至目前,中国已有商业运行核电机组13台,在建28台,预计到2020年将达到100多台。中国已经建立了比较完整的核安全监管体系,包括政府监管部门、地区核安全监督站以及相关技术支持单位。核电作为清洁能源,正被广泛地使用中。而在福岛事件之后,全球开展了大范围的核电站安全评估行动,中国也开展了及时有效的应急响应行动,正在抓紧进行中国核电大检查,并编制中国核安全规划,高瞻远瞩地进行核电使用的相关安排。
从电力产出来说,我国的发电量大部分来自于火电,即燃煤发电,而其他核电、风电等贡献的力量较少。而在“其他”中包括了光伏发电,说明对于我国整体来说新能源利用的未来前景十分广阔。用电量来说,随着经济趋势逐渐上扬,经济增长局面较为稳定,全社会用电量也在稳步上升(见表9‐1)。
表9‐1 全国发电量及用电量情况分布
数据来源: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相关数据
而从浙江省能源消费的情况来看,供求趋于紧张。浙江是能源消耗大省,96%以上的化石能源依赖外部调入。而在能源供应中,以用电最为突出,全省电网供电能力在1200万千瓦左右,在2004年时,夏天全省最高用电需求达到了1900万千瓦,缺电比重达58.33%,是全国电力缺口相对值最高的省份。而由于近几年,浙江省夏天高温天气居多,用电荒的问题更是突出。夏季全省统调可用电力为3150~3240万千瓦,基本落实的最大外购电力约900万千瓦,全省供电能力在4100万千瓦左右,高峰时段最大电力缺口约200万千瓦,若出现持续高温干旱等极端天气,最大电力供需缺口可能扩大到300万千瓦左右,供用电形势不容乐观。
同时,在浙江省经济快速发展的关键阶段,一次能源生产增长缓慢(原煤为负增长,水电、核电近3年的平均增长率为5.5%、3.5%),自给率逐年下降;二次能源生产的增长无法应对广阔的市场需要,能源瓶颈制约日益突出。现阶段以煤为主的电源结构还加剧了煤炭供应紧张,电力短缺又导致企业大量启用柴油发电,油制品供需矛盾也由此凸现。
反观浙江省的新能源发展情况,不难发现,浙江省新能源产业起步较早,近年来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2009年全省新能源产业销售收入560亿元。太阳能光伏产业已初步形成从工业硅生产到光伏系统开发的完整产业链,光伏电池产能近1000MW,光伏产业年销售收入约400亿元;光热产业已形成了一批全国有影响的产业发展集聚区,太阳能热水器产量约占全国的25%;风电产业初具规模,自主研发的2.5MW风机进入产业化阶段,企业自主研发能力不断增强,整机制造能力近1000MW,整机制造及零配件生产企业年销售收入30亿元;生物质能产业中,循环流化床垃圾焚烧锅炉技术全国领先;核电站用高标准管材、阀门等附件,秦山核电站二期工程3号机组正式投运,在运核电装机容量突破1000万千瓦;水电、潮汐能发电设备生产也有较大突破,形成了日趋成熟的水电及潮汐能产业链;而在智能电网的研发上,国家电网首座500千伏智能变电站在浙江省金华正式投运。同时,在非晶及微晶薄膜电池生产与装备制造、硅晶体材料切片、2.5MW及以上风电机组研发与生产等领域形成了一批国内外技术水平领先的龙头企业。全省还拥有一批从事研发与产业化的高校及科研院所、一批拥有核心技术的企业研发中心及博士后流动站、一批国家级和省级技术创新平台,为新能源产业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浙江省省区位优势明显,产业基础较好,科研及技术支撑资源丰富,与全球经济技术合作密切,发展新能源产业的综合配套条件较为优越;随着世界各国对新能源发展重视程度日益提高,产业发展空间广阔,潜力巨大。必须顺应国内外新能源产业发展新趋势,紧紧抓住国家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有利时机,加快新能源产业发展,努力培育新的增长点,实现经济转型升级和可持续发展。
从总体上看,浙江省新能源产业发展尚属起步阶段,仍然存在不少薄弱环节和制约瓶颈,与国内外领先地区相比还有一定的差距。一是国内市场刚刚启动,受制于新能源产品价格和电网接入等问题,难以在国内大规模推广应用,产品主要依赖国际市场。二是光伏等新能源产业呈现出“两头小、中间大”的分布格局,原料和市场两头在外,多数企业主要赚取中间的加工利润。三是企业创新能力不足,许多关键设备及技术依赖进口,难以形成自身的核心竞争力。同时,缺乏相应的高端研发人才和终端操作技术人员,制约产业发展。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