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走上创新之路
学习目标
(1)了解创新误区的内容。
(2)熟悉创新思维的培养模式。
(3)掌握创新能力的培养内容。
引导案例
鲁班发明锯的故事
相传有一年,鲁班接受了一项建筑一座巨大宫殿的任务。这座宫殿需要很多木料,他和徒弟们只好上山用斧头砍木,当时还没有锯子,效率非常低。一次上山的时候,由于他不小心,无意中抓了一把山上长的一种野草,却一下子将手划破了。鲁班很奇怪,一根小草为什么这样锋利?于是他摘下了一片叶子来细心观察,发现叶子两边长着许多小细齿,用手轻轻一摸,这些小细齿非常锋利。他明白了,他的手就是被这些小细齿划破的。后来,鲁班又看到一条大蝗虫在一株草上啃吃叶子,两颗大板牙非常锋利,一开一合,很快就吃下一大片。这同样引起了鲁班的好奇心,他抓住一只蝗虫,仔细观察蝗虫牙齿的结构,发现蝗虫的两颗大板牙上同样排列着许多小细齿,蝗虫正是靠这些小细齿来咬断草叶的。这两件事给了鲁班很大启发。于是他就用大毛竹做成一条带有许多小锯齿的竹片,然后到小树上去做试验,结果果然不错,几下子就把树干划出一道深沟,鲁班非常高兴。但是由于竹片比较软,强度比较差,不能长久使用,拉了一会儿,小锯齿就有的断了,有的变钝了,需要更换竹片。鲁班想到了铁片,便请铁匠帮助制作带有小锯齿的铁片。鲁班和徒弟各拉一端,在一棵树上拉了起来,只见他俩一来一往,不一会儿就把树锯断了,又快又省力,锯就这样发明了。
在鲁班之前,肯定会有不少人碰到手被野草划破的类似情况,为什么单单只有鲁班从中受到启发,发明了锯,这无疑值得我们思考。大多数人只是认为这是一件生活小事,不值得大惊小怪,他们往往在治好伤口以后就把这件事忘掉了。而鲁班却有比较强烈的好奇心和正确的想法,很注意对生活当中一些微小事件的观察、思考和钻研,从中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思路,甚至获得某些创造性发明。这告诉我们一个道理,留意生活中许多不起眼的小事,勤于思考,会增长许多智慧。锯发明以后,鲁班又发明了许多木工工具,古书对此都有记载。
知识讲析
个人创新能力的提高与培养完全取决于其本人,来自于个人的创新意识。创新意识的形成是与家庭教育、个人需求、社会要求和社会环境密切相关的。创新意识的培养越早越好,当创新理念在人们的大脑中形成一种定势(即创新思维定势)时,创新意识就已在他们的头脑中开始生根。
个人创新性的内因是人的创新力。人的创新力是人智力的一种体现,是随着大脑的存在而存在、随着大脑的进化而进化的,是每个人不需要学习或训练就已具有的一种自然属性。因此,人的创新力是无法测定的,它没有大小之分,它虽然与知识和素质无关,却是人的创新能力的直接依托或形成基础。
人的创新能力是后天形成的一种现行的创造力,是必须经过后天的学习和训练(开发)才可能显露出来的一种社会属性。创新能力是可以测量的,所以它有大小之分,它与知识和素质(意识)的关系极为密切,它是人自身创新力的间接反映。
可根据其自身的特点,创新能力可分为:
(1)有规可循的非启发性创新能力。
(2)非有规可循的启发性创新能力。
一般非有规可循的启发性创新能力所取得的成果大部分体现在发明领域,当然也有一小部分属于发现领域。总体上讲,非有规可循的启发性创新能力的主要成果反映在:根据已掌握或已知的知识去创造(发明)那些有需求但又未知的东西,或目前在世界上尚未存在的“东西”。有规可循的非启发性创新能力所取得的成果基本上属于发现领域,即根据已掌握或已知的知识去探寻那些客观已存在但尚未被人们认识的“东西”。
把创新能力划分为有规可循的非启发性创新能力(以下简称为一类创新能力)与非有规可循的启发性创新能力(以下简称二类创新能力),是因为这两类能力的培养途径不同,方法不同,培养的风险不同,社会的需求层次也不同。
对于社会或一个民族来说,两类创新能力都是十分重要、缺一不可的。就如人的双脚与左右手一样,缺少其中的任何一个都将影响人的全面发展。但对这两类创新能力的人的需求量却是不相同的。对第一类创新能力的人的需求量远远小于第二类创新能力的人。
需求量的不平衡主要是因为:在当今市场经济条件下,每个企业或社会的发展都追求最大的剩余价值。第二类创新能力的人,一般可带给企业一定量的剩余价值,而且剩余价值是可预测的,见效快、直接,风险可预见。例如一个新产品或一项新工艺、一种新材料的推广或运用,企业对其投入的风险与效益都属可控制和预计的,并且企业可以对其实施独占。而第一类创新能力的人带给企业的剩余价值一般都是间接、不可预测的,风险不可控。例如,一个企业是不愿意去养一批数学家去证明一个客观存在但尚未被人们知晓的一个规律的,因为这些取得的成果又不能独占。面对“哥德巴赫猜想”、“费尔马数”、“费尔马大定理”这样一类世界级难题,有哪家企业愿意去承担呢?对于企业来说,它可以资助几千万甚至上亿的资金去探寻实用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新材料,但绝对没有企业愿意去承担上述难题。原因十分简单:企业资助的资金不论多少都是有限的(能控制的),投入有限的资金能不能完全得到其探寻的结果无法预测;另一个原因是当第一类创新所投入资金探寻到其结果后,这一结果也不能被资助企业所独占,而是由全人类共享的。第一类创新能力的人的需求量仅来自那些以非盈利为目标,旨在帮助提高整体水平的公益性单位,这些公益性单位的存在与发展主要依靠的是大众的资助与政府财政的支持,所以这类单位必定很少;而第二类创新能为企业带来剩余价值,所以它的需求量就很大,远远超过第一类的需求。但目前我国对创新的认识还存在着很多误区。
阅读材料
鸡店更名
广州有位经营鸡店的老板给其鸡店起了个名字叫“必胜麦肯基”。他糅合了“必胜客、麦当劳、肯德基”三个著名品牌的名字。可是,开店几个月下来门可罗雀。就在他准备把店盘出去时,他认识了一个策划人,这个策划人仅仅为他改了一个店名,其他服务均没有显著变化,但他现在每天的净利润让他嘴也笑得合不拢。是什么样的名字这么有魅力?原来策划人给鸡店起的新名叫“三少爷的鸡”。这不但与古龙小说《三少爷的剑》类似,给年轻人一种亲切感,而且在广州历史上素有“西关小姐,关东少爷”的说法,所以中老年人也对这个名字颇有好感。
第一节 创新误区
一、“创新是万能药”
在全社会提倡创新的今天,我们听到的都是太多关于创新正面、积极的报道和案例。好像“忽如一夜春风来”,现在如果张口不讲创新,那就是落后,就是保守。好像不管有什么样的问题,只要一讲创新,马上“药到病除”!其实,这是对创新的极大误解。不错,创新是手段,而且还是好手段,但这并不代表它能包治百病。举个例子来说,一个企业的经营业绩不好,是不是就因为企业缺乏创新呢?不一定!可能它有很好的产品、很好的渠道,但就是缺乏沟通产品与渠道的人。这个时候,如果人的问题得不到解决,单纯地创建新的营销模式,则成本太高、风险太大、前途未知!创新是企业发展的根本之道,但却不一定是解决当务之急的根本之道。在根基还不牢固的情况下,盲目创新是会付出惨痛代价的。
二、“创新就是要破坏”
有很多人都认可这句话,这是因为中国第一CEO张瑞敏说了这样的话:“创新就是破坏性的创造”!(张在上海图书馆的演讲语)。诚然,张瑞敏是成功的企业家,而且属于极为成功的那一类,他的话自然是不无道理。但很多朋友可能忘了他在讲这句话之前的一个定语:“创造性的破坏”。这不是让你随意地破坏,破坏只是手段,创造才是目的。此外,真正要做到破坏性的创造也是需要资本的。海尔的沉淀不是一天两天的,海尔20多年来厚重的历史所形成的壁垒与根基也不是一些中小企业能随意模仿的。所以,海尔有能力接受破坏,也有能力承受和消化破坏。因此,事实上,当我们还不具备这种能力的时候,还是稳妥一点好。
阅读材料
1米地毯1角多——脑瓜聪灵生意活
一位顾客进了地毯商店,店老板立即热情地接待了他。顾客看上了一款地毯,问道:“这种地毯多少钱?”老板回答:“每平方米24元8角。”顾客啧啧几声,走了。显然,他觉得价格有些高了。店老板的一位朋友在旁观察,他批评说:“你的待客办法太陈旧了,应该换一种办法。”
果然,换了一句话,商店立即就顾客盈门了。这句话就是“1米地毯1角多”。
三、“创新就非得要另起炉灶”
《辞海》里讲创是“始造之也”,是首创、创始之义;新:初次出现,与旧相对。有3层涵义:一是抛开旧的,创造新的;二是在现有的基础上改进更新;三是指创造性、新意。其中的第二层含义就是一种承启。承前启后,欲“启后”,必先“承前”。特别是当条件还不很成熟的情况下,承前是很重要的。一来,它可以节约成本,包括人、财、物等;二来,它可以实行“软着陆”,有利于其后创新的落地。其实,很多我们现有的资源,只要被有效地重新整合、有机嫁接,就是很好的创新。很多企业在业务创新、多元化的时候,选择了与自己主业不太相关的产业,结果都误入歧途、得不偿失。就连格力也不例外。前一段时间,格力终于作出决定:卖掉手表产业。理由很简单:离主业太远,没有相关优势。最后,董明珠在面对媒体回答以后要做什么的时候,连说了三个“空调,空调,还是空调”。格力立志在空调上创新,做世界空调的老大和领路人。
四、“创新就是要不停地做”
也有人认为,创新就是需要不断地、一刻不停地去尝试。真正的创新是在做的同时,要留出更多的时间去思考。“学而不思则罔”,没有思考的行动是低效率的行动。缺乏思考会极大程度地压缩行动后的成长空间,甚至会迷失成长的方向。无数案例证明,创新是思想和行动统一的结果。没有行动,思想就是空想;同样,没有思考,行动就变成盲动。所以,有人会说选择比努力更重要。
五、“创新是偶然的、阶段性的”
很多人认为,创新是偶尔的灵光一闪,是突发的奇思妙想,是可遇不可求的;还有一种认识,比这稍好,但也有很大的局限性。那就是认为创新是阶段性的成果,只有在某些特定的阶段、特定的时期才会出现,其实不然。如果企业创新仅仅是依靠“神来一笔”的话,那说明创新的平台还没被搭建起来,创新的体系还没被建立起来,创新的文化还没被真正地宏扬起来。有人总结荣氏家族成功之处时,就强调其一直坚持“敢于吃螃蟹,做前人没做过的事”;国美也把“敢想敢干、勇于创新”作为成功的精髓。在国美,还强调了“成功在于系统”。没有系统的创新机制和企业浓郁的创新氛围,创新就永远只是小打小闹。只有将创新上升到战略的高度,才能使创新可持续化、发展化。
六、“创新是某个人或某个部门的事情”
很多人认为创新是某个人或个别部门的事情:技术、产品创新是研发部门的事情;战略、管理创新是领导和管理层的事情;市场营销创新那是市场部、营销部的事情……说好听了是大家各司其职、各尽所能,说不好听了是“各人自扫门前雪,哪管他人瓦上霜”。
