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为有价值的失败唱赞歌

为有价值的失败唱赞歌

时间:2023-08-24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第五节 为有价值的失败唱赞歌我们经常见到喜庆、颁奖和授勋的热烈场面,那是一种愉快的气氛,也是令人们向往的欢乐。另一种是有价值的失败,这与上一种失败的性质完全不同。美国是一个充满着冒险精神的国家,有冒险就会有失败,所以美国又是一个容忍失败的国家。

第五节 为有价值的失败唱赞歌

我们经常见到喜庆、颁奖和授勋的热烈场面,那是一种愉快的气氛,也是令人们向往的欢乐。可是,失败是什么滋味呢?与失败伴随而来的舆论又是什么呢?除了讽刺和贬责以外,是否有人会为你的失败而喝彩呢?这些问题,既不是太简单,但也不是那么复杂,这里既涉及企业文化观念,又关系到对待失败的具体分析。

如果把成功看作是一系列失败的最后结果,那么在人生的道路上,失败是无法避免的。但是,这样一个普遍的现象,人们似乎常常忽略,与对待成功态度不同的是,把失败看作是不正常的现象。谈到失败,我们应当分析失败的原因。一般说来,失败有两种:一种是无谓的失败,它往往给事业带来损失。对于这种失败,我们不仅不提倡,而且要力求避免。一旦失败,除了总结经验教训以外,还要视后果轻重追究当事人的责任。这一类失败大多是由于贪婪、愚蠢无知和玩忽职守造成的。另一种是有价值的失败,这与上一种失败的性质完全不同。什么叫有价值的失败呢?要下一个精确的定义是很难的,不过,似乎可以提出几条原则,以便区分什么是有价值的失败。这些原则包括:一是在科学研究中,以探索未知和发明创造为目的而招致的失败;二是在创业与竞争当中,虽经过精心设计和认真执行,但仍招致意想不到的失败;三是从事冒险事业时不可避免的失败。总之,有价值的失败是有明确的目的、积极的价值取向、创造性的特点的失败,并且这种失败极可能预示着潜在的变化和随之而来的机会。

失败以后的气氛也是一种环境,研究它对于创业是有积极意义的。一般来说,敢于冒险创业的都是一些尖子人才,但是这些人在大多数时间里并不是都能成功的,常常会因失败而招致人们的攻击。因此,保护尖子人才,允许他们失败,也就是支持创新。美国约翰逊公司的创始人约翰逊说:“要是我不会出错,那我就不是在作决定。”爱默生公司的C.奈特说:“你要经得住失败。要是你不甘心情愿地接受错误,你就绝不能创新。”明尼苏达矿业制造公司的历任董事长,在支持和保护尖子人才创新方面是做得很突出的。该公司每年提供百余种新产品,总共开发了5万种新产品,这与公司保护尖子人才和支持失败不无关系。公司董事长利尔曾宣布:“对于失败,本公司也加以支持。”又说:“允许有坚持不懈的自由,也就意味着允许有做错事情和遭受失败的自由。”[13]在美国众多公司里,都有保护或支持失败的措施,有的把允许失败写进公司的宗旨,有的开展评选“最佳”失败活动,有的举办失败奥林匹克比赛等。当创新者遭遇失败时,有的公司领导人给创新者写感谢信,有的公司鸣礼炮。美国魁克麦片公司董事长比尔·史密斯伯格在谈到失败时说:“这犹如去学滑雪。如果你不摔不跌,那你就不是在学滑雪。”甚至被认为最不好对付的几个老板,如原花旗银行董事长沃尔特·里斯顿、前百事可乐公司总经理安迪·皮尔逊等,也都主张要保护失败,而且他们还建议“要给失败者授奖”。

从以上列举的观点可以看出,在那些最有成就的大企业里,都有保护和支持失败的开明制度,形成了允许失败、允许再尝试的良好环境。这一点似乎是当代创新企业的特点,它是时代精神与公司文化观念相结合的体现。

由于世界各国的科技发展水平和文化传统不同,在对待创新和失败上所持的态度与政策也是不同的。美国是一个充满着冒险精神的国家,有冒险就会有失败,所以美国又是一个容忍失败的国家。这种精神给它带来了许多创新的机会,并且一直激励着人们的创造力。

中国文化传统与美国完全不同。由于传统文化的影响,以“中庸之道”的哲学思想为指导,国民普遍存在着“明哲保身”的心理,所以我国国民少有风险意识。风险往往是与失败并存的,既然不敢冒风险,那么也必定是怕失败的。从整个社会风气来看,“求全责备”的多,缺乏容忍和保护失败的风气,这对我们倡导创新精神是极为不利的。

当前,我国正面临着新的技术革命的挑战,为了迎接这种挑战,参与世界经济的竞争,必须要大力发扬创造精神,鼓励冒险,推动企业的创新。特别是在科学研究和企业经营中,要营造浓厚的创新气氛,允许失败,鼓励再三尝试,促进创业成功。毛泽东在《实践论》中指出:“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就是辩证唯物论的全部认识论,这就是辩证唯物论的知行统一观。”[14]在创业上,我赞成坚持“尝试——失败——再尝试——再失败”直至成功的路子,这也是符合唯物辩证法的。我认为,针对创业中缺乏某些冒险精神的心态,不妨采取一些较为极端的措施,如设立“创业风险基金”,颁发“风险奖章”,设立“有价值失败资助基金”,举办“有价值失败展览会”等。也许,这些措施会起到一些“震动”作用。把那种愚昧、僵化、保守、懦弱、妒忌等习性都“震”掉,使中华民族的本色——无限的创造潜能统统地爆发出来!

【注释】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94.

[2][英]约翰·密尔.论自由.北京:商务印书馆,1986:78.

[3][英]约翰·密尔.论自由.北京:商务印书馆,1986:13.

[4][德]M.蓝德曼,著.哲学人类学[M].彭富春,译.北京:工人出版社,1988:39.

[5]转引自陈怡安,著.积极自我的开拓[M].台北:洪建全基金会文经学苑,1992:34.

[6]陈怡安,著.活出现代人的意义[M].台北:洪建全基金会文经学苑,1992:177.

[7][日]盛田昭夫,著.日本爱迪生盛田昭夫[M].余水秀,杨则瑞,译.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1992:121.

[8][日]篠原勋,小泽清,著,竞争·出奇·制胜——“阿信”后代与八佰伴[M].赵晓华,译.北京:企业管理出版社,1993:164.

[9]张在元,编.世界经济强人[M].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1985: 408.

[10]世界博览,1987(10).

[11]马斯洛,等著.人的潜能和价值[M].林方,主编.北京:华夏出版社,1987:404.

[12]文汇报,1990-05-28.

[13][美]托马斯·J.彼德斯、小罗伯特·沃特曼,著.探索企业成功之路:美国优秀公司的管理经验[M].王延茂,译.上海:上海翻译出版公司,1985:183.

[14]毛泽东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296-297.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