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堰市科技兴工道路选择、目标与重点
一、十堰市科技兴工道路的选择
十堰市科技兴工道路的选择,就是指在认真分析十堰现实产业基础、科技条件和自然资源禀赋的基础上,充分吸收世界各国和地区的成功经验,正确选择适合本地情况的科技发展战略和科技与产业结合的模式。
(一)科技基础条件与资源禀赋条件
1.科技基础条件分析
科技兴工既包含科技创新,更重要的是以技术创新成果的转化来促进产业成长,科技条件既包括企业创新的外围环境,也包括发展现状,人才基础,科技投入水平等方面。
( 1)基础条件和外围环境已基本形成,但企业的创新主体地位还不突出。从形式上来看,外部体制环境是完备的。市、县两级政府建立了专职抓科技工作的领导,建立了领导联系科技专家制度、科技项目制度和重大项目专家咨询制度。全市连续三年有5个县(市、区)通过了科技部组织的科技进步考核,张湾区、茅箭区先后被评为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区。科技工作的组织体系和工作机制不断完善。全市各级建立了较为完善的科技管理、科学普及、科技教育,科技宣传、科技交流、科技培训体系和阵地。全市建有1个国家级技术中心, 3个省级企业技术中心, 10家市级企业技术中心, 1个博士后流动站, 1个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 1个汽车关键零部件产业基地。但应该看到,科技创新的总体规划内容针对性不够,应该完成的科技创新的刚性目标内容不够明确,企业作为科技创新的主体地位还不突出。根据市科技情报研究所2004年调查,在全市200多家汽车零部件加工企业中,仅有39家企业建立了研发机构,大部分企业没有技术创新机构,由于科技人员少,研究开发能力差,仅能从事小改小革,只能进行简单地扩大再生产,无力顾及技术创新。十堰市内没有一个工程院院士,四所高等院校中没有一个国家级重点实验室,没有一个国家级学科带头人,由于科技创新能力弱,企业发展所需要的技术设备绝大部分靠引进,这些因素的存在,严重制约了产业发展。
( 2)科技人才队伍整体规模大,但结构不合理。据2003年全市专业技术人才调查显示,目前,全市拥有各类人才92479人,比1999年增长了43. 7%,其中专业技术人员77978人,比1995年增长了52. 7%,平均每万人拥有专业技术人员229人,比1995年增长75人。从事科技活动人员数居全省第四位,从事R&D人数居全省第二位。拥有享受国务院津贴的专家65人,省政府专项津贴专家17人,有突出贡献的省级中青年专家45人。市内有郧阳医学院、湖北汽车工业学院,十堰职业技术学院和郧阳师专等四所高等院校和48所职业技术中等学校,每年为市区企业提供大批专业人才和实用技术人才。特别是东风公司和十堰市以培养汽车产业工人为特色的大十堰地区的汽车职业教育体系比较完备,使十堰成为汽车中等职业人才教育中心。但是总量不足与结构不合理的矛盾非常突出。除东风公司外,市域内企事业单位平均每万名从业人员拥有人才443人,人才资源密度为4. 43%,低于宜昌和黄石。在各种人才中, “一主四大”产业人才只有1073人,占2. 5%。如旅游业,在143名管理人员中,旅游专业本科生仅1人。生物医药行业专业技术人才20人。竹山全县仅有1名蔬菜种植技术人才。全县有林业用地330万亩,而林业系统生产一线的专业技术人员只有80名,平均每名专业技术人员要负责4万亩的林业用地的科技服务。二是结构不合理,学历结构层次低。博士6人,占0. 02%,硕士、研究生279人,占0. 66%,本科学历25. 32%,高级职称人员少,正高级职称183人,占0. 43%,副高级占6. 2%,中级职称占59. 52%。高级职称人员年龄断层现象较为突出,面临青黄不接的局面。产业结构分布不合理,第一、第二、第三产业中人才的分布比例为1∶0. 7∶12. 9,分布严重不合理,属典型的第三产业一元结构。专业结构分布不合理,大部分人才聚集在教育、卫生行业,十堰市作为全国重要的制造业基地,机电行业仅有工程技术人员1800多人,占职工总数不到一成。三是现有人才队伍不稳,人才流失严重。1997~2002年,县市区共流失具有大专以上学历或中级以上职称的专业技术人才1006人,市直共流失1347人。2001年,全市共流失人才129人,其中研究生8人、本科生64人、大专生39人,高级职称21人、中级职称60人。大专以上占86%,中级职称以上占62. 8%, 40岁以下的中青年骨干占93. 8%。2002年,仅市直就流失高级专业技术人才9人,而引进同类人才为0。张湾区近五年调入专业技术和经营管理人才84人,流出139人。近几年,企业人才以18%的速度递减。2003年中高级职称人才外流将近1000人。四是缺乏必要的人才激励机制,科技资源相对过剩。许多企业从从业人员结构上看,科技人员并不少,似乎科技资源(人才和技术)的供应过剩,实质上是企业对科技资源的需求不足,人才的潜力没有充分发挥,缺乏必要的人才激励机制。
