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论企业家精神与企业家精神的培育

论企业家精神与企业家精神的培育

时间:2023-08-24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论企业家精神与企业家精神的培育江西师范大学 胡礼文随着中国入世和经济全球化的加剧,我国经济的发展需要大批成功的企业来支撑。目前,一个重要的问题是,中国企业最迫切需要的是什么?它是中国最突出也是最容易让人忽视,最难以克服的一种对经济造成障碍的瓶颈性制约因素。

论企业家精神与企业家精神的培育

江西师范大学 胡礼文

随着中国入世和经济全球化的加剧,我国经济的发展需要大批成功的企业来支撑。目前,一个重要的问题是,中国企业最迫切需要的是什么?是资金、资源、技术还是更优惠的政策?从美国的通用、微软,日本的松下、索尼,中国的海尔、长江实业等企业的成长过程来看,中国目前最缺乏和最需要的既非资金、资源,也非政策、技术,而是韦尔奇、比尔·盖茨、松下幸之助、张瑞敏、李嘉诚这样一批富有创新精神、守法、守信、守则、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善于利用各种资源、能够创造经济奇迹的企业家和企业家精神。它是中国最突出也是最容易让人忽视,最难以克服的一种对经济造成障碍的瓶颈性制约因素。

企业家是国家经济的核心力量,是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的决定因素,是技术进步的推动者和组织者。当前,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已经进入新的历史阶段,十六大报告明确了今后我国经济工作的主要任务,并强调要通过积极参与国际贸易与科技竞争,从根本上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和进一步优化产业结构,来实现经济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而这些目标的实现需要具有更高知识水准和能力的现代企业家。

一、企业家应具备哪些素质

对企业家的界定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马歇尔认为企业家是以自己的创新力、洞察力和统率力发现市场机会,并组织生产要素实现市场需要的人。熊彼特则强调企业家是不断在对旧的生产方式进行“创造性破坏”,实现生产要素的新组合的人。德鲁克也认为,企业家是革新者,是敢于担当风险,有目的地寻找革新的源泉,善于捕捉变化,并把变化作为可供开发利用机会的人。根据上述西方学者们对企业家的论述,企业家的内涵可以包含如下内容:第一,企业家是先进生产方式的开拓者和创造者;第二,企业家是具有管理知识、技能、经验和能力的企业经营管理专家;第三,企业家是实现企业资产增值、生产率提高的社会化大生产的组织者;第四,企业家是具有商人追求超常收入的利益动机,并以他们所拥有的知识财产权作为资本,直接参与剩余产品(净利润)分配的管理者。据此,企业家的定义可归纳表述为:具有知识专门技能,以企业资产增值为经营目标,将自己的知识产权(即人力资本)与企业的物质财产结合在一起,具有创新精神,并承担经营风险的专门经营者群体。

企业家精神(Entrepreneurship)是指企业家在所处的社会、经济体制下,从事工商业经营管理的过程中,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和优胜劣败的无情压力下养成的心理状态、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和精神素质。企业家精神通过企业家的行为表现出来,体现在企业家的商品生产和经营活动中,而且是企业家共同的基本特征。

作为一名企业家,第一,要有激情,因为创业过程中的每一件事都来自于激情。不管表现出来的是辛劳、勤奋,还是固执、强硬,背后隐藏的其实是对梦想的满怀激情。一个对实现梦想满怀激情的人,世界上没有任何东西会阻挡他,妨碍他。而且,他愿意放弃几乎任何东西去将其完成。第二,要有对不确定性的容忍。可以把创业的过程看做是“通往一扇敞开的门”。如果你明知门后有只老虎还要走进那扇敞开的门,那就是勇气;如果你不知道门后有什么,依然走进房间,那就是对不确定性的容忍。这正是企业家精神的重要体现。企业家几乎每一天都面临不确定性——开办新企业,进入新领域,各种外在的、内部的关系等等。第三,企业家应该学会“利用手中有限的资源”。也就是说,在资源稀缺的固有因素约束下,企业家应该充分挖掘自身的潜力,最大限度地发挥资源的功能,以实现自己的成功。第四,企业家应该自信。“你想着自己是什么样儿的,你就是什么样儿的。”谢洛德的话可能不好理解,但意思就是,如果一个人努力向着自己设定的目标发展,以这个目标的标准要求自己,在心底里反复告诉自己:“我就是这样的人,我已经是企业家了。”那么,在这种暗示的效果下,在自己的努力中,“别人就会把你作为企业家来看了”。

