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创业教育政策存在的不足及应对举措

创业教育政策存在的不足及应对举措

时间:2023-08-24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第三节 创业教育政策存在的不足及应对举措在政府部门创业教育政策的引领之下,中国高校创业教育取得了鲜明的成效,但政策的不足之处仍然严重制约着中国高校创业教育的长足发展。这种状况已严重阻碍了“创业学”的研究和创业教育的推进。

第三节 创业教育政策存在的不足及应对举措

在政府部门创业教育政策的引领之下,中国高校创业教育取得了鲜明的成效,但政策的不足之处仍然严重制约着中国高校创业教育的长足发展。

一、中国高校创业教育政策存在的不足

(一)高校创业教育分类指导有效模式存在政策缺失

政府部门在引导高校推进创业教育和鼓励大学生创业方面虽然已出台多种政策,但对于创业教育的学科规划、课程建设、师资培训、资源配置、实践活动等方面,政府部门并没有给出明确的指导,各级各类高校仍处于各自摸索阶段。当前很多高校对创业教育给予了高度重视,投入了大量教育资源,希望能够找到一种适合自己的有效的创业教育指导模式。另外,这一问题还有其他许多矛盾亟须解决:是否有一种适用于所有高校的创业教育指导模式?研究型大学和教学型院校、高职院校的创业教育模式是否相同?综合型院校和理工院校、文科院校的创业教育模式是否相同?公办院校和民办院校的创业教育是否相同?这些问题如果由各院校自己摸索,不仅浪费时间、精力和资源,而且会走弯路,因此应当由政府部门组织专家学者进行研究,然后为各类院校提供有效的创业教育指导模式。

(二)创业学学科规划还未进入政策议程

当前,无论是在研究生培养的12个学科门类88个一级学科381个二级学科(专业)中,还是在本科生的11个学科门类71个一级学科249个二级学科(专业)中,都没有“创业学”或是冠以“创业”字样的专业。由此可见,“创业学”仍是一门由各高等院校自主决定是否开设的“课程”,而非规范的专业或二级学科。当前这种具有强制性规范力的学科、专业安排,使各高校无法在本科与研究生的教育中进行以授予学位为标志的“创业学”专业教育,甚至连辅修专业的开办都遇到了政策的“瓶颈”。因为,在大多数的省级教育主管部门对省属高校的专业管理中,辅修专业是作为原有的成熟专业向其他专业学生进行“复合型”教育的。在现有的政策框架中,“创业学”和创业教育,只能以“课程”的方式或教育活动的方式在大学里进行。这种状况已严重阻碍了“创业学”的研究和创业教育的推进。

(三)创业师资的培养有待进入政策规划

由于目前并未开设创业学专业,所以就缺少一批接受过系统化教育、专门性训练的师资队伍。各大学的创业教育相关课程和课外实践活动,大多是由经济管理学院、学生处、教务处、团委和就业指导中心的老师来开设。一部分高校邀请社会上的企业家作为创业导师,来校开展创业讲座或对学生的创意进行评价指导等。这些群体的集合构成了当前中国大学中开展创业教育师资队伍的主体。显然,这是一支具有非职业性特征的临时性队伍,只能适应于创业教育“自在”的感性需求,无法达到创业教育所需要的以知识体系为主要内容、以“自为”为特征的知性要求,更不可能上升到“自在自为”的理性境界。虽然迄今为止北航创业管理培训学院已经开展了若干期创业教育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和KAB创业教育师资培训班,但由于这类培训班的时间较短且课程的系统性不强,导致参加培训的老师不能完全达到教学需求。

(四)创业教育目标设定的功利性

与国外中小企业的兴起和发展推动创业教育的繁荣不同,中国创业教育最主要的原动力来自于社会发展所必须解决的就业问题。在社会总体就业形势十分严峻的条件下,高校开展创业教育有非常重要而现实的意义。这种功利性的目标导向造成了高校的创业教育活动主要局限于操作层面和技能层面,创业者创业的动机更主要的是解决生存问题,而不是谋求个人的高层次发展,因此创业者对创业教育的原动力作用没有得到很好的认识。

(五)创业教育理解的片面性

在我国长期的精英化教育的专业培养方式下,创业教育绝不仅仅是一种就业教育,很大程度上应该是我国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新方向的一个切入点。然而,功利化的目标使创业教育被简单地理解为如何引导学生创办企业,如何通过创业教育减轻来自就业方面的压力。因而各高校的创业教育主要局限于创办创业园,以各种方式指导学生自主设计、创办、经营商业企业或科技公司,从事商务活动、技术发明、成果转让、技术服务等。据有关调查显示,大学生对创业活动的理解以“经营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居多,分别占48%和35%。对于从事创业活动最主要的目的,接近半数的大学生认为是“锻炼才干”,次之为“营利”,而不认为要发展自身的能力并根据自身的特点进行创业。[2]

(六)创业教育支撑体系的局限性

从欧美等发达国家创业教育的发展来看,创业教育绝不仅仅是大学的事情,更大的责任在于社会系统本身,创业教育的社会性与其作为一种社会现象的个性是并存的,一个完善的创业教育支撑体系至关重要。目前,除上海市等少数几个省市外,社会和政府没有出台专门鼓励大学生创业教育的政策,很少有社会风险投资商主动与大学生进行合作。大学生创业之前的模拟演习基地、实习基地建设不足,需要社会的支持。很少有企业愿意提供机会,让学生学习实际的企业管理和经营。大学、企业、其他机构、政府没有形成开放的、多方互动的合力结构。