( 3)科技创新成果的数量和质量明显提升,但总体投入依然偏低。“九五”以来,全市共实现科技总投入196288万元,各级“科技三费”每年以10%的速度增长(见表2-1) ,市级科技创新基金每年增加到500万元,企业研发经费达到销售收入的3%以上。
表2-1 2000年以来全市科技投入情况
“九五”以来,全市共组织鉴定验收并登记科技成果200余项,获省级科学技术奖35项,仅2002~2003年度就有11项科技成果获省科技奖励,获奖数量和档次均创历史新高。其中,由十堰市戎马汽车新技术研究所周殿玺发明的车辆用常差速常互锁高通过能力传动装置获省科技发明一等奖。出现了以地膜水稻、鄂玉10号、试管婴儿、基因搭桥等为代表的一批处于全国、全省领先水平的科研成果。近几年来,我市知识产权数量呈大幅度上升,专利申请量在全省各地市州中一直处领先地位。湖北通达股份有限公司拥有专利20余项,十堰市戎马汽车新技术研究所高级工程师周殿玺发明的“车辆用常差速常互锁高通过能力传动装置”已申请了国际上19个国家的知识产权保护;民营企业对申请知识产权保护更为重视,如倍力公司、正发公司、邦达公司年申请专利的数量都在3件以上。全市1999年申请专利数量不足百件, 2000年达到了110件, 2001年达135件, 2002年达200余件,呈逐年上升趋势(见表2-2) 。但总体投入偏低的矛盾还没有解决:一总体科技投入偏低,未达到《中华人民共和国科技进步法》所规定的“国家财政用于科学技术的经费增长幅度,高于国家财政经常性收入的增长幅度”要求,特别是县一级科技投入偏低,有些县甚至出现空转现象;二是企业未成为真正意义上的投资主体。国家规定,一般企业用于技术创新的经费要达到年销售收入的3%左右,高新技术企业要达到3%~5%,而且要逐步增加到6%~10%,如生产别克轿车的上海通用汽车公司、联合电子汽车公司,其每年用于科技开发经费要占其总投入(每年10亿元左右)的40%以上,而我市绝大部分企业没有达到这个水平,有的企业甚至连财务上都没设这个科目;三是融资渠道单一,整个社会尚未形成多元化的投资主体, 20世纪90年代后期,金融部门改革,银行借贷款手续繁多,加之整个投融资体系尚未健全,导致企业筹资渠道不畅,严重影响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建设。
表2-2 1998年以来我市专利受理量,批准量及分布状况 单位:件
注: 2004年数据截至2004年11月底。
( 4)高新技术产业呈现良好的发展势头,用信息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初见成效,但工业总体科技含量仍然偏低。1998年以来,省科技厅和国家先后在白浪批准建立了湖北省十堰市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和国家火炬计划汽车关键零部件产业基地,全市高新技术产业有了突破性的发展,全市已发展高新技术企业60余家,累计开发新产品、新工艺、新技术300余项,创省级精品名牌10余项,高新技术产值以年均30%的速度递增,由1997年的7. 9亿元增加到2003年的40多亿元,高新技术产值占工业总产值的比重由1997年的6%上升到12%。以十堰高新技术开发区为区域特色,湖北通达、路神车桥、先锋模具、十堰天运、东风星新、东风客底、东风特汽、十堰正发、十堰倍力、益民铜材、清大药业、十堰麦克、丹澳等高新技术企业正逐步成为我市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点。