从战略型人才的角度看,企业家素质应该包括四个方面:第一是有眼光,就是你能发现别人不容易发现的赚钱机会。第二是有胆量,要敢于做决定。第三是有组织能力,能把各种生产要素高效率地组合在一起。第四是要有社会责任感。

可见,企业家的素质是一种综合素质,它是对企业家战略管理能力的综合评价。企业家不是一种职务而是一种素质。企业家的素质不是天生的,更不是做上企业领导的人就会自然地拥有这种素质。

企业家有别于职业经理人。职业经理通常不是他们所管理公司的所有者,而是被雇用来管理公司日常运作的人。经理的才能可以通过正规的教育和训练培养出来,并可以形成正规的经理人市场。而企业家才能不是一种能够被生产出来的人力资本,它是非常稀缺的生产要素,不能用一些指标(如体力、学位和经历等)来定义,所以不存在一个真正的企业家的市场,真正的企业家精神是不能“买到”的,企业家的出现必然是一个“自己选择自己”的结果。因此,资本只能雇佣劳动,却不能买到企业家精神,资本只是培育企业家精神和实现企业家才能的一个平台,如果自家没有更优秀的演员登场,就把舞台让给别人。

企业是一个社会的经济细胞,企业家以及与之相关的企业家精神是企业发展的主导和灵魂,是推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中坚力量,是一个社会真正的“经济基础”。因此对于我们国家,最为稀缺的资源,正是企业家和企业家创新精神。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家的创新精神至少包括如下几个方面:

1.企业家以企业发展为终生追求。企业家精神或者企业家的追求首先表现为企业的发展,并因此而贡献于社会。他们并不崇尚在我们的文化中深沉积淀的“官本位”,通常也不会把事业的成功作为当官的跳板。

2.勤于学习,与时俱进。这起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他们尽可能地学习现代经济学知识、现代管理知识,使自己的管理不断地规范化,尽可能地节约管理成本,提高管理效率;二是他们能跟踪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积极主动地通过破坏性创新提升产业结构。

3.守法、守信、守则、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传统经济是以忠诚为基础的,市场经济则以信用为基础。相对传统经济模式而言,市场经济可以说是一种规则经济,也叫信用经济。在市场经济社会,离开了良好的信用体系,就谈不上完善的市场经济体系,正是因为有了良好的信用体系,才得以保障整个经济的有序运转。在信用经济社会中,企业家作为信用的载体和标识符号对企业而言就是品牌,对整个社会而言也可以说是一种广义的品牌。在整个经济活动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起到许多传统经济手段所起不到的作用,大大提高经济运行的效率。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本身对企业家的行为是一种约束,是一种市场选择的过程。如果企业家经营不善,没有信誉,没有品牌,就会一蹶不振。企业家所以自律,是因为有市场的他律。

因此真正优秀的企业家群体应守法、守信、守则、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

4.善于根据市场需要整合各种资源,特别是人力资源。计划经济体制不可能产生和培育出企业家。计划经济中优秀的企业组织者和领导者不乏其人,但他们都不能称为企业家。因为计划经济要求坚决执行上级下达的指令性计划,即使他们很能干,甚至具备成为企业家的某些潜质,但由于没有资源的支配权,无法进行企业家创新活动,其潜质无法得到发挥,也就无法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企业家。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家具备了“唱戏”的舞台,企业家应具有现代商人的素质,以盈利为目的,善于在复杂多变的市场环境中随机应变,以敏锐的洞察力发现潜在的经营机会,以战略眼光和决断的魄力,为企业指明方向,并大胆推进。如何根据市场需要整合各种资源,特别是人力资源,用自己的精神、魅力、能力使企业盈利、给股东回报、为社会作出贡献就成为企业家精神的具体体现。

