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社会生态系统中的大学生创业教育

社会生态系统中的大学生创业教育

时间:2023-08-24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大力开展创业教育,改变大学生进机关、当白领的传统就业观念,培养大学生的创业精神和创业技能,发挥大学生的人力资源优势,促进和帮助大学生创业,这是解决中国就业问题,解决中国农村劳动力转移的重要途径。高等院校通过系统的创业教育激发大学生的创业意识,培养大学生的创业精神,提高大学生的创业能力;促进教育为社会服务,使高校培养的创业人力资源成为美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活水源头。

社会生态系统中的大学生创业教育——大学生创业教育模式探讨

江西师范大学创业教育研究与指导中心 陈文华

一、大学生创业教育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具有特殊意义

创业教育是一种新的教育观念,不仅体现了素质教育的内涵、侧重教育创新和学生实际能力的培养,并且强调转变学生的就业观念,提高学生的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根据世界教育发展和改革的趋势,结合我国国情,大力推进创业教育,鼓励大学生创业,培养具有创业能力和企业家精神的新一代创业家,对我国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对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具有特殊意义。

(一)创业教育有助于解放思想,营造良好的创业氛围

创业教育本质上是培养冒险精神、创新精神,培育务实趋利、理性进取的商业精神。中国经历了几千年的农业文明,一贯重农轻商、贵官贱商。士、农、工、商的社会等级次序,正好反映了商人在中国传统社会中的低贱地位。尽管一百多年前的洋务运动早就打开了中国开放的大门,1978年后开始的市场取向改革取得了巨大成功,但传统的中庸之道和计划经济时期形成的等、靠、要陋习束缚着人们的思想。大力发展创业教育,倡导创业精神,有助于从深层次上改变新一代创业者基于文化、习惯的心智结构,有利于扩大我国开放改革的成果;有利于营造良好的创业文化氛围,为创业家和企业家的孕育和成长提供更适宜的环境。

(二)通过在高校中推行创业教育,引导大学生投身创业,可以在产业升级和产业梯度转移中内生出一批素质更好的中小企业创业者,为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积蓄力量

我国的浙江、江苏、广东等地区产业集群已发展为地区竞争优势的主要源泉。知识经济加速了产业的更替,在产业集群升级和扩展过程中,蕴藏着大量商机;同时,在沿海产业梯度转移的过程中,由于中西部地区具有相对的区位优势和低成本的劳动力供给优势,发达地区的产业转移会带给欠发达地区带来许多创业机会。这样,在沿海地区和欠发达地区,一批创业意识和创业技能较强的创业者能在专业化分工协作和第三产业的需求中找到创业的机会。大学生具有文化知识方面的优势,且在进入知识经济年代的当今,这些较高素质的大学生应该是我国创业者的主体,是在产业升级和转移中创业活动的主体。但传统的教育更多的是重学分轻能力的学历教育,许多大学生不具有起码的创业知识。据调查,大学生中相当一部分有创业的愿望,但是,没有项目,没有资金,感到可望而不可即,创业成功只是痴心妄想。创业教育正是从实际出发,根据经济社会的发展变化,通过适应性的教育,帮助大学生树立创业信心,掌握创业技能,学会捕捉商业机会,提高创业管理的能力。大力发展大学生创业教育,通过产业政策激励大学生开办自己的企业,能够借助产业升降和产业转移的契机,孕育出一批高素质的创业者。他们的创业,不仅能带动就业,促进技术转化和技术创新,而且能够提高产业素质,促进产业高度化,对我国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有重大意义。

(三)创业教育为提升我国高校竞争力提供重要契机

1999年全国高校扩招大于40%,这一势头将持续到2010年。强劲的需求拉动着我国高校快速发展。我国的高校都在大规模建设新校区,扩大招生规模。大学生未来的就业形势是十分严峻的,在未来高校竞争中,高校的核心竞争力将是培养学生人文和科学素质、就业和创业技能、创新和创业精神的机制和能力。教育部进行创业教育试点,就是探索教育改革的新路径,就是要在高等教育规模的扩大中,推动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转变。我国的高校中,只有少数有可能发展为研究型大学。在未来的竞争中,高校必须有正确的定位,必须办出自己的特色。特别是地方高校和民营高校,虽然目前招生火爆,但要维持现有的竞争优势,必须面向市场、深化改革,提升能力。沃里克(Warwick)建校于1965年,短短30年便跻身英国大学排行榜,这种跨越式发展源于其异乎寻常的战略选择。她将企业家精神熔铸于办学思想中,走与工商界联合的产、学、研合作办学之路。美国的百森学院以创业教育的特色跻身于世界工商管理名校之列。大力发展创业教育,引导大学生积极创业,培养学生的实践精神、探索精神、冒险精神和创业能力,将是我国高校的创新发展、提升核心竞争力的有效途径。