全市拥有以东风汽车公司为代表的汽车制造企业和汽车零部件生产企业200余家,工业总产值已占全市经济总量的48. 5%,城区占80%以上。近几年来,围绕汽车主导产业,通过利用高新技术进行嫁接改造,使汽车产业的重点产品生产开发能力持续提高。以东风汽车公司、十堰高新技术开发区汽配城为核心的汽车设计制造,加工采购、销售、服务融为一体的汽车产业链已形成。运用CAD、 CAM、 CIMS设计制造以及ERP、 CRM、 SCM等企业资源计划、客户关系管理和供应链关系管理等技术的集成极大地提高了汽车制造业的设计、制造、加工企业的技术含量、产品质量和管理水平,有力地促进了区域产业链、企业群体的整体发展。全市已有48家重点企业实施了CAD、 CAM技术应用示范,其技术覆盖率在20%以上。CIMS和ERP已在通达、东风车桥、车架、车身、三环集团等企业逐步展开,先锋模具等6家企业被确定为全国制造业信息化示范企业。但工业总体科技含量偏低的局面还没有大的改变。高新技术产业规模偏小,高新技术产品较少。我市与汽车系列零部件配套的产品中,高科技含量、高附加值的产品少,绝大多数产品是大路货。较高附加值的轻、重系列仅200余种,轿车零部件仅10余种,技术创新水平跟不上时代发展需求,加之绝大多数的企业设备陈旧,都是20世纪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期水平,使得整个企业产品的加工水平不高,产品质量不过关,成本高,企业利润少,品牌少,缺乏市场竞争力。电子信息、生物工程、新材料等新兴高新技术产业在我市未形成气候,现有高新技术企业中真正属于本行业领先地位的不多。
( 5)农业资源的开发已经起步,但市场风险约束性强,产业化程度偏低。现代农业已经成为工业化过程中不可或缺的链条环节,其与生产加工相结合构成很多轻工产业链条。当前全市共引进、培育、推广农业新品种、新技术300余项,农业先进适用技术普及率达到95%,农业新品种覆盖率达到98%,农业科技进步率达到40%,以科技为先导的特色农业、有机农业、生态农业、节水抗灾农业为县域经济发展注入了新活力。地膜水稻推广面积达23万亩,地膜玉米达58万亩,地膜覆盖技术已普及到蔬菜、油菜、魔芋、中药材等农作物。黄姜高产、高含及高抗病技术全面推广, GAP种植已成为全省标准,黄姜种植、加工产业链已基本形成,成为农民脱贫致富的支柱产业。2003年全市获得的有机食品、绿色食品和无公害食品品牌达28个,通过欧盟等国际认证机构认证的有机食品品牌达13个,占全省有机品牌的37. 1%。截至2003年底,全市茶叶、柑桔、黄姜、魔芋、中药材、蔬菜(含山野菜) 、食用菌、草食畜牧业八大特色产业基地面积达到270万亩,实现产值22. 4亿元。由于我国农产品市场总体供过于求的格局,加之特色农产品生产的技术含量不高,很容易模仿和扩张,市场风险越来越明显,我市黄姜产业的发展就是典型。抵御市场风险的有效手段是规模和品牌,由于总体产业化程度偏低,品牌效应不明显,使农业资源的开发还不能在知名品牌的拉动下形成规模效应。
2.十堰市科技兴工的自然资源禀赋
科技生产力转变成为现实生产力必须以产业作依托,产业发展必须以资源为基础,资源特色就是竞争力。因此,分析十堰市特色资源优势,对十堰市科技兴工道路的选择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 1)水资源及相关资源分析。十堰境内有亚洲第一大人工淡水湖丹江口水库,汉江、堵河等中小河流2489条,年平均过境水量311亿立方米,水资源丰富,水质良好,具有发展水电、水产养殖、水上旅游、水饮品业的潜在优势。
表2-3 十堰市水资源禀赋分析
( 2)山场资源分析。十堰是车城,更是山城。十堰市国土特点是“八山一水一分田” ,山场面积庞大,气候南北兼备,生态优良,适宜多种生物生长繁衍,开发山场资源潜力巨大,是发展现代有机特色农业的有利场所。
表2-4 十堰市山资源禀赋分析
对以上科技兴工现实条件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一方面十堰科技创新的产业载体优势明显,资源禀赋特色突出,如果充分利用东风汽车公司的技术资源,人才集聚效应也是明显的。但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不突出,总体科技投入不足,非汽车产业的创新载体规模小,数量少,人才资源不足,总体创新活力不够的矛盾仍没有得到改善。培植有创新能力的产业载体,突出企业科技创新的主体地位是我们需要长期解决的基础性问题。