显然这种观点是片面的。创新对于一个企业来说,只要企业把它上升到战略的高度,那就是全员的事情。“对口创新”与“精英创新”都不能够完全适合企业在创新道路上的发展需求。盛大集团CEO陈天桥在反思盛大现状的窘镜时,曾痛心疾首道:“我觉得重要的原因,是我们抛弃了游戏的全民化基础,关起门来搞所谓的精英开发,用一个团队的智慧去对抗千千万万用户和竞争对手的智慧。”最后,他总结了一个永恒的道理:创新需要全民运动。可见,片面的、局部的创新,都无法从根本上保证创新的永久持续性和永久科学性,都无法成为企业发展的恒久动力。
阅读材料
智慧之士永远拥有制高点——创新人永占高峰
从前,西部有一个缺水的边远小镇,居民要到5里外的地方挑水喝。喝水是人们生活中的一大难事,缺乏劳动力的人家就更困难了。
头脑灵活的村民甲看到其中的商机。他挑起水捅,以挑水、卖水为业,每担水卖得2角钱。虽然辛苦点,但还算是一条不错的路子。村民乙看了,觉得不能让他一家独占市场,于是也走上挑水、卖水之路,并且把两个儿子也动员进来,很快村民乙家就占据了市场的大头。村民甲想,你家劳动力强,不如我的脑袋瓜好。他略加思索,就想到了另一种赚钱方式。他买来了20个水捅,请了20个闲散劳动力,由他们挑水,自己坐阵卖水,每担水抽成5分钱。这样,既省了力气,又多赚了钱。可时间一长,这些闲散劳动力熟悉了门道,不再愿意被抽成,纷纷单干去了。村民甲一下子成了光杆司令,而且市场竞争更加激烈了。
但是,懂得转弯的人是难不住的。村民甲请人做了两个大水柜车,租来两头牛,用牛拉车运水,每次40担,效率提高了,成本却降低,因此赚头更大了。这让其他人看得直眼红。
人们很快看到“规模经营”的优势,于是纷纷联合起来,或用牛拉车,或用马拉车,参与到竞争中。
然而,正当竞争愈演愈烈之时,人们突然发现,自己的水竟然卖不出去了——原来,村民甲买来水管,安装了管道,让水从水源直接流到村子里,自己只要坐在家里卖水就行了,且价格大幅度下降,一下子垄断了全部市场。
社会就是这样,懂得转弯的人总是能摆脱困境,找到新的出路。不懂得转弯的人则永远跟在后面走,所以总是遇到困难。
现在许多刚刚毕业的年轻人,步入社会找工作时处处碰壁,其实,也是不懂转弯之道。这时我们就应该停下来思考一下,这条路行不通,是否可以转个弯?或者调个头?当我们转几个弯,说不定就可以找到突破口;调个头,换一种方式,我们也许就找到了得以施展才能的舞台。
第二节 训练创新思维
一、思维
20世纪80年代,当时国家体委的一位负责同志在参观上海和田路小学创造成果展时,谈到这学校的一个创造发明曾经是专业研究所早就想做而未做到的事,今天被小学生创造了,这件事曾经被媒体多次报道过——小学生做了专业研究所想做而未做到的事,真“神”!一夜之间,搞这一发明的学生也从一个凡人突然被升格为“神”。其实这个学生只是做了一件专业研究所想做而未想到怎么去做的事。这应该说是平常事,他们两者间的差异仅在于想没想到而已。从媒体多年的报道中可知,中国的中学生在参加的历次奥林匹克知识竞赛中都以绝对优势获得好成绩,但是在国际著名的杂志、论坛上却未能获得与中学生奥林匹克竞赛相匹配的成绩,为什么?前者表明中国的基础教育好,而后者又反映中国的创新精神与能力不足,按照“知识就是力量”的定义,不应该发生这种极不协调的现象,可这种现象和事实是确实存在的。
上述两种情况表明了一个道理,知识积累的多少与创新能力没有必然的关系。那么创新能力与什么有直接必然的关系呢?事实上,上述两例已给了我们应有的启迪:创新与人的思维有直接必然的关系,因为人的一切智力活动均是思维活动的结果,是想出来的,绝不是背出来的或者是直接由老师教出来的。老师可以教授各种方法,唯独不能直接教出学生的思维。人类思维活动靠的是大脑。人们对客观世界的认识,依赖于客观事物在人们头脑中的反映(即环境对人的影响)。思维活动是人的一种本能,每一个健康的人都能思维。
一个人利用信息作出决策取决于他们对获得的信息的思维方式。现代科学研究认为,人的基本思维方式包括记忆显现性思维、直观(直觉)思维、逻辑思维、纵向思维、横向思维、形象思维、联结和反联结思维、联想思维、倾向思维、辩论(理论)思维、扩散思维和集中思维。
阅读材料
放在外面
过去有一家酒店因业务做得十分红火,安装的电梯不够用,经理打算再增加一部。专家们被请来了,他们研究认为唯一的办法是在每层楼都打个洞直接安装新电梯。就在专家们坐在酒店里商谈工程细节的时候,他们的谈话恰巧被一位正在扫地的清洁工听到了。清洁工对他们随口说道:“每层楼都打个洞肯定会弄得尘土飞扬,到处乱七八糟。”专家答道:“这是难免的,谁让酒店当初设计时没有想到多装一部电梯呢”清洁工想了一会说道:“我要是你们,我就把电梯装在楼的外面。”专家们听了清洁工的话陷入了沉思。但他们马上为清洁工的这一提议拍案叫绝。从此,建筑史上出现了一个新生事物——室外电梯。
谈到思维,不论是如何,思维都离不开一个最基本的思维量(人脑的容量)问题。思维活动的基础是记忆,缺乏了记忆人就无法进行思维活动,而记忆的基础就是思维量,现代科学技术已证明,人的思维容量可储存7亿5千万册书籍的内容,每项记忆的维持时间最长可以保存80~120年,即终身不忘。人们只利用了自己大脑记忆的百分之几,用于想学的百分比则更低。
记忆量的关键是能够储存,有了储存才可能重现。
思维是通过感觉、直觉、记忆和想象对客观事物进行分析、综合的。如果牛顿只见苹果落地现象而不加以研究分析,即缺乏创造性思维过程,引力原理在当时就不一定会产生。
与思维密切相关的还有脑功能问题。美国加利福尼亚工学院的罗杰·斯佩里、托尔斯坦、维赛尔(瑞典人)、戴维·休伯是1981年诺贝尔奖获得者。他们指出,在人的大脑中有两亿多条神经相互保持密切联系传递信息,每条神经在每秒钟内可传20个信息,总共可传递40个信息量。人脑的思维活动有两个黄金时代。人脑140亿个神经细胞到20岁发展到最佳峰值。此后,大约每天消耗10万个,80岁时约保留64.3%,为90亿个。但人们仅仅开发其中的10%~15%。因此,人在80岁前有两个黄金时代,20岁和60岁。
人的思维能力与脑容量关系不太大。经脑容量的分析,俄国作家屠格涅夫为2 012克,德国化学家李比希为1 352克,法国小说家法朗士为1 017克。尽管他们的脑容量差别很大,却都有着非凡的思维能力,并作出了不朽的贡献。
但是对美国独立战争时期马丁莱克的家庭分析,智力、思维与遗传有关,这和北京有些中学的研究是一致的。
思维能力的发展与性别不无关系。研究表明,女性在18岁前听觉、思维、记忆、观察能力均强于男性,而18岁后,男性却强于女性。因此,开发女性智力和创造性思维,18岁左右是一个关键期。
阅读材料
交通事故的危险。
在生物圈子中,马纹鱼很漂亮,银肤燕尾大眼睛,平时生活在深海中,春夏之际溯流产卵,随着海潮浮到浅水面。渔人捕捉马纹鱼的方法很简单:用一张十寸见方、孔耳粗端的竹帘,下端系上铁坠,放入水中,由两只小艇牵着,拦截鱼群。
马纹鱼的“个性”很强,不懂转弯,即使触入罗网中也不会停止,所以一只只前赴后继钻入帘孔中,帘孔随之瞬缩。孔愈紧,马纹鱼愈被激怒,瞪起明衅,张开脊鳍,更加拼命往前冲,终于被牢牢卡死,为渔人所获。
马纹鱼的悲哀就在于它不懂得转弯之道。有些人总爱抱怨人生之路越走越窄,看不到成功的希望。然而他们却习惯在老路上一直走下去,不思改变。这和马纹鱼何其相似!如果人遇事多转几个弯,换一条道路或换一个环境呢?甚至只是改变某种思维方式,路就不会那么狭窄了。
二、思维方式
1.记忆显现性思维
记忆显现性思维是指人通过感官获得的知识信息,经神经系统传到大脑后进行储存,并在需要的时候有选择地将所需要的信息重新显现出来的思维活动形式。记忆显现思维在进行的时候可分为两个阶段:记忆思维阶段和显现思维阶段。显然,记忆思维所追求的目标是需要记住的知识信息在大脑中不消失。但是,人的大脑作为一个生物体,要是所有输入的信息都不消失是不可能的,也就是总有一些信息,或多、或少、或快、或慢会发生消失现象,这就是遗忘。人们解决遗忘问题的唯一办法就是将知识信息重新输入大脑,如果还不行的话,就不断反复地输入,直到记住为止。显现思维所追求的目标是正确无误地显现信息,并力求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实现。通过以上的讨论可以看到,记忆显现性思维的全过程中的基本特点就是不产生新的信息,仅仅是已有信息的流动。人在进行记忆显现性思维时,不会进入创造活动和创造过程,所以记忆显现性思维和人的创造力没有直接的联系。
2.直观(知觉)思维
直观(知觉)思维是指在实践中与外界事物通过眼、鼻、耳等器官作用于大脑而产生的感觉。它具有主动性、具体性、直接性的特点,它是知觉的一种特殊形式,是没有清晰的由因导果或执果溯因的思维过程,由于直观思维是依靠直觉形象直接抓住问题的关键、本质或要害进行的思维活动,在思维过程中一般对问题不作深入的、具体的分析,所以直观思维的优点在于能迅速地抓住问题的关键或要害,做出判断,采取对策或行动。直观思维解决问题,思维效率高,但其误差较大,而且常常对自己已经进行的判断或思维的结果无法立即做出合理的解释。
例如,在管理工作方面,人们常常会谈及“第一印象”现象,通常这就是指管理人员对信赖的员工或下属在第一次接触时所留下的影响特别深,并且会在以后很长的时间里起作用,又不容易对所留下的印象做出改变的现象。显然,在形成或留下“第一印象”的过程中,人们大多是根据对方的形象、外貌、举止、谈吐很快就做出判断、形成印象的,所以这就是一种直觉思维活动。
再如,日本企业家松下外出时,经常带着放大镜、卷尺、计算器等工具,通过观察计算,由直观思维产生概念而形成创新性思维,这在日本已是家喻户晓的故事。
3.纵向逻辑思维
纵向逻辑思维是人们通常用于解决问题、做出决策的思维方法。纵向思维是按照严格的逻辑结构、规范而严密的逻辑推理方法进行的由因导果或执果溯因的思维活动形式。逻辑思维的主要特点,是对问题的研究和讨论都作仔细的具有科学性的分析和推敲,有明确的因果关系,对问题的研究是一步一步地深入和发展,逐步抓住问题的本质和要害、精确度和准确性,对于问题的是和非都可以做出准确的判断,对任何一个层面的思维成果都能阐明导致这一结果的道理或理由,但与直觉思维相比较而言,思维的效率较低,思维反应较缓慢。
人在逻辑思维活动中,会不会激发或显示创造力呢?国外的许多创造学家都认为在人的逻辑思维过程中,是无所谓创造性的,因为这是从两个已知的前提推出一个结论,而这个结论本身又应该是包含在大前提中的,所以是没有创造的含义的。然而我们中国的学者经过研究,发现在人的逻辑思维的过程中,不仅有创造性活动,而且能够显示人的创造力。
例如一位中学生在思考一道平面几何证明题时,从某几个条件出发,要证明某一个结论。在这一分析过程中,就思想活动的主要形式来说,当然是逻辑思维。但如果我们再仔细剖析的话,就会发现在上述分析过程中,也就是在从条件逐步推理到结论的过程中,会发现若干个原来不知道的性质,如发现原来这两条线段是相等的,或者发现原来这两个三角形是全等的,等等。显然,这是一种发现过程,是一种发现活动,所以也就当然是能够显示人的创造力的。
4.横向思维
