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创业更需要“革命”精神
知识经济时代,全球产业结构正面临彻底的解构与再重组运动,创新与创业将成为知识经济社会的常态行为。创业精神正是驱动这次重组的最主要动力。对总体经济而言,创业者通过引入和执行产品创新、过程创新、市场创新和组织创新及商业模式创新等创造性思想促进经济的发展;对个体而言,创业不但是一种充分实现自我的机会,更是发挥个人潜能的舞台。个体和群体创业的兴起和发展聚集的是一种精神,一种能量,能激发我们社会蓬勃向上的激情,影响和改变着越来越多的人。
在创业教育的路上,我们深切体会到:创业精神与创业意愿的激发与培养比创业能力的培养更重要并且更加具有挑战性。
一、“革命”精神比“革命”能力更重要
1. 创业教育的核心任务是培养大学生的创业素质
我们认为,培养大学生的创业素质是创业教育的核心,是创业教育给予每个学生的最为宝贵的财富,它将帮助学生发现机遇、解决问题、面对挑战、实现自己的职业目标与个人志向,并将伴随终生。创业素质是一种人生之道,它确保你从容面对全球化和社会变革带来的种种挑战。这些变化不仅来自技术进步,而且还来自社会的变革和发展。你将有能力把变革视作机遇,而不是把它们看成是问题或危机。
2. 创业者的人格素质模型
我们认同创业者的人格素质模型是由创业胜任力和创业内驱力构成的观点。
著名的管理咨询公司HAY公司提出的“冰山模型”认为:人的素质结构就像浮在海面的冰山,露出水面的部分是一个人的知识、技能等一些外在的可观察的行为,属于决定一个人能否在工作中做出突出绩效的表象因素,也称基准性素质。由于其较容易被测量和观察,也可以被模仿和复制,所以可以通过有针对性的培养而习得;处于水下的冰山部分包括价值观、态度、自我形象、个性品质、动机、意愿等,这才是决定绩效的深层因素,称为鉴别性素质。它是区分绩效优异者与平平者的关键因素。相对于知识和技能而言,鉴别性素质不容易被观察和测量,也难于改变和评价,也较难通过后天学习和培养而形成。但每个人或多或少都有成就一番事业的梦想和潜质,这些东西可以会被环境所激发和引导。
(1)创业胜任力
创业胜任力是指创业者把握外部机遇、获得持续成功的能力。创业胜任力的培养分三个阶段:创业准备、创业过程和持续性发展。创业准备阶段需要创业者具有市场分辨力,包括战略能力、机遇能力和关系能力。创业过程需要创业者具有概念能力、组织领导能力和履行承诺能力;创业的持续成功需要创业者有很强的学习能力和情绪管理能力以及企业家格局。这些能力能帮助创业者抓住创业机遇、获得商业收益,而且是能够观察到的,也就是说这些能力可以复制,可以学习的,对应于“冰山模型”的基准性素质。在创业教育实践中,我们认为创业胜任力可以用实际的、更加通俗语言的表述来聚焦,具体可见第四章。
(2)创业内驱力
创业内驱力是促使创业和持续成功的动力,包括创业者的个人品质、价值观、动机和自我认识以及意愿,表现为创业者的精神、气度和自识力,这些是人们难以直接观察到的,必须根据创业者的各种行为表现进行推理分析得出,不像创业胜任力那样可以习得,属于“冰上模型”的鉴别性素质范畴。
研究表明:创业精神是指个人、团体与企业组织所具有的应对变化、敢于冒险、善于创新并将这些新的想法付诸实践的意识和态度,是创业者面对创业挑战的价值取向。具体来说,创业精神指的是对创业活动产生激励和约束作用的精神因素或价值观念,包括创业动机和成就愿望、开放精神、宽容精神、创新精神、竞争意识、合作精神、进取精神、艰苦奋斗精神、诚实守信精神、公正平等精神、恪守创业规章制度精神、坚忍不拔的意志、效率意识、甘冒风险的精神、精益求精和专心致志的敬业精神、乐观以及刻苦钻研与创业有关知识的精神等。
创业精神内化为信念、道德和心理的力量,使创业者在任何环境下都能保持旺盛的斗志、乐观的情绪、坚定的信念、顽强的意志。精神意识决定行动,决定了创业的动机是基于对事业本身的执着,还是基于对创业投资游戏规则的狂热;也决定了创业者在遇到困难时或面对利益诱惑时是依然坚守信念与原则,还是逃避责任甚至道德漂移。
气度是创业者对他人的原则。气度决定了创业格局,是在创业过程中能否突破自己、凝聚团队、关注未来,体现大气魄与大格局的关键。
