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崇尚艺术完美

崇尚艺术完美

时间:2023-08-24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2001年,被中国民主同盟广东省委员会授予“先进个人”称号。7月16日,万捷董事长作为“引领中国印刷业达到世界水平的先锋人物”,荣膺第二届十大中华经济英才奖。8月18日,中国印刷技术协会数字印刷分会在北京成立,万捷董事长当选为副理事长。他凭借出色的工作能力很快成长为企业的中坚,在岩井的亲自提名下,成了公司最年轻的董事。

万捷

出生年月:1962年

毕业院校:北京印刷学院

职  务:雅昌企业(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北京雅昌彩色印刷有限公司董事长、北京市顺义区政协常务委员、广东省政协委员、深圳市政协委员、中国民主同盟深圳委员会委员、中国文物协会理事、深圳市印刷协会副会长

涉足行业:印刷

“作为创新的主题,在印刷领域,我们是中国最优秀的艺术品公司。一般企业是打造百年老店,我们希望做千年老店。我们通过做艺术品、印刷品的资料来打造雅昌艺术网。我们现在做的工程,也在打造中国最大的艺术品图片库存。”

1980年,考入北京印刷学院。

1984年,进入北京某国有印刷企业。

1985年年初,进入深圳美光彩色印刷有限公司。

1992年,出任某港资公司总经理。

1993年,创办了深圳雅昌彩色印刷有限公司,之后又陆续创建深圳中轻包装印刷有限公司、深圳梦舟广告设计有限公司、深圳市雅昌艺术网有限公司、深圳兆迪高高科技技术有限公司、吉林吉美雅昌彩色印刷有限公司等一系列与印刷紧密相关的企业。

1997年,鉴于万捷对我国当代印刷事业的特殊贡献,中国印刷技术协会和第六届“森泽信夫印刷奖”组委会授予其中国印刷界最高奖“森泽信夫印刷奖”一等奖,并任深圳印刷协会副会长。

1999年,成立北京雅昌彩色印刷有限公司。

2000年,获深圳特区印刷业发展20年杰出成就奖,同年,当选深圳第三届政治协商会议委员会委员。

2001年,被中国民主同盟广东省委员会授予“先进个人”称号。

2003年,万捷领导的雅昌公司选送的《梅兰芳藏戏曲史料图画集》在全球印刷行业最权威、最具影响的印刷产品质量评比国际赛事——“美国印制大奖”上,从全球19个国家、地区约5000件参赛作品中脱颖而出,荣膺被喻为全球印刷界“奥斯卡”的BennyAward金奖,这是我国内地印刷企业首次获得此项殊荣。

2005年4月20日,万捷董事长荣获第八届毕印刷奖。7月16日,万捷董事长作为“引领中国印刷业达到世界水平的先锋人物”,荣膺第二届十大中华经济英才奖。8月18日,中国印刷技术协会数字印刷分会在北京成立,万捷董事长当选为副理事长。

小时候的万捷可谓无忧无虑。虽然天性顽皮,但学习一直不错,加之父母都是知识分子,一位是教师,一位在科学院系统做情报研究,小时候的万捷获得了比别的孩子更多的学习机会,他经常能从父亲手中得到当时求之不易的展览门票,因而能够更多地接触国外丰富多彩的艺术作品和先进的科学技术。或许正是这一次次并不知名的展览培养了万捷对艺术最初的兴趣。

在北京市升学率只有4%的1980年,高考也没有成为万捷的难题。那一年,万捷考上了北京印刷学院,成了这所印刷行业高等学府正式建校后的第一届学生。一向乐天的万捷显然对大学的艰苦缺少完整的想象。刚刚建校的印刷学院不仅缺少必要的教学、实验设备,而且连最基本的校舍都没有。在四年大学里,万捷随学校的搬迁东奔西走,过着一种近乎漂泊的生活。在那样的环境中,万捷很难感受到大学应有的学习氛围。在大学里,万捷的专业是印刷机械,但他直言对这个局限于机械模仿外国设备、整天涂涂画画的专业毫无兴趣,他更喜欢那种富于挑战性和创造力的工作。大概是在大三的时候,万捷发现了自己的兴趣所在,当时为数不多的管理类课程吸引了他的目光。那时他便立志要成为厂长、经理,从事管理工作,而不是整天机械地涂涂画画。在万捷看来管理是值得为之奋斗的事业,而非通向仕途的道具,他对当官从来都没有太多欲望。正是从那时起,万捷开始了自觉的管理知识积累,在学校开设的课程之外,他自己还跑到书店买了许多管理方面的书,这些书不仅培养了万捷最初的管理意识,有的在雅昌成立后还成了公司的培训教材。

深圳美光彩色印刷有限公司是万捷事业真正的起点。在进入美光之前,虽然在北京某国有企业有过短暂的工作经历,但万捷觉得那只是一个过渡。在万捷的人生履历中,美光永远是无法越过的一个情节。

万捷在毕业后半年多进入了深圳美光彩色印刷有限公司,之前的半年多,他是在北京某国有企业度过的。到了美光,喜欢学习和创新的万捷有了如鱼得水的感觉。十几名中外印刷专家轮番上阵,对新到的大学生进行了集中培训。而且更重要的是,对于万捷而言,整天处在外企更为规范、更为先进的管理环境中,本身就是一种学习。

万捷在美光的经历没有太多波澜。从1985年进入美光,到1992年离开,万捷几乎以一年一级的速度得到快速提升,从生产调度、组长、课长、生产部长,一直走到了厂长、董事厂长的位置。其中,有一个叫岩井的人,影响了万捷的一生,万捷甚至说自己一生的事业都在追随着他。岩井对万捷的影响是全方位的,无论是管理观念、技术水平、质量意识,还是敬业精神,万捷都从岩井身上学到了很多东西。最令万捷钦佩的是岩井的敬业精神,据说岩井因为患脑血栓在日本住院治疗,曾连续昏迷两个星期,昏迷期间一直在说中文,医生护士听不明白,叫来翻译一问,才知道是在安排公司的生产调度,大家都颇受感动。

