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十堰地区必须突破中小企业瓶颈

十堰地区必须突破中小企业瓶颈

时间:2023-08-24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本文拟就十堰地区还能不能结合基础设施不断改善的有利时机,根据自身优势,突破中小企业数量规模太少的瓶颈,形成具有自身特点的产业链条进行探讨。相反,中西部地区过去有很多城市已经形成了众多的企业,并构成了一个总体产品门类齐全的产业结构。庞大的中小企业群,和适量的大企业使区域经济构成合理的不同规模的企业数量金字塔,就能够确保一个区域内产业链占据强势地位。

十堰地区必须突破中小企业瓶颈

中西部地区的发展已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但是我们不能不看到,在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的同时,东部和中西部之间的差距仍在继续拉大,中西部地区除省会城市和少数地市级城市外,其他区域除交通、通讯等条件有所改善外,发展什么,如何发展的问题还是没有解决,中西部地区有逐步沦为东部发达地区和省会城市经济圈原料供应地的附属区域的可能。本文拟就十堰地区还能不能结合基础设施不断改善的有利时机,根据自身优势,突破中小企业数量规模太少的瓶颈,形成具有自身特点的产业链条进行探讨。

一、产业链数量及关联度是区域经济竞争力高低的标志

区域经济是否具有较强的竞争力,当然有很多因素,如所在区域的基础设施、交通条件、政府运行效率、民众的文化心理等等。除以上条件外,还要看其经济总量,但最重要的是要看其科技创新能力及其优势产业载体,说到底,就是优势产业所形成的强势产业链。理论上很容易说明,工业化的过程是形成一个又一个的产业链条的过程。同一产业链条根据其技术含量的高低,可能形成全球产业链,如计算机产业,由于技术含量高,关键技术被某些国家或地区垄断,其生产过程又必须最大化的降低成本,就形成典型的全球产业链,其硬件在中国和中国台湾,软件在美国和印度,还有部分在欧洲、日本和韩国、核心处理器在美国等。在这个链条中,除特大型龙头企业外,生产与计算机相关的各种零部件厂家构成了一个庞大的中小企业群,使之成为计算机产业链条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有些商品由于技术含量低一些,其产业链可以在一个国家形成,如电视机、电冰箱、洗衣机、空调等家用电器产品就属于此类,过去以日本、欧洲和韩国为主,经过近二十年的发展,这些产业全都在中国国内形成完整的产业链条。当然还有一些技术水平更低一些,其零部件的数量也不是太多,其产业链条就可以在一个地区形成,如低压电器、打火机、眼镜、皮革制品、服装等技术含量不高,在浙江温州一个地区就形成了完整的产业链,有些产品在国内乃至全球都占有重要的份额。

众多的相关零部件在一个区域内生产并构成了多个强势产业链,往往使这一地区在市场竞争中占有明显优势,如上海,其强势产业链条众多,有庞大的石化、钢铁、汽车、轻工、纺织、电子、高科技、航空航天、医药、船舶、金融证券,庞大的产业群、信息生成能力、交通优势、科技优势以及政府的高效运行,使之成为我国经济引力最强大的城市。又如温州,已形成了服装、鞋类、眼镜、打火机、低压电器、民用灯具、商标徽章、剃须刀、锁具、钮扣等等众多的轻工产品产业链, GDP总量去年已超过1200亿人民币,把过去略为超前的湖北十堰远远地甩在了后面。

相反,中西部地区过去有很多城市已经形成了众多的企业,并构成了一个总体产品门类齐全的产业结构。如中部地区湖北的荆州、襄樊就是典型,其产业涵盖了食品、纺织、服装、鞋类、电器、日化、烟酒、酿造、化肥、农药、塑料、军工等门类众多的行业,但在近十年里却不断退步,最终基本退出市场,使类似地区陷入严重的经济困境。究其原因,除体制因素外,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这些城市虽然产业门类齐全,但各类产业的企业数量不多,不同产业间的产业关联度很小,无法构成有机的产业链条,最终在市场竞争中败北。