自识力是创业者理性思考自我价值取向,是处理自我与他人以及外界关系的思辨能力。它不仅会影响创业者所具备的创业胜任力的强弱,也会不断校正一个人的人生态度与气度。
总之,创业内驱力在创业实践活动中对个体起动力及调节作用的心理倾向和特征。创业精神是创业者将机遇变为事业、走向基业长青的根本动力,可比喻为创业者基本素质结构的“动力系统”,而气度、自识力反映创业者个人品质,是个体创业基本素质的“调节系统”。
(3)培养大学生的创业精神比创业胜任力的掌握更重要
欧盟委员会在2004年发表的研究报告中揭示,欧洲始终未能挑战美国的经济霸权地位在很大程度上与心理有关。美国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得益于人们的创新精神和创业意识。美国的国家核心竞争力体现在它的创业型社会及其制度安排上。我国几千年的传统文化强调中庸之道,主张循规蹈矩,忽视人的个性发展。长期以来的应试教育又片面追求分数、脱离社会实际,导致大学生普遍缺乏创新创业精神,面对复杂多变的外部世界常常感到手足无措,这也是目前大学生就业难、创业率低下的内在因素。
另外,在机会主义盛行的环境下,投资者在选择创业者时关注的是其创业胜任力的考察,而一些创业者也只是对急功近利的项目有兴趣。我们认为,如果忽视了对创业者的个人品质、价值观及其自我认知等方面的考察,或许可以获得短期投资收益却难以成就长青的事业。如果没有良好的动机、个人品质、价值观等创业内驱力的支撑,创业胜任力越强、知识越全面,对创业持续成功的负面影响也越大,创业之路是走不远的。因此,我们创业教育的核心在于强化大学生的创业素质,培养大学生的创业精神与激发其创业意愿。
当然,作为以培养自主创业者为目标的创业教育的定位是要使创业者不仅敢“创”,而且能“创”。只有当创业者的创业精神、创业能力和创业知识结构有机结合相互作用形成创业素质时,创业精神的动力、调节作用才能得以发挥,创业精神培养所追求的目标才能实现。在学生创业精神培养的实际探索中,我们体会到必须把它放在创业素质培养的整体框架中加以把握,才能做到相辅相成、相得益彰。而且只有在创业实践中,创业精神培养所需要的创业意识与心理品质才会有物质载体,才不会成为水中之月、镜中之花。
二、如何选择“火种”
在大学生人群中选拔未来创业苗子是一大课题。具有相当难度。创业苗子为什么难选?究其原因有:
(1)来自人本身的复杂性——缺乏必要信息;
(2)选择标准的多元性——挑选者个人因素会导致选择的角度不同,难以一致;
(3)认知的动态性——学生对创业的认识是动态变化的,过去将创业视为能快速赚钱发财的途径,通过创业活动实践和与大量创业者交流对创业有了更深入了解,可能会认为自己不适合。这里,笔者借用一下袁岳先生的观点:“创业其实最适合一种人:爱折腾、想弄钱、劳碌命、累死倒闭也能认的人。”要从一系列测试评估就发现挖掘出有这样心态和志向的人是有相当难度的,或者说是不可能百分之百成功的。
由于缺乏必要信息,需要借助一些科学方法来了解备选学生的创业素质如何。对大学生素质进行一系列测评是我们选拔创业班学员提供的参考依据,它必须打破高校中推选学习尖子或优秀班干部作为精英人选的传统模式,或笔试加简单谈话或看简历来定夺的方法,需要根据创业素质的因素来设计衡量指标和确定具体方法。
1. 人才创业素质测评
人才创业素质测评是指综合利用心理学、社会学、统计学、测量学、管理学、行为学和计算机科学等一系列先进的科学方法对创业者的个性特征、知识能力、发展潜力和身体素质等人的基本素质方面实施测量和评价的活动。
人才创业素质测评主要包括个性特征、知识能力、发展潜力和身体素质四个方面。
个性特征:指一个人对现实的态度以及他的行为方式表现出来的个性心理特征,具有相对稳定性和较强的可塑性。
知识:指一个人所掌握和能够熟练运用的信息,是一个人经验和认知的固化。
能力:指一个人在完成某项任务时所表现出来的各种胜任力,如沟通能力、创新能力、把控能力等。
发展潜力:指尚未表现出来的能够通过培养而形成的能力和力量,需要挖掘和激发,并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今后的发展高度。