岩井的影响,加以美光严谨认真的企业文化的熏陶,万捷原本就跃跃欲试的管理基因得到了充分的学习和施展空间。他凭借出色的工作能力很快成长为企业的中坚,在岩井的亲自提名下,成了公司最年轻的董事。

从美光离开的万捷并没有选择直接创业,而是去了一家香港公司,成了那里的总经理。虽然在香港公司待了仅仅一年,但就是在这短短的一年时间里,万捷获得了一个管理者所应具备的基本的财务、人事、行政管理知识。这些知识与在美光得到的质量服务意识、生产管理能力的结合,为万捷的“雅昌试验”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万捷创办雅昌的出发点充满了理想和激情,而且出发点很单纯——就是想做一个试验,想做一点自己过去八年想做而没有做,做了而没做好的事。

“雅昌试验”开始的时间是1993年。初创期的雅昌只是一家只有20多个人,几台电分机、拷贝机、打样机、晒版和显影设备的制版企业。这样的规模显然与试验的要求相去甚远。在雅昌成立后的一两年里,万捷迅速表现出了在资本运营和企业并购方面的高超技巧,巧妙地利用金融机构的支持,完成了对深圳中轻包装印刷有限公司的收购,并成功与北京印刷学院合作,对北京印刷学院实习工厂进行全面管理,使雅昌迅速由一家制版公司成长为跨地域、综合性的印刷企业。

雅昌收购中轻是在1995年,其时距雅昌成立尚不足两年。这起收购算得上一个典型的“以小搏大”的成功案例。一家纯粹的制版公司以债务重组的方式收购了拥有两台四色机、一台双色机和其他一些加工设备的中型印刷企业。在雅昌的发展中,收购中轻算得上一个里程碑,它不仅完善了雅昌的作业流程,而且通过改革,雅昌从中轻获得了稳定的现金流。

接管北京印刷学院实习工厂是收购中轻一年后的事。作为雅昌直接涉足北京市场的一个尝试,此次接管实际上拉开了雅昌进入北京的序幕。在接管北京印刷学院实习工厂后的第三年,也就是1999年,雅昌正式注册成立了北京雅昌彩色印刷有限公司,又过了两年,北京雅昌彩印大厦破土动工。

经过头三年的腾挪躲闪,雅昌成功实现了由制版公司到综合性印刷企业的转变。

雅昌的业务定位在高档艺术品印制,在印刷行业中低档生产能力严重过剩、利润日益摊薄的今天,这一定位保证了雅昌产品的高附加值。

尚在创业之初,万捷便觉得雅昌应该有点特色。之所以最终选择了艺术品印制,主要原因有两点:一是有兴趣,万捷从小就比较喜欢艺术品,而他觉得做一件事情,有没有兴趣很重要;二是有难度,喜欢挑战的万捷认为,在印刷品中,艺术品是对质量要求最为苛刻的产品之一,如果能在艺术品市场站稳脚跟,攻克其他市场就要容易得多。

定位选准了,关键是要能落到实处。为了使企业切实达到高档艺术品印制的要求,在万捷的倡导下,雅昌从人的素质提高入手,在公司展开了大规模、经常性的培训。

雅昌的培训从技术、管理、营销到绘画、摄影、文物鉴赏无所不包。无论是中专生、大学生,还是研究生,一名新人进入雅昌后的第一件事几乎都是培训。除了公司的内部培训,雅昌每年还会选送一批优秀员工到国内的大专院校或国外知名企业进行深入学习,以便为企业的发展储备高水平的人才。

在刚性的培训之外,万捷还十分注重在雅昌营造一种艺术氛围。在深圳雅昌的生产车间里,儒雅精致的艺术品几乎举目可及。在公司的四楼,雅昌还专门开辟了“雅昌艺术馆”,馆中珍藏足以与一些小型博物馆媲美,韩美林的雕塑、吴冠中的真迹、申少君的新品,一大批艺术大家的珍品尽汇于此。万捷想通过营造艺术氛围提高员工对艺术的鉴别与欣赏能力。

为了满足艺术品印制的要求,万捷对雅昌印制质量的要求近乎苛刻。多年来,万捷已经养成了一个习惯,只要在公司,每天的第一件事情就是到制版车间看打样,挑毛病。这项工作被称做“鸡蛋里挑骨头”工程。或许正是在万捷挑剔的目光的注视下,雅昌的产品质量达到了极高的境界,在2000年第十二届香港印制大奖评选中,首次参选的雅昌一举夺得了包括全场总冠军在内的三项大奖,香港印刷界一片哗然;2001年再度参选的雅昌又一举夺得四项大奖。

内强素质不忘外树形象。为了从源头上稳住客户,万捷十分注重公司与艺术界的交流。雅昌曾先后数次向中央美术学院等单位捐赠图书,并多次赞助绘画、摄影等艺术展,与艺术界结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在许多艺术活动场合,雅昌人的身影都非常活跃。雅昌与艺术家的交流更加频繁和多样,许多艺术家都为雅昌高超的印刷技艺、浓厚的艺术氛围所吸引,由雅昌的客户变成了雅昌的朋友。

万捷是一位富有战略眼光、善于学习、善于借鉴的企业家,他把其他行业的经营模式移植到印刷行业来,转化为自己的生产力,从而超越印刷行业的局限,形成强大的综合优势。他认为,站在全球的高度上看,发展得好的印刷企业,都是与IT业相结合的。在当代,谁能把网络用到极致,就能站在产业的最高点。此时的万捷,既是一位有想象力的艺术家,更是一位思维缜密的科学家,远程校样、远程输出、CTP流程、数码打样、数码印刷等有别于传统印刷的技术流程,在他看来与艺术鉴赏水准同等重要。他睿智地提出“印刷是信息业”的观点,为“雅昌”创造出“传统印刷+现代IT技术+艺术品经营”的新模式。旨在凭借已有的资源优势,打造新的平台,延伸新的产业,增值新的服务,使雅昌成为一个能做最优秀印刷品的文化产业公司。