横向思维是人们用于试图弄清一个想法能够有什么用,即使他知道以目前的形式他还不适应,不是去关注这个想法的对错,而是注意能够由其得到什么。横向思维是解决工作场所问题的一种特殊方法,是一种发散型解决问题的方法,是一种激励型的敞开重组思想大联盟,重构新思想的希望。
5.形象思维
形象思维是开发人的创造性思维的一个十分重要的思维形式。人的感觉器官接触外界事物时,在头脑里产生印象(也被称作表象),进行思维活动,称做形象思维。它的特点是以完整的知觉为基础,不把现实分割成各部分。日常的形象思维是被动复现表象。要达到创造性的形象思维,则要把表象重新组织排列,进行必要的加工,创造出新的形象。
这种思维形式特别适合文艺创作。作家总是根据现实生活中的各种人物和现象,进行选择、分析、综合概括和提炼,才创造出文艺作品。在科学技术的发明创造活动中,形象思维同样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形象无时无刻不伴随于发明创造的每个过程。形象思维丰富的人,它的创造力也是比较强的。例如,德国化学家凯库勒于1865年提出苯酚滋味环状结构的创见,是他在睡梦中看到咬住自己尾巴的一条银蛇起舞而受到启发。梦在一生中是多见的,在梦中启发创造、文学构思、艺术体现是屡见不鲜的,如曹雪芹的《红楼梦》巨著,许多创造想象来自梦中。梦,是在睡眠过程中,由于身心的过于紧张或某种刺激反应,使大脑产生的一系列丰富的表象,这也容易产生新设想。1932年,一个中国人轰动了国际化学界,他叫侯德榜。他用自己发明的制碱法造出纯碱,在万国博览会上荣获金质奖章。孩提时代他望着流不尽的闽江水,使自己的想象纵情奔腾……他的创造就是在丰富的形象思维中形成的。
形象思维不同于逻辑思维。开发创新性思维的任务,很重要的一个方面莫过于触发形象思维或强化形象思维。
6.联结和反联结思维
联结和反联结思维是分析事物的相关联系或分离,是寻找事物内部矛盾双方或事物之间相互依赖、相互制约、相互转让的关系的思维形式。这种思维形式在创造活动中也很广泛。经过联结思维,可使某一物品成为具有多种功能的新物品。如上海和田路小学五年级学生孙黎创造的多用升降篮球架,就是升降落地风扇架和篮球架的联结,适合于中小学各年级的篮球活动,也适合于体育界的专业训练。又如,既能计时又带有计算器和报时器的多功能表,用电炉原理与保暖杯相联结而成的加热杯,带橡皮头的铅笔,连衫裙是衬衫与裙子的连接,双体客轮则是两个船体的连接,等等。
反联结思维是一种与联结相反的分解思维。它使两个以上相结合的物质分解,从而产生新的事物和新的用途。如毛衣、翻毛皮革制品、双向折椅、室内的反吊平顶联结结构、中医的反治、物理中波传播过程中的“反射”,等等。1671年,英国物理学家牛顿,用一个平面镜将由物镜射来的光束转向90°,使镜筒的侧面成像;1672年,法国物理学家卡塞格林,用一个凸面镜将由物镜射来的光束转向180°,在光束返回物镜中央一个圆孔时,在孔后用目镜观测成像。这类反射望远镜的发明过程,也是含有反联结思维的。在创造活动中,这类思维还会给我们带来种种其他想象。
7.联想思维
联想思维是指客观事物之间都有一定的相互联系,相互联系的事物往往会反映到人们的头脑中来,形成各种不同的联想。联想是指由某一事物联想到另一事物的心理过程。广而言之,这种联想很广泛,有就近联想、对比联想、因果联想、自由联想和控制联想等。例如,我们看到河就联想到鱼虾和污染,也会联想到桥和船;看黑白电视机想到彩色电视机,甚至电影、录像机、电视台、电视塔;想到夏季就会想到骄阳似火和消暑情景;看到电灯会想到各种照明器具。联想是思维形式之一,在创造性思维中有重要意义。
上海橡胶模具厂职工制成光电跟踪轮胎膜自动绕花机,也是一个例证。过去加工橡胶轮胎的薄膜,全靠手工绕制,花费时间较多。后来,他们参观上海船厂的自动放样切割机时,联想到这种原理可以在绕花机上应用,通过革新,获得了成功。
上海灯具厂的冲床机械进给制动安全装置,原来用光电控制原理,由于冲床回转惯性存在缓冲距离,性能不太可靠。后来,他们由火车刹车的拉闸原理联想到按键式冲床的机械部分也可改为拉闸式,使光电安全装置更安全可靠。之后,又从平面车床齿轮刹车得到启发,他们经过技术革新,使车床在360°回转时任何位置上都可制动,保证了安全生产。
在日常科技、生产、革新实践中,运用这种思维形式开发人们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取得成功的实例是很多的。
8.倾向思维
倾向思维是创新者目标明确,具有倾向性的钻研,在有意无意、必然与偶然中突然开窍,产生灵感,找到了创造的成功之路的思维形式。这种思维形式,称之为倾向思维。美国学者对近代100名杰出的青年科学家的创造心理进行调查,发现他们大多具有明确的目标,经过捕捉灵感,最终实现了发明、创造。这就是说,他们的思维过程,都有明显的倾向。
人们认识事物,不完全是直线性的,有时是曲折的,甚至反复多次。不论何种情况,都有引起“触发”、“媒体”的机会,在偶然和无意中激发起新的思路。这里,成功的概率往往取决于思维的倾向。
在创造实践中,倾向性思维的作用很大,取得成功的例子亦很多。它的共同点是,激发创造灵感的基因,往往寓于创造动机和创造活动之中。
上海矽钢片厂有一位运输工人,整天在思考如何才能随时知道节油情况,后来突然受到抽水马桶浮子原理的启发,终于创造成功了汽油流量计,只要汽车打开油门,油就自动注入流量计内,到一定高度,耗油情况就会由流量计显示出来。
9.辩证思维
辩证思维(理论思维)具有严密的科学性与真理性。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一文中指出:“一个民族要想站在科学的最高峰,就一刻也不能没有理性思维。”理性思维是指人能根据唯物辩证法的基本原理,应用唯物辩证法的基本方法而进行的思维活动形式。辩证唯物主义是人类认识史发展的最高成果,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人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最终是要通过人的思维活动以及由此而得到的思维成果来展示的,因此辩证唯物主义也必定是和人的思维紧紧地联系在一起的,是促使创新思维不断发展而飞跃,使思维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的重要推动力。
唯物辩证法的基本原理包括: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即“通过实践而发现真理,又通过实践而证实真理和发展真理。从感性认识而能动地发展到理性认识,又从理性认识而能动地感知到革命实践,改造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唯物辩证法的最一般的规律,即“质量相互转化规律”,“对立统一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
辩证思维是反映人的正确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思维形式,所以辩证思维和人的创新性创造能力有着相当密切的联系。
10.扩散思维
扩散思维是横向思维的一种补充思维方式,它以自己现有的知识与经验,向各个方向去思考,而不受任何约束任意发挥想象的一种方式。在解决问题、攻克难关、进行创新活动的过程中,充分发挥想象力,通过思维,立体的思考,可以创造出更多的设想与办法来,以增加成功的可能性。这里不妨举以简单的例子,比如夏天降温的方法,采用扩散思维,就可以想出许多方式来:
(1)利用自然风:置身于树荫下、草地下、江湖边、高山、峡谷、两座高楼中间过道、瀑布旁……
(2)手扇风:利用蒲扇、折扇、团扇、叶拉扇、凉帽、杂志、头巾、手帕……
(3)电力降温,利用吊扇、台扇、落地扇、空调……
(4)冷饮(冰水、冰块、冰……)。
(5)水浴(冷水浴、游泳……)。
(6)中药防暑剂。
但是,那么多扩散和产生的想象,最后只能根据客观条件,比较理想、方便地采取一两种方法,这就必须进行集中思维。
11.集中思维
集中思维是一种闭合型的单项、合聚型思维,是横向思维与纵向思维之间起着桥梁作用的过渡型补充思维。在创新型设想创造活动中,集中思维经常游离在横向思维与纵向思维之间,起着相互交替、相互不从的作用,是缺一不可的。集中思维是创新者经过横向或扩散思维后取得多种方案或结论时,依据自身掌握的知识与经验,对此进行归纳集中的一种思维活动。它是一种快速解决问题的方法,在节约精力与实践上有着明显的优越性。同时由于它的归纳集中,也为纵向思维的发展作了一种准备,便于纵向思维从更深层次进行思考与发展。
一个创新者努力为提高自己的创造能力,以最快速度、最短时间内获得解决问题、攻克难关的最佳方案,就应该非常自觉地兼用几种思维方式,通过横向思维或扩散思维,探寻一切能解决问题、难关的方案,然后经过几种思维进行分析、归纳以求得几个解决问题与难关的有效方案。最终经过推理、判断的纵向思维,确定最佳途径获取最佳方案。
集中思维则是以单一的目标,如某一具体工作和任务为对象,在扩散思维提出的许多方案基础上,通过集中,选择最佳方案的思维方式。
由此可见,任何一项创造活动,一般都要经过扩散和集中思维的过程。在创造活动中,集中思维和扩散思维往往是通过互相补充,往复多次而取得成功的。换句话说,创新思维应当是扩散思维和集中思维的统一。
如上所举的夏天降温方法6种中有哪几种是适用于当时、当地条件的方案?在适选的方案中,哪个方案最经济、最快、效果最好?这就需要经过几种思维的活动最终选出。
三、创新性思维的特点
横向思维对人的思维活动作了一个探讨,上述十几种的思维活动对人的创新都是有帮助的,但有一些是人的常规思维活动,即正常人的最基本的思维活动。本节将用纵向思维与集体思维来探寻非常规思维活动的特点。上节前三种思维是人工最基本的思维,即常规性思维,对它们人类已有较多的认识;后几种非常规的思维随着社会的经济发展逐步被人们认识,并对它们寄予重望,希望能进一步了解、开发和利用。
为了论述的方便,我们将后几种思维通称为创新性思维。它们的特征是:
(1)创新性思维无先兆。这是指人在进行创新性思维活动过程中,在人的大脑中并不存在一种提示性信号系统,能促使创新性思维萌发并及时提醒人“注意”创新性思维成果的出现。所以人们很不容易进行有准备的创造性思维来迎接创新性思维成果的萌发、获得。当然,对于有意识地进行创新性思维的人来说,情况比没有意识地进行创新性思维的人来说要好得多,因为他们会有准备地进行一个持续的思维进程。从宏观上讲,这样一个持续进行的有准备的思维过程中,任何时候产生的创新性思维成果都不会漏掉或消失。然而当我们再进一步进行研究的话,就可以发现他们所持续进行的有准备的思维活动过程中的相当一部分时间,甚至绝大部分的时间实际上是处于一种冥思苦想的状态。在这种情况下许多人的创造活动中常常还有这样的情况,有的人集中精力冥思苦想几天、十几天也想不出来,但稍微放松一下,却会意想不到地想出来,真可谓是“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功夫”,这种意想不到却也真实地反映了思维的无先兆性。