(四)创业教育可以改变就业观念,培养创业能力,缓解就业压力,促进社会就业

中国人口数量众多,就业压力巨大。国际劳工局公布的《中国就业议程》报告称,中国正面临就业不足,农村高失业率和农民涌入城市寻找工作等问题的困扰。2004年4月26日发布的《中国的就业状况和政策》白皮书确定了今年就业、再就业工作目标为新增就业900万,下岗失业人员就业500万,城镇失业率控制在4.7%左右。劳动和社会保障部的数据显示,中国需要转移的农村劳动力达1.5亿之巨。大学生就业形势同样严峻,2003年高校毕业生为212万,初次就业率为50%左右。2004、2005年的大学毕业生都超过250万,2006毕业生多达295万,就业压力已经是家庭、社会、政府关注的焦点问题。大力开展创业教育,改变大学生进机关、当白领的传统就业观念,培养大学生的创业精神和创业技能,发挥大学生的人力资源优势,促进和帮助大学生创业,这是解决中国就业问题,解决中国农村劳动力转移的重要途径。

二、大学生创业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高等院校对大学生创业教育的战略意义认识模糊,未能较好发挥推进大学生创业教育的主体作用

由于我国特殊的国情,大学生的创业教育对创造就业岗位,构建创业文化和建设和谐社会,以创业人力资源解决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问题,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结构升级等都具有深远的战略意义。在美国,高校是创业人力资源的重要策源地。高等院校通过系统的创业教育激发大学生的创业意识,培养大学生的创业精神,提高大学生的创业能力;促进教育为社会服务,使高校培养的创业人力资源成为美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活水源头。相比之下,我国的高等院校尽管已开始逐步启动大学生创业教育,但以教育大学生适应现有岗位的就业教育,仍是高等教育的主流。高等院校的工作重心主要放在新校区建设、迎评促建和招生就业工作上。对探索创业型人才培养模式,加快培养和造就大批真正具有创业精神和能力的创业人才方面,高等院校还没有发挥应有的主体作用。

(二)创业教育定位不明确,没有专门机构负责创业教育的推广

多数高等学校的创业教育由招生就业处、学生处、团委负责,主要为大学生毕业分配服务;或者由管理学院或商学院承担一些教学任务和创业科研项目。少数高等院校设立了“创业教育中心”,如清华大学、南开大学、江西师范大学、江西财经大学等。但这些中心并未有推广创业教育的行政职能,客观上只是承担创业教学和科研的机构。江西财经大学将创业教育中心与学样规划发展处合署办公,这在全国是一个首创。而江西省教育厅率先在全国批设“江西省创业教育研究与指导中心”,承担全省创业教育的规划、组织和指导功能,这同样是一个创举。但该中心的工作仍是制于资金、人员、社会资源等各个方面的制约。所以从全国来看,创业教育未有明确定位,尚处于初创阶段,缺乏专门机构推广。

(三)缺少专门从事创业教育的师资队伍

美国高校创业教育师资雄厚,哈佛商学院有十几个专职从事创业教学和研究的教授;百森学院有35个专职从事创业教育和研究的教师;仁斯里尔理工大学有22个创业学教师;伯克利从事创业教育的教师有20人。在全美,创业领域的首席教授有200多人。相比之下,我国由于大多数高校没有相应的专业和课程设置,研究人员大多来自其他学科和领域;且专业从事创业研究和教学的人员不多;即使有专职人员,基本上缺少系统的创业理论知识、创业经历和创业经验。尽管教育部已委托北航创业管理学院举办了多期“创业教育骨干师资培训班”,但由于各高校认识不一,全国高校数量众多,这种短期培训也远不能满足创业教学和科研的要求,所以专业师资稀缺是一个瓶颈。