2000年10月,万捷以独到的眼光和思路创办了雅昌艺术网(www.artron.net)。这一举措,是传统印刷业与文化艺术、现代IT业的完美结合,全面提升了印刷业的服务内涵和品质,实现了资讯服务、出版策划、制版印刷的良性互动,打造了全新的产业链。通过这几年的发展,雅昌艺术网目前已成为国内最大的艺术品门户网站,是全世界研究中国艺术品爱好者都必须看的网站,深受艺术创作和投资人士喜爱。网站每天页面浏览量达300多万人次,稳居美国Alexa评测的中国艺术类网站浏览量排行榜第一名,其论坛在线人数最高时达到1600多人。如今,中国美术家协会、国内70多家著名艺术品拍卖公司,众多的美术馆、博物馆、画廊和艺术家,都与他们建立了紧密的网上战略合作伙伴关系。网站为中国艺术界建立了全国最大的艺术图文数据库。迄今,网站举办了1600多场中国艺术品拍卖预展。连专业的机构尚未做到的事情,被“行外”的印刷企业做到了。

“雅昌艺术网”还填补了一项空白——建立艺术家数据库,为中国艺术家做数字资产管理。艺术家的图片、资料、艺术年表等在没有数字标准化之前,都比较容易散落。经过雅昌艺术网的艺术家个人数字资产管理系统,在制作印刷品的同时,可以整合艺术家的资源,为艺术家提供资料管理,将艺术家的全部作品入库,而且这些入库的图片格式、图色等都是标准的,艺术家的资料可以终身保存,当有需要时,也可随时出画册、出书,可以保护艺术家的著作权。雅昌艺术网帮助中国艺术的发展,降低成本,提高效益,对中国文化的传承作用是非常巨大的。

“雅昌艺术网”已经发展成能够为中国艺术市场提供从互联网资讯、艺术图书出版、多媒体出版到艺术品经营等全方位的创新服务。它的目标是:成为全球具有相当影响力的中国艺术市场资讯平台,中国最权威的艺术家推广平台,中国最大的原创艺术品网上销售中心,中国最成熟的艺术精品、艺术图书在线商城。万捷立志在艺术网站上要做成像新浪、雅虎那么知名,那么具有影响力。“雅昌艺术网”可以说是万捷对长期在印刷、文化、艺术领域探索、追求中积累的宝贵资源的整合。2003年,这种整合手段再一次被运用,以“以艺术带动商业”为理念的“雅昌视觉艺术中心”应运而生,主要从事视觉策划和设计,如出版策划、书刊策划、产品广告、展示策划等,进而进行包装、宣传等再次掀起了“雅昌风云”。

尽管在万捷看来,印制《北京2008年奥运会申办报告》已成应该忘记的往事。但提到雅昌,《北京2008年奥运会申办报告》已经成为无法越过的话题。

印制《北京2008年奥运会申办报告》技术上没有什么难题,难就难在时间太紧张,从2001年1月9日到13日,所有的工作都必须在短短4天时间内完成。申奥是件大事,如果《北京2008年奥运会申办报告》不能按时完成,影响了北京申奥,责任谁也负不起。因此,当时的万捷根本没有想过什么荣誉,光想着怎么完成任务了。他甚至做了最坏的打算,无论是什么原因导致《北京2008年奥运会申办报告》无法按时完成,公司就随时有可能关门、解散。

所幸雅昌出色地完成了《北京2008年奥运会申办报告》的印制任务。当奥申委官员兴奋地说出“选择雅昌,没错”的时候,万捷和所有的雅昌人都感到了无比的欣慰。承印《北京2008年奥运会申办报告》给雅昌带来了巨大的声誉。在短短一周的时间里,雅昌三度在中央电视台的“新闻联播”节目中露面,创造了印刷企业绝无仅有的一个纪录。

在《北京2008年奥运会申办报告》印制中的出色表现为雅昌的业务拓展带来了良好的机会。在奥申委的推荐下,雅昌又获得了2010年上海世博会《中国申办2010年世界博览会报告》的印制权。

印制《北京2008年奥运会申办报告》给雅昌带来的影响是巨大的,但对万捷来说这都已经成为了过去。他一再表示,印制《北京2008年奥运会申办报告》的成功是公司信誉和能力的一个标志,却不能成为骄傲的资本,毕竟客户的需求各式各样,并不是每个人都要印《北京2008年奥运会申办报告》。

八年前靠制版业务起家的雅昌,如今已成为员工超千人,年销售额一两亿元,客户遍布欧、美、亚大陆的现代化企业集团。但身为雅昌的掌门人,万捷却找不到成功的感觉。他希望与比自己优秀的公司对比,在他眼中,与欧、美、日等地先进的印刷企业比,雅昌的差距还很大。这或许正是为何雅昌更喜欢与国外公司交流的原因所在,在雅昌,几乎每个星期都会有国外来的参观交流团。

万捷找不到成功的感觉,或许还与他总有更多的试验可做有关。他喜欢印刷行业,却不喜欢印刷行业的传统性。他总在想怎样才能使印刷这个传统意味十足的行业保持足够的活力和青春。为了达到改造印刷行业传统性的目标,万捷在雅昌进行了多方探索。2001年年底,雅昌在北京投资成立了一家智能卡公司,把印刷技术应用到了IT行业。此前,雅昌还在深圳成立了雅昌艺术网有限公司,希望通过与网络媒体的结合,把在印刷行业中积累的资源进行再利用。经过一段时间的运营,雅昌艺术网已经初具规模,并获得了业内人士的广泛认可。

万捷不言“成功”还在于他对自身的不足有清醒的认识。他自感已很难跟上企业发展的需要,他的应对之策是“借力”,通过为年轻人搭建平台,发挥年轻人旺盛的创造力,促进企业的发展。

对万捷来说,或许他注定就难以找到成功的感觉,因为他一直认为,作为一名管理者应该更多看到企业的不足,而不是在已有的成绩前沾沾自喜。

雅昌独创的经营模式——“传统印刷+IT+文化艺术”——融合传统印刷技术与现代IT技术,将中国传统印刷技术与当代企业文化相结合,形成独有的核心竞争力,从而获得企业健康快速地发展,对国内外传统企业探索新经济文化产业发展带来了启示。

可以坦言,雅昌公司以其独创的“雅昌模式”,为中国经济的市场化、现代化与国际化,为传统产业与新经济接轨,为中国企业形成核心竞争力,提供了一个充满活力与前瞻性的成长性样板。让小企业拥有大思想,让传统企业嫁接新经济的活力,让传统产业拥有国际竞争力,让中国制造成为中国技术,让中国文化融入世界文明,雅昌公司做出了真诚努力。

创新经营是雅昌发展到今天的法宝。在企业经营的每一阶段,雅昌人都坚持一个信念:“创新经营”是企业发展的根本,失去了创新就失去了活力!