(2)闪念性。这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火花,即创新思维成果在人大脑中的萌发常常显现出一种一闪即逝的特征。通常当知识信息输入大脑进入记忆过程时都有一定的持续时间,而在显现某种思维信息时,一旦在大脑中浮现出来,就会在大脑中持续地保留一定的时间。然而,创新思维成果的萌发却一定具有闪念性,如有的人在和朋友闲聊的时候有时会突然冒出一句也许自认为精彩绝伦的话,但当自己张口要说的时候却偏偏又从自己嘴里消失了,而且常常拼命回想也想不起来。又如有时一个在走路时触景生情激起了联想,激发了灵感,产生了很好、很有价值的创新性设想,但待走到单位或家时就再也想不起来了。真是“机不可失,时不再来”。正因为创新性思维成果的萌发通常是一种一闪即逝的思维火花,所以创新性思维成果是需要捕捉的,捕捉是需要有准备的,因为越是有准备的思维,创新性思维成果越容易获得,创新性活动越容易成功。这也就是为什么人们经常要强调“机遇特别钟爱有准备的头脑”的道理,也就是从理论上讲创新能力人人都有,创新性思维成果人人都能萌发(包括记忆显现性思维的人),然而却并非人人都能有意识地、及时地成功捕捉到自己已经萌发的创新性思维成果,从而使相当多的创新性思维成果在萌发以后,还没有得到显示就已经消失在人们自己的头脑中了,这一点特别是在记忆显现性思维的人及无准备的创新性思维的人常遇到的。
通过上面的论述,已知道创新性思维成果在萌发的时候,表现为一种思维的火花一闪即逝,但假如已经消失的思维火花过不了多久又再显一次,或者短时间内又会再显现一次的话,那我们就不必担心,第一次没有意识,没有捕捉的话,只需要再等下一次就行了。然而创新性成果的特点却并非如此,它们在消失以后的短时间内时不会再现的,这里的短时间可以是几天,也可以是几个星期,甚至更长时间。人们大脑对记忆信息也会发生遗忘,而遗忘的信息有时在短时间内也回忆不起来,例如某一个字、一个词,在我们日常生活种经常会发生遗忘,然而记忆的信息,一般都具有客观的存在性,是可以重新输入的,所以即使短时间内不再现,相对于记忆显现思维成果而言,人们总还是有办法重新获得所需要的信息,如上所说的是生活中忘记的词与字往往会在某种情况下回忆起来。然而创新性思维成果却完全是产生于人们的自己头脑中,这些成果在人的大脑中消逝以后,由于实际上还来不及将它们记录保存下来,所以就不可能重新进行输入,在这种情况下创新性思维成果的不再现就意味着消失,这种现象在实际工作、生活中都可以找得到。
何谓灵感?这是指人的创新性思维成果的萌发已经处于情不自禁,犹如泉水般地涌出来的状态,因而也是一种创新性思维成果的大量、高速、高效、流畅地涌现出来的状态。如历史上记载的著名诗人李白斗酒诗百篇、曹植7步吟成诗等,都是描写他们在特定的环境条件下,激发了他们的创作灵感而一气呵成。现代发展史上著名科学家爱因斯坦回忆他在1905年写作狭义相对论的论文时就说过“在这之前,已经进行了好几年的思考和研究,然而那个决定一切的观念却是突然在脑子里闪现的。一天晚上躺在床上时,对于那个折磨着他的秘密,心里充满了困惑和迷茫,眼前似乎没有一线光明,但突然在黑暗中闪现出一丝光明,答案萌发了,5个星期后这篇堪称20世纪最伟大的科学成就之一的论文写成了。同样爱因斯坦在回忆他创立引力论的经过时也写道:“一天我坐在伯尔尼专利局内的椅子上突然想到:假设一个人自由落体时,他绝不会具有自身的重量,我吃了一惊。这个简单的思想试验给我打上了一个深深的烙印,这是我创立引力论的灵感。”著名数学家高斯也曾经说过,他在求证的一个难题终于在两天前突然成功了……像闪电一样,谜一下子解开了。他自己也说不清是什么导线把他原先的知识与使他成功的东西连接起来。灵感是人的思维活动中极具创新性的一种思维活动形式,但长期以来人们对灵感这种思维活动形式的认识常常还带有一种神秘的色彩,因为对于灵感产生的规律性问题的认识和研究目前还几乎处于刚起步的阶段。
阅读材料
牙齿与舌头——创新推动历史的发展
孔子一心想向老子学习,于是便带着颜回、子路等几个弟子到了洛阳。他们等了好几天,终于见到了老子。一早,老子便把孔子师徒几人引入大堂,待入座之后,孔子便迫不及待地表明来意:我久慕先生威名,这次带愚徒几人特来拜谒。请问先生近来修道进展如何?孔子几人正准备洗耳恭听,不想老子却张嘴大笑道:“你们看我这些牙齿如何?”孔子师徒莫名其妙地看了看老子的牙齿——七零八落,早已参差不全了。于是,他们摇了摇头,谁也不明白老子的意图。这时候,老子伸出自己的舌头问:“那么,我这舌头呢?”孔子师徒又仔细看了看老子的舌头,这时孔子眼前灵光乍现,微笑着答道:“先生学识渊博,果然名不虚传!”老子这时说:“想必先生已经清楚我修道几成了吧?”孔子会心地点了点头说:“如醍醐灌顶,方才大悟呀!”午后,师徒几人便辞别老子,起身返回鲁国。途中,孔子如获至宝,面若桃花。弟子子路却疑云重重,不得释然。颜回问其何故,子路说:“我们大老远跑到洛阳,原本想求学于老子,没想到他什么也不肯教给我们,只让看了看他的嘴巴,这也太无礼了吧?”孔子听后拂须大笑不止。颜回答道:“我们这次来不枉此行,老子先生传授了我们别处学不来的大智慧。他张开嘴让我们看他牙齿,意在告诉我们:牙齿虽硬,但是上下碰磨久了,也难免残缺不全;他又让我们看他舌头,意思是说:舌头虽软,但能以柔克刚,所以至今完整无缺。”子路听后恍然大悟。颜回继续道:“这恰如征途中的流水虽然柔软,但面对当道的山石,它却能穿山破石,最终把山石都抛在身后;穿行的风虽然虚无,但它发起脾气来,也能撼倒大树,把它连根拔起……”孔子听后大赞:“颜回果然窥一斑而知全豹,闻一言而通万里呀!”
第三节 掌握创新技法
一、善用竞争
创新人才成长过程的早期都普遍存在各种形式的竞争,例如竞赛、比赛、考核、考级。这些能够让他们展现自己、激励自己的方法都适合于创新人才的成长。因此,对于创新人才的培养就应该积极支持或组织他们参加各种竞争性活动,并在参加这种竞争性活动的同时,注意控制难度,难度低容易让他们丧失对这一方面发展的兴趣,难度高,久攻不下,觉得自己不是这方面的料,容易丧失自信心,放弃向这方面的发展。特别是少儿、少年期间,要注意各种竞争性活动的难度,锻炼与磨炼他们在自己的成长中看到自己成长的脚步,看到自己所取得的成绩,通过取得的成绩与成长的脚步来克服往日枯燥而又平静的重复性工作所带来的困惑。在造就与激励他们强烈的成功欲望的同时,要使他们强烈的成功欲得到一定程度的释放,通过成功欲望的释放来激励他们在遇到难题时,或在困难面前能坚持、坚持、再坚持的那种坚忍不拔的毅力。如果能使他们在少儿、少年期间就不怕困难,在育人方面就已取得了基本成功。要培养造就符合基本要求的第一类创新人才,剩余的加工就是知识传授与运用。
阅读材料
新华社斯德哥尔摩曾有过报道:瑞典斯德哥尔摩大学的22岁年轻女助教埃琳·奥克森耶尔姆破解了著名数学家希尔伯特的23个数学问题中的第16题的第二部分(哥德巴赫猜想也同属希尔伯特提出的23个数学问题中的第8个问题中的一部分)。大卫·希尔伯特在1900年提出的23个未来需要解决的重要数学问题,已剩第6、第8和第16个问题仍未被完全解开,仍需人们努力。据了解,迄今为止获得数学领域最高奖菲尔茨奖的学者中,有半数以上获奖的工作与德国人大卫·希尔伯特提出的问题有关。瑞典姑娘奥克森耶尔姆在回答自己如何找到破解方法时说:“在该问题所在的数学分支上没有破解的方法,所以我下了很多功夫在别的数学分支上寻找方法,简而言之,我找到了连通两个数学领域的一座桥梁。”奥克森耶尔姆寻找到的桥梁是“利用多项式微分方程的极限环”。著名数学杂志《非线性分析》已经认可了奥克森耶尔姆的破解方法,将刊登其论文,接受全世界数学界的质疑。不论其质疑的结果如何?奥克森耶尔姆向希尔伯特第16题发起的冲锋是创新性行为,一种有规可循的非启发性创新性行为,她之所以能取得今天的成绩,是与她所掌握的知识分不开的,她不仅要掌握希尔伯特第16题所在数学分支的知识,还要掌握“多项式微分方程的极限环”所在数学分支的知识,只有掌握了这两种知识的人才能运用知识寻找到连通两个数学领域的一座桥梁。
二、提升激情,自增创新欲望
培养和发展个人的创新能力,首先要自觉地增强和提高进行创新性劳动和提高开拓工作新局面的意识和欲望。
实践已表明:人的任何一项创新成果,无论是物质性创新还是非物质性创新,都必须也只能在对创新活动本身具有强烈的主动性和创新欲望的条件下才能实现。这也是一切创新活动与一切非创新活动如记忆性活动、技能操作训练性活动的一个根本的区别。因为人在进行记忆性活动或技能操作训练性活动时,即使对这一活动本身毫无兴趣,没有求知的欲,例望,但活动本身还是可以继续进行,记忆的效果也是会有的,尽管记忆的效果和效率可能会差一些。
现在的孩子在当前的学习环境和社会压力下,至少有相当一部分孩子对学习没有什么兴趣或求知欲望可言,但毕竟是可以取得一定的记忆效果,考上一个好的初中、高中甚至重点大学,这种事例在大学随处可见。同样,一个工人就是对其本身岗位工作一点也不感兴趣,也没有强烈的欲望,但也照样能在环境的压力下将技能学会,而且也可以训练到很熟练,并不影响他们最终成为一个熟练的操作工人。对一个护士来讲,虽然她不一定热爱本身工作,不可能成为一个高水平的优秀护士,但并不影响她成为一个一般水平的熟练护士。然而,创新性活动却不一样,一个人如果没有很强的创新欲望,没有对创新活动所具有的强烈的兴奋性,就不可能有对创新活动的主动参与性,没有主动参与性就谈不上取得创新成果,就是进入创新活动的进程都是不可能的。
阅读材料
众所周知,陈景润如果没有对著名数学家大卫·希尔伯特提出的23个未来需要解决的重要数学问题中第8个问题表现出极大兴趣,如何能在6平方米的斗室里奋斗6年,写满36麻袋的草稿纸。又如伟大科学家和思想家的爱因斯坦在中学时代,曾被老师视为笨蛋,因为爱因斯坦除了数学外,其他成绩都很差。就是在今天,用现行的教育评价标准来衡量,其结果肯定也是如此。但事实证明爱因斯坦不是笨蛋,而是一个天才。怎么会有这么大的差距呢?实际差距就在于兴趣。爱因斯坦在中学对那些强制的学习内容不感兴趣,所以他不可能取得比其他同学好的成绩。他对自己感兴趣的事做出了极大的成就,得到了世人的崇拜,他就是天才。所以创新应是一种完全主动的、具有强烈的创新(造)欲望的行为。反之,如果我们也像进行技能训练那样,强制一个没有任何创新(造)欲望的人进行创新活动,那其结果只能是一无所获。因此,可以这么说,虽然人人均具有创新力,但就个人而言,如果没有创新欲望,没有对创新性思维的兴趣,没有对创新活动的主动参与精神,那么个人的创新能力就不会显现出来,也就不可能获得创新成果。
如何培养激情?