(二)科技促进产业发展模式的比较分析及我市科技兴工道路的选择
1.科技创新模式比较分析
各国和地区科技发展模式大致有三类。一是自主研发模式,以知识积聚、自我原始创新为主,美国等工业发达国家基本上采用这种模式。二是技术引模式,具有代表性的国家和地区是日本、韩国和中国台湾。三是不同形式的技术共同体,为近年来在国内外发达地区兴起的一种研发模式。
自主研发模式主要特点是科学和技术为原创性的,起点高、拥有核心技术,技术具有独立性,占据科技和经济至高点。但投入大,风险高,需要高精尖的科技人才和科研设备,经济效益滞后。因此,自主研发必须有强大的经济实力和雄厚的科技资源作后盾,美国等先进发达国家主要走的是自主研发道路。
技术引进模式的特点是成本低、商业化时间短,能在短时间内实现技术跨越,但技术对外依赖性强,必须以开放为前提。
技术引进模式依据其消化吸收能力又分为两种亚型,即“引进——消化、吸收——创新”型和“引进——模仿——再引进”型。
从世界经济发展的历史来看,日本和亚洲“四小龙”是技术引进模式比较成功的范例,日本和亚洲四小龙成功地运用了技术引进战略,实现了经济的跨越式发展。但是,由于技术引进模式注重技术引进,而在原始创新方面采取“搭便车”的战略,使得科技发展后劲不足。其弊端一是自身科研能力差,对外依赖性强。许多高新技术的开发和引进依赖于发达国家和地区,科技发展和技术升级处于被动局面。二是短期效益好,长期效益差。技术引进战略在较短时期内可提高本国(地区)的科技水平,大大节省研究周期和研究经费,但从长远来看,只靠技术引进和消化、吸收不利于自身科技竞争力的提高,只能追赶,无法领先。三是本国(地区)高层次科研人员不足,不利于科技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表2-5 技术引进两种亚型的比较
表2-6 三种科技发展模式比较
续表
由于科技创新成本愈来愈高,创新风险愈来愈多,为分摊R&D成本,加快技术创新速度和商业化进程,实行不同形式的战略联盟和技术共同体已成为发达国家和地区近年来科技创新的主要发展趋势。R&D战略联盟和技术共同体形式多种多样,企业创新之间的联盟,企业与大学,研发机构之间的联盟,大企业与中小企业研发合作、分工、分包,企业与政府委托、采购合同合作等等。
以上三种科学技术发展模式在同产业经济的结合中,又衍生出不同的模式。
2.科技与产业结合模式比较分析
科学技术并不仅仅停留在自身的发展上,它的最终目的是促进产业经济的发展,科学技术必须与产业经济相结合才能实现自身的价值。科技与产业结合模式大体可分为“内生动力”和“外生动力”型。“内生动力”型也称创新驱动型,主要是指区域内技术创新资源丰富,在技术商品化的推进下,大量高新技术成果产业化,逐步聚集形成高新技术产业的聚集区。美国“ 128号公路”高技术园区、北卡罗莱纳三角研究园区、英国的剑桥科学园、硅谷、北京中关村是这一模式的成功范例; “内生动力”型还有一个模式是大企业外围型。特点是,围绕大企业的发展,或是这些企业加大对高新技术的投入,或是围绕大企业的配套产品提供,形成高新技术产业聚集。例如美国达拉斯的高技术产业是以得克萨斯仪器公司为依托,而西雅图地区高技术产业区则是依靠波音飞机公司发展起来的。“外生动力”型发展模式,也称投资驱动型或供应链成长型。主要特点是,科技创新能力不足;但接受国际国内产业转移和投资,并融入产业链,产品、企业聚集,形成较大经济规模。韩国、台湾地区、东南亚国家,我国沿海地区在发展初的发展模式就是“外生动力”型。其主要特点是从技术产品成熟期进入,并向产业链的上游发展。
表2-7 两种科技兴工模式的比较
3.我国科技经济发展趋势分析
未来10~20年,是我国全面进入小康社会的发展时期,也是我国科技发展的重要机遇期。国家科技发展战略的态势,同样是我市科技兴工道路的选择需要认真研究的内容。我国的科技经济的发展趋势表现在以下方面:
( 1)科技、经济将选择更加开放的发展道路。全球经济一体化加速了新技术由创新向其他国家和地区扩散的过程,这种扩散通常有四种重要途径:①发展中国家直接引进新技术,或者进口含有新技术的产品;②通过吸引外国直接投资,直接获得新技术;③通过互联网获取各种知识、技术和信息;④通过与发达国家的科技合作、科技交流和人员往来获得新知识、新技术。经济全球化和地区经济一体化为十堰在更大范围内、更高的层次上充分利用两种科技资源,两种科技人才,开拓两种科技市场提供了便利条件。