服务理念创新:新时期雅昌赋予“印刷是服务业”新的含义。传统印刷行业的服务对客户而言,仅是单纯的订单加工服务。然而雅昌为客户提供的是更强更有效、更深层次的服务。服务是一种“策划”的概念,亦可归纳为八个字“提前介入,向后延伸”。

思想意识创新:雅昌倡导的创新内容中,“思想意识创新”对企业的发展是至关重要的。在传统的思想意识中,人们经常把印刷企业的业务称为接单,一笔业务一单活,一单活做完服务也就终止了。而雅昌公司的服务理念是:“客户想到的,我们要想到做到;客户想不到的,我们也要想到做到;不是让客户感激,而是让客户感动。”从而真正确立为客户服务的思想意识,确立我们为客户提供服务时,要充分对产生这一业务的有关背景及其前因后果进行系统的分析和策划,从而做到“提前介入、向后延伸”的服务。例如:2001~2002年,连续两年,雅昌公司分别为我国申奥、申博成功印刷了《北京2008年奥运会申办报告》和《中国申办2010年世界博览会报告》两部叩开申奥、申博大门的经典之作。同时受到了国家有关政府部门的高度赞许,这正是雅昌人所倡导的“思想意识创新”的最好体现。

服务方式创新:让传统印刷与现代IT融合,让新经济与文化艺术联姻,是雅昌对传统印刷的最新诠释。雅昌艺术网的创建,是传统印刷与现代IT业的完美结合,全面提升了印刷业的服务内涵和品质,实现了资讯服务、出版策划、制版印刷的良性互动,打造着全新的产业链。“雅昌艺术网”的建立,不是纯粹的一个互联网站。它的意义在于突破了传统产业思维的禁锢,开始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为客户提供增值服务的崭新尝试,对制版图文数据资源进行深加工,开发可有效利用的产业结构。

雅昌公司一贯秉承“为中国艺术市场服务”的理念,为美术家协会、艺术品经营机构、美术出版社、博物馆、美术馆、展览馆、画廊、艺术家、艺术收藏爱好者等客户提供各种产品的综合性的创新服务。公司建设的图文资源库已经拥有上百万张中国艺术品图片及近40余万条的市场资讯,是我国最大的艺术图文数据库,日点击率达到110万人次,是国内居于领先地位的艺术品门户网站。

在此核心数据库的基础上,为艺术出版机构提供题材策划、编辑制作、印刷发行等一步到位的服务;为优秀艺术家提供包装推广、作品代理销售、作品图片版权代理等服务;为艺术品收藏投资人提供全面、即时的艺术市场资讯;为艺术品经营机构搭建成熟的互联网营销渠道;为文博机构提供中国艺术市场的专业研究服务,雅昌艺术网公司在这些领域开创了独特的经营模式。

经过四年的实践,雅昌艺术网已摸索出一条适合于自己成长的道路,并朝着更远大的目标在行进。未来的雅昌艺术网有限公司,将是在全球具有足够影响力的中国艺术市场资讯平台、中国一个权威的艺术家推广机构、中国大规模的原创艺术品网上销售中心、中国相当成熟的艺术精品与艺术图书在线商城。

技术手段创新:艺术品的印刷是难度最大的印刷,一幅精美的图画不仅需要印刷人纯熟的技术,还需要他对艺术的理解。要求摄影师、调色、制版和印工对原作的心领神会,对原作有深刻的鉴赏力。为了研究如何通过印刷真实还原雕塑、绘画这些艺术作品的色彩、质感、风采和神韵,雅昌人拜艺术家为师,和艺术家交朋友,做艺术品的研究者,像艺术家一样地工作。

雅昌最大的优势就在印前图像处理,自成一套色彩管理体系。色彩方面,欧洲有欧洲的色彩标准系统,美国有美国的,日本有日本的,中国的色彩标准比较靠近日本的,但也有差别。要尽可能还原一件艺术品,就必须在色彩管理上下工夫,包括照相、分色、调色、制版,都要求非常高的水准。雅昌人对色彩非常敏感,神乎其技。有很多模版,不管底片拍成什么样,都能还原成实物本身的色调,还原成艺术品本身应有的颜色。印刷前期的调色,各有各的标准,但在图像处理上是没有标准好借鉴的,全靠自己摸索。雅昌一方面与国际著名公司合作,引进柯达、爱普生的色彩管理的方法,另一方面,创立自己的色彩体系,培训自己的人才。雅昌的调色师傅要五年才能出师,才能胜任色彩与图像处理。在这五年里,要不断培训、学习、揣摩、体会,到拍卖会现场去看展品,去体会实物的光与色。万捷还请来专家、画家、摄影家、艺术鉴赏家来教学,讲解画的特点、用色的特点和原理,使调色师傅有神来之笔,使印刷能够更好地表现原作。

目前,雅昌拥有国家级图像数据处理中心,在书画、文物、建筑、摄影、汽车、服装等专业领域,建立了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图像处理技术标准,形成了核心竞争力。雅昌公司在行业内率先完成了传统印刷到数字化工作流程的转换,实现了全程数字化印刷。为中国印刷企业积极引进国外先进技术,为提升中国印刷企业的国际竞争能力起到了良好的示范作用。他们一直走精品路线,其印刷质量已领先于国内行业水平,高精细网线印刷项目的研究成功,使雅昌公司完全具备了高网线的印刷能力,使雅昌公司的印刷产品质量达到了世界一流水平。