首先应寻找对属于自己工作领域中或者是对于自己的工作有联系的领域中的事物有兴趣的人,有兴趣的人才能发现在自己工作领域中自己还存在的未知、未掌握的信息,从而激发去寻找、去学习,在寻找和学习的过程中不断激发自己对问题进一步了解的激情。
其次是培养提问题的能力及培养自己在工作或探寻学习过程中经常能主动想一想,在工作中还存在什么问题,在探寻学习中还存在哪些问题需要得到解决。随着问题的提出,根据上一节创新性思维思想的形成条件可以发现,个人的创新思维逐步随着问题的出现而建立。
最后就是当问题暴露后,培养自己解决这些问题的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主要依靠的是知识和经验。往往善于总结经验与善于学习的人都是比较自信的人,相信自己能比较快、比较好地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所以培养善于总结与善于学习是培养创新人才要做的第三个方面的工作。
三、自激成功欲,善于捕捉创新的火花
事情常常就是如此,越是敢于发表见解,创新的意识和欲望就越是强,就越会主动参与创新活动;而越是主动参与创新活动,就会越敢于发表见解,就越会增强创新的意识和欲望。所以自激成功欲,也是培养创新人才的一种有效方法与手段。因为创新思维具有无先兆性、闪念性、短时间内不再现性、朦胧性、灵感性等这样的特点,从而使创新思维成果需要捕捉。也就是常说的创新力人人皆有,但创新成果并非人人都可以获得的一个相当重要的原因,如何提高捕捉创新设想和创新思维成果的能力?首先就需要具有强烈、敏感的捕捉创新设想的意识,具有这种捕捉意识的人,就能使自己经常处于有准备的思维状态下,从而使一切有可能萌发的创造性设想都能及时被捕捉到。“机遇最钟爱有准备的头脑”,这说明了有准备的思维对于创新性活动的重要价值。我们常常能在报道一个具有创新成果的人的文章中见到:“在睡觉时,突然爬起来工作或记录下什么”,“在做某一件事情时突然放下(中断)去做另一件事或记录下什么”等。这些人苦心钻研到了“痴”的程度,殊不知这正是具有高度捕捉创新设想与创新思维成果意识的人的特征。
阅读材料
有关统计表明:诺贝尔科学奖获得者80%以上都有过这种痴的状态。这种痴的状态是可以培养或训练的,最简单的鼓励与表扬,鼓励多想、多学(杂学)、多干,表扬则通过多种意思体现我们对他的关注和期待,即通过表扬告诉他:①我们关心您,期待您的成功;②您是有能力把您想做或喜欢做的事做好的,我们相信您一定可以获得成功的。通过表扬,帮助他树立起自信,因为只有自信的人才能将瞬间捕捉到的创新设想或创新思维成果转化为现实,也只有具有自信的人才能在遇到困难时坚持下来。
上述分析的是意识的培养与训练,在具有了良好的意识的基础上,就需要进一步培养与训练及时捕捉创新设想与创新思维成果的能力。这种能力大体可以通过三个方面来得以提高:
(1)迅速地强记。这就是在很短的时间里,将自己萌发的创新性设想迅速、反复地在大脑中出现,以强制自己的大脑留下创新性设想的思维痕迹。
(2)采用一切可能采用的手段,迅速地将创新性设想摘要地记录下来。所以从事创造活动的人随身携带可立即使用的记录工具,如笔记本、手提式电脑等是非常必要的。
(3)只要有可能或有条件,就要将创新性设想或想法讲出来。这主要是因为人在讲话的时候,思维也在同步而且高效地进行,许多一闪即逝的想法只要通过语言的表述,就会立即镌刻在大脑中。而且在语言表述的过程中,往往还会进一步激发出新的具有创新性的设想和想法,所以有意识地将创新性设想讲出来也就成为激发创新性思维和捕捉创新性思维成果的一种重要手段。
四、举一反三,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创新活动的成果来自于创新思维的萌发。就创新活动的本质来讲,许多突破,许多质的飞跃也确实在萌发创新思维时就已经获得。然而,从创新思维的萌发到产生社会价值有一个过程,这个过程直接关系到创新成果的价值取向。
在生产和科学实验中,人们为了达到优质、高产、低消耗、安全、环保等目的,常常需要对有关因素(例如配方、配比、工艺操作等条件)的最佳点进行选择。为了通过较少的试验迅速找到最佳点,人们先后创新了黄金分割、0.618法、分割法、爬山法等优选法。熟知数学发展史的人应该知道,0.618法、分割法等优选法的产生都是在黄金分割法的基础上通过举一反三而得出的,它们都是创新的成果。这些成果的价值在于有助于解决实际问题。例如,为了达到某种产品质量指标,需要加入一种材料。已知其最佳加入量在1 000~2 000克之间的某一点,如果以5克为一点,则需要做200次才能找到加入量范围内的最佳点;如果以10克为一点,则需要做100次以上才能找到最佳点,而使用0.618法则可以大大缩短试验次数。0.618法的价值就体现在减少的试验次数中。
加一加、减一减、扩一扩、缩一缩、变一变、改一改、拼一拼、学一学、代一代、搬一搬、反一反、定一定,这些创新方法的产生,应归纳为举一反三的结果。这也是上海和田路小学在创新活动中通过举一反三所得出的“和田”创新法,它们用这些创新方法创作了几千件作品,这些作品中就有本书前文所提到的升降式活动篮球架等。他们的这些创新构思方法的价值只有在解决实际存在的问题中才能显示出来,从而显示出创新方法的社会价值。
阅读材料
美国硅谷地区有一所非传统学校——奥龙(AHLONE)小学。该校曾经作过这样一个实验:教师指导学生用细铁丝加上水,经氧化生锈变成红色。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要求学生每天观察一次,并作观察报告,报告的内容是现在所看到的……第某天后我观察到……活动可以说十分简单。这一活动通过持久的观察,培养学生对科学研究的兴趣和态度。这一试验活动的结果只需要花两分钟就能说明白,为什么美国的小学要花几天的时间来让孩子们自己观察?这是因为他们不仅要传播知识,更重要的是他们要培养孩子的学习兴趣、科学态度和想象能力,鼓励孩子去联想。
五、善于学习,提高挫折耐力
《现代汉语词典》中把能力解释为“能胜任某项任务的主观条件”。创新力加上学习(知识)再加上经验(培养)就等于能力。从创新学角度考察,开发自己的创新力应相应培养那些与创新相关的能力,来提高自己的学习知识的方法和掌握学习知识的技巧——善于学习。通过实践探索经验培养与提高自己的受挫能力——耐挫能力。
要使自己善于学习,就必须培养自己的自学能力、接受新思想的能力、观察能力、发现能力、想象能力等多方面的能力。
1.自学能力
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时代,对于一个创新者来说,单靠学校中老师所教授的一点知识是远远不够的。学校传授的知识不是不太实用、太多、太繁杂,就是太少、面不广、深度不够。为了能适应岗位知识要求或项目知识要求,除了课堂学习之外,还必须依靠自学。一个真正的创新者,无一不具备很强的自学能力,牛顿、法拉第、爱因斯坦、爱迪生、比尔·盖茨、华罗庚,哪一个不是自学成才的楷模,所以培养自己的自学能力是走向创新之路的第一步。
2.接受新思想的能力
善于学习的第二步就是接受新思想的能力,因为新思想的发生、发展要有一定的过程,有时难以很快取代旧的思想,加之环境条件的限制,常使得新思想不得不以旧思想的面貌出现而造成某些假象,这就要求人们必须善于从旧思想中品味出新思想、新事物的成分。这也是一个人接受新思想能力的重要表现。
阅读材料
美国的电报发明人莫尔斯,在发明电报前是一名画家,有一次在出门写生时在轮船上看见物理学家约克逊向旅客们在做一个颇有兴趣的电磁铁表演试验:接通电源通上电的瞬间,电磁铁就会吸合,而使弹簧片发出“啪”的一声响;随后将电源断开,弹簧恢复原位,随着电源的周而复始的接通、切断,弹簧不断地发出“啪、啪”的声响。约克逊像很多人一样不止一次地做过这个试验,但从未有人发现其中孕育的新思想,而莫尔斯则从中发现(受到了启发)了新思想——如果导线很长,那么在很远的地方有序地按键,不是能使不在同一地方的弹簧发出有序的“啪”声吗?这不就等于由一个地方向另一个地方传递了信息吗?受到启发的他终于在1844年发明了电报。
3.观察能力
善于学习的第三步就是观察,有些创新就直接来源于深入细致的观察,例如孟德尔因仔细、全面地观察豌豆的生长过程而发现了划时代的生物遗传规律,达尔文在观察大量动植物后最终发现了举世闻名的物种递变规律。当然由于是观察,各种原因造成的错觉都会影响观察的正确性,其中思想意识形态与传统观念的束缚影响为最大。
阅读材料
在亚里士多德提出“重物比轻物先落地”的观点后的近2 000年时间中,竟没有人能够发现它的错误,直到伽利略在注意观察了大、小石从山上滚下来时大石头并非先落地的现象后,终于推翻了亚里士多德的“理论”。值得反思的是:近2 000年时间内,难道就没有一个人看到过石头从山上滚向山下的极为普遍的现象?为什么没有人去观察呢?答案就是一个,观察者受思想意识和传统观念的影响,得出了不正确的结论。其次是人的眼睛,人的眼睛是一种感觉器官,通过感觉器官得出的结论免不了要出现错觉,例如,当一对同样身高的男女从你眼前走过的话,一般都容易误认为女的要比男的长得要高,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常能体验到这种眼睛走神的事例。因此为了保证观察的正确,就要学会清除错觉。在观察时常带着“是什么”、“为什么”这两个问题。爱因斯坦曾经说过:“你能不能观察眼前的现象,取决于你运用什么样的理论,理论决定着你到底能够观察到什么。”爱因斯坦在这里所说的理论,我们通常把它理解为先入为主而产生的智觉定势与理论定势,这也是前面所提到的为什么在亚里士多德提出的“重物比轻物先落地”的观点后的近2 000年时间内没有人提出异议的问题所在。在观察后面应该是发现,发现是创新活动开始的前奏,没有发现就没有创新。
因此,提高自己的发现能力是善于学习的一个基本要求,一个善于学习者,也必定应该是一个善于发现问题者,只有不断地发现,才能保持学习的兴趣,使学习的兴趣得以延伸。一切创新都始于发现。发现可分为问题的发现、异同的发现、可能的发现及相关联系的发现四大类。而这四大类发现能力的提高离不开学习。学习在普通的理论、普通的事物或者普通的产品、日常生活中发现大量问题的技巧(手段与方法),有意识地发现问题。特别是要养成在人们普遍认为已经解决了的问题,甚至认为根本就不存在问题的地方去发现问题的习惯。实践证明,越是这样的地方往往越是隐藏着一些尚待深化认识的问题,在这些地方所能发现的问题往往很可能是一些重大问题、关键性问题、突破性问题等。发现异同的能力是指在相同的事物中善于发现不同所在,而在不同的事物中,又善于发现其相同之处,即所谓同中求异,异中求同。为了做到同中求异,就要求我们做到“不理解最明显的东西”,例如陶瓷给人们的影响总是很脆,一只瓷碗掉在地上就会碎掉,只有当我们“不理解”陶瓷的脆性,才能生产出陶瓷钢,并用它制成陶瓷锤子、斧头、菜刀、螺丝刀等。混凝土到处在用,建房、铺设道路、架桥梁,硬邦邦的混凝土给人的印象硬得像铁一样,没有一点儿弹性。只有当我们“不理解”它像铁一样硬时才能产生出“弹性混凝土”,它的弹性比原来的混凝土大100倍,重量比原来的要轻,强度大大提高,用它来建房、架桥、铺设道路不仅可以提高抗震等级,还可以节省用料,而且由于厚度的减少,因而给运输、施工都带来了方便。有人问爱因斯坦,他的那些科学概念是怎样产生的时候,他明确回答说由于“不理解”最明显的东西“而产生的”。
异中求同,就是要求我们从众多的不同事物中发现其共同的属性。在日常生活、学习、工作中,常见科学管理、科学技术、科学生活等,为什么在决策、管理、技术、生活等前面加上科学两字,科学是什么?科学是通过抽象思维,运用概念、判断、推理和假设等逻辑性来反映客观世界,反映客观事物各种现象的本质和规律。能够反映客观世界,反映客观事物各种现象的本质和规律的决策就是科学决策,在决策的前面加上科学就意味着其决策是正确的,在管理前面加上了科学就意味着其管理是成功的,在技术前面加上了科学就意味着技术是先进的,在生活前面加上了科学就意味着其生活是高质量的。可见科学两字本身也是异中求同得出的创造。
4.发现能力
善于学习除了上述三种途径外还有第四条途径,即发现问题间关系的能力。不同事物之间除了存在异同外,可能还存在各种各样的千丝万缕的关系,而这种千丝万缕的关系并非一眼就能识别的。比如因果关系就是十分复杂的,同一种原因可引起不同的结果,同一种结果也可由多种不同的原因所致。善于发现事物内部关系的人,其创新能力也一定不低。铅笔与橡皮本为各自独立之物,发现它们密切关系并把它们组合成带橡皮的铅笔,这种带橡皮的铅笔即成为风靡世界的一项利润很大的发明。又如照相机与电话似乎也没有什么关系,然而现在在市场上出售的摄像手机也风靡一时。将两种不同用处的东西整合在一起,可以形成一种新产品。善于发现不同事物特别是表面看起来毫不相关的事物之间的联系,是善于学习的又一重要途径,也是创新的重要方面。
5.想象力