身体素质:包括生理和心理素质。积极向上的心理素质和健康的生理素质能够让人更好地运用知识、展现能力、挖掘潜力,是上述素质实现的基础条件。我们认为,创业从某种意义上来讲,也是一场体能上的革命。在整个创业的过程之中,有许许多多的事情等待着创业者来处理,很多时候,并不是能力上的问题,而是力不从心。所以,身体素质是重要的,创业苗子的选拔应该有体能测试。
我们在实践探索中力求运用国际上流行的人才能力测评方法,结合我国当代大学生的实际群体特征,根据冰山原理,对大学生人群中自愿报名参加创业班的学生在能力的不同纬度进行分析和测定。我们打破常规精心设计了四轮测试和一个参考:体能测试、心理测试、开业能力测试、结构化面试以及学院专业个人表现履历介绍,力求测量出大学生是否具备创业的必备素质,为创业班选择未来潜在的大学生创业者提供一个参考。
设计体能测试和心理测试主要基于:选择大学生创业苗子必须身心健康、体魄强健、意志坚强、充满活力。这原本是一个民族旺盛生命力的体现,也是社会文明进步的标志和体现国家综合实力的重要方面。但是,现实是,由于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影响,社会和学校存在重智育、轻体育的倾向,学生课业负担过重,休息和锻炼时间严重不足,加上大都是独生子女,娇生惯养,生活饮食作息习惯不科学等,导致学生普遍存在耐力、力量、速度等体能指标持续下降,视力不良率居高不下,城市超重和肥胖青少年的比例明显增加以及大学生意志较薄弱、毅力和合作精神较差等现象。由于创业在本质上是拼身体、拼心理、拼耐力与拼人脉,身体要求明显好于平均水平,锻炼要求明显多于一般人,心理明显要强,那挑选身体素质、心理承受力好些的学生就很有必要。
(1)体能测试
目的:①测评报名者的身体素质
②考察报名者的毅力和合作精神
③锻炼意志和培养军人般的守纪律、服从命令的意识
④在校园宣传创业班的招生机制,达到营造校园创业文化。
我们认为应参考根据男、女大学生的国家体能测试项目来测试。在实践操作中,我们采取了徒步15公里,外加男生俯卧撑50个,女生仰卧起坐50个的体能测试。
(2)心理测试
目的:①测试创业基本心理素质与能力
②扩大影响、宣传创业班
③为人员选拔提供心理学参考与支撑依据
a.人机测试:北森朗途职业规划(测查学生的兴趣、性格与职业倾向等)与领导力测验,是否适合创业
b.纸笔测验:自信力(PEI)问卷测试;成就动机(AMS)问卷测试;应付方式问卷测试
(3)结构化面试
组织学校教师和来自企业界的创业者、高管专家5-7人成立测评面试小组,就下述内容展开面试:①兴趣爱好;②情绪控制力(压力承受力)③上进心与自信心④责任感与价值观⑤领导与指挥能力⑥计划与控制能力⑦预测与决策能力⑧授权与激励能力⑨沟通能力⑩交际与解决冲突能力⑾创新思维⑿创新能力⒀创新方案。
(4) 开业能力测试
将学生送至上海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在杨浦区开业指导中心建立的创业能力测评系统去进行测试。这一测评系统通过“开业能力”、“个性特征”、“模拟开业”三个环节的测试,对被测试者的创业能力和素质进行准确定位。其中,“开业能力”环节将就语言能力、计算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等创业能力进行测试,“个性测试”环节就心理、意志、坚韧性等个性特质进行测试。测试完成后,系统将自动生成一份“创业诊断报告”,报告包括4个复合测评分数:开业胜任力分数,用来衡量适宜开业的综合能力;培训胜任力分数,用来衡量开业者达到开业和培训绩效所须具备的心理特质;信息需求分数,用来评估申请人在开业前对相关信息渴望了解的程度;培训需求分数,用来评估申请人想要通过课程来学习开业课程知识的渴望程度。
(5)个人表现履历介绍
来自全校不同专业的学生需要由所在读学院写出该生学业、平时表现与其他情况介绍,保证较全面客观地反映该学生各方面信息,实现选拔的科学和客观真实。
三、如何培养坚定的“创业精神”