所谓企业家精神,说到底是企业家的创新精神。2000年8月至10月,针对“最能体现企业家精神的是什么?”这一问题,中国企业家调查系统组织实施了“2000·中国企业经营者问卷跟踪调查”。调查结果显示,企业经营者选择“勇于创新”的比重最高,为47.7%;约有二分之一选择了“敬业”“追求最大利润”和“实现自我价值”,比重分别为35.2%、33.6%和31.5%;另外还分别有20.8%和19.6%的经营者选择了“敢于承担风险”和“乐于奉献”;与之相比,选择“吃苦耐劳”和“勤俭节约”的较少,比重分别为2.7%和1.7%。见表1-3-1所示。

表1-3-1 最能体现企业家精神的调查

img2

由此可见,目前企业经营者把创新视为首要追求的企业家精神。在非主流的经济学里,特别是奥地利学派,熊彼特是非常强调企业家创新精神的,他认为这是市场体制的最大活力。这些创新活动是:①采用一种新的产品;②采用一种新的生产方法;③开辟一个新的市场;④掠取或控制原材料或半制成品的一种新的供应来源;⑤实现任何一种工业的新的组织。当代著名管理学大师彼德·德鲁克认为:“企业家即为谋取利润,并为此承担风险的人,他们是开拓新市场,引导新需求,创造新顾客的人,是一批别出心裁,独具匠心,与众不同的人。”

二、当前中国企业家精神的缺失及其成因

造成企业家精神缺失的原因既有传统文化方面的,也有传统体制方面的;既有教育培训机制方面的,也有生成机制方面的。

企业家精神的生成植根于市场经济的大环境,必定打上一定社会历史文化制度的烙印。企业家精神诞生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土壤,传统的宗教文化因素是孕育这种精神的温床,企业家作为资本所有者或者资源使用的主要决策者最集中体现着资本主义精神,即基督教文化崇尚竞争、鼓励创新、推崇自我价值实现的思想是孕育企业家精神的沃土,完善的市场经济更为企业家创新成功提供了保障。

在我国,无论是传统的儒家文化,还是计划经济体制,都不能为企业家精神的生成提供基础条件,企业家的精神本身就存在着先天不足。是什么原因阻碍了中国企业家精神的生成呢?我们认为主要有传统文化、经济文化、教育体制、企业家选拔、激励机制等几方面原因。

首先,传统文化对企业家创新精神的生成有极大的制约性。中国传统文化蕴涵的崇德主义,勇于奉献,勤俭节约等精神品格都是孕育以苦为乐、积极进取、勇于开拓、追求成就的企业家精神取之不尽的宝藏,它是与市场经济所要求企业家的创新精神相吻合。但其消极的一面更与企业家精神存在激烈冲突,成为企业家创新精神生成的制约因素。其具体表现为:一是“中庸”观点,在儒家伦理中提倡“中庸”之道,它是一种排斥竞争的道德观,压抑了人的创造性,抑制竞争性观念的生长。这与企业家的创新精神是有冲突的。二是保守观念及重义轻利观,儒家伦理教诲人们重义轻利,安贫乐道的理念,在人们心中形成了一种封闭的惰性心理和惯性思维方法。同西方文化的追求财富、敢于冒险勇于进取的创新精神形成很大的反差,保守观念成为阻碍企业家创新精神生成的消极因素。三是“人治”观念。儒家伦理本质是讲人伦的,是人格化的宗教,人伦观念较强,法制观念淡薄,这种非理性的人治传统制约理性主义、遵从法制原则的企业家精神发展。四是“道法自然”的观念。道家的崇尚自然秩序。与世无争的道德观,也是导致中国企业家创新精神缺失的内在原因之一。上述传统伦理构成了企业家创新精神形成及发展中的文化障碍,形成了阻碍中国企业家创新精神生成的文化因素。