( 2)科技发展战略由技术引进型向自主创新型转变。进入新世纪,我国将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历史发展阶段,根据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发展目标,到2020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将在2000年的基础上翻两番,人均生产总值将由现在的1000美元上升到3000美元。国际经验表明,这是一个重要的经济社会转型时期,突出表现在创新日益成为支撑和引领经济社会发展的主导因素,这一时期,产业结构将进行战略性调整且不断升级,经济增长从要素驱动型向创新驱动型转型。与此相适应,科技发展战略也将从引进模仿为主向自主创新为主发展,从注重单项技术突破向更加注重技术集成方向转变。
( 3)以人为本和促进经济、社会、环境协调发展将成为科学技术发展的基本目标。工业化是不可逾越的发展阶段,加速实现工业化将是我国当前和今后较长时期经济发展的核心内容。但不同时期的工业化有不同的内容,目前,由于我国社会发展相当滞后,人口、资源、环境不够协调,城乡之间、区域之间发展不平衡,资源消耗压力越来越大。整个社会经济的发展工业化必须走“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道路,以推进节约型社会的建设和循环经济为手段解决人口、资源、环境、健康、贫困等重大发展问题,这就要求科技的发展必须把以人为本和促进经济、社会、环境和资源协调发展作为基本目标。
我国经济和科技发展的这种趋势,要求十堰今后的科技发展必须在扩大开放、加强技术引进的同时,增强科技自主创新能力,并且做到以人为本,促进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使区域科技发展战略与国家科技发展战略和目标相统一。
4.十堰市科技兴工发展道路的选择
根据以上对我市经济和科学技术发展的实际状况分析,遵循我国经济与科技发展的必然趋势,借鉴国内外科技及其与产业发展的经验,我们认为选择我市科技兴工的发展道路应注重以下几点:
( 1)政府推动和引导是科技兴工的前提。科技创新的风险性决定了中小企业在创新过程中的弱势地位,必须依靠政府的长期支持和引导,因此地方政府在科技兴工中的地位是非常突出的。政府在推动和引导中的主要内容是科技兴工的长期规划、科技兴工的政策导向、科技兴工的财力支撑。在确立企业作为科技兴工创新主体,鼓励企业加快自身技术改造和技术创新的同时,经过一段时间的积累,才能逐步使政府财力为主的科技投入转向以企业和政府财力为共同主体的科技投入新体制,政府的作用也将由推动转变为引导,在这个转换过程中实现十堰地区科技兴工内部机制的创新与投入的良性循环。
( 2)广泛深入地开展技术引进,在消化吸收中创新是科技兴工的基本内容。这一观点的提出是基于十堰经济发展的水平和科技现有实力。从经济方面看,十堰市虽然正处在工业化中期的起点,但二元结构明显,城镇化水平低下,产业结构单一。从科技发展的现状来看,十堰市科技实力不断增强,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迅速,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初见成效,科技正在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中起到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但是,从总体来,十堰仍属于中西部科技欠发达地区,除去东风公司,十堰市属科技发展水平还不高,科技实力不强,区域内科技资源相对贫乏,企业科技创新的主体地位还不突出,自主创新和引进吸收技术能力均不足,科技发展总体上处于术引进阶段。因此,十堰市的科技发展应该以引进为主、同时通过消化、吸收在引进技术市场化、本土化方面进行创新。
( 3)突破性地进行自主与合作研发,促进优势产业的技术创新是科技创新的重点方向。十堰市相对于中西部地区大多数地级市,具有明显的产业优势和人力资源优势,尤其在汽车产业方面,还有较强的科技优势,具备自主或与国内外同行合作开展技术创新的能力。因此,应选择适当的项目,突破性的开展自主与合作研发。