创业教育目标是培养受教育的大学生形成创业所需的基本素质。既然创业精神是创业者基本素质结构的“动力系统”,那创业精神的培养和传承就是当前高校面向全体学生开展创业教育的重点,也是弥补传统教育弊端的重要途径,可以比喻为创业教育的通识教育模块。从世界观和方法论的角度看,创业精神是一种实事求是的精神。创业不是纸上谈兵,需要根据实际情况提出新的思路,需要扎扎实实地付出艰苦的努力并有实际结果,引导学生以实事求是的态度面对学习、工作和生活。因此,创业的教育不能光靠课堂来教,更要在于实践,在实践活动中反复培养训练一种行为和习惯,这种思维习惯成了学生今后发展非常重要的根基和竞争力。为此创业教育者要花大量心血在课堂教学方法的创新和课外实践的组织上,设计各种有目的的活动。
鉴于上述认识,我们在创业教育试点班的探索中有了明确的新的教育理念、新的运作思路、新的培养模式及新的探索尝试。我们设计的创业班课程体系分为理论模块、实务模块、实训模块和实践模块四个模块。既保证学生理论知识不缺失(与工商管理本科专业基础课程一致),又突出创业学是一门实战科学,加强实务、实训比重。
就创业精神的培养而言,需要有清晰认识,精心设计,分步推进。主要从创业意识与创业品质两方面精心打造。
(一)创业意识培养
从创业意识培养来讲,我们认为要把握五大关键要素。
1. 催生创业意愿
人的行为意愿是任何行为表现的必然过程,是行为显现前的决定。创业行动的产生源于人们创业意愿的形成。由于创业过程是一个机会识别的过程,人们只有在机会与风险进行衡量与识别之后,才会决定是否采取创业行动。因此创业的决定可以视为一个理性行为或有计划的行为,这种行为意愿与实际行动之间存在强烈的因果关系。创业意愿是劳动者由于对个体或群体现有的存在条件与发展条件的不满足感而产生的自己创办企业的需要,是创业活动中最初的诱因和原始动力。
一般而言,想要创业的人自我意识都很强,他们身上有一种追求成功的本能、一种超乎寻常地自我意识,也是一种强烈的欲望。创业者的欲望与普通人欲望的不同之处在于,他们的欲望往往超出他们的现实,往往需要突破他们现在的立足点,打破眼前的樊笼才能够实现。所以,创业者的欲望往往伴随着行动力和牺牲精神。这不是普通人能够做得到的。因为,想实现自我价值,想得到自己想要的生活,凭自己现有的条件可能是难以实现的。所以要去创业,要靠创业改变身份,提高地位,积累财富,这构成了许多创业者的人生“三部曲”。因为欲望,而不甘心,要创业,而突破;要行动,而成功,这是大多数白手起家的创业者走过的共同道路。欲望意愿是创业的最大推动力。一个真正的创业者一定是强烈欲望的意愿者,他们想拥有财富,想出人头地,想获得社会地位,想得到别人尊重,渴望实现自我价值。
在创业班教学实践中,每个学期的课程教学中都有焦点访谈任务,要求学生采访创业企业家、创业校友、毕业生创业者,写创业者的故事或采访感想,深入了解创业过程中的创业者的甜酸苦辣和创业者的思维、生活方式等,使得这些创业企业家所拥有的经商经历和人格魅力感染学生,点燃学生的创业激情,催生创业梦想,坚定创业志向。我们将这些学生自己收集的故事、案例制作成创业班的宣传刊物,使学生看到创业的广阔前景,使其萌生“创业有为、创业光荣”意愿,通过创业典型教育激发大学生的创业欲望,让他们创业有动力,学习有典型,追赶有目标。
2.激发创业动机
创业动机是劳动者从事创业实践时处于积极状态的内部动因,是创业意愿的具体化和升级。创业的内在动因可归纳为:争取生存的需要,谋求发展的需要,获得独立的需要求,赢得尊重的需要,实现自我价值的需要。创业者的成长过程充分印证了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而且创业者的需求更具有典型性,他们在各个层次的需求比常人更加突出。每当创业者的需求上升一个层次,都会给创业者们带来强烈的影响与巨大变化。
我们在实施创业教育中,利用我国目前正处于经济结构调整阶段,一方面,企业转型,下岗人员增多,就业形势严峻;另一方面,社会需求又日益呈现多样化、多元化和个性化的格局,这种需求势必给高校学生的就业带来巨大压力,同时又给创业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想方设法激发学生的创业动机,使之明白创业也是职业选择的一种。一个创业可以带动几个甚至更多的人就业,更多的人创业,可以产生倍增效益,缓解社会就业压力。
3.培养创业兴趣