其次,长期形成的计划经济模式排斥企业家创新精神的生成。目前我国对国有企业高层领导干部的管理体制,还基本上实行传统计划经济条件下“党管干部”的体制,或者是它的翻版,企业的一把手是上级任命的,按照又红又专的标准选择的,而不是按照企业家的标准选择。因此,在政府可察觉的范围内,厂长(经理)放弃自身的主动性和创造性、牺牲性、灵活性和创新精神,避免寻求和采用与规则不一致和最有效率的行动方案,始终遵循个体服从整体、地方服从中央的行为准则。在这样的制度条件下,形成了因循怠惰,崇尚均平,压抑个性、惧怕创新的经济文化氛围,排斥企业家创新精神的生成。另外,培养模式仍沿用过去“接班人”模式。我国采取“国资委”管干部的方式,实行“梯队式”选择和培养,这种机制不利选拔富有创新精神的经营者。

再次,教育培训机制落后导致企业家创新精神缺乏持续动力。企业家是最稀缺的人才,需要不断地充实提高自己的知识水平、管理水平,进而提高自己的创新能力。但中国的企业家培训与教育体制十分滞后。一方面,MBA(工商管理硕士)的培养在很大程度上脱离现实。具体表现在:一是录取人数一路猛升,质量却不见好转。二是MBA教育的课程设置不科学。财务、金融、外语和经济理论和管理方面的课程比例很大,而案例分析、解决问题能力训练、增强商业嗅觉、创新等方面课程则明显不足。三是我国MBA教育的师资,大多没有从商经历,一部分是从大学的商学院、经济系转行,有的刚刚MBA毕业就走上讲台,这就导致教学案例只能是拿来主义,缺乏与现实结合的典型案例,更谈不上与理论相合和创新问题。另一方面,我国“非学历教育”比MBA教育更加落后。目前,我国国有大中型企业高层管理人员参加系统培训的只有1.2万人,企业中层管理人员和小企业管理人员参加系统培训的只有1.7万人,其他类型企业中高层管理人员参加系统培训的只有7000人,而有关资料表明,全国国有企业应该接受系统培训的人员应为77万人。这还没有考虑到有些企业家尤其是国有企业的培训只是形式主义。由于企业家知识陈旧,缺乏更新,更谈不上创新。

最后,企业家选拔机制、激励机制尚未形成,阻碍了企业家创新精神的生成。一是企业家选拔机制尚未形成,难以选拔出富有创新精神、开拓精神等合格的企业经营者。二是企业家激励机制尚未形成。由于激励不到位,企业家缺乏创新精神、开拓精神、奉献精神,导致企业效益低下,技术进步速度缓慢,生产效率、管理效率低下。三是法人治理结构与人事干部机制方面存在冲突问题,也导致企业家创新精神动力不足。现代企业制度的治理结构为“新三会”模式(即股东会、董事会、监事会相互制衡),而国企改制后的股份制形成了“五会制”模式(即股东会、董事会、监事会、职代会、党委会),这就形成了‘三会制’与‘五会制’模式的矛盾。

三、营造有利于现代企业家成长的环境

现代经济的发展需要一大批现代企业家去开拓创新。但目前我国现代企业家稀缺,技术拥有者、资本所有者、经营者之间严重割裂。一方面,企业家缺乏科技意识,观念落后于时代的发展。美国的一项研究表明,日本最优秀的科技人才是在生产和工程的岗位上工作。而我国最优秀的科技人才却集中在非企业部门,有关方面的调查显示,我国毕业生向企业流入的占31%,与十年前相比下降了6.3个百分点。其中三资企业占23%,国有企业仅占8%。而向党政机关流入的为27%,与十年前相比,上升了11.3个百分点。科研机构和高等院校中的科技人员流入企业的更低。对我国青年企业家的调查显示,科研机构出身的科研人员在企业家中的比例仅占1.6%,高校科技人员的比例也大致相同。现阶段,我国绝大多数企业经营者尚属传统型企业家,他们的知识水平普遍较低,对高新技术成果不具备识别判断能力,加之我国技术中介服务体系尚未完善,使得传统型企业家往往错过了与技术“联姻”的机会。