( 4)市场导向,资源导向是科技兴工的立足点。在市场经济条件,技术引进与创新都必须按照市场的需求来开展,否则不论多么新的技术,没有市场的需求,就不可能产生效益,得到发展,因此必须把市场作为科技发展的先导。如前所述十堰市自然资源比较丰富,依托资源优势发展起来不少已初具规模的新兴产业。十堰科技的发展应以资源开发为基点,推进新兴产业向高附加值、高效益、链条式发展。
( 5)坚持与产业结构升级相结合, “内生”与“外生”协调发展是科技兴工的必然结果。从科技与产业结合的状态来看,投资拉动,外延式扩大再生产即外生型科技产业发展模式依然是十堰市经济发展的主流。但我们在引进技术时应与产业结构升级紧密结合,使每一阶段的技术引进都相应推动产业结构的升级。同时,十堰是东风公司发祥地,“因车而建,因车而兴”是十堰发展的最大特色,市属汽车产业(包括现在的白浪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就是围绕东风公司发展起来的,这一点与依靠波音飞机公司发展起来的美国西雅图地区高技术产业区有相似之处,因此,十堰具有走内生动力型科技兴工道路的潜在优势,因此,十堰的科技与产业的结合,应该也可以做到“内生”与“外生”协调发展。
概括起来,十堰市科技兴工道路就是:依据自身的科技力量、产业基础、资源禀赋,在政府政策力与财政力的推动和引导下,以市场为导向,辅之以资源技术导向,采用引进吸收与自主创新结合,技术创新与制度创新并重,资源依托与技术依托并存,科技兴工的“内生”与“外生”协调发展的复合型科技兴工模式。提升汽车传统产业,发展壮大新兴产业,构建多元支柱体系,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走出一条技术水平高,产业结构优,科技与产业良性互动的科技兴工发展道路。
二、目标和重点
(一)实施科技兴工、推进工业兴市的目标
1.总体目标
宏观目标是依靠现代科技,积极转变工业增长方式,推进循环经济,在保护好生态环境的前提下,改善工业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切实提高主导产业的科技创新能力,同时优先发展现代信息产业,积极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并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推动优势资源的产业化进程,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构建优势突出、特色明显、效益良好、竞争力强的新型多元工业支柱体系;通过提升工业化水平,作为推动十堰城镇化的动力,扩大十堰地区的城镇空间,以此作为未来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要载体,最终形成工业实力强大、充满活力、人气旺盛,人流、物流、资本流和信息流通畅,各城市功能区产业特征明显、城市功能充分发挥,对周边地区有较强大辐射力和吸纳力的区域性现代化、节约型城市。具体目标是按照科学技术发展规律和市场经济运行规律,统筹规划科技发展和经济建设,坚持科技工作面向经济建设主战场,加速科技成果商品化、产业化进程,在继续引进适用技术的同时,逐步形成企业在技术创新中的主体地位,集中力量解决十堰经济发展中重大和关键技术,重点攻关、开发、应用一批与十堰产业发展相关的前沿技术,力争在我市具有优势产业和优势资源的领域中有重大突破。科技创新能力在2020年达到较高水平,进入全省前列,科技对经济的贡献率达到55%以上,高新技术产业取得突破性发展,传统产业技术水平、竞争力明显提高,经济效益明显增强。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 1)高新技术产业取得突破性发展,到2020年,全市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达到45%以上;开发20个以上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在国内外具有较强竞争力的高新技术产品,培育2~3家具有国内知名品牌的高新技术企业和企业集团,形成5家以上拥有高新技术产品的上市公司;初步建成人才荟萃、聚集先进的国家火炬计划十堰汽车关键零部件产业基地;以汽车及零部件产业、生物技术与新医药产业为主体的高新技术产业成为我市的支柱产业。
