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大学教育的新课题
创业教育是摆在当今大学面前的一个崭新的课题,这是新的技术革命对大学提出的挑战,是知识经济对大学培养人才提出的新要求。当我们提到创业教育时,必须对创业的概念予以界定。什么叫创业?顾名思义,创业就是开创基业或称为创立新的企业。很明显,创业的关键在于“创”字上,这是一个从无到有的开拓过程。如果再作进一步的解释,创业就是创业者利用积极争取到的各种机遇和条件,运用新科学技术和管理知识,发扬创造精神,创建一个既有经济效益又能够造福于社会的新企业。创业之所以十分重要,一方面是受到国外大学经验的启发,另一方面是由我国大学生就业的严峻形势所决定的。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美国经济持续高速增长,从而创造了当代经济的奇迹。为什么美国经济充满了活力呢?为什么美国依然是当今世界头号经济强国呢?只要我们看一看美国经济管理大师彼得·德鲁克的评论,我们就不难找到正确的答案。他说:“创业型就业是美国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之一,是美国就业成功的核心。”未来学家约翰·奈斯彼特也指出:“创业是美国经济持续繁荣的基础。”从1990年以来,创业的浪潮在美国是一浪高过一浪,这要得益于美国大学里的创业教育为社会输送了大批创业型的人才。据统计,91%的美国人认为,创办自己的企业是一件令人尊敬的工作。
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在培养创业人才方面一直走在各大学的前面。据1999年的统计,该校毕业生创办了4 000家公司,这些公司就雇用了110万人,创造了23 220亿美元的销售额。由此可见,创业是经济发展的源头活水,是解决就业问题的积极措施。同时,形势也大大地促进了大学创业教育的蓬勃开展。对于我国来说,实施创业教育是我国大学正面临着的一个新课题。
我国近代大学是戊戌变法前后诞生的,而且基本上是按照西方大学的模式建立的。在新中国成立前,我国大学与西方国家大学一样,对大学毕业生都是不负责分配工作的,但负有对大学毕业生就业进行指导与推荐的责任。大学教育者不仅负有向受教育者传授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责任,而且还应当指导受教育者如何选择职业和就业,这是大学义不容辞的双重职责。其实,这种对受教育者的择业和就业的指导,自从大学兴起时就已经出现了,只不过早先的那种指导是个别的,并没有正式纳入教学计划。
可是,20世纪50年代初,我国提出了“一边倒”的方针,高等教育实行“全盘苏化”,兴师动众地进行了大学院系调整,对大学生实行统招统分。那个时代,大学还是精英教育,国家又急需建设人才,所以那时大学毕业生是“皇帝女儿不愁嫁”,根本用不着进行创业教育,只要做好大学生服从统一分配的思想工作就行了。
自20世纪90年代开始,取消了大学毕业生统一分配,实行双向选择和自主就业。这种制度使大学生们不再绝对服从组织分配,为他们提供了更多的选择机会,但却使他们为了求职而疲于四处奔波。于是,一个新的课题也就提到了大学领导者的议事日程上了。特别是自1999年大学扩招以后,使得大学生和研究生的数量激剧增加,这就增加了大学生就业的难度。
例如,1998年大学招生人数是107万,而1999年一下子增加到157万,2005年招生已达到500万。在过去8年中,大学招生人数增加了4倍,年平均增加速度为22%。据劳动和社会保障部的统计,大学毕业生总数达到413万,比2006年增加75万人。按照理想的70%就业率计算,2007年就有124万人不能就业。如果再加上历届毕业生未能就业的,恐怕有近500万大学毕业生不能就业。这是一个十分严重的问题,如果不能妥善解决,不仅造成人才资源的巨大浪费,而且还将导致社会的不安定。
严峻的就业形势要求我们大学必须把创业教育纳入教学计划,加强对大学毕业生就业和创业的指导。同时,我们还应当认真思考大学的教育改革,包括大学的功能定位,以及培养目标、专业设置、教学内容、教学实践、教学方法等问题。总之,改革的方向是要实行大学多元化,提高教学质量,使大学毕业生具有较强的适应力和竞争力。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