另一方面,技术专家经营观念落后、经营能力不足。由于我国教育体制的局限,缺乏将科技与经济知识融会贯通的教育思想和方法体系,科技人才的知识结构存在明显欠缺,对科技成果与经济的结合与互动关系认识不够清晰,更缺乏运作能力。所以,培育、造就科技经营专家已经成了一件紧迫的事。

现代企业家的培育需要有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良好的社会氛围以及保护技术拥有者正常的知识资本控制、占有、处置、收益权利的可靠的制度环境。

第一,要转变观念,形成有利于现代企业家成长的良好的社会环境。一是要摒弃中国传统文化中某些不利于人才潜能发挥的评价标准和落后习俗,努力营造宽松、自由、兼收并蓄、鼓励个性发展和创造的文化范围,从而焕发人们的聪明才智,展示创造才能。其次,要提高我国企业家的社会地位和经济地位,吸引更多的技术专家献身于企业。二是政府部门的科研经费应当向企业倾斜,使优秀的技术专家逐步向企业靠拢,启动企业技术创新的运转,从而可促进科学家向企业家的过渡。当前,正在尝试的“企业博士后”就是一个好办法。三是政府部门应逐步减少企业家的行政任命,并为市场选拔、实绩选拔、职工选举创造条件,这有助于企业脱离政府和进入市场,使企业走科技内涵经营之路。四是可以在高校开设科技经营等交叉复合专业,或在各类科技专业中开设适当的企业经营与管理的课程,逐步培养一批优秀青年科技人员到科研机构和高等院校深造,学习工商管理、科技管理、信息管理、高新技术、行为科学、战略决策等课程,使更多的科技经营专家脱颖而出。

第二,要健全相关法律制度,保护现代企业家的合法权益。现代企业家是从事技术资本经营、对科技企业进行管理的企业家,其权利义务、地位、职权,特别是法律地位,应得到法律与制度的双重确定。不健全的生活环境与制度安排会损害科技经营专家作为一个独立的社会新型阶层对社会经济发展的贡献。欧美日等发达国家在全球高新技术产品市场上具有较强的竞争力,除了这些国家有雄厚的技术开发能力和知识经济发达外,还有一批具有开拓精神的现代企业家队伍。现代企业家在这些国家能够形成的一个重要原因是这些国家有较为完备的法律条件和制度环境,这些法律制度规范着他们的行为,充分保障他们应有的利益。

四、培育企业家创新精神的对策建议

企业家创新精神的培育需要方方面面的努力,反思传统文化,引进先进思想文化、改善市场经济环境、改革教育培训机制、构建企业家选拔、激励、淘汰机制成为必不可少的条件,应从以下四方面采取措施加强对企业家创新精神的培育。

(一)转变观念,提高认识,为企业家创新精神的生成提供思想保障

首先,要认识培养企业家创新精神的重要性。企业家是决策者、领导者、指挥者,而且最主要是创新者,是企业的灵魂,是企业发展的带头人。在现代三流企业满足需求,二流企业跟踪需求,而一流企业则创造需求,而广义的研发就是创造市场的需求,这是一个创意至上的时代,往往有创意的容易成为企业的厂长、经理,玩创意比玩营销厉害。因此,各级政府要切实认识其重要性,把培育企业家创新精神要列入议事日程。