创业兴趣是从事创业活动的积极情绪和态度。长久、稳定、深刻、直接的创业兴趣对创业目标的实现十分有利,而短暂、游移、肤浅和模糊的创业兴趣,则一事无成。我们在教学中不断反复宣传国家、地方有关鼓励创业、支持创业、保护创业和弘扬创业的一系列方针政策。并且将培养学生创业兴趣有意识地渗透在课程体系中,譬如,在创业管理实务与创业技能实训等课程中列举大量创业案例,使学生了解市场,了解行业,了解企业,增加创业的感性认识,引导学生从各专业、各行业领域来分析创业利益,激发学生探索创业机会切入点的好奇心和评价机会与风险,进而产生创业兴趣。
4. 编织创业理想
创业理想是个体和群体对创业目标的向往和追求,是较为稳定、持久的心理品质,也是职业理想的一种体现。创业理想是创业意识的最高形态。有目标才有动力,有理想才有追求,创业目标就是人生目标的浓缩,也是人生理想的现实体现。在创业班教学实践中,我们设立“成功心理学实训”课程,向每位同学反复强调其应有的使命感和创业理想,明确自己人生的追求目标与价值的重要性,并让每个同学写出自己的梦想和实现计划并在讲台上宣讲,与同学们分享,从而将创业理想化为自己自觉的行动,积极主动地投身于创业实践。
5.锻造创业信念
创业信念是个体和群体对创业实践活动有关意识、见解、知识,形成了较为固定的思想和观念。要强化创业目标意识,加大创业教育中对学生主动性学习行为的培养并养成习惯,不断强化创业信念。我们不仅要求学生具有为解决各类具体的实践问题而进行自动学习的行为,而且促使其养成为完成创业实践活动的目标及任务的信念而进行的自觉学习行为,让学生在心底时常喊出:“我行!我能!只要肯学习、肯干并坚持!”同时,在创业实践活动中逐步形成较强个性特征与色彩的自主学习行为。我们坚持将培养良好的作息习惯与学习习惯和创业信念锻造联系起来。譬如,创业班学生每天早上6:30有晨练,晚上11点自觉熄灯休息。由于创业班学生来自全校各专业,寝室并没有调整,同寝室其他学生很少早睡早起,这需要创业班学生有很强的自我管理和自律意识,才能保证早起晨练雷打不动。另外,创业班有部分学生自发地开始写日记,每天总结体会、收获和不足,坚持不懈,把培养自己创业精神内化成学生自我成长的内在需求。从日记的点点滴滴看到他们对创业的认识逐渐升华,他们心智逐渐成长,使我们感到十分欣慰。
(二)创业品质塑造
针对大学生的年龄和心理特征来进行创业品质教育。让学生意识到,无论今后的人生道路是继续深造,还是自主创业或就业,只要具备创新思维和创新精神,只要勤奋刻苦,都一样可以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成为对社会能做出特别贡献的人。
从创业品质塑造来看,要统筹兼顾五大特殊品质的熏陶和培养。
1. 竞争性与敢为性。让学生产生争胜、好强、领先和成功的强烈愿望,能将自己的创业目标付之行动,同时做到有毅力、有恒心,心理承受能力强。
2. 自信心与上进心。让学生逐步形成独立思考,自主处理问题不受他人左右、不受外界干扰的基本素养;引导学生做一个快速的学习者,能够迅速接受和处理信息,并及时做出反应。
3. 适应性和克制性。让学生的应变能力和调控能力日益增强,能根据环境变化进行自我调整、自我转换、自我构建,能按既定目标控制和约束自己。
4. 缜密性和合作性。能从全局和系统的角度思考问题,善于理解、体谅、宽容别人,能与人和睦相处,合作共事。
5. 道德感与义务感。善于用社会主流认同的道德规范来判断、控制、评价自己和别人的行为,有爱心、讲美德、自觉承担社会责任。
我们意识到创业品质不是教出来的,而是塑造建构出来的,建构主义理论是我们创业教育的培养模式的方法论。我们认为,培养创业素质、创业精神、创业能力都需要落实到学生的认知和心智成长上,要把看似虚无的创新意识、创业精神内化到学生灵魂深处,把创业素质固化为学生的工作、生活及行为习惯,需要大量有目的、有意识设计的活动。譬如,为开阔学生的视野,要有人才金字塔结构分层概念,既有“上天”之感,又有“入地”体验。我们设计让他们去观察各种人群、积累与社会各阶层打交道的经验,体味人生。走近社会名流以及公认的企业精英(袁岳、牛文文、鲁育宗、赵勇等)去采访去感知他们的价值观、思维模式、生活方式及人格魅力,安排学生去外地快餐小店实习2个月,与社会最底层的民工同吃、同住、同劳动,让他们去经受恶劣生存环境的考验,培养学生对于人生价值的目标感,从而坚定创业意愿。