(四)大学生创业教育课程体系未建立或很不完善

Vesper和Garter对欧美941所大学商学院院长进行问卷调研。结果发现,尽管不同的大学在创业方面有不同的课程安排,但大都有一个体系。开设最多的课程是创建新企业、小企业管理、企业咨询、创建和运营新企业、如何写创业计划书、创业财务、非工商管理专业学生的创业、家族企业、创业机会的识别、创业营销、技术转移、创新评价、创业投资与私人权益、创业相关法律。哈佛大学开设了8门创业课程,其MBA的主课程必学32个创业案例,短期课程学习12个创业案例。百森学院开了33门有关创业的课程,仁斯里尔理工大学开设了20门创业课程、UCLA开设了15门创业课程、UC伯克利开设了23门课程。中国高校大学生的创业教育主要停留在理论传播和创业意识培养的阶段。尽管清华大学的技术创新创业、浙江大学城市学院家族企业创业课程有特色和优势,但课程体系远未形成。大多院校主要开设一两门选修课,创业教育作为一个学科的整体性根本不能从课程安排上得以体现。

(五)教材建设有待加强,创业教育尚未纳入高校正式课程体系

在教育部组织编写的“面向21世纪材料”系列中,尚无创业学的教材;目前国内高校的创业学教材,基本上是翻译或根据国外创业学教材体例整合一些中国的案例编写的。由于创业学研究成果少,能够反映我国在转型期创业活动的规律的教材奇缺,致使创业学教学同样只能“纸上谈兵”。尽管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早在1980年就开始倡导创业教育,要求将创业教育提高到与学术研究和职业教育同等重要的地位,我国政府职能部门也认识到创业教育是未来教育改革的方向,并积极试点探索。但由于传统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惯性产生的路径依赖,使创业教育这一新生事物在以适应性、就业型人才培养模式为特征的高校难以找到生存和发展空间,大多数高校尚未开设与创业相关的课程,少数高校只是开设选修课。总体上未能依据各高校特色,将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职业技能教育结合起来,纳入正式课程体系,而在美国的大学如斯坦福大学,在建构创业教育课程体系时,始终坚持文科和理科的结合、教学和科研结合、文化教育和职业教育结合,创业教育课程体系渗透在不同的学科和专业中。

(六)缺少创业与创业教育研究的平台

专业的期刊和研讨会是创业和创业教育研究、发表学术观点和交流的重要平台,也是从事创业和创业教育研究的教师和工作人员发表成果、展现业绩的重要载体,是一个学科是否得到重视或被主流认可的重要标志。据1991年对美国的统计,有关创业和创业教育的刊物有几十种之多,公认的权威有5种。在我国,创业类的理论刊物没有,创业类的理论成果散现于教育类、管理类和综合期刊(如校刊)上,创业和创业教育研究缺乏专门的理论平台。尽管南开大学商学院已组织召开了二次有关创业与创业教育的研讨会,为创业及创业教育研究提供了交流的机会,但有关该学科的协会未能成立,经常性的信息沟通和学术交流机制没有建立,这客观上也会制约该学科吸引更多优秀人才进入,进而影响了该学科的良性发展。

(七)创业教育与社会脱节严重

创业教育要求与创业实践和社会环境契合,更应是沟通学校和社会鸿沟的重要桥梁。美国大学中的创业教育项目大多是通过个人、团队、企业、行业和社会的合作而得以迅速扩展,形成了大学出人,企业出项目,基金会出钱,创业中心提供指导性的合作研究和咨询模式。创业教育不同于常规的课堂教学,它与各种创业实践密切相关,因此必须采用适应性的教学方法。如UCLA邀请数十位创业成功人士与创业课程小组结对子,百森学院设立“创立人之日”活动,邀请全球若干个有影响力的创业家与学生交流座谈,成立杰出创业家协会,设立创业种子基金,资助学生创业,创业教育镶嵌在由学校、家庭、企业家、行业协会、社区等形成的社会生态系统中。我国高校尚未摆脱计划经济的束缚,高校环境与社会环境脱节严重,产、学、研断层明显。这导致生存在高校“小生境”中的创业教育难以依其自身特性根植于社会生态系统中,进而影响创业教育的教学质量,这反过来又会使学生对创业教育产生错误的认识,进而容易陷入一种恶性循环的尴尬境地。