善于学习的第五步就是要提高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想象力,想象是新形象的创造。想象在创新活动中的作用也是极为明显的,从某种意义上讲,没有想象就不会有创新。爱因斯坦以极大的热情关注过想象力,对想象力做过极高的评价:“想象力比知识更为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严格地说,想象力是科学研究中的实在因素。”由此可见,要开发创新能力,从某种意义上讲就是培养和训练想象力。
阅读材料
中国缺乏的就是培养和训练想象力,“知识就是力量”被整个民族接受,这个在农业经济时代和工业经济时代的前期确实为中华民族的崛起和发展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的理念,也因此而形成思维定势——“知识就是力量”,从而排斥与其不同的其他观念。“想象力比知识更为重要”显然也被加入排斥之中,这一点可从当前的教育方式、教育评价体系、对人才衡量的标准等方面反映出来。孩子在幼儿期间大人们以孩子能数多少数、能背多少唐诗为荣,不断地向孩子们灌输知识。幼儿园也以教孩子们识字、识数、背儿歌、唱歌谣为主教育,殊不知这种教育理念与方法正是全民族的最大失误。俗话说“三岁看老”,也就是说二、三岁时形成的思维将影响到他的一生。这是民族历经几千年的时间进行总结的结果。当然,对待孩子的想象力还是有不少有识之士给予鼓励的,例如中国文化先驱者鲁迅先生就说过:“孩子是可以敢想的。他常常想到星月以上的境界,想到地面下的情形,想到花卉的用处,想到昆虫的言语;他想飞上天空,他想钻入蚁穴。”但个人的意识与作用和全民族的意识与作用相比那就是沧海中的一滴水,极为微不足道。所以当今讲到创新,从某种意义上就要帮助人们恢复孩童时代的敢于想象与富于想象的能力,而对于正在成长中的幼儿,千万不要再逼他们去背唐诗之类的实质教育了,让孩子们生活在快乐的海洋中,去想天,去想地,上天入地。人们进行创新活动就一定离不开想象。因为想象往往是科技发展的先导。大到开普勒的行星运动三定律,拉瓦锡的氧化学;小到对一个答案的猜估,一场轰动的演讲,一道习题的新解和一支圆珠笔的改进,无一不是以想象为开路先导,可以说任何创新离开了想象都将会举步维艰。
创新活动从本质上讲是一种探索未知领域的活动,是没有现存道路可走的活动,从而光是善于学习,以最有效的方式去获得最多的知识仍旧无法到达理想的彼岸。在创新活动过程中遇到困难,遭受挫折是一种非常普遍的,甚至可以说是不可避免的现象。挫折与困难仅依靠善于学习是不能解决的。在遇到挫折和困难时,特别需要善于运用知识和经验的能力和解决问题的想象力,即解决挫折与困难的动手能力。事实上,在人类社会的发展史上,在科学技术的发展史上,我们几乎找不到没有遭到过失败、挫折而一举成功的科学家、发明家的实例。由于对创新活动的行为主体来说,遇到困难、挫折和失败常常就会对创新活动的最终成败产生决定性的影响。问题很明显,如果一个人遭到一次失败后就无法承受,就灰心丧志、躺倒不干、放弃,那么这个人无论有多么聪明,创新力再强,也是毫无意义的。在科学技术的发展史上遭受成百上千次的失败后再找到成功之路的例子可以说是不胜枚举。六六粉杀虫剂就是在经过660次的失败后才获得成功的,故取名为六六粉。发明大师爱迪生发明了白炽灯的灯丝材料也是在经历了2 000多次的失败后方才找到了合适的材料。所以讲到人的创新能力时,就包含了人克服困难、承受挫折的承受力。创新能力和知识与经验成正比;同样,创新能力与受挫折的承受力也成正比。
人的创新能力与知识、经验、受挫折的承受力的关系是积和乘数间的关系。当然,人的创新能力除了包含上述的知识、经验、受挫折的承受力外,还包括其他因素,但人的创新能力也同样可运用创新公式1+1>2来给予解释,知识包含书本理论和实践经验,能力包含受挫折的承受能力和运用知识的能力,知识加能力获得产生解决问题(困难)的方法——人的创新能力。
第四节 提高创新能力
一、侧向思维能力
古希腊伟大的科学家阿基米德发现皇冠秘密的故事,可说是典型的侧向思维的例子。何为“侧向思维”?俗话说:“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这告诉我们一个道理:为了突破“左思右想”,只有广猎一切领域,才能找到突破的机会,这种利用“局外”即从其他离得很远的领域取得启示的思维方法称为“侧向思维”。当时古希腊国王厄洛要阿基米德解决匠师制造金冠究竟有没有掺白银的问题。阿基米德接受任务后,百思不得其解,一天偶然到浴室去洗澡,当身子进入浴缸的时候,发现从浴缸边缘溢出的水体积跟他自己身体入水部分的体积一样大时,他突然悟出了其中的道理,一个解决金冠是否掺假的检验方案由此诞生。他通过侧面思维悟出了比较每种物体体积的方法:把物体放进灌满水的器皿中,测量溢出水的体积。要知道此时还没有浮力原理,这次成功的激励又导致了阿基米德发现了浮力原理。
侧向思维能在一定的条件下发挥作用,帮助人们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这个条件是:所研究的问题必须成为研究者坚定不移的研究目标,成为梦寐以求的悬念。研究问题成为坚定不移的目标,在心理学上称作形成“优势灶”。这样侧向思维即处在一种一点激发的状态,当他感受到一点点刺激时即会在他所研究的问题上做出反应,形成概念、观念和思想,或者提出问题,这种反应是人自身固有的。在医学上称为神经冲动。但是要在心理上形成“优势灶”则与后天教育有着极大的关系,因为“优势灶”首先来自一个人对一件事的看法,与他所承担的责任有关,责任心强对事业执著的人容易形成“优势灶”。责任心与对事业的执著应该说都是后天教育与培养的结果。
二、分析综合能力
分析综合能力即思维能力是智力结构的核心,它在“创新”活动中起着主导的决定性作用,因为在“创新”活动中只具有较强的观察、记忆和联想能力是远远不够的。就智力结构而言,只有这三方面能力的人是不会有较强的解决问题的能力和较强的创新能力的。因为分析能使“创新者”对事物规律认识精确化,分析法是创新研究的重要方法,现代经济的高速发展更需要“创新者”具有思维分析的能力,虽然分析问题与观察、检验、知识等都有一定的关系,但分析毕竟是思维的一种能力,其本质是由思维决定的。
分析能力的强弱与思维广度、思维深度、思维的独立性、思维深刻性和思维敏捷性有很大的关系。思维广度也称作思维的广阔性,表现为善于从多种角度运用多种知识思考问题,思维广度是后天初期逐步形成的。说它(思维广度)初期形成是因为人生初期(幼年时期)思维定势影响最小,实践已证明:人的思维定势一旦形成,极难改变。俗话说“三岁定终身”就是对“思维定势”对人生影响的总结,正因如此,经济发达的国家已十分注意对幼儿的培养,注意培养孩子的思维广度,不希望甚至反对过早对孩子进行影响思维广度的各种教育。
阅读材料
我们偶然在新闻报道中能发现某国因在幼儿园教师的教育下使学生知道了“零”的意思后被学生家长告上法庭等,就是最好的例证。思维广度宽泛的创新者能善于全面地探讨问题,不仅能够抓住整个问题的基本轮廓,而且能不遗漏问题的重要细节和主要因素。现代经济的高速发展,科学技术的高度分化发展,社会的高度综合与社会整合化均对“创新”者的思维广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思维深度也称之为思维的深刻性,它也是综合分析能力的一项重要要求,因为思维深度表现为抓着事物的规律,预见事物的发展进程,思维的深度能使“创新者”在简单的、平凡的现象中发现重要问题,从而把握事物的规律。这就是大思想家(马克思等)、大科学家(牛顿、法拉第等)能在谁都见过或接触过的事中找出别人当时还没发现的事物的规律的原因所在。
经过调查人们发现:思维深度与个人兴趣深度呈正比联系,创新者对某种研究的兴趣越大,思维就越深刻。思维独立性表现为一个人能够独立地进行思考,善于独立地发现问题,独立地分析问题,独立地解决问题,不为他人的观点所左右。具有思维独立性的创新者,在“创新”活动中敢于提出新的假说、观点、理论和方法,并且通过实践检验是否正确。思维独立性是“创新”的重要思维品质。思维灵活性即思考问题是能迅速、轻易地把注意力由一类事物转移到另一类事物,思维无惰性,不刻板,不钻牛角尖,容易借鉴各个不同门类的科学知识,不为一种事物的习惯功能所局限,能迅速地想到其他许多功能。思维的敏捷性表现为能迅速而正确地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善于根据事物发展变化的具体情况及时地提出符合实际的解决问题的设想与方法。思维独立性、思维灵活性的形成均是后天性,受多种影响而形成。
综合就是在思维中把事物的各个部分、阶段、方面及个别特性结合起来,探求其各个部分之间的复杂联系,把事物作为多样性统一的整体再现出来,真正深入到事物的本质,把握整个事物的发展规律。综合必须在分析的基础上进行,综合是通过各个部分、各个特性分析实现的,若各个部分的分析不全面、不深入,则综合很难进行。没有分析就没有综合,分析是对整体的各个部分的分析,它是在某种综合结果的指导下进行的,而且是为了新的综合。没有综合也就无所谓分析,分析到一定程度会转化为综合,综合取得了一定结果又会转入进一步分析。分析中有综合,综合中有分析,两者密切地交织在一起。
通过分析、综合,在思想上把不同对象或对象的个别部分、个别特性区分出来。分析的目的是认识事物的本质,进而改造或利用该事物。分析和综合必须通过抽象和概括两个过程,丰富的知识加上较强的思维能力是分析综合能力的坚实基础。
三、想象能力
想象能力在创新活动中所起到的作用是多方面的。由于想象的形式具有极大的生动性与鲜明性,因而想象力赋予了增强智力其他因素的活力,增强了其他智力因素的效益。在创新活动过程中,想象力渗透到观察、记忆、思维、操作之中。创新性思维是创新活动的主要智力活动形式,创新性思维的重要特点就是创新性想象的参与,从而使创造性思维的内容具有新颖性、独创性,使创新活动具有活力,从而创造出解决问题的方法与措施。
谁都不会否认,如果一个人(他拥有非常丰富的知识)从来不曾或不会想象,那么他肯定也不会创新。许多有所创新的人不但凭借本身丰富的想象力取得显赫的成果,而且都非常强调想象力是创新者的一项极其重要的能力,甚至把想象力看得比知识还重要。科学巨匠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想象力比知识还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严格地说,想象力是创新研究中的实在因素。创新往往是以想象为先导。马克思曾经说过:“蜘蛛的工作与纺织工的工作类似,在蜂房的建筑上,蜜蜂的本事曾使许多以建筑为业的人惭愧,但即使是最拙劣的建筑师都比最巧妙的蜜蜂更优越,这是因为建筑师以蜂蜡建筑蜂房前,已经在他的脑袋中把它构成了劳动过程终结时取得的结果,已经在劳动过程开始时存入观念中。”
可见,想象力同时还是一种心理激励力量,借助于它可以想到创新成功的意义或形成对创新目标的期待,激发创新者的创新力,想象的主要作用是给思维增添活力并使其发展,进而发现众多的新事物及其规律。想象力是创新的起点,创新的火焰由想象之闪光所点燃,丰富的知识和经验是想象力发展的基础,掌握的知识越多,积累的经验越丰富,头脑中可提供改造的形象和它们之间的联系也就越多,可以引起改造和综合成新事物的机会也就越多,创新的机遇与知识的积累呈正比。
知识链接
谷歌创新启示录
谷歌(Google),一个家喻户晓、妇孺皆知的名字,目前被公认为世界规模最大的搜索引擎。在2010年的《商业周刊》“全球最具创新力企业50强”评选中,Google仅次于苹果,荣居第二名。我们只知道这个搜索引擎产业的巨头有着数以亿计的活跃用户量和一个季度达67亿的销售额,但是它背后强大的创新动力或许是鲜为人知的。可以说,谷歌的诞生是一个传奇——两个年轻人缔造的传奇。1998年,那是一个网络高速发展的时代,信息呈爆炸式增长,但是有一个问题困扰并吸引着两个斯坦福大学计算机专业的研究生拉里·佩奇和塞吉·布林,那就是当时各大网站都没有提供搜索信息的服务。于是一个伟大的创新想法在两个人的头脑中萌生,何不做一个可以提供在网站搜索信息服务的平台呢?两人在斯坦福的宿舍里开始了通宵的搜索引擎的开发研究工作,可是,当他们把自己的产品BackRub——Google的原型拿给各大网站准备出售时,没有一家愿意接受这个在当时看来过于冒险的想法。兄弟俩决定自己成立一家公司,就做搜索引擎,就这样,在一间简陋的车库里诞生了Google,谁都没有想到的是,这家车库中诞生的公司迅速发展壮大,不久,每日搜索量就达到1万次,短短六年之内,搜索量达到每天3亿次。很多广告商要求在Google网页刊登广告,同时,雅虎、宝洁、美国能源部等许多大公司和政府机构也纷纷使用Google的搜索技术,Google按照搜索的次数来收取授权使用费。