我们意识到,高校创业教育的第一步是解决学生精神层面和行为规范问题。创业班在开班的第一个寒假开展了为期28天的“创业精神与行为规范”、“团队执行力与业务能力”的集中训练,要求学生坚持每天6:30出操晨练,风雨无阻,春节节日不间断;白天外出进行商业活动演练,返校后进行小组讨论问题和总结,晚上11点熄灯休息。一个月下来,有效地改变了学生原来较为懒散、拖沓、浮躁、推诿消极的精神面貌,对学生就业创业所需要的内在品质、思维方式、行为习惯以及团队执行力等方面有明显提升,达到预期目标,受到老师和企业界的好评和认可。
徒步,亦称远足、行山或健行,并不是通常意义上的散步,也不是体育竞赛中的竞走项目,而是指有目的地在城市的郊区、农村或者山野间进行中长距离的步行锻炼,徒步也是户外运动中最为典型和最为普遍的一种。创业教育需要培养创业者吃苦耐劳,毅力、坚忍不拔精神。在开班几个月的时间里,创业班的同学共同经历了两次徒步活动。目的地分别是苏州(200千米)和吴淞古炮台湿地公园(25.8千米)。
特别要提到的是苏州之行,不是一次普通的徒步旅行,而是一次生存训练。因为学生每人身上只带着用于购买返程火车票的30元现金和3~5本单价40元的书——《大学梦寻》,没有任何银行卡或其他代金券,所以要想顺利走过这段路,必须把背上沉重的书本换成轻便而有交换价值的现金。学生组成4个团队,要不掉队都走到终点,还要比拼卖出的书多少,团队和个人都面对身体和生存能力的极大挑战,团队和个人的力量都会在这种状态下备受激发。该项活动除了锻炼体魄、意志,也加深了组织行为的理解,学生们感受颇深,十分认同团结就是力量。创业,就是这样的一个过程——选择有价值的目标,齐心协力,面对和克服挑战和任何不确定性,坚持到终点。创业学习对大学生来讲,是一种观念的转变,是一种人生的选择,是一种做人的学习,是一种生存技能的学习,是挑战自我、战胜困难的极限训练,是使学生终身受益的学习。
创业教育的特点决定了它的教学方式不宜采用传统说教式组织实施。要突出启发性、体验性、探究性、合作性。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开阔学生的视野,让学生初步了解创业的机制,感受创业的环境,实现创业意识的提高、创业品质的养成和创业知识的灵活运用。
四、创业文化是 “创业森林”的土壤,是创业持久发力的根本
创业,本质是一种以创造价值、成就事业为目的的自主、创新的实践。
创业文化是关于创业意识形态、知识体系以及与之相适应的精神风貌、文化氛围和制度体系,是在创业活动的过程中,人们普遍表现出来的思想意识、价值观念、基本态度、行为方式。具体而言,创业文化的内涵应包括两个层次的内容:一个是观念文化,也就是人们对财富本身及创造及追求财富的看法;另一个就是制度文化,也就是社会、政府各级组织为人们创造、追求、保护财富的社会经济法律制度和规则。观念文化和制度文化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相互作用。观念文化中的创业精神是设立创业制度,使人们敬业、勤业、创业和立业的基石。而制度文化的形态和内涵,在相当程度上决定、制约着创业文化的状态和社会的发展。
目前社会上,家长普遍认同的大学生职业选择主流是从业文化。从业文化就是一种求稳怕变,安于现状,与创业文化对立的社会心理和环境,究其原因与千百年的遗风古训有关,是长期忽视个性教育,施行计划经济文化的作用结果。所以,创业观念文化的建设还任重道远。
创业文化,既是在创业中形成的一种文化,又是经济与文化融合的一种意识观念。创业是一件艰难的事情,没有谁的创业是一帆风顺的。一个人树立了坚定的信念,不在困难面前低头,不好高骛远,百折不挠,才有成功可能性。创业可以是一个人的事,但创业文化的形成却不是一个人能左右的,需要整个社会或组织里所有人参与。只有社会成员人人都高度认同创业的社会价值,才能树立致富光荣、创业光荣、吃苦耐劳、百折不挠的信念;才能形成商业意识和广泛参与经济活动的积极性,才能在高校校园、在全社会逐步形成创业的氛围。有了这样的氛围,才能带动更多的即将走向社会的大学生加入到创业人群当中来。
体制创新、制度创新是创业文化的建设的基础,创业文化的其他内容如思想观念、价值取向、道德基础、社会氛围等都要通过创业制度、体制和机制来展现和落实,创业文化建设的成果不落实到机制体制上,还只是观念的形态,就不能转变成物质力量和组织保障。