( 2)到2020年,主要行业的大中型企业技术装备达到工业化国家90年代中期先进水平,部分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开发和培育一批市场占有率高的重大新产品;工业信息化水平、新产品产值率、劳动生产率、产品市场占有率、资源的循环利用率、企业管理水平明显提高,万元GDP消耗能源明显下降,城市化水平达到60%以上。
表2-8 2006~2020年十堰市生产总值( GDP)多方案预测
续表
( 3)培养和造就一批高素质的科技人员和企业家队伍,到2020年,从事科技活动人员达到10万人;科研基地和企业研发机构建设再上新台阶;全市研究开发经费占GDP的比重达到2%,企业研究开发经费占其销售收入的比重达到5%;财政对科技三项经费的投入占财政经常性支出的比例达到2%,基本形成以企业为主体的多元化科技投入体系。
2.近期目标
2007年,全市工业总产值达到650亿元以上,工业增加值210亿元以上,平均递增12%以上;三次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比重分别为11∶54∶35和35∶22∶43;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工业增加值比重达到25%左右;城市化水平达到36%;万元工业产值能源消费0. 6吨标准煤,工业废水排放达标率99. 9%,废气排放达标率99. 9%、固体物综合及循环利用率77. 5%。
3.中期目标
2010年,全市工业总产值达到1000亿元以上,工业增加值300亿元以上,平均递增15%以上;三次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比重分别达到9∶55∶36和32. 5∶23. 5∶44;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工业增加值比重达到30%左右;城市化水平达到42%;万元工业产值能源消费0. 55吨标准煤,工业废水排放达标率99. 9%,废气排放达标率99. 9%、固体物综合及循环利用率78%。
4.远期目标
2020年全市工业总产值达到1600亿元以上,工业增加值510亿元以上,十年平均递增6%;三次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比重分别为8∶52∶40和25∶25∶50;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工业增加值比重达到45%左右;城市化水平达到55%;万元工业产值能源消费0. 50吨标准煤。到2020年全面实现小康水平。
(二)实施科技兴工、推进工业兴市的发展重点
综合考虑十堰的区位条件、产业基础、发展态势,围绕依靠科技进步提升十堰工业的整体竞争力,着力构建对全市经济发展具有举足轻重作用的六大产业:即汽车及零部件产业;信息产业;医药化工产业;绿色食品产业;水电产业;旅游科技产业。
1.汽车及零部件产业
以商用车为重点,抓住东风日产合资合作的机遇,依托东风。加快发展重型商用车、特种专用车、改装车、客车和微型车,扩大整车制造规模,促进零部件同步发展,形成汽车产业链和企业群。
整车。以东风商用车公司为龙头,大力发展商用车, 2007年达到33万辆, 2010年到35万辆。以东风客车底盘公司和东风实业公司为主,加快发展乘用车,到2007年,全市客车产量达到5万辆,微型车达到5万辆;到2010年,分别达到7万辆和10万辆。以东风专用车公司、东风实业公司、三环专用汽车公司、神河汽车改装公司和神鹰汽车公司为主,发展专用车,到2007年全市专用车产量达到4万辆,到2010年达到5万辆。以东风汽车农用车公司为主,发展农用车,到2007年,农用车产量达到3万辆, 2010年达到5万辆。
汽车零部件。以高科技、宽系列、多品种、广覆盖为方向,面向国际国内市场发展关键总成,以技术带质量、以质量带品牌带动相关零部件产业链的形成。以三环专汽、通达集团、东风实业和双星东风轮胎等企业为重点,大力发展自动变速箱、差速器、燃油箱、消声器、车桥、车架、汽车工程塑料件、减振器、汽车轮胎等汽车零部件。
2.医药化工产业