三、大学生创业教育的限制因子分析

大学生创业教育存在的问题一些是发展中的问题,一些是我国现存教育体制固有的问题,是社会文化影响的结果。到底是哪些因素影响创业教育的发展,本节借用社会生态学的相关理论,将创业教育置于高等院校微观环境和社会的宏观环境中,力图通过一个简单的模型找到影响创业教育的“限制因子”,为构建有效的大学生创业教育模式奠定基础。

img13

图3-1-1 影响大学生创业教育的限制因子

(注:校园微观环境限制因子:W1课程因子,W2师生因子,W3教学设施因子,W4校园文化因子,W5人为因子。社会宏观环境限制因子:H1市场因子,H2创业政策因子,H3教育体制因子,H4创业文化因子,H5人为因子。)

生态学理论认为,环境是某一特定生命体以外的空间及直接影响该生物体生存的一切事物的总和。生态因子是构成生态环境的要素。生态环境中,生物的生存和繁衍依赖于各种生态因子的综合作用。在生态系统中,必有一种或少数几种生态因子是限定生物生存和繁衍的关键性因子,即限制因子。根据最小因子法则,某种限制因子完全缺失,会影响和限制某种生物体的生存和繁衍。笔者将创业教育视为一个生命体,它植根于高等学校微观环境和社会宏观环境构成的生态系统中。如图3-1-1,校园环境是直接影响创业教育发展的邻近环境,是创业教育赖以生存的微观环境。在这一微观环境中,有五个限制因子(即W1课程因子,W2师生因子,W3教学设施因子,W4校园文化因子,W5人为因子)促进或限制创业教育的生存和发展。虽然高等院校大都有一个围墙,但却不能与社会隔离,必须从社会吸收发展的营养、信息和支持,同时通过向社会输送人力资源和贡献智力成果实现自身价值。社会宏观环境中,同样有五个限制因子促进和限制着大学生创业教育的生存和发展,它们分别是H1市场因子、H2创业政策因子、H3教育体制因子、H4创业文化因子、H5人为因子。创业教育微观环境和宏观环境中的十个限制因子共同作用,相互影响,构成了创业教育赖以发育和成长的社会生态系统。

课程因子:优质的创业教育是通过合适的创业教育课程设计和课程体系来实现的。在高校中,安排怎样的课程,安排多少课程,通过构建怎样的课程体系实现创业教育的目标,这是关于创业教育定位和教学资源分配的大事情,是最直接影响创业教育发展的限制因子。国外创业教育的实践表明,有效的、系统的课程设置是保证创业教育质量的关键。

师生因子:专业的教师团队不仅要具有创业学的专业知识,而且应有创业的经历、体验。对创业及创业教育有一种兴趣、热情和执著。教师的素质会影响学生的兴趣,决定创业教育课程的推广速度和效率,甚至影响创业教育在高校的存亡。创业教育以生为本,是面向大学生微观主体的,高校大学生的地域、专业和心智结构和创业性同样会影响创业教育的效果。师生互动,师生的共同参与,是创业教育有效实施的必要途径。

教学设施因子:是指创业教育课程要求的教具、设备和其他教学资源。创业教育不同于一般的课程教学,需要与企业、科技园、社区、机构等有更多的接触,因此能否提供诸如创业游戏模块、创业教育孵化器、创业实践基地等特殊的教育资源成为创业教育有效开展的条件。如果只是传统地讲授,从课堂到课堂,学校不能和不愿提供创业教育所必需的特殊设施和资源,创业教育效果会大受影响。

校园文化因子:学校的历史传承,学校的定位,学校教改的方向及校园氛围,课外活动组织等形成了影响创业的校园文化因子。斯坦福大学创建之初就确立了鲜明的办学宗旨:使所学的东西对学生的生活直接有用,帮助他们取得成功。这必须包涵创新、进取的愿望、良好的设计和最终使之实现的努力。这种宗旨使该大学倡导产、学、研互动的校园文化。“硅谷之父”特曼教授是第一个天使投资者,以他为代表的教师对学生创业的支持,成就了惠普、苹果、思科、雅虎等一个又一个由斯坦福大学的毕业生创建的创业型企业。校友的成功反哺着该校的创业教育,丰富着校园创业文化。积极创业的校园文化使该校的创业教育别具一格,学生的创业活动异常活跃。