因此,创业文化建设,一定要与机制体制的创新相结合,以文化的建设带动机制体制的创新,以机制体制的形成来巩固文化建设的成果。只有制度建设跟上经济社会发展的步伐,满足人们创业的需求,才能形成良好的创业环境。这既是创业文化的内容,也是创业文化建设的重要环节。
创业文化的形成,政府的支持和影响力也必不可少。使年轻的大学生思想观念的转变、对他们精神力量的塑造,远比建几座工厂、修几条公路来得重要。对此有着深刻认识的政府目前已经在全社会大力推进创业文化建设。
2011年3月29日在上海举办了由民进中央、科技部、教育部、共青团中央及上海市人民政府作为指导单位,由上海市大学生科技创业基金会、美国考夫曼基金会、全球创业周组委会主办的“2011全球创业周峰会”。此届创业周以“创业 我们在一起”为主题。来自全球创业周96个成员国和地区的150余名国际嘉宾、250位教育部门和各高校主管领导、100余名天使投资人以及400多位中国中小企业创始人和创业者,共同探讨全球创业文化的差异、大学生创业的现状和未来发展,如何构建完善的创业生态系统以及创业天使投资等问题。这是在全社会引起对创业教育的关注,对营造创业文化氛围最强有力的支持。它使人们认识到创业者的起步需要一个支持以及鼓励的创业生态环境,除了政策以及资金的扶植之外,还需要在观念上、文化上高度认同创业的价值。
在创业教育探索的路上,我们发现创业教育的生态与创业文化建设上还存在以下问题:
1.观念滞后,创业文化氛围严重不足
长期以来,我国高等院校教育中缺少鼓励学生靠自己创造财富的价值导向,普遍存在轻视甚至蔑视个体经济、民营经济的社会心理,学生的创造意识和技能缺乏孕育的土壤,创业文化氛围严重不足,主要表现为:一是对开展创业教育认识不足、片面,认为开展创业教育是因为就业困难,才需要鼓励毕业生创业,自己学校就业好,不需要开展创业教育;二是根本就不看好毕业生创业,认为毕业生属于“三无”(无资金、无场地、无经验)人员,创业较难成功,故不能够鼓励学生创业,认为学校不需要进行创业教育;三是认为学生需要创业教育的是极少数,开展创业教育的需求和意义不大,而且办学成本高,没有积极性,创业教育在高校是非主流教育、小众化、边缘化。
2.创业教育目前还缺乏系统性,创业文化建设机制尚未形成
当前高校创业教育工作还处于探索期,难以满足广大青年学生成才和发展的需求,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需要有较大差距,。由于高校创业教育缺乏系统性,导致学生在大学期间没有学到创业的本领。事实上,大学生培养方案设计——培养过程实施——创业能力提升——大学生成功创业是首尾相接的培养过程,但目前大多数高等院校还没有形成相对完善与成熟的创业教育模式,创业文化建设机制尚未形成,这是由于在原有体制和机制的束缚下,实现创业教育使命很难有突破。我们创业班作为创业教育试点,实际上是在现行的体制机制下做一些创新性的、突破性的、颠覆性的探索。由于创业教育本身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到方方面面,单纯从我们这个专业层面来改革突破的话,就遇到很多资源配置上的、机制上、体制上的限制,比如师资队伍的建设(教师的激励考核、外聘企业家专家的待遇及长效化等),学生的评价、教学质量保证体系、专业培养计划还未理顺、课程设置与教育部对于工商管理专业方面的要求有一些冲突,这对于我们来讲确实是一个挑战,也是最难逾越的。高校创业文化建设离不开管理制度的建设,要通过建立、健全、支持创业的管理机制,有效推动创业文化建设的进程。高校要完善管理制度,形成较为健全的创业支持体系,要成立大学生创业教育中心或大学生创业指导服务中心,并由校级领导负责牵头,才能实现全校资源的整合配置与协调、将大学生创业工作目标纳入到学校整体工作目标当中。要重视创业教育和创业指导工作师资队伍的建设,形成学校—学院—辅导员三级创业教育和指导工作网络,定期组织创业教育和指导工作人员进行专题培训,打造高素质的创业教育和指导工作队伍,为学生提供高质量的创业教育与创业指导和服务。同时,高校要以人才培养为本,在培养过程中,要以学生的就业能力、创新能力、创业能力为重点,使学生在校期间可以学到求职及创业所需要的各种知识与技能,逐步形成更有利于大学生就业创业的新型人才培养模式。