分析谷歌诞生的过程,这是一次根本性创新,虽然搜索引擎的技术在20世纪初期就已经出现雏形,但是技术并不成熟,也没有得到重视,更没有哪家门户网站把搜索引擎作为自己的主打业务之一。从这个角度看,谷歌的诞生对整个互联网产业都有重大的意义,从此开启了网络搜索时代。同时,该创新的来源应该是个人,也可以说是发明家,因为公司初成立的时候只有三个人,连正规的办公场所都没有,更不要说完备的研发中心,只是一个灵感加上夜以继日的钻研催生了一个日后伟大的企业。当然,也是一场能力提高型创新,大大增强并扩展了之前的搜索引擎的功能,搜索引擎进而蓬勃发展。但是,如果仅仅拥有一个创新的开始,缺乏持续创新的动力的话,相信谷歌不可能拥有今天的成功。
回顾谷歌从诞生到壮大的历史,每一步都是一次伟大的创新。渐进性创新也在时刻进行着,其他搜索引擎中,某个关键词在一个文档中出现的频率越高,该文档在搜索结果中的排列位置就要越显著。而布林则另有高见,他认为,决定文档在搜索结果中排列位置的因素是一个文档在其他网页中出现的频率和这些网页的可信度,网页在受众中的知名度和质量是决定性因素。Google使用PageRank技术检查整个网络链接结构,并确定哪些网页重要性最高。然后进行超文本匹配分析,以确定哪些网页与正在执行的特定搜索相关。在综合考虑整体重要性以及与特定查询的相关性之后,Google可以将最相关最可靠的搜索结果放在首位。我想这是很多用户青睐谷歌而不是百度的一个重要原因,也是谷歌今天在互联网市场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的一个重要原因。这创新可以是布林的想法,背后更是一个团队的想法。我们讲技术创新是创造客户价值的创意+行动,想想如果只是布林一个人想:我们不能让结果的排列顺序受广告付费的影响,而是要提供客观、公正、高质量的信息,这充其量是一个想法,只有经过研发团队将创意转化为一种信息检索或者数据挖掘技术,创意才可能转化为创新。否则,即便有再多创意,也不可能为一个企业带来真正的商业价值。所以R &D在当今的多元时代是技术创新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由此我想到了谷歌独特的管理理念,如果把谷歌比作生产产品的企业的话,那么先进有效的员工管理体制就是一种工艺创新,可以优化产品生产流程,加快创新的速度,产生更多的创新成果。在Google,首先,公司为员工提供极高的福利待遇,三餐免费,同时提供上下班免费接送服务,交通工具里都有无线网的覆盖,方便员工随时可以工作;其次,老板要求工程师们每周都花一天时间在个人感兴趣的项目上,而且没有像一般企业一样,对工作时间有硬性的要求,他们要的只是成果,而不是被忙碌的日常工作僵化的思维。
Google创始人之一拉里·佩奇指出:“完美的搜索引擎需要做到确解用户之意,且返用户之需”。也就是说,用户需求是Google很重要的创新来源之一。
Google在研发Blogger方面完美的做到了从用户需求出发这一点,Blogger是全球最大、使用人最多的博客系统。2003年,Google接管了Pyra实验室及其Blogger服务。Google使得先前需要收费的一些功能对用户免费。Blogger工具及服务,使得发布weblog变得更加简单。用户不需要书写任何代码或是安装任何软件和脚本。而且,用户可以自由地改变blog的设计方案。从创新来源来讲,这是一种客户创新,Blogger的各种改进源于客户使用的不便和新的需求,这给公司研发带来了源动力。同时从创新类型的角度讲,是一种渐进性创新,不需缴纳费用,发布weblog更加便捷,这些都使博客向更好的用户体验方向改进。Android系统今天想必尽人皆知,它也是Google创新产品之一,早期由原名为“Android”的公司开发,谷歌在2005年收购“Android.Inc”后,继续对Android系统开发运营。Android一词的本义指“机器人”,同时也是Google于2007年11月5日宣布的基于Linux平台的开源手机操作系统的名称,号称是首个为移动终端打造的真正开放和完整的移动软件。
当谷歌推出Android1.0时,全球业界都表示不看好Android操作系统,并且声称最多1年,Android就会被Google关闭,但是事实正相反,到2011年8月,Android手机已占据全球智能机市场48%的份额,并在亚太地区市场占据统治地位,终结了Symbian(塞班系统)的霸主地位,跃居全球第一。
任何技术进步或者技术扩散都遵循着S形曲线,一个崭新技术的出现,开始的时候一定是受众有限,发展缓慢的,随着革新者的进入并投入巨大的资金和研发人员,它才会以指数的速度成长起来,逐渐被市场广泛接受,并为革新者带来巨大的商业效益。谷歌就是这样一个革新者,在Android还处在摇篮中的时候果断选择收购并进军手机操作系统产业,最后又一次成为赢家。对企业来说,选择进入产业的最佳时机很重要,要做到这点,需要对未来的洞察力和管理者过人的胆略。2004年4月1日愚人节,Google宣布推出1GB空间的电子邮件服务Gmail,次年4月1日更是增加为2GB以上,并增加了多语言入口以及富文本编辑功能。为了回击Gmail,这两家公司稍后推出了邮箱升级计划,Hotmail英文免费邮箱将由2GB升级到5GB,Hotmail英文免费邮箱由4—6MB升级到100MB,后来雅虎免费邮箱更升级到1GB,到了后期雅虎甚至将信箱容量调整为无上限。我想,这种渐进性创新涉及多个企业,而且从雅虎和Hotmail对gmail的反应来看,更多的是来源于竞争对手的创新,竞争对手Gmail信箱的大容量给了Hotmail英文免费邮箱和Hotmail英文免费邮箱升级空间的动力。这种创新模式对企业来说,可以推动技术的不断发展;对广大用户来讲,可以享受更好的服务和便利,是一种双赢。由U-A模型我们可以知道,当产品创新进行到一定程度时,工艺创新便成为企业创新的另一个方向。对于当今发展比较成熟的互联网产业来说,产品都大同小异,发展方向正开始慢慢转向“工艺创新”,如何提高搜索的准确性,扩大信息量等一些技术层面的问题可能是谷歌等企业的未来方向。
从谷歌身上,我们学到了很多:首先,创新不是凭空想象而来的,它来源于扎实的基础和对某一领域的大力投入,像拉里兄弟出身斯坦福计算机专业,有深厚的专业功底,更重要的是,要有无比的兴趣和肯付出的决心。相比之下,中国的企业相对浮躁,不肯沉下心来搞研发,不舍得对创新的投入,总是想等着别人创新然后自己去模仿。其次,企业的管理者要有长远的眼光和深刻的洞察力,这一点在当今信息时代是尤其重要的。任何技术创新都有实效性,如果没有把握最佳进入时机,那就意味着永远的错过。最后,中国尤其需要创造一个创新的沃土,谷歌对员工的管理给了我很深的震撼,如果中国的企业也能这样,我相信会有更多的企业跻身世界500强,而不是如今的民营中小企业举步维艰的局面。
第五节 创新学习
一、创新学习的特征
在讨论创新教育的同时不能不对学习也提出相应要求。教育与学习是一对双胞胎,总是成双成对同时出现的。与创新教育相对应的应是创新学习。那么什么是创新学习?
上海在1999年初率先提出了“研究性学习”的理念,经有关专家概括,其要点有三条:①研究性学习活动中的师生关系是“在老师的指导下”;②学习过程的基本形式是“以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进行;③学习的具体目的是“获取知识和应用知识解决问题”。
“创新学习”这一概念的界定是在中、小学教育方面比较有影响的重庆创新学习中心的主任龚春燕提出的:“所谓创新学习就是要求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拘泥书本,不迷信权威,不墨守成规,以已有的知识为基础,结合学习的时间和对未来的设想,独立思考,大胆探索,别出心裁,标新立异,积极提出自己的新思想、新观念、新思路、新问题、新设计、新建议、新方法的学习活动”。“创新学习”与“研究性学习”这两种提法经专家论证被认为“没有本质的差别”。
创新教育的最大特征就是尊重事实,承认客观事实的存在。针对人成长过程的不同阶段,提出了有助于人成长发展的期望的教育方案,与其相对应的学习必定是快乐的,这一快乐就是创新学习的最大特征。少年时期创新学习的最大特征是:不累。成年时期创新学习的特征是:针对性强,学习就是为了用,因为要用才去学习。
传统教育的特征是:①适应性;②被动性。其功能在于获得人类社会几千年积累起来的已有知识和经验,以适应解决当前已经发生的现实问题的能力的需要。而教育创新的特征为:①学生的前瞻性;②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其功能在于希望通过学习提高个人发现、吸收新信息和提出与解决新问题的能力,以迎接和处理社会日新月异的变化。无论上述两种教育有何不同,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特征:学习、学习再学习。
创新学习的目的是为了运用,为了运用就需要学习。
正因为上述的理念原因,使美国哈佛大学产生了一批优秀的“退学生”,例如微软公司董事长比尔·盖茨。一代石油巨豪沃德·休斯在哈佛大学一年级时,因急于投入当时刚刚兴起的石油开采业而终止学业。美国历史上第一块奥运会金牌(三级跳远)获得者詹姆士·科诺利也是在哈佛一年级时终止了学业。还有一位称为“大明星”的格兰姆·帕森斯,在他就读哈佛二年级时终止了学业,创建了美国历史上第一支乡村乐队“国际潜水艇队”。还有一位虽然不是在哈佛就读时终止的学业,但也是在学习途中半路终止学业的人,即当今名声赫赫的微软公司总裁史蒂夫·巴尔默。他是比尔·盖茨在哈佛读书时的室友,是在斯坦福大学商学院攻读MBA学位时,听从了比尔·盖茨的劝告中途退出加入微软公司的。这些杰出的人才为何会在学习途中终止学习,就是因为他们的目的是为了运用而去学习,学习就是为了运用,将知识最大限度地运用是他们追求的目标,所以一旦目标出现,他们就会奋不顾身地朝着目标方向扑去,将目标实现。回过头来看看我们中国最著名的一流大学中能不能找出哪一年大学有几个学生为了追求创业而中途退学并获得成功的人?差别在于理念和环境,而环境的形成离不开理念。不同的理念造就不同的环境。把创新学习的特征进行归纳,得出了创新学习最重要的特征:发展性。
二、创新学习中的问题意识
创新教育在儿童期的最大期望就是引导儿童去想象。相对应的学习就是多想,遇到什么事都希望能充分去想象,并把善于想象形成习惯。到了少年期,创新教育旨在培养学生学会观察,相对应的学习就是多问一个“为什么”,观察+想象=发现问题。到了成年期,创新教育期望进入收割期,即要求学生在发现问题的基础上去发现产生问题的原因,并着手解决。相对应的学习就是多问一个“怎么解决?”“解决的途径在何处?”即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案=创新。
创新学习就是培养学习的“问题意识”,可以说问题意识是学生进行继续深入学习的动力。我国宋代著名学者陆九渊曾经讲过:“为学患无疑,疑则有进,小疑小进,大疑大进。”如果学生在学习中没有问题发现,那他只有被动地接受。被动的接受何来兴趣?就如当领导或父母、妻子、丈夫叫你去做一件你没有兴趣的事,你的态度必然是应付,所以没有兴趣的学习就不可能打开想象之门,没有想象的学习实质上就是单一地利用了人的“记忆显现性思维”,久而久之即成习惯(形成一种习惯定势思维)。单一的“记忆显现性思维”是无法担当创新重任的。学生只有在学习中出现怀疑,提出问题,才能挑起学生学习的兴趣,有了兴趣就有了究根刨底的愿望,这种愿望能促使学生学而有思,思而有疑,疑而生问,问而生趣,趣而增思,思而有果。当然,只有使学生对某一知识或事物产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怀疑,才能导致问题的出现,问题是学生寻求、探索奥秘的动力,即激发向问题进行进取创新的欲望。
问题意识是新思想诞生的摇篮,也是创新意识启动的萌芽。在创新学习中,如果一个学生不会提问题,那他就有可能缺乏创新意识。因为创新学习本身不要求学生只会机械地背诵零碎知识,单纯地去应付考试,而是要求学生能从整体上去掌握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掌握工具,懂得检索,从而能多角度、多层面、全面辩证地去思考通过观察所发现的问题,能举一反三,提出多种解决问题的方案。在对方案进行论证时,希望学生能从个别看到一般,从现象透视到本质,从偶然中发现必然,从而使学生的思维变得灵活而富有闯劲。
从某种意义上讲,问题意识是创新的潜在意识,也是学生个性得到张扬的一种反应。从心理学角度讲,一个人的个性得到张扬,可激发其追求成功的健康心理的发展,经受得起挫折与失败,在失败中树立起克服困难的信心;同时,当一个人的个性得到张扬时,容易与人合作进行思想感情与实际操作上的交流,而这些反应也正是创新活动开展中所希望得到的。因为创新活动往往是一个合作发展的过程。