雅昌的管理理念是,企业的根本,第一是人,第二是人,第三还是人。人是企业最大的资本。在人才战略及培养策略上,雅昌坚持贯彻执行“三高”政策,即坚持“文化素质水平高、专业技术水平高、艺术修养水平高”的人才培养模式。为此,公司每年派出数名员工前往日本、美国等其他技术先进的国家接受培训,并从国内著名高校吸收众多优秀毕业生进入公司,经过系统培养及在开放而富有挑战性的工作机制环境中,使其迅速成长为公司各阶层主要技术骨干及管理人员。如今,雅昌公司凭着名副其实的“年轻化、专业化、知识化”人才队伍,成长为目前国内印刷界员工的科学文化素养最高的企业之一,因而在印刷界亦享有“学院派”的美誉。

专业技术水平高,具体要求在两个方面,一方面对企业所从事的印刷技术领域的专业水平要高,雅昌认为,只有高超、精湛的专业技术水平才能为客户提供高品质的专业服务,满足顾客要求并超越顾客的期望。另一方面,雅昌不仅做到本企业通过技术层面的战略联盟达到技术水平领先,同时要求工作人员对服务对象所在专业技术领域的认知、理解程度要高,“做客户市场的专家”是雅昌公司对客服人员的素质要求。

雅昌公司印制的产品70%以上属于艺术类。国画、油画、瓷器、玉器、文物古董或者各类摄影作品等其他类别艺术品的印制,都有着严格的印制技术参数,为了给员工更大程度上增加对书画及其他艺术作品的理解,雅昌公司成立了专门的艺术馆,陈列大量国内当代知名艺术家的原作,大部分艺术精品原作经精心装裱后直接悬挂于公司各办公、生产区域。

雅昌公司人力资源管理的第二个重要战略思想就是“请进来,走出去”。

请进来:请进优秀人才、请进卓越管理理念、请进先进技术。目前,雅昌在国内各行各业聘请的专家顾问40余人,为雅昌在不同领域市场服务时提供专门指导和培训专门人才。此外,雅昌公司不仅欢迎国内优秀人才加盟企业,还积极引进国际人才加盟雅昌。通过请进优秀的专家与国际技术人才,引进先进的管理经验和生产技术,更重要的是用国际化的高标准和思想观念来不断培养内部人才。

走出去:走出狭隘的专业领域,突破日常工作惯用的封闭思维,不断走出去学习吸收,不断充实提高。雅昌通过提供培训和再学习的机会,为人才营造良好的发展平台和事业空间,每年度不仅为员工安排有系统的培训课程,同时,为确保雅昌人在企业中通过培训学习不断得到提升,观念“时尚”而不落伍,与时代潮流紧密契合。为此,公司每年派出数十名员工前往日本、德国、美国等其他技术先进的国家接受培训,十年来送往国外培训学习的人次已逾100人次。雅昌公司始终把人才作为企业发展的创业之本、竞争之本、发展之本。目前雅昌企业已经形成了敬人敬业、公平竞争、尊重知识和人才的良好企业氛围。而雅昌开阔的事业发展空间、优良的人才成长环境以及人本的企业文化理念,使企业成为人才集聚的高地。雅昌公司凭着名副其实的“年轻化、专业化、知识化”的人才队伍,现已经成长为国内印刷界员工的文化素养最高的企业之一。

任何行业包括印刷,要做成产业巨舰,在管理上、技术上都必须规范化、数据化、标准化。做印刷的人都知道,每个印刷企业都有自己的色彩标准。雅昌的标准是最高的,要求非常严格,现在雅昌在将自己的技术管理标准,包括方法、数据,变成技术标准书,这就是雅昌印刷色彩的标准化。现在中国印刷协会技术标准委员会与雅昌结合,要建立中国印刷色彩管理标准——这是中国标准。以前只有欧洲标准、美国标准、日本标准。因此一方面跟日本联系建立中国的色彩标准,先是雅昌色彩标准,然后再跟日本合作建立亚洲的标准——这是代表中国印刷协会标准化委员会建立的标准。

长期以来,人们早已习惯了印刷是加工工业的提法,而万捷却在1995年率先提出了“印刷是服务行业”的发展理念,并将之融入企业的管理实践中,引申出了“一不三凡是”的服务宗旨——“一不”:雅昌人不向客户说不;“三凡是”:凡是能为客户想到的,雅昌都得做到;凡是客户想到的,雅昌都得做到;凡是客户想不到的,雅昌尽最大努力帮他们想到、做到。由此再度提升,就有了雅昌的质量承诺宣誓仪式,在这个公司所有员工都要参加的仪式中,雅昌人郑重承诺要“永远超越顾客的期望,把顾客养懒”。

万捷的另外一个理念是经营上的“三高”——产品质量高,经济效益高,员工生活水平高。在他看来,所谓的产品质量高不单纯是一个产品概念,还包含着服务、周期,乃至财务等综合质量水平。经济效益高是做企业的应有之义,虽然万捷一再强调雅昌只是一个试验,但他并没有忘记经营企业的根本所在。至于员工生活水平高,则是保持企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员工生活质量上不去,整天人心惶惶,企业就很难有稳定的发展。万捷显然深谙此理,在雅昌,他通过有竞争力的薪酬、良好的培训和发展机会等各种激励机制,保证员工生活水平的持续提高。

作为目前国内最优秀的艺术品印刷专家,雅昌像创作艺术品那样来制作每一件印刷品,对于印刷品质非常挑剔,力求完美。每个艺术家都有自己用色、笔墨的特色,雅昌给每个艺术家一个色彩标准系统,并且编入艺术家数据库。无论多么复杂,万捷总是将质量、品位上的追求放在第一位,他认为自己不是在做印刷,而是在做文化,做文化产业。他一再要求雅昌的每一个员工,要敬业、坚持、执著。虽然在技术上,雅昌有一套独有的质量管理体系、色彩管理体系,从印前、印刷、印后,从制版、印刷到装帧,都有达到极致的本领,但万捷是个非常坚持的人,有严格的执行力。在质量问题上宁为玉碎,不为瓦全,想到了,就要坚决做到。正是这份坚持,使雅昌在短短十几年间,创造了印刷业的一个个奇迹。有一次,一本画册已经制完版,客户表示满意,但万捷看完打样稿却不满意,责令重新制版。虽然此举令雅昌损失7万多元,但重新制版的画册却被印刷界公认为亚洲最精美的画册,给自己的苛刻带回了丰厚的回报。多年来,雅昌精心地印制了无数艺术出版物,广结善缘于中国艺术市场。十年耕耘,厚积薄发,雅昌终于走出了一条服务于艺术市场的通途。如今雅昌已经占有国内艺术品拍卖图录印刷95%的市场份额,形成了自己独有的核心竞争力,将传统的印刷业转变为不断满足客户专业需求的服务业。