3.大学生本身的创业精神与创业素质有待提高
大学校园是一个相对封闭的环境,无论是老师与学生还是学生与学生之间都不存在金钱上的利益关系,即使是竞争也是相对温和的,而商界则具有完全不同的组织模式和文化,各个组织之间是利益上的合作与往来,竞争则是优胜劣汰。在校园环境中诞生的大学生创业者与社会创业者相比,缺乏充分的商业文化的熏陶,更缺乏商业实践的机会,高校管理者、教师、大学生对市场、商业规则、组织管理等方面的了解和把握远不及社会创业人士。因此,高校有必要引进企业界人士走进校园走上讲台给大学生讲创业课程,指导学生创业实践,高度参与高校的创业教育工作,推进高校创业文化建设,提高学生创业综合素质。
4.无法接受失败的观念文化还根深蒂固
创业文化里不可缺少的还有如何看待一个创业项目的失败。这次“2011全球创业周峰会”大会上,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委员刘延东,副市长严隽琪在致辞,科技部长万钢在大会致辞中都提到应该有允许创业失败、宽容失败的心态和机制,这是在国家领导层面面对公众明确表态应该在文化上如何看待创业失败。我们在创业教育的过程中也深刻体会到,创业并不难,难的是创业者自己和周边的人们克服难以接受失败的结果的心态。初创者就像一个蹒跚学步的孩子,少不了摔跤跌倒,父母会因此而不准自己孩子再迈步走路?初学开车上路的新人,有几次碰擦的事故,难道就放弃开车?我们创业者在创业过程中难免碰到这样那样的困境和面对不确定性因素,无法百分之百的应对自如,不可控或失误的几率很高。据调查,大学生申请创业基金项目合同期满存活率只占20-30%,能赢利并快速发展的更是凤毛麟角。既然在市场竞争迫使一般企业难以允许导致企业项目失败的员工失误、因此不愿接受高校应届毕业生是人才市场呈现的常态,作为培养人才的高校为什么不能承载为学生建立给学生试错、知错而改错的机制,构建学习、探索创新创业平台的使命?让学生毕业出校门就不再是“半成品”,应该把学生走进企业的工作能力和要有成事,有实际结果作为学校评价学生完成学业的一个评价指标,而不是仅仅停留在知识点的掌握和卷面成绩好坏上。我们认为,必须坚持体制机制上创新,完善支持创业的政策环境和创业载体功能,降低大学生创业成本和风险,并要有宽容学生的创业失败。应着力建设一个创业教育的开放平台,吸引各类企业和企业家、社会组织、学校等多种资源。在培养模式上,以应用为导向,以实践为途径。高校要通过增加投入和改善软硬件环境,建立创业基金会、创业协会等组织机构,为学生提供创业实战演习场所,提供创业实践平台,培养学生创新创业综合能力,把握和创造机会的能力,对矛盾、风险的评估能力,使其掌握企业经营管理的能力,为将来成功创业积累有益经验。
总而言之,高校创业教育的行政管理平台是基础,创业教育的教学平台是关键,创业教育的服务平台是保障。只有相互配合,有效整合高校创业教育资源,构建全校创业教育的大平台,创业文化才能深入人心,创业教育才能得到深入发展。
创业文化是“创业森林”的土壤,是创业持久发力的根本。同样,创业文化的建设也是高校创业教育可持续的根本。
我校的首届创业班虽然是以突出大学生自主创业为特征的创业教育试点,但其价值绝对不是仅仅要培养几个未来的老板,我们认为可以起到推动高教深入改革的作用,可以使得从事创业教育的老师回归到教师原本的位置上,必须全心全意关注学生的成才需求,承担教书育人的使命,而不是为应付日渐严格的教学和科研考核,只要完成规定教学工作量、发表几篇学术论文就算了事的目前高校众生相。学生也必须复归认真学习的本分上,这个学习是广义的学习,不局限在课堂在校园学理论上,而包括社会与市场实践。创业教育的各种课程及配置的活动或项目运作过程都要有结果呈现。在整个过程中,能够观察到参与其中的教师、学生的状态,观察其是否有使命感、责任心,是否有真知灼见,是否真懂和能干,迫使老师积极面对实际问题的挑战和学生的质疑,迫使学生要真学实干,拿出结果来。同时,暴露出的个别学生本身素质的问题,反映出我们在选苗环节还有缺陷,提示我们工作还需改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