从以上正反两方面的比较可以看出,形成具有高关联度的强势产业链是提高区域经济竞争力的重要途径。

二、庞大的企业群是形成强势产业链的基础

具有较高关联度的众多的企业构成一个个的产业链,而不同的产业链通过市场的联系又构成一个网状结构产业群,其网状结构中的每一个结点就是一个企业,网状结构愈完整,其产业链条就愈完整,网状结构愈大,其产业群就愈多。在现代市场经济环境下,分工过程中尤其是工业化过程中,工业产业链的不断增加,不同的区域都成长起了工业产业链条。在经济运行的过程中,网络结点即企业就是吸纳各种资源的场所。由于不同地区网络结构的大小和完整度不一样,其网络结点即企业数量的多少是不一样的,结点的多少,决定吸纳资源的量的多少,结点多即企业数量多的地区不仅本区域的资源能在流动中得到更加合理的利用,本区域的资源使用效率可以达到最大化,而且其它地区的从其他地区游离出来的资源也能在这些众多的结点上寻找到自己的配置场所。如珠三角地区,由于企业数量庞大,使本地区的人力资源得到了充分的利用,非自愿失业的现象很少,同时对国内其他地区人力资源也具有巨大的吸纳能力;结点少即企业数量规模小的地区不仅吸纳资源的量小,能力不足,很多资源由于寻找不到自己的场所或者是最佳配置场所而被迫游离出境。如中西部地区很多地市级城市和县城,由于企业数量规模小,容纳人力资源的总量有很,在大量的人力资源外流的情况下,非自愿失业的现象仍比较严重。在中西部地区,其他资源同样如此,如原材料、货币资本都会出现过剩和外流现象。

通过对比我们已经知道产业链的重要性,但是否能够成为强势产业链还必须通过区域间的竞争。在这个竞争过程中,企业数量规模的大小是能否形成强势产业链的关键基础。因为一个地区产业的龙头企业总是少数,其关键零部件企业因为投资规模和技术垄断的原因也不会很多,而该产业所生产的商品为了满足市场的需要总是希望有两个基本前提,即质量有保证,销售价格有一定的弹性空间。这就需要上游技术相对简单的生产环节尽可能地降低成本,使采购价格在质量保证的前提下降到最低,而上游零部件也希望下游总成的规模不断扩大,以通过量的扩大来增加自己的利益份额。上游零部件商成本的降低又有自己的规则,那就是竞争。一个区域内竞争的前提是必须要有一大批具有适应市场变化的中小企业,企业数量越多,竞争就越充分,其运行成本就越低,效率也越高。充分的竞争形成成本低价区,这时和龙头企业距离较远的其他地区即使成本降下来,但由于配套距离过远,和配套半径内的企业竞争就没法占有地利优势。庞大的中小企业群,和适量的大企业使区域经济构成合理的不同规模的企业数量金字塔,就能够确保一个区域内产业链占据强势地位。江苏、浙江的很多地区都是如此,他们形成的很多轻工产业链已经形成庞大的有较高关联度的企业群,形成了其他地区无法比拟的成本优势。

但是如果你这一地区只有企业龙头,而没有龙身和龙尾或者龙身、龙尾不配套,也就是没有与龙头企业相关的大量中小企业的支撑,就使龙头企业拉动区域经济增长的功能大大弱化,这种例子比比皆是,甚至很多地区的龙头企业由于没有配套企业支撑而被迫转迁。

总之,一个地区要想形成强势产业链,必须要形成庞大的与之相关的中小企业群。

三、中小企业数量太少是提升十堰地区经济竞争力的瓶颈

中西部地区与东部地区的竞争中处于劣势地位,这种劣势到底表现在哪里,有的说政府软环境不够好,也有的说思想不够解放,还有的说没有地利优势,这些都非常有道理。但我们说什么原因,都是为了解决问题,我们在竞争中的突出问题归根到底是缺少竞争平台,缺少企业群体。即使中西部地区经济竞争中占有一定优势的地区,也同样是这个问题。以湖北十堰和温州对比为例,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初,在全国小康城市评比中,十堰处在22位,温州处在23位,十堰有以东风公司为主,地方汽配企业为辅的汽车产业链,温州有多个不完整的轻工产业链,两地实力处于伯仲之间,但温州不仅很快就超过去了,而且把十堰远远地甩在了后面, 2003年温州的GDP为1200多亿元,而十堰的GDP只有200多亿元,十年之间出现了巨大的差距。究其原因,企业数量规模出现巨大差异就是重要原因,温州境内现已形成近30万户个体户,4. 5万户企业,其中外资企业900多家,股份合作制企业15000多家,有限责任公司10000多家,股份有限公司50多家,已组建企业集团130多家,有近几40户进入全国民营经济500强,占8%,几十个名牌产品等等,温州形成了个体户、中小企业、大企业、知名企业和企业集团构成的不同的数量规模,形成了一个完整的金字塔式的企业结构。而十堰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企业数量规模上与温州相比,已经形成巨大的落差,到现在为止,个体户为6万户,是温州的五分之一,企业4000余户,约为温州的十分之一,规模上企业280户,企业集团和知名企业只有几家。与温州相比,十堰缺少一个重要的经济层次,即中小企业,中小企业规模太小,使大型企业产生的机会就更小。缺少大规模的中小企业群,使十堰地区出现了五个重大缺陷:

一是缺少上游链条和整个产业链条的底部支撑。如十堰虽然汽车产业链条完整,但最简单的基础零件的生产十堰还没有形成,东风汽车公司的外委件95%流失。

二是缺少内部市场运行基础。缺少了中小企业,就缺少自由竞争基础,生产过程中的内部竞争就不充分,使成本、质量和效率都无法达到最佳状态。

三是缺少创业文化。缺少具有数量规模的中小企业,就缺少了创业模式,使创业文化无法形成。所以人们找工作还是希望找大企业,找行政事业单位,

四是缺少经济发展的质变基础。一个区域最终形成充满活力的产业群和产业链,是在竞争和选择中完成的,竞争和选择的基础是必须要具有大批数量的中小企业,所以我们现有都知道发展要有重点,要形成产业链,但我们没有企业数量规模作支撑,也就是没操作平台,所以想完成支柱产业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就显得相当困难。

五是长远发展缺少动力支撑。中小企业的形成实际上还有一个发展动力的问题,既经济发展是靠外部动力,还是靠内部动力的问题。外部因素只能是条件,内部因素才是根据,因此区域经济的发展最终必须形成内部动力,而中小企业所带来的创业精神是内部动力形成的必然过程,缺少了这个环节,就使中西部地区长期发展的动力支撑不足。

这些缺陷的存在,使中西部地区地方政府在经济改革和发展上出现了迷惘,迷失了方向,也使政府部门与企业之间出现了恶性循环。

四、实施中小企业振兴计划是突破瓶颈的必由之路

当前我国已加入WTO,国内经济发展的环境正在进一步规范,使中小企业发展的总体环境更加严格,一是中小企业发展的门槛不断抬高,尤其在标准、质量、技术、环保和国家的法律政策等方面,二是企业竞争方式也更加多样化、更加激烈。在这种情况下,中西部地区要想摆脱困境,赢得有利的发展环境,必须根据自身实际,实施中小企业振兴计划,尽快突破发展瓶颈,完成经济发展中量的积累过程,为经济发展的质变作好准备。

( 1)把壮大和发展中小企业作为政府部门长期不懈的任务。其实在很多西方国家,都有《中小企业促进法》 ,我国虽然在2002年颁布了这一法律,但促进该法律进一步贯彻落实的具体实施内容还不明确,各级行政及执法部门对该法律的重要性还认识不足。当前,在中西部地区谁先发展了中小企业,谁就能占据竞争中的主动的位置。因此,我们现在必须把振兴中小企业,迅速扩大中小企业的数量规模纳入政府工作的重要议事日程,结合《中小企业促进法》 ,针对我们中小企业发展的实际困难和问题,制定贯彻落实《中小企业促进法》的具体实施办法,提出我们自己的发展规划和政策支持平台。

( 2)在发展道路选择上,选择内外并举、外部推力与内部动力同时作用的道路。我们现在已不可能像温州那样自由地促进中小企业的发展,这种大的环境已经消失,因此我们在发展道路选择上应该多招并用。这里所讲的内外并举是指招商引资和鼓励内部创业并举,招商引资能够带来项目能够促进上下游的协作配套,能够给中小企业的发展形成项目基础,内部创业是指十堰本地的各类居民,各类个体户经过适当的资本积累而进一步创业;外部推力是经济基础之外的上层建筑即政府的推动力,内部动力是指经济基础之内的投资主体、这些作用都发挥出来,就能够使中小企业的发展更快一些。

( 3)实行政策支持和政策引导,使中小企业的发展方向与现有产业链尽量搭接或者与新兴大企业形成上下产业链。十堰地区中小企业的发展不能再走散、乱、差的道路,必须形成产业链才有支撑力和竞争力,因此必须政府的支持和引导。政策支持是指促进中小企业尽快成长的有针对性的政策,如金融、财政、税收和其他扶持政策等等,企业到底须要什么扶持政策,各地是不一样的,必须认真调查研究,符合本地实际。政策引导是指政府为有意识的形成产业链,达到政府希望达到的目标而进行的政策指导,政府掌握着中小企业无法获得的更加宏观的信息资源,因此从理论上讲,政府对区域发展的方向比中小企业更加清楚,因此政府指导能够避免投资失误,政府尤其要在经济发展规划、企业投资项目库建设等方面下力气。

( 4)规范政府及部门行为,使中小企业的外部运行成本降到最低。中小企业能否愿意在一个地方发展,涉及投资环境问题,在中西部地区,投资环境仍然是企业投资过程关心的重要问题,从经济理论上讲就是企业的体制运行成本问题,除企业自身的运行成本外,还有两块成本,一是制度成本,即在一个地方创业发展时,企业与行政部门的互动所形成的成本因素,主要是费用与效率。二为市场成本,就是在一个区域内企业与企业间的协作配套的效率和成本。这两者是互动的,前者政府部门可以直接规范,而后者则有赖于企业数量的增加和市场行为的成熟。

通过本文的分析,我们可以更加冷静地看到,十堰地区与东部地区的差距是不容回避的,经济发展总是由量变到质变的逐步转变过程,形成产业链是增强竞争力的关键环节,推进中小企业的量的扩大是形成产业链不可愈越的过程,十堰地区必须沉下心来,把中小企业的发展作为长期的任务来完成。

(作者:常永清 中共十堰市委党校)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