其次,兼容并蓄,吸收各种异质文化,不断实现自身的改造和转化,培育企业家创新精神的生成文化环境。以儒家伦理为正统的中国传统文化在精神及行为层面上均能提供丰富和升华企业家创新精神所需要的文化源泉。如自强不息的精神,刚健自强、勇于创新、革故鼎新、创建不息的变革精神等,再辅之吸收西方基督教文化的崇尚竞争,鼓励创新、优胜劣汰的竞争机制。这样可吸收各种异质文化使之与本民族文化相结合,在多元文化的交融、整合中,不断获取综合创新的活力。这也正是企业家所需要的综合素质,也可以从知识中不断获取创新的动力源。

最后,要加大对企业家创新精神的宣传力度。通过各种传媒,大力宣传企业家创新精神,鼓励企业家不断创新。

(二)实行企业制度创新,为企业家创新精神的生成提供制度保障

从企业内部制度看,无论是国有企业,还是非国有企业,都要实行制度创新。一是要明晰产权关系,提高企业经营者对企业的关切度,使企业经营者参与企业剩余权索取制度化,调动企业经营者的创新积极性;二是要尽快建立和完善法人治理结构,推动经营者形成稳定的任职预期和报酬预期,进而最大化个人效用进行创新活动,推动企业创新活动的展开。

从外部制度看,一是改革现行的企业干部管理体制,取消厂长(经理)的行政级别、废除主管部门委派厂长(经理)的做法,实行政策倾斜,鼓励高素质、富有创新精神的人到企业任职,使其在生产经营中成为企业家,推动企业家创新精神的生成;二是打破人才管理的条块、部门、地区分割,支持企业从全社会招聘经营管理者,将那些富有创新精神的人配置到最有利于发挥其作用的企业中去。

(三)改革教育培训制度,为企业家创新精神提供持续的创新动力

现代社会是一个学习型社会,特别是对现代企业家的教育培训来说,应使其通过学习系统学习全面提升其管理水平和创新能力。一方面,在正规MBA教育中,应做到:一是在教与学的关系上,必须坚持以学为中心来组织、设置培训。做好培训需求调查,并在此基础上精心进行课程设置。二是在培训内容上,要以开发为导向。训练的内容应该是动态的、发展的。三是在训练方法上,要坚持参与式训练方法。将现实案例交给训练对象去分析,提出自己认可的解决问题的方案,并与教师和其他同学交流等。四是在训练形式上,坚持多种形式,针对自己企业存在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与其他人交换意见,不断提高自己的创新能力。另一方面,在非正式教育方面,“非学历教育”的灵活性和随时性有助于企业家学习最新的管理方式,所以企业家要利用网络优势,学习世界各国先进管理经验,学习经营管理知识,加强自我培训,提高自己创新能力。工商管理必须是动态的学习过程,“非学历教育”应与标准化的MBA教育一起,担负起培养企业家的重任,培养其创新精神,参与国际间竞争。

(四)完善选拔、激励、淘汰机制,为企业家创新精神的生成提供机制保障

首先,完善企业家选拔机制,使真正有创新精神的人走上企业领导岗位。在全社会公开招聘企业的厂长(经理)。公开招聘时,不但要了解竞岗者的基本素质和能力,而且提供条件让他们了解企业情况,拟出企业的解困与发展方案,并通过公开演讲阐述自己改革企业的思路,招聘委员会根据竞岗者的基本素质、能力、提供的解困方案以及他们从事生产经营的实践情况,择优录取,保证有创新精神的人发挥自己的作用,实现个人的效用最大化。

其次,完善企业家激励机制,鼓励企业家创新活动。创新是以企业家冒险精神,承担风险的偏好和能力为前提的,高风险要得到高回报。要从以下两面加大对企业家激励的力度:一是实行企业家年薪制,普遍提高他们的收入水平。在此基础上,采取盈利或减亏奖励制,对有突出贡献的、有创新的企业家进行重奖。这是从收入分配政策方面对企业家实行的激励,即短期激励。二是承认企业家劳动力是资本,按照人力资本投资应该得到回报的理论。采取明晰产权、送股等方式给企业家一部分资产,参与企业的一部分剩余索取权。这是从产权方面对企业家实行的激励,即长期激励。三是引入经营者责任保险制度,对于创新活动中由非主观因素导致的失败进行适当的补偿,增强其经济承担的能力和风险意识。