王中军

出生年月:1960年

毕业院校:美国纽约州立大学

拥有公司:北京华谊兄弟传媒集团(华谊兄弟投资有限公司、     华谊兄弟广告有限公司、华谊兄弟音乐有限公司、     华谊兄弟影业投资有限公司、华谊兄弟文化经纪     有限公司、西影华谊电影发行有限公司)

涉足行业:文化、体育和娱乐业

他被誉为中国电影业的“大腕”,2005年1月,他参与投资的《功夫》和《天下无贼》两部电影的国内票房收入分别突破了1.7亿元和1.2亿元,这是中国电影有史以来少见的超过1亿元票房的作品。

2005年,他参与投资的《可可西里》不但拿下了600万元票房收入,而且摘取了“东京国际电影节”评委特别奖。《可可西里》《天下无贼》和《功夫》,再加上买断的香港电影《大事件》,2004年华谊兄弟四部影片的合计票房收入达到3.2亿元,占到全国华语票房收入的33%。他是“冯小刚贺岁电影”的幕后策划者。作为中国最成功的民营电影公司之一,王中军还投资了《手机》《寻枪》《大腕》等一系列叫好又叫座的作品。如今,他创立的公司目前位居中国500强第359位,娱乐传媒业的第一名。

1960年,出生在北京的一个军人家庭,自幼酷爱绘画。

1976年,未满17岁便应征入伍。

1982~1985年,国家物资总局物资出版社,任美术设计、摄影记者。

1985年,从国家机关辞职。

1986~1989年,在中国永乐文化发展总公司,任广告部经理。

1989年,到美国密歇根大学读传媒专业,并获得美国纽约州立大学大众传媒专业硕士学位。

1994年回国和弟弟一起创立华谊兄弟广告公司,开始拍电视剧,如《罪证》《心理诊所》《永恒恋人》等。

1998年,开始影视投资,投资的作品有《没完没了》《一声叹息》《大腕》《刮痧》《罪证》《天地英雄》等。

2000年12月,成立华谊兄弟太合影视投资公司。

2001年1月,成立华谊兄弟太合文化经纪有限公司。

2003年5月,成立西影华谊电影发行有限公司。

20世纪80年代中期,正赶上改革大潮的洪流滚滚,王中军也不例外地被卷入其中。1985年,王中军从国家机关辞职,做了两年的职业设计师、摄影师,为人拍广告片、挂历,之后,承包了一家公司的广告部。生活和生意都没有大的起伏。1989年,王中军抱着仅仅是出国看看的想法来到美国密歇根大学读传媒专业,像每个赴美留学生一样,上学、打工。毕业后,或者找个好工作,努力奋斗然后进入小富即安的中产阶级,或者是回国。

王中军1994年从美国回来,在美国的几年时间,他和太太两人靠打工攒了10万美元。回国后就用这10万美元,与几个同道者开始合资运作华谊广告公司,这个时候弟弟王中磊也入股了华谊广告。大概经过了一到两年比较困难的创业期,华谊广告公司迅速发展起来。第三年,他们的广告公司算是大型广告公司了。后来王中军整个买下了华谊,并改名为“华谊兄弟广告公司”。为满足客户需求,王中军推出了一些电视随片广告,为此特意成立了一个影视部进行专业制作。于是广告和影视在王中军的生命中出现了交叉点。

所有白手起家的创业大都以艰辛开始,华谊也不例外。终于,在艰辛中时刻准备着的王中军,等来了一个机会,这个机会在现在看起来,是成就今日这个民营企业巨擘的转折点:这第一桶金就是为中国银行做企业形象设计。王中军首先看到中国的银行还都没有统一的标识,于是向很多银行毛遂自荐。当时,中国银行曾经请香港颇负盛名的设计师靳埭强做了初步的CI(企业形象)标准化设计,但尚未推广,王中军的方案和中国银行不谋而合。于是他立刻动手,从去美国采购材料,到找加工厂拿出样品,前后只用了不到一个月的时间。

在中国银行的展示会上,王中军的样品获得一致好评。华谊拿下了中行全国15000多家网点的标准化规范工程。此后,其他商业银行纷纷效仿中国银行改变门楣,华谊赚得盆满钵满。

“拿来主义”和“好运气”帮了王中军,1994年5月份他创建的这家公司,1997年不到三年时间已经赚了四五千万。

王中军与太合控股董事长王伟,因为都对车着迷而结识。太合控股以地产和金融业为主,有充足的资金,王伟也一直在寻找新的投资点。2000年6月,华谊兄弟太合影视投资公司(简称华谊兄弟太合)成立,王伟投入大约1300万元。

与太合的合作基本属于私募,用王中军自己的话说,是“兄弟之间喝喝酒,拍拍脑门就定了”。这次私募对王中军的公司帮助非常大,使得公司可以拍大一点的戏,可以垄断一些人才资源,抗风险能力也大大提高了。

华谊兄弟太合的成绩是有目共睹的,冯小刚一系列的“贺岁片”给华谊兄弟太合带来了滚滚利润和日益高涨的声名。王中军的目光也不再局限于国内,引入国际资本渐渐被提上日程来。

华谊兄弟最初选定的战略合作伙伴是SONY,双方甚至签订了谈判协议、锁定了谈判日期,但因SONY随后大裁员,谈判最终流产。

尔后,王中军与TOM开始了实质性接触,并选择了自己的好朋友信中利投资集团公司董事长汪潮涌作为投资顾问。这是王中军的第二次私募。此次私募,TOM集团投资500万美元,收购华谊兄弟国际控股有限公司(华谊兄弟的集团公司)27%的股权,信中利投资3%。另外,TOM还认购500万美元的可转换债券,债券利率为6%。