黄姜及其深加工。按照品种优良化、种植规范化、基地规模化和产业链条化的要求,提高黄姜质量,并且在深加工上相对集中,逐步形成知名品牌,引导黄姜产业健康有序发展。到2007年全市黄姜基地面积控制在50万亩左右,皂素产量达到1500~1700吨左右,双烯产量达到500吨左右,黄姜加工企业实现产值10亿元以上。到2010年,黄姜加工业实现产值20亿元以上,出口创汇1000万美元。在不断加大黄姜深加工力度,提高产品科技含量和附加值的同时,要进一步加强黄姜加工的污染治理和资源化综合开发利用。
中药材加工。在充分发掘传统中药的同时,广泛运用现代科学技术开发中药新产品和新品种,加快生产工艺和技术设备的改造、更新和升级,加强中药材和中成药产业化基地建设和标准化建设,提高中药产品的科技含量和规模化生产水平。积极推进中药材的生产规范化、产业化和集约化进程,建立中药材生产质量管理标准体系,推广优良药材种植规范,鼓励和支持中药提取物的标准化、商品化生产。进一步加强国内外合作,解决中药生产过程中存在的不规范和不科学问题,使我国传统中药的生产方式与国际上天然药物的现代化生产方式接轨,逐步形成中药知名品牌,促进中药的药理基储疗效功能、品牌信誉获得市场准入。
3.绿色食品产业
充分利用十堰以及周边区域的资源,以市场为导向,调整和优化结构,以方便营养、安全卫生和天然保健为方向,积极采用生物技术和工程化食品技术,不断提高产品质量和档次,大力发展农副产品深加工,形成以茶叶、魔芋、山野菜、干鲜果、木耳、香菇为主的农副产品生产、原料基地建设和食品加工相结合的现代食品工业产业链,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加快农业工业化步伐,形成具有秦巴山区特色农产品为主的绿色食品产业。
4.水电产业
合理开发利用丰富的水能资源,以流域的整体开发为主,加大大中型电站建设步伐,改善流域生态环境,增加南水北调水量,将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与此同时大力发展载电工业,使水电成为我市第二大工业支柱产业。
电源建设:以汉江、堵河流域综合开发为重点,抓好黄龙滩、松树岭、潘口、小旋、龙背湾、鄂坪、周家垸、三里坪、孤山、夹河关等电站建设。
到2005年全市水电总装机达到176万千瓦,实现售电收入20亿元;到2007年,全市水电总装机达到205万千瓦,实现售电收入25亿元;到2010年,全市水电总装机达到320万千瓦以上,年发电量达到100亿千瓦时以上。
电网建设:根据十堰市电网发展规划,坚持区域性电网统一规划和统一管理,不断深化电力体制改革,进一步加快电力网络的同步建设。在继续抓好城乡电网建设与改造的同时,重点抓好骨干电源的输变电网络建设,力争到2010年形成以500千伏为支架, 220千伏为骨干的区域性电网,确保电能量送得出、落得下、用得上。到2010年规划投资15亿元以上,到2005年、 2007年实现供电收入分别达35亿元、 50亿元以上。
5.信息与旅游产业
将信息产业作为我市高新技术发展的重点,突出“三业一主” (电子信息制造业、软件业、通讯业、社会信息化) ,逐步形成以新型材料、新型元器件及网络系统为主的信息产品系列。
大力推进科技型旅游产品(如武当剑、东风汽车模型等)的开发,充分发挥道教圣地武当山以及南水北调丹江口水库的旅游资源优势,使工业渗透到第三产业旅游业,形成我市经济增长的新亮点。
注: 1.本内容为《推进科技兴工服务工业兴市战略研究》课题的第二、第三部分。
2.表2-8说明:
( 1)近十年来,十堰经济潜在增长率为9. 5%,中方案按9. 5%预测,高方案略高于9. 5%。测预方案中没有负值,但考虑了周期性波动。
( 2)按高方案,到2020年我市GDP翻两番;按中方案,到改革开放40周年时,GDP过千( 1031. 29)亿元. ;按低方案,到建国70周年时,人均GDP过3000美元。
( 3)高方案着重考虑未来增长能力,故增幅没有递减,而中低方案没有考虑这种因素,基数越大,增长长难度随之也大,故速度呈递减趋势。
( 4)经济运行比较复杂,本方案没有对三个时期(十一五、十二五、十三五)经济运行按先高、再中、后低的方案预测。
课题组长:严炳洲
课题组成员:汪厚发 常永清 牛健生 张汉湘 左自兰
胡兴华
执 笔:常永清 牛健生 张汉湘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