最后,完善竞争淘汰机制。优胜劣汰是市场经济的基本法规,对于企业家来说既是压力,也是动力。创新并非无原则的冒险,而是在审时度势、科学分析基础上的风险经营,通过市场的检验,使其富有企业家创新精神的人得以在市场竞争中生存下来,而不适应者则被淘汰,这样有利于企业家创新能力的提高,使企业真正在市场经济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五)用孵化器培育现代企业家

现代企业家可以通过直面市场竞争,经受磨炼自然成长,也可以通过建立良好的机制进行培育,帮助企业家快速成长。在现代市场经济中,由于技术创新、市场创新的风险加大,人们开始尝试将创新理念预先在室内孕育,成长到一定程度之后再推向市场。这样做的益处,一方面可以大大地降低技术创新的风险,另一方面可以批量生产科技型企业和现代企业家。这里所说的“室内”实际是一种企业和企业家孵化器。

根据运行机制的不同,现代企业家孵化器可以分为企业外部运行机制孵化器和企业内部运行机制孵化器两种。

第一种孵化器被称为技术创新中心或技术服务中心,它为那些有发展前途但仍处于雏形阶段的小企业,或者持有科研成果、拟创办企业加以商业应用的科研人员,提供所需办公室、实验室或试制车间,协助其解决资金来源,在技术、营销、人员培训和管理上给予支持,为其成长创造必要的条件,使科研成果能迅速转化为市场需要的商品,并使企业在市场竞争中站稳脚跟,发展壮大。企业在孵化器内经过三四年孵化后,就可以“毕业”离开。孵化器为那些从科研单位、大专院校和大企业科研人员出来自办企业创造了良好环境。

第二种是建立在公司内部的“内企业家”创业机制(实际是“内企业家”在公司内部开展风险投资业务)。所谓的“内企业家”实际就是企业的主要科技人员,他们运用所掌握的技术开拓事业,在企业内部以创新小组为基础组建成“内企业”。创新小组的成员可以以一种“内企业家”的身份进行颇具企业家特征的创新活动,在不断完善技术的同时,锻炼自身的市场能力、管理能力,一旦项目达到预期的产值目标与市场规模,就有可能以创新小组为基础组建起一个独立的分公司、子公司。

在这种内部创业的过程中,创业者可以充分利用企业内部的各种资源,而风险却由公司整体化解,这为科技型企业家的生成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实现了一箭双雕的目的:现代企业家随着企业一同长大,在孵化企业的过程中孵化企业家。企业家孵化器这样一种内部创业机制是科技型企业成长的孵化器也是现代企业家成长的摇篮。

大量事实证明,企业家孵化器是通过实践培养现代企业家的有效方式,它把企业的发展同企业家的培养相结合,集企业孵化器、风险投资、创业培训、集团化管理于一体,在批量创办企业的过程中培育出职业企业家。企业家孵化器适应新经济时代的要求,尤其符合高科技企业成长的规律,体现了从传统的以个人为主体自发创业模式向以组织为主的自觉创业模式的转变和发展。

参考文献:

[1]萨伊.政治经济学概论[M].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第354、372-375页

[2]马歇尔.经济学原理下卷[M].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第392页

[3]约瑟夫·熊彼特.经济发展理论[M].商务印书馆,1990年版,第83页

[4]杨虹.论企业家精神生成的文化动因[M].湖南商学院学报,2001(4)

[5]彼特·德鲁克.创新和企业家精神[M].企业管理出版社,1989年版,第28页

[6]周叔莲.企业家要发扬三种精神[J].中国国情国力.1996,(9)

[7]张维迎.企业理论与中国企业改革[M].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2页

[8]何炼成、白永秀.论中国现代企业家的培育[J].经济学动态,1999,(12),第3-8页

[9]丁栋虹.制度变迁中企业家成长模式研究[M].南京大学出版社,1999.62-69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