这次私募为王中军融到了不少钱,可以拍更大的戏。而且除融资之外,此次私募也完善了华谊兄弟的股权结构。

1998年的一天,王中军在路上碰见了他出国前在广告公司的同事刘晓玲,一直在电视剧圈里做事的刘晓玲告诉王中军拍电视剧怎么怎么赚钱,王中军有些心动。很快,他投资拍了自己的第一部电视剧《心理诊所》,虽然没有拍戏的经验,但他利用自己做广告的优势,进行了很好的推广,第一部戏居然赢利百分之百,投入500万元赢利400万元!这让王中军看见了国产影视的巨大商机。随后,华谊兄弟广告公司影视部做了电影《荆轲刺秦王》的市场推广,参与拍摄了《鬼子来了》《没完没了》等影片,全部成功。

2000年年底,王中军买下了一家当时仅有七个艺人的演艺经纪公司。经四年多积累,现在的华谊兄弟经纪公司已是目前中国最大的经纪公司,旗下聚集了陈道明、胡军、王姬、李冰冰等中国内地众多明星,及杨紫琼、刘嘉玲等港台明星。

令王中军头疼的事,是当时政策部不允许民营公司进入影视发行领域。但不久,时逢西安电影制片厂的股份制改革,王当机立断收购了西影股份发行公司(简称西影)40%多的股份,“曲线”拿到了经营权。重组第一年,西影就扭亏为盈。

2003年,政策放开,允许民营企业控股发行公司。王中军立刻增持西影股份,达到绝对控股,并更名为陕西西影华谊电影发行有限责任公司(简称西影华谊)。现在,西影华谊除了发行华谊兄弟的片子外,还发行一些其他公司的电影。

此间,华谊兄弟广告公司专门负责华谊兄弟太合全部影视作品的商务推广。以2003年的《手机》为例,仅摩托罗拉一家赞助商,就让王中军赚了500万元。而《天下无贼》更甚,其首席赞助商——中国移动通信抬手就是650万元,诺基亚等其他10家全程赞助商共计投了1800万元。

当初与太合控股的合作完全是出于资金紧张,随着几年来的自我积累,及华谊兄弟的名号,银行贷款亦非难事,王中军的资金已不再像初期那样紧张。2004年,引入了TOM和信中利的投资后,王中军对当初“拍脑门”的决策反悔了,他以三倍的价格回购了太合控股持有的余下45%华谊兄弟太合的股权,将公司改名为华谊兄弟影业投资有限公司。

2004年11月1日,华谊兄弟与战国音乐成立华谊兄弟音乐有限公司,整合双方旗下优质资源及杰出艺人,总投资为3000万元人民币,涉足唱片制作、发行、艺员经纪、新媒体技术的开发及商务拓展等音乐领域。

仅用三年多时间,华谊兄弟影业投资有限公司就成为中国最大的民营电影生产企业。先后投资拍摄或发行的电影作品有:《荆轲刺秦王》《鬼子来了》《没完没了》《防守反击》《一声叹息》《大腕》《刮痧》《寻枪》《天地英雄》《手足情》《卡拉是条狗》《理发师》《手机》《天下无贼》《功夫》……华谊兄弟以独特敏锐的视角选择剧作,集结国内外影视精英人才,以较为完备的现代影像产业经营理念和专业化的发行队伍,为社会公众和广告客户提供具有强烈现代感的影视艺术空间,获得了业界内外的广泛称誉。

从创业之初到取得一系列不凡的业绩,在王中军看来却非常简单而直接,他认为,做冒险家都比较简单,碰到事情不用去做过多的分析,也许一分析就不会做了。

也正是这种简简单单的行事风格,使得这位拥有八家不同业务公司的中国第一大私营电影公司老板,并没有陷入烦琐的公司事务中。王中军有个理念:老板只管关键的人和事。在他的日程中,一切都被简化得清清楚楚,自己做不来的事就找合作伙伴,公司的日常管理也完全放手,自己只是一个“清闲”的“甩手掌柜”。

正是这种略带浪漫主义的简单的行事风格,使王中军赢得了朋友和下属们的充分信任。在王中军的谈话中,“朋友”这个词出现频率非常高。朋友之间做生意没有什么顾忌,大家互相都很了解,投资人也知道华谊兄弟的价值所在,王中军个人也很直率,所以谈判进行得很简单。这份简单,也成就了华谊的第二次私募。

两次私募以后,又是在周边朋友的帮助下,王中军搞明白了应该如何实现公司内部的增长和产业链的完整,最后他进行了三次收购:除了一次经营上的收购外,华谊兄弟还分别于2000年和2004年,收购了西影股份发行公司和战国音乐公司。现在,华谊兄弟已经成为中国第一大民营影视公司。

六年前,王中军独具慧眼打算与冯小刚签约,这使得当时还不为人所知的冯小刚喜出望外。其实当时王中军并没有完全考虑好签约冯小刚到底会不会赚钱,但是他知道人才非常重要。几年间,冯小刚果然拍出了多部叫好又叫座的影片,为华谊兄弟立下赫赫战功,如今这样的模式再次被复制到年轻导演陆川身上。对于这两个人的成功“买断”,王中军说:“在以知识产权和智力资源为核心的流行文化与娱乐产业中,人力资源永远是第一生产力。”

除了投资影视公司,王中军还另外组建了华谊兄弟文化经纪有限公司,专门运作和推行影视经纪人制度,旗下演员有刘嘉玲、关之琳、王姬、范冰冰、吴若甫、夏雨等,导演有冯小刚、路学长、陆川等,正是这样一个强大的阵容,为华谊兄弟公司制作高品质的影视作品提供了持续保证。

个性粗犷、随意甚至有几分浪漫的王中军是一个很大气的人,大制作、大手笔加上影视大腕,这是他主要的投资原则。影视作品讲求的是单篇的制作规模,而不是数量上的规模,因此必须要用密集的资本来实现规模化运作。

华谊兄弟的资金主要集中用于高薪聘请大牌明星,另外还在电影前期的策划、后期的推广和发行。比如电影《大腕》,就首次把美国好莱坞八大公司之一的哥伦比亚集团引进了华谊兄弟投资组合的阵容当中。从《大腕》开始,王中军在中国电影海外发行的机制上第一个吃起了“螃蟹”——他首次尝试了在中外合拍片中由中方人员占主导地位的方式,并直接参与全球票房分账。这改变了中国电影人多年无权参与全球票房分账的市场现状。