人为因子:高校中校领导的支持,创业教育负责人的坚持,老师和学生代表的榜样等作为人为因子共同影响着创业教育的发展。UCLA的副校长Ev WinV·Svenon博士兼任该校创业教育研究中心高级顾问,仁斯里尔理工大学现任校长S和Ann Jackson在提出的“仁斯理尔规划”中,把创业教育放在重要位置,该校LALLY商学院院长兼任创业教育中心主任。百森学院则以创业教育为立校之本,校长Brainm,Barefoot,教务长Michael,Petters,研究生院院长MarkRice都是创业教育领域的全球著名学者。在我国的行政体制中,“一把手”具有特殊的作用,所以,“人为因子”中“一把手”或主要领导对创业教育的重视程度、认识程度、支持力度,在某种程度是对创业教育的发展起到不可替代的重要推动作用。

创业教育的发展不仅受制于校内各种限制因子,而且同样受制于来自校园之外、社会环境中各种因素的影响。市场因子、创业文化因子、创业政策因子、教育体制因子、人为因子等决定了生存于校园“微观环境”中的创业教育是否有一个良好的社会生态系统。

市场因子:市场因子主要指创业者获取创业机会的难易程度、创业的成功概率和创业收益的大小。如果一个社会中,创业机会比较容易捕捉,创业成功的概率较高,创业的收益总体上大于就业(如公务员、研究人员、企管人员),这就会形成一种崇尚创业,乐于创业,敢于创业的市场信号,这种信号引导着许多大学生毕业后寻找机会创业,而创业的知识和能力,就会成为创业市场中稀缺的资源,这种信号又会反馈给在校的学生,使他们学习创业知识和技能的兴趣更浓、态度更坚定。进而对教师的期望和要求更高,对学校有关创业课程的设计也会提出新的挑战,这反过来又促进了创业教育与社会环境的融通,为创业教育发展提供一种动力。美国创业教育正是在良性的市场因子的作用下不断发展的。

创业文化因子:对创业行为、创业价值的评判形成了创业文化因子。积极的创业文化肯定创业的价值,宽容创业的失败,创业者在其生存环境中有着较高的社会地位。消极的创业文化限制人们的创新精神和创业行为,要求人们循规蹈矩,亦步亦趋。人们对创业者持一种怀疑、打压、嫉妒甚至仇恨的心态,而对创业失败则是变本加厉地指责、嘲讽。积极的创业文化如“硅谷文化”“永嘉文化”,激励人们投身创业,大胆实践。作为一种价值取向自然引导着校园内的学生选择创业,热爱创业。如斯坦福理大学涌理出一批世界级的企业家,正是“硅谷创业文化”孕育的结果。反之,在我国中西部地区,计划经济时代残留的消极观念、传统文化中士、工、农、商的等级观念和小富即安、安贫守困的小农意识,都严重阻碍着创业精神的弘扬和创业活动的开展,限制这些地区创业教育的良性发展,进而影响良好创业环境的形成,最终导致经济内生增长的动力减退,贫富差距、地区差距进一步拉大。

创业政策因子:创业政策是中央和地方政府制订的减少创业障碍、促进创业活动的一系列政策措施的总称。创业和就业是分不开的。就业的压力使创业越来越受到重视和支持。在我国,国有企业改革导致下岗职工锐增,下岗职工的就业创业最早被关注,相应的政策最早制订。近几年,由于高校扩招导致大学毕业生数量激增,2006年多达425万人,就业压力巨大。所以通过多种途径广泛开辟就业渠道的同时,大学生创业日益被重视。大学生创业开始受到与下岗职工同等的“政策待遇”。根据国外的经验和我国的实际,创业政策有利于降低创业障碍,促进创业活动,进而对校园内的创业教育又起到一种积极的引导和扶持作用。梳理我国现有的创业政策,更应从单纯提供优惠政策向提供系统辅导和政策扶持转变,更应从特定对象(如下岗职业)优惠政策向构建普惠的创业支持体系方面转变。这样,大学生的创业活动作为创业活动系统中的有生力量,会更有张力和前途。

