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业维难:关山秋来雨雪多
万事开头难,有汗水也有泪水。当时新建县除公办学校以外,还有几家颇具规模的民办学校。经过几年的发展,他们都已有比较广泛的社会声誉和生源基础,而襁褓中的洪才学校还弱不禁风。从学校申办注册成功那天起,丁韶华就开始饱尝了创业之初的艰辛和挫折。
没有声誉、资金短缺、经验不足,这些现实问题像一波波巨浪一样滚滚而来,打在丁韶华的心头。但他每一次的回答都铿锵有力:做!坚持!在借来的一块黑板上,他心情复杂地写下了学校的第一个招生简章。白天,他徒步穿梭在大街小巷,“苦口婆心”地在人群中做宣传,争取每一个可能的生源;晚上,加班加点,收集整理白天收获的信息,并与伙伴紧张地谋划下一步的打算。
经过一个多月的紧张工作,九月初,洪才学校迎来了第一批共36名学生。没等他喘口气,问题接踵而至:学生数量太少,年龄差异大,有的班级只有一两名学生;教学场地是租用的,成本开支已经捉襟见肘。学生绝大多数都是公办学校转学的学生,基础很差,而且行为特别散漫自由,上课不认真听讲,下课常常寻衅滋事,管理上非常棘手,教学水平大打折扣。工资低、福利少、工作量大,工作环境差,学校名望低,相比公办学校或已步入正轨的民办学校而言,洪才学校的处处见窘让部分教职工开始打起了退堂鼓。
面对接踵而至的难题,丁韶华在全体教职工会议上真诚而动情地说:“我们办教育不应该只是为了钱或者前途,如果只是为了钱,我也不想来做这个行当。教书育人是项神圣的事业,教育本身就是一件关系振兴民族、和谐社会的有深刻意义的事情。现在创业初期困难重重,我希望大家和我齐心协力共渡难关,我也郑重承诺,随着学校的不断发展,我会不断提高所有教职工人员的待遇。”也许是被他的真诚打动,也许是教师们都拥有近乎本能而又神圣的职业操守,会后,再也没有人提离开的事。
本着对学生和家长负责的态度,丁韶华及其伙伴经过商议,决定继续分班教学,每个班级同样还是安排三到四名教师,负责主副科专业教学。随着管理的规范和加强,学校教学日常工作慢慢开始走上正轨。丁韶华悬着的心也慢慢放下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