在华谊兄弟与哥伦比亚合作拍摄的影片中,《功夫》无疑是迄今为止投资规模最大的一部华语片。但在1.6亿港币的总投资中,华谊兄弟仅仅参与投资了100万美元,占总份额的5%。这让王中军更深切体会到了高投入与高回报之间的关系。

然而,王中军也并不是一个只知道下狠心砸钱等待着高回报的人,在投拍陆川的《可可西里》之前,王中军预见到了市场前景可能不会太好,但还是拿出了近千万元投拍这部电影。虽然《可可西里》国内只有100万元的票房,但是王中军表示:“赚了很多的名,还是挺值的。”

事实上,风光无限的王中军并非总是一帆风顺,1998年,由华谊兄弟参与投资的第一部电影《荆轲刺秦王》即遭遇票房惨败。之后的三年中,华谊兄弟继续先后参与投资制作的《鬼子来了》等六部电影和四部电视剧,也都表现平平。而正是在前期的不断摸索中,作为曾经小有名气的广告人,深谙市场的王中军提出了电影的“工业化运作模式”这一概念。

所谓工业化运作模式,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第一是密集资本投入实现规模化生产;第二是专业化分工;第三就是技术先导。所谓技术先导,就是关注业界先进技术与市场的结合。例如电影《手机》获得成功后,仅仅通过向一家短信内容服务商提供《手机》电影内容的授权,华谊就获得了100余万元的收入,这是没有任何成本的纯收益。

1994年年底,华谊兄弟广告公司在王中军兄弟俩的经营下,业务逐日增长,顺利度过了艰苦的创业阶段,完成了原始积累。之后兄弟俩合力攻坚,说服中国银行统一标识,全国15000多家网点实行标准化、网络化管理,从而掘到了华谊的第一桶金,并一举奠定了华谊在国内CI领域的地位。一系列攻城略地的成功,使华谊广告公司跻身中国十大广告公司行列。1998年,王中军投资拍摄的第一部电视剧《心理诊所》赢得了观众的喝彩,奇高的利润使他更加踌躇满志,紧接着拍了几部电影和电视剧。但是凭借自有的资金,要想在耗资巨大的影视业立足,显然不够。要想继续在影视上发展,必须解决的首要问题就是资金问题。王中军也对此投入了更多的精力,开始了第一次私募。

2000年12月,华谊兄弟广告公司与太合控股有限公司一起融资5000万元,各占50%股份,正式挂牌成立华谊兄弟太合影视投资公司。有了资金后盾,巨额投资的《大腕》《手机》《天下无贼》等冯氏贺岁片,不断刷新国产电影的票房记录,给华谊兄弟创造了丰厚利润。

尝到甜头后的王中军,为保证资金链的更加稳固安全,又进行了第二次私募,以27%的股权换来TOM集团500万美元的现金,另将3%的股权转让给内地风险投资公司信中利国际控股有限公司。这为华谊公司提供了更稳固的资金链。

在着力打造资金链的同时,身为传媒硕士的王中军深知,如果没有完善的产业链,有钱也不一定能做好大事。第一次私募成功后,王中军就注意培养自己的智囊团,“处心积虑”地构造自己完善的产业链。

当时影视发行领域是民营公司的政策禁区,华谊兄弟便采取与美国哥伦比亚公司合作的方式,不但给华谊兄弟带来了资金和海外市场,还引进了先进的理念和管理方式。那时西影厂进行股份制改革,精明的王中军“嗅”到其中的机会,迅速果断参与重组,取得西影股份发行公司超过40%的股份,“曲线”拿到了经营权。随着禁区的开放,王中军又增持西影股份,从而取得了对该公司的绝对控股权和全部经营权。重组后,华谊兄弟使亏损的西影连续三年的业绩在国内排名第一。

随后,王中军又将仅有的七个艺人的演艺经纪公司收归麾下,成立华谊兄弟太合文化经纪有限公司,成为中国演艺经纪人专业公司的鼻祖。

重视产业链的王中军对电影后续产品的开发和产权交易,也运用娴熟。《手机》里的铃声卖给摩托罗拉;《天下无贼》中的短信授权给有关公司;在影片中大量使用软广告和贴片广告……把产业链视为一门艺术的王中军笑言:“票房不是最主要的,它只是相当于一个大广告。把产业链条上的所有利润都收到自己的口袋里才是最主要的。”

“21世纪什么最贵?人才!”王中军的肺腑之言,在《天下无贼》中以戏谑的方式表达了出来。

在人才问题上,王中军历来是未雨绸缪。为打造合理的人才链,他以艺术家的嗅觉和伯乐相马的眼光,早在与太合重组前就已签下了冯小刚、路学长和滕华三位优秀导演,为华谊兄弟的人才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冯小刚——王中军的“明星”人物,这位王牌所拍摄的每一部片子都赚钱。中国电影最缺的是导演人才,签导演有时候完全是凭感觉。1999年,在还没有人知道冯小刚的时候,王中军就将其“买断”,结果冯小刚成了“中国内地最卖钱的导演”,成了华谊兄弟的“摇钱树”,为华谊兄弟创造了单片当年回报率高达263%的神话。

2003年3月,合约期满的冯小刚离开华谊,成立了“冯小刚工作室”,当时媒体一片哗然,有关“华谊不行了”的断言见诸大小报刊。在影视圈的纷纷议论中,王中军更迫切地感受到了建立合理的人才链的紧迫性。精明的王中军并没有让冯小刚走得太远,在他离开后拍的《手机》和《天下无贼》,还是王中军投资经营的。

2005年初,自立门户失败后,冯小刚又回到华谊兄弟,合约签到2010年,并成了华谊兄弟的股东。至今冯小刚已经和华谊兄弟合作了六部贺岁电影:《不见不散》之后《没完没了》《大腕》《一声叹息》《手机》《天下无贼》都取得了巨大成功。今天,冯小刚已经成为华谊兄弟的股东,并声称将在华谊兄弟退休。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