教育体制因子:指中央和地方教育行政部门的作为和制度导向对大学生创业教育的推广和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尽管高校特别是民办高校有安排课程的相对空间,但公办高校毕竟是高等教育的主体,教育部、教育厅等主管部门对教育改革具有领导功能和导向作用。教育行政部门在三个方面对创业作教育具有重要促进用。其一,准确、及时把握世界教育发展的趋势,通过制度设计和行政力量推进代表教育改革方向的大学生创业教育。其二,充分利用主管部门的信息优势和行政职能传递国内外创业教育信息,引导国内创业教育健康、有序发展。其三,利用教育管理平台为大学创业教育整合社会资源,促进大学生创业教育社会支持体系的构建。这些年,江西的创业教育在全国做出了一些成绩,这与省教育厅的支持是分不开的,如在江西师大率先批设“江西省创业教育研究与指导中心”,协助高教处对全省的创业教育进行统筹,如组织江西省创业教育研讨会,举办首届江西省创业骨干师资培训班,这些在全国来说,都是在地方教育行政部门支持下的创举。当然,还有缺位之处,如对“江西省创业教育研究与指导中心”的支持还不够,对全省高校创业教育的推广、引导、督促、监管的力度还不够。

人为因子:焦点人物的触动和推进,对创业教育的发展起到重要作用。以江西为例,省委、省政府倡导的“全民创业”“百姓创家业,能人创企业,干部创事业”“和谐创业”等活动,为江西创业教育的发展营造了一个良好的大环境,而以江西师大商学院院长关小燕为首的一个创业团队对创业教育孜孜不倦的追求,对江西省创业教育的推进产生了积极的影响。一般来说,企业家的支持、创业上成功的校友等的影响都会作为“人为因子”影响一校、一地创业教育的发展。

四、在社会生态系统中构建大学生创业教育的模式

从以上创业教育的十大限制因子的分析中可以看出,大学生创业教育不仅受制于校内微观环境中各种限制因子的影响,而且还受到社会宏观环境中各种限制因子的制约,同时,在微观环境和宏观环境中,创业教育各种限制因子不是孤立地发生作用,它们总是相互催生、相互作用、相互促进、相互制约的,因此我们在构建大学生创业教育模式时,不仅要使大学生创业教育社会化,而且要使微观环境和宏观环境对接起来,把校园和社会鸿沟弥合起来,使其中的影响创业教育的各种因子协调起来,对创业教育产生共生、协同作用。

如图3-1-2,创业教育植根在社会宏观环境和高校微观环境中,尽管创业教育在高校内实施,但是只有深深扎根在社会生态系统中,才可能根繁叶茂,表现出非凡的生命动力。同时,社会宏观环境和高校微观环境本身就是两个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反馈系统。高等学校通过实施创业教育,输入创业市场信号、创业文化、企业政策,通过设置创业课程,培育学生的创业意识,提高学生的创业能力,向社会输出创业型人才和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新型创业文化。热衷创新、创业的创业型人才将为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科技创新、社会就业提供新的动力,同时,将通过创业活动创造新型的社会资本,推动社会观念向现代市场导向的方向演进。