问题意识有利于唤醒学生的无知意识,培养他们养成发现自己的无知的习惯,因为当一个人感到无知、困惑与觉醒时,也就意味着学习、探索的开始。一个人只有有意识地挑战自己的局限,意识到自己的无知时,才会采取学习或探索的行动。当前已经功就名成的科学家们就经常寻找局限与界限,寻找自己的理论所不能解释的现象。也许正因为认识到这一点,大教育家苏格拉底在教学时总是声称自己一无所知,并用回答法迫使学生放下已知的假面具,然后共同求知。创新学习就是唤醒学生的无知意识,它与通常我们重视学生的好奇心与求知欲不同,差别在于:通常情况下,在教育过程中也经常使用各种“调料”来引诱学生学习,但效果却都是暂时的,不能从根本上使学生产生不断求知的欲望。探其原因主要在于传统教学及其背后的教育理念,不利于学生在发现自己无知的基础上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这主要体现在我们所设计和实施的从不知到有知,从知之较少到知之较多的“目标教学”模式上。根据这种模式,教学以向学生呈现新内容开始,教育活动结束时又希望学生们能全面掌握这些内容,然后为了达到这一目标,就用考试的方法来衡量与评价学生们掌握知识的程度。由于这种教法最关心的是“学生掌握了哪些知识、技能”。以外部的压力来演变成学生的学习动机,这种做法本身就不“科学”。这种不科学的道理已在“认识上的误区对创新的影响”有所阐明,在实际中已使学生把学习结果看作是学习过程之外的事情,以至部分学生会因获高分而沾沾自喜,另一部分学生则因获得低分而灰心丧气,甚至失去学习的信心。这种现象在创新学习中是绝对不会出现的,因为创新学习本身并不在乎外界对自己有什么要求,它所倡导的是:当你发现问题后,在这些问题面前你感到无知,为了解决(运用)这个问题而去学习,学习解决这些问题的知识。从而可知创新学习考查学生的重点在于:善不善于发现问题,能不能寻找到产生问题的原因所在,可不可以从现在已知的知识与经验中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案。
阅读材料
设计键盘
19世纪60年代 肖尔斯公司生产的打字机由于机械在击打后弹回速度较慢,一旦打字员打字速度过快就容易发生绞键现象。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一位工程师建议——既然我们无法提高字键的回弹速度,怎么不能降低打字速度呢。这条办法得到了大多数人的赞同。可如何降低打字速度呢?公司想了一个办法,那就是把常用的字母放在最笨拙的手指下面,而把不常用的字母放在最灵敏的手指下面。于是,我们现在的键盘就这样设计出来了。当然,这种设计在今天看来并不太科学。
可见,创新学习注意的是当你从观察到的现象中寻找到问题后的态度,一般说你能观察到的都是感兴趣的,因为你不感兴趣的是你不可能认真观察的,并从中找出问题。例如最经典的牛顿定律产生的故事,有如此多的人都见到苹果从树上掉下来的这么一个现象,可是有几个人在这个现象发生后寻找苹果往下掉的原因呢?因为绝大多数的人都对苹果掉下来这一现象不感兴趣,从而放弃了寻找苹果为什么往下掉的原因。而牛顿恰恰对这一现象产生了兴趣,在解释为什么苹果往下掉的问题面前感到自己的无知,从而激发了他去寻找解释这一问题答案的兴趣。经过了有选择、有目的的学习,终于寻找到了答案,产生了举世闻名、被全人类所反复运用的“牛顿定律”。
“问题意识”有利于促进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最佳发展。“无知意识”解决了学生进行创新学习的动力,但如何进行创新学习,还依赖于学习所需的创新思维的形成,而创新思维的形成并不是只须经过某种短期专门训练就能大大提高的。最主要的是养成一种懂观察、善发现、能想象的习惯,因为这种习惯就是形成创新思维的基础。“问题意识”不仅是养成这种习惯的思想意识,而且还是自动清理各种在倡导、创新学习中产生误区的清道夫。
误区一:创新学习就是创造学习。产生这种误区的人,主要是在理念上把创新等同于创造,如能在它们之间引入“问题意识”就能弄清关系了。
误区二:创新学习是与传统学习相对立的学习观。产生这种误区的人,主要是对社会经济发展模式及社会的时代经济发展需要还不了解。
误区三:认为创新学习是传统学习的补充和发展,把创新学习与学习创新(教育创新)等同了起来。由于创新教育又不同于传统教育,也不同于教育创新,从而与创新教育相对应的创新学习肯定同样不同于传统学习与学习创新,而这种区别也只有引入“问题意识”后才能分层剥离,消除误区。
误区四:创新学习的目的与内容分离。产生这种误区的人主要是以他自身已形成的思维模式作为他对事物进行辨识的依据,从而认为:创新教育以培养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能力为价值取向,作为创新教育突破口的创新学习的目的自然与之相同。但是创新学习以什么为载体?没有载体的创新学习只能是一句口号,脱离内容的创新学习也就无法实现其目的。造成这种误区的主要原因,应该是信息闭塞或是其自身的思维定势拒不接受其他的信息。确实,创新教育不主张全国共用一本教科书,因为全国统用一本教材不宜做到书、境、情、特等合为一体,从而不仅造成有限资源的浪费,而且不利于学生的感悟与寻找出问题。但它绝不是没有载体,它所需载体的多样性远比传统教育要来得多。去发现创新学习的多样性载体也需要引入“问题意识”。缺乏“问题意识”用已固有的思维定式去审视的话,载体就是在你眼前你也不一定能发现,因为你已被思维定势蒙上了眼睛。
误区五:创新学习的学习方式是自由探索。产生这种误区的主要原因是:①对现有知识的发展缺乏应有的了解,当今的知识已发展到不论是传统教育还是其他教育,都已无法把知识全部完整地教全或学完,可以说人们的终身学习都已无法学全。现在,不论教还是学,都只能是有选择的教与有选择性的学。如何选择,怎样选择,这确实是创新教育与传统教育的不同点处。②对创新教育的理念所要求的期望不了解。创新教育确实没有像传统教育那样期望从一而终的要求,因为现实告诉我们人的一生变数太多太多,对每一个人都要求从一而终是做不到的,也是不可能的。既然大多数人不可能从一而终,那么你教他什么,他又学习什么可以终身受用呢?这就是创新教育与创新学习所要解决的问题,这一问题的解决方案也应该是“问题意识”所产生的结果。
“问题意识”有利于理解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因为创新学习离不开一定的知识积累,但这又不等于说创新能力与掌握知识的多少成正比。知识与经验既可能促进创新学习,也可能阻碍创新学习,到底是起积极作用还是起消极作用,关键要看学生如何运用知识,理解知识的作用。大量研究表明,那种脱离学生生活实际经过机械性记忆(记忆显现性思维)得来的知识很难在学习中被有效地运用到新的背景中去,只有那种经过理解的(只有经过纵向、横向逻辑思维与形象、联想思维运行后)知识,才能在学习中被反复提取与运用,发生有效的正迁移。具体需要了解为什么经过纵向逻辑思维、横向逻辑思维、形象思维、联想思维等其他思维活动后的知识才能有效地进行。知识的运用过程就是理解的过程,运用的次数多少必然也就会影响到对知识理解的深度与广度,同时对知识理解得越深刻,也必然会对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看得越清楚,运用起来越得心应手,游刃有余。
阅读材料
位居前10位的创意时间
(1)坐在马桶上。 (2)洗澡或刮胡子时。
(3)上下班公车上。 (4)快睡着时或刚睡醒时。
(5)参加无聊会议时。 (6)休闲阅读时。
(7)做体育锻炼时。 (8)半夜醒来时。
(9)上教堂听布道时。 (10)从事体力劳动时。
自我评析
测试题(一)
下面是10个题目,如果符合你的情况,则回答“是”,不符合则回答“否”,拿不准则回答“不确定”
1.你认为那些使用古怪和生僻词语的作家,纯粹是为了炫耀。
2.无论什么问题,要让你产生兴趣,总比让别人产生兴趣要困难得多。
3.对那些经常做没把握事情的人,你不看好他们。
4.你常常凭直觉来判断问题的正确与错误。
5.你善于分析问题,但不擅长对分析结果进行综合、提炼。
6.你审美能力较强。
7.你的兴趣在于不断提出新的建议,而不在于说服别人去接受这些建议。
8.你喜欢那些一门心思埋头苦干的人。
9.你不喜欢提那些显得无知的问题。
10.你做事总是有的放矢,不盲目行事。
测试题(二)
下面是20个问题,要求应聘者回答。如符合他的情况,则让他在()里打上“√”不符合的则打“×”。
1.听别人说话时,你总能专心倾听。( )
2.完成了上级布置的某项工作,你总有一种兴奋感。( )
3.观察事物向来很精细。( )
4.你在说话,以及写文章时经常采用类比的方法。( )
5.你总能全神贯注地读书、书写或者绘画。( )
6.你从来不迷信权威。( )
7.对事物的各种原因喜欢寻根问底。( )
8.平时喜欢学习或琢磨问题。( )
9.经常思考事物的新答案和新结果。( )
10.能够经常从别人的谈话中发现问题。( )
11.从事带有创新性的工作时,经常忘记时间的推移。( )
12.能够主动发现问题,以及和问题有关的各种联系。( )
13.总是对周围的事物保持好奇心。( )
14.能够经常预测事情的结果,并正确地验证这一结果。( )
15.总是有些新设想在脑子里涌现。( )
16.有很敏感的观察力和提出问题的能力。( )
17.遇到困难和挫折时,从不气馁。( )
18.在工作遇上困难时,常能采用自己独特的方法去解决。( )
19.在问题解决过程中找到新发现时,你总会感到十分兴奋。( )
20.遇到问题,能从多方面多途径探索解决它的可能性。( )
测评一评价
评价:得分22分以上,则说明被测试者有较高的创新思维能力,适合从事环境较为自由,没有太多约束,对创新性有较高要求的职位,如美编、装潢设计、工程设计、软件编程人员等。得分21~11分,则说明被测试者善于在创新性与习惯做法之间找出均衡,具有一定的创新意识,适合从事管理工作、也适合从事其他许多与人打交道的工作,如市场营销。得分10分以下,则说明被测试者缺乏创新思维能力,属于循规蹈矩的人,做人总是有板有眼一丝不苟,适合从事对纪律性要求较高的职位,如会计、质量监督员等职位。
测评二评价
如果20道题答案都是打“√”的,则证明创新力很强;如果16道题答案是打“√”的,则证明创新力良好;如果有10~13题答案是打“√”的,则证明创新力一般;如果低于10道题答案是打“√”的,则证明创新力较差。
身边故事
80后的吴利军出生于浙江庆元,1999年职高毕业后,经过笔试、面试等层层删选,进入了深圳富士康科技集团。从制作模具的底层员工做起,通过不断的努力,2002年,升职为集团的厂区主管。就在事业蓬勃发展之时,他却选择了青瓷创业。2005年,他回到家乡,拜师学艺后,成立了岩半天瓷文化创意有限公司。他每天早上五六点起床,以勤补拙,从最初的工艺开始,一步步熟悉,一遍遍揣摩,废寝忘食,经常忙到午夜。同时,他遍寻名师悉心学习,技艺精湛。
随着吴利军青瓷工艺的日臻完美,“双渔”青瓷居的成品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青睐,业绩也蒸蒸日上。欣喜于汗水得到肯定的同时,吴利军有了新的想法——向青瓷人物类的产品挑 战。经过两年时间,不断摸索,多番试验,3个多月的时间里,针对一个作品,30多天的精雕细琢,一个多月的调色上釉,百般尝试下,一尊明彻世情道逍遥的弥勒佛成功问世,一举引出了青瓷人物制作的新方向。2012年杭州文博会上,吴利军就凭借着一尊名为《指日高升》的弥勒佛青瓷人物作品获得了精品展金奖。
2012国际文化创意产业博览会在台湾举行,吴利军制作的龙泉青瓷在会上引起了轰动,参观者络绎不绝。围观者不间断拍照、录像、观摩、评论这些作品,引发的轰动远超创造者乃至从业人员的想象。其细腻的刀法、刻工,彰显了龙泉刻瓷乃至中国刻瓷的极高水平。作品的文化底蕴、艺术价值让参会者由衷叹服。文化部副部长励小捷,台湾马英九、龙应台先生,台湾商会总会长张平沼先生,台湾“国立”师范大学林盘耸教授先后来参观,给予了高度评价,会中多件手工品被收藏家高价收藏。如今的他,是丽水市工艺美术大师、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会员、中国优秀民间艺人、浙江省书法家协会会员、丽水市乐印包装制品有限公司总经理;庆元县工艺美术品协会会长、庆元县岩半天瓷文化创意有限公司总经理、杭州市岩半天瓷文化创意有限公司总经理。
课后思考
1.请列举一个你以前的创新案例。你相信自己以后还会有创新吗?
2.思维包括哪些方面?列举一个创新案例并解析其中的思维能力体现。
3.谈谈你对中职生创新的认识,探讨其中的困难和解决路径。
4.设计一个创新方案,小组讨论其优缺点。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