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陕西工学院的发展
1.教学机构设置
1978年12月28日,经国务院正式批准,同意陕西工学院设两系,即机械工程系和电气及电子工程系。
1979年2月,学院基础课部成立。
1980年12月16日,学院决定筹建管理工程系,1983年4月管理工程系正式成立,9月开始招收干部专修科;1986年9月开始招收本科生。
1984年,学院决定筹建土木建筑工程系,1986年正式成立,并开始招收专科生;1989年9月开始招收本科生。2000年9月12日,土木建筑工程系更名为土木工程系。
1988年4月,马列主义教研室改建为社会科学部。
1996年5月2日,陕西工学院成人教育学院成立。
1997年9月19日,计算中心正式挂牌成立。
1998年3月,电化教育中心成立。
2000年3月,学院开始进行教学机构改革,将机械工程系分设为机电工程系、材料科学与工程系、仪器科学与技术系;将电气信息系分设为电气工程与自动化系、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电子信息工程系。
2000年6月,电工电子教学实验中心成立。
2000年6月21日,国际经济与贸易系成立。
2001年3月,体育部成立。
陕西工学院在二十三年办学期间,教学机构从建立初期的二系发展到九系三部一院三个中心,为提高教学质量,扩大办学规模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师资队伍建设
建院初期,陕西省政府采用“农转非”特殊政策从西安交通大学、西北工业大学、西北大学等17所高校和6个科研院所调进150名骨干教师和管理干部,同时学院接收了207名北京大学汉中分校教学、科研和管理人员,从而形成学院基本的教师队伍和管理队伍。之后,教师补充主要依靠计划分配,同时学院积极从社会上选拔有工程背景的人才充实教师队伍。
学院始终把师资队伍建设放在首位,采取多种措施稳定教师队伍。采取招工、办英语班等措施,积极解决了150名教师“农转非”家属及子女的就业和出路问题;通过教师职务评审,争取校内津贴和地区补贴,提高教师经济待遇,以保持教师队伍的基本稳定。1980年,学院开始举办青年教师进修班,同时鼓励教师外出短期进修或攻读双学位;1981年,开始陆续选送骨干教师出国进修;1985年,开始聘请外籍教师。
1992年后,学院加强师资队伍建设。采取新教师岗前培训,给新教师配备指导教师,观摩老教师授课,举办青年教师讲课大赛,变超课时津贴为课时津贴,发放职务津贴,改善教师住房条件,推荐评选省优秀教师和优秀留学回国人员等举措,多方面提高教师的政治待遇和经济待遇,从而使基本教师队伍得以稳定。
3.科研工作
科研工作是高校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建院初期,学院根据自身实际,提出“以教学为中心,积极开展科研工作;教学科研相互促进,共同提高;科研面向经济建设,促进经济发展”的科研工作指导思想。
1985年,学院学术委员会成立;1989年学院设置科研处,加大对科研工作的领导与投入,一批批科研成果陆续诞生。特别是90年代后期,科研工作迈上新台阶,多项成果属国内首创,居国内领先,有的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1982年1月,由化学教研室研制成功“尼泊金酸制造新工艺”,达到国内先进水平。1984年4月,“索道运矿数显动态自动计量装置”通过技术鉴定,填补国内索道运矿动态计量的一项空白,具有国内先进水平。1986年9月,“FMFQ3-52B气压磨粉机”通过省级鉴定,整机性能达到国内先进水平。1989年10月,“少齿数渐开线单级圆柱齿轮减速器”通过机电部鉴定,并获国家专利,是齿轮技术的一项突破,并在同年11月第四届全国发明展览会上获得金牌。
学院在积极开展纵向项目研究的同时,注重加强科技横向联系。教师到工厂去,了解企业生产急需,代培一线技术人员;教师到基层去,举办科技发布会,转让科研项目,解决技术难题。
1999年10月,学院与汉中市供电局共同建立“高压实验基地”,使学院在转变观念,立足地方,加强合作,共同提高,促进地方经济发展迈出了重要一步。1981年至1999年,学院先后与凤翔、城固、汉中、勉县、南郑、略阳、甘肃金川等县市、企业签订经济合作协议或科研项目协议,为国家经济建设和区域经济发展作出了贡献。
从建院到2001年,全院共完成科研项目99项(纵向项目54项,横向项目45项)。其中“智能钻头刃磨机”,“同轴度智能测量仪”,“连杆凸轮减速器”均属国内首创,填补了国内空白,有的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全院发表论文千余篇,出版专著、教材近百部,有30余篇被国际权威情报期刊SCI、GA、EI、TSIP收录。
4.艰苦创业历程
从学院成立那天起,面对艰苦的地理环境和生活条件,广大教职员工没有退缩,他们想方设法克服困难,脚踏实地艰苦创业,演绎出许多可圈可点的历史瞬间。
1979年至1985年,在距学院数公里的小镇上,经常挤满了采购生活用品的人们,其中大部分就是学院教职员工。为不影响正常的教学和工作秩序,他们只能利用周末休息时间,推着自行车或徒步跨越崎岖的山路赶到镇上,备好下一周所需的蔬菜和生活必需品。同样是在周末,在远离学院17公里的汉中市区,常常可以看到教师们的身影,他们走进书店选择购买教学参考书,走进机关、学校、工厂进行调研,思考如何完成科研项目。
建院初期,在经费困难的情况下,广大实验人员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精神,除充分挖掘原有教学设备潜力外,还利用从附近工厂捡购来的废器旧件,自制教学设备,自己动手安装。部分教师利用休息时间,发挥自身优势,自制教学教具和教学仪器设备,为学院节约了大量教学经费,确保了实践教学工作正常开展。
艰苦的地理环境和生活条件,不仅培育了教职员工的坚忍不拔,同样也锻炼了大学生的坚强意志。大学毕业后,到艰苦的地方去,到边疆去,立足陕西,支援青、新、甘,成为众多毕业生追求的目标。一届届毕业生成为陕西及周边地区大中型工业企业和科研院所的骨干力量。1983年至2001年间,学院对本院毕业生质量进行了多次跟踪调查,用人单位普遍反映:陕西工学院的毕业生政治素质良好,专业基础扎实,实践能力较强,大多数毕业生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取得了显著的成绩。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