img14

图3-1-2 社会生态系统中的大学生创业教育

适应社会生态的大学生创业教育,首先是通过完整的课程体系来实现的。如图3-1-2:创业意识、创业知识和创业实践三个子模块构成一个系统的大学生创业课程模块,在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过程中,更加注重创业实践能力的培养。通过开设企业家精神、创业伦理学、创业法律、创业文化四门课程,使学生比较深入地认识企业家精神的本质和创业家必备的素质,认识企业家的社会价值和社会责任,具备创业者的法律和道德意识,了解创业环境和创业文化对创业活动的促进和限制作用。通过开设创业管理、创业营销、创业财务、创业融资、创业案例等课程传授创业知识,使学生对初创企业的组织形式、营销方式、融资渠道和技巧、财务管理等有一个全面的掌握;案例教学对创业企业成长过程中的典型问题予以剖析,培养学生对管理创业企业或自己创业过程中对实际问题的解决能力,提高学生的创业素质和技能。通过创业计划撰写,创业教育孵化器培育和大学科技园的创业实践,使学生具有识别商业机会,创建新企业的亲身体验和经历。创业计划是创业的行动大纲,通过指导学生或团队参加创业计划大赛,理清创业项目思路,培训团队精神。创业教育孵化器是创业中心利用学校或社会的资源,通过免费提供场地、少量资金、项目等创业基本条件,在风险可以控制的范围内,引导和指导学生在校内创业,如果项目具备了自我生存的能力,再申请工商营业执照,走向社会。创业实践课分为两种,一是到新创企业参与创业企业的管理,二是利用校内资源,开办为大学生服务的企业,由学生自主经营。如大学生打印社、大学生超市、大学生IT服务中心等。这种利用校内资源创立的企业,需要得到学校的支持,即可切实提高学生的创业和管理能力,也可解决部分学生的生活费用,提供勤工俭学的机会。实施创业实践教学,可切实锻炼学生管理创业企业的能力,激发其创业意识,提升其创业能力。通过这种课程训练的学生在投身社会后,能够迅速适应企业和社会环境,在帮助他人管理企业或创办自身的企业时,能提高效率和成功率。

大学生的创业教育需要一定的组织保障。创业中心一般认为是比较有效的组织形式。如图3-1-2:创业中心下设创业教研室、创业协会、创业基金。创业中心的老师在完成创业的教学和科研外,还承担向全校推广创业教育和管理创业教育的职能。创业中心还需通过倡导组建创业协会和筹集创业基金来实现创业教育的独特功能。在高校,创业中心应由分管教务的校领导分管,并和教务处、后勤保障处、学工处、团委有着紧密的联系,这样有助于创业课程的安排、创业教育资源的配置和创业教育的整体推进。不管文科、工科、理科的学生,都必须接受一定课时的创业教育,具备一定的创业意识、创业知识和创业能力。对特别有志于创业的学生,将由创业中心引导到学校的创业教育孵化器。在这里,创业中心提供必需的办公设施和用品,提供办公场地和一些创业项目,组织学生进行创业实践。如果项目成功,则正式申请营业执照,进行税收登记,推向大学科技园等载体,走向社会。创业中心则可持有一定的股份,并对企业进行创业咨询和跟踪服务等。同时,创业中心还积极引进社会资源,通过筹集创业基金、创业促进会、举办创业项目推介等形式,整合社会力量和资金为大学生的创业教育和实践、创业孵化提供种子基金和创业家的现身说教和扶助。

大学生是一个独特的群体,具有雄心壮志和实现自我的追求,具有创业的激情和巨大的创造力,因此对其进行创业教育,必须打开社会的闸门,让创业浪花在创业教育的课堂中、在创业课堂的游戏中和创业实践的摸索中不断飞溅,将激越在社会和现实产业中的创业浪潮展现在接受创业教育的大学生眼前。这样,大学生创业教育必须将现实的创业文化、创业市场信号、创业政策等搬进课堂,在进行理性辨析的同时,让学生感悟创业的艰难、创业的挑战和创业的价值。

总之,大学生创业教育必须植根在现实的在社会生态系统中,我们在探索大学生创业教育的有效模式时,既要注重理论传播,又要重视实践操作,更要注重将大学生创业教育的课堂对接社会,让丰富的社会营养滋养创业教育的主体——大学生,使这些幼苗从一开始就不是在温室中、在理想的、虚拟的环境中,而是在现实的风浪中磨砺成长。这样的模式有助于弥合社会和校园间的鸿沟,推进产、学、研、创的结合和共生,进而提高大学生创业教育的效力。

参考文献:

[1]Robert Ricklefs著,孙儒泳等译,生态学,(第五版,中译本)[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2]陈文华,关小燕,开展大学生创业教育的思考,[J]南昌:江西教育科研,2004(12)

[3]陈文华,试论创业,江西日报理论版,2005

[4]迟英庆,陈文华,张明林编著,创业理论与实务,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3

[5]童星,高校大学生创业教育不足的原因及对策[J]上海:《科技创业》,2006.(9)

[6]张竹筠,美国大学的创业教育对中国的启示,[J]北京:科研管理,2005(10)

[7]王辉,中国大学生创业教育研究现状、问题与对策[J]北京:大学教育科学,2005(6)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