二、完善创业教育政策的应对举措

针对国内创业教育中的不足,借鉴国外的成功经验,我国应从提高整个国民素质的高度出发,把创业型人才培养与研究型人才、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鼓励和倡导各类大学开展各种形式的创业教育,并把创业家和各类社会创业资源引入高校,密切企业、社会和学校的联系,使创业型人才培养逐步成为我国高等教育人才培养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一)创业教育政策的内容方面

1.加强创业教育顶层设计,构建创业教育分类指导有效模式

当前,中国很多高校越来越意识到创业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纷纷在寻找适合自己的创业教育模式。由于中国创业教育起步较晚,没有可供借鉴的现成经验,直接移植国外的经验又会水土不服,因此组织一批专家学者进行这一课题的理论研究已成为政府部门亟待解决的问题。建议政府部门应该从高校类型、层次、特点和所处区域的实际类别出发,探索形成符合中国特色的、本土化的、多样化的高校创业教育分类指导模式,用以指导各高校创业教育的发展。

2.完善创业学学科规划体系,加大创业师资培养力度

“创业学”这一学科能否纳入国家规定的学科范围与创业师资的培养是“源”与“流”的关系。假如“创业学”不能作为正式学科培养人才,那“创业学”至多只能作为经济管理范畴的一个研究方向出现,创业师资仍将是不同部门、不同专业凑合起来的散兵游勇。因此,像国外那样将“创业学”作为一个正式的学科进行规划,颁发相应的学位,培养受过专门训练的人才,不仅是高校创业教育走向正规化的标志,也是培养创业师资的需要。

(二)创业教育政策的制定与监控方面

1.加强创业教育政策的可操作性

中国的创业教育政策大多是一些宏观空泛的提法,缺乏针对性和操作性,实施起来缺乏具体的指导。如2010年5月教育部下发的《关于大力推进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和大学生自主创业工作的意见》中提出:创新创业类课程的设置要与专业课程体系有机融合。在当前创业教育亟须大力发展之时,这个提法无疑具有深远的意义,但目前高校的现状是要么没有开设创业相关课程,要么创业课程只是作为全校的公共选修课,如何在这种情况下将创业课程与专业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则需要更为具体、详备的政策指导。

2.强化创业教育政策的执行监控力度

当政策由政府部门制定并发布之后,如果该政策的出台没有附带制约和监控措施,这些政策到达下一级或地方一级时,政策的执行力与约束力就会在一定程度上被稀释,相当一部分政策会流于形式而得不到实践。自1999年教育部提倡在高校推行创业教育以来,只有少部分院校开展了创业教育教学活动,建立了创业教育机构和创业基地,开展了创业教育研究和师资培训,但从整体上来说,目前创业教育尚未成为高校整体育人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的现状是创业教育管理落后、教学内容陈旧、课程结构不合理、教师结构性短缺、创业基金不到位、创业服务不完善等。因此,教育行政部门加强对高校创业教育政策执行的监督与监控力度势在必行。

(三)创业教育政策支持体系的构建

1.外部支持:整合资源,创造良好的创业教育社会支持环境

创业教育的实施需要政府、社会、学校的联合行动,创造良好的社会大环境,建立起完善的大学生创业导向服务系统。一是政府应出台比较完善的创业扶持政策。政府不仅制定针对性强的法律法规对创业教育予以明确,同时需出台可操作性强的优惠政策,对解决创业资金、创业过程指导等问题,给予足够的重视和相应的细化扶持,如按照国际惯例给予创业大学生风险投资基金、建立一批由企业提供的创业实训基地、举办大型的创业竞赛等,为大学生创业提供优化的环境和氛围。二是应建立创业教育组织机构。与美国、日本等国相比,我国迫切需要建立多层次、多类型的创业教育组织和机构,通过各种专业性学会、协会、创业教育中心、学术研究组织、培训组织、推广组织、企业、基金会等组织,形成协调配合的创业教育推进机制。三是应创设多元化的创业教育资金支持体系。我国应吸收外国政府投入资金和市场投入资金模式并存的优点,建立多元化的创业教育资金体系,为创业教育提供必要的经费保障。

2.内部构建:突破瓶颈,打造完善的创业教育学校支持体系

对高校而言,推动创业教育不断发展的最关键因素还是学校内部创业教育支持保障系统的构建与实施,这样的系统至少应包括以下四个部分。

一是系统的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形成从培养目标、人才素质结构到教学计划、课程设置、实践教学活动等诸方面全面融合的一体化新体系。在课程内容上,既要开展基础性人文课程和创业通识课程、专业课程的教育教学,以考虑和突出创业意识的领会和基本知识的学习,又要加强创业教育实践课程建设,依托各种创业基地进行岗位见习或者创业项目孵化,通过模拟全真市场环境来锻炼创业者,以训练和拓展创业实务的操作和创业技能的培育。另外,高校还应通过各类竞赛活动,将创业课程引向高端化,从而形成各类型、多层次课程有机结合、相互渗透的课程结构体系。

二是高水平的创业教育师资团队。根据国外高校的成功经验,创业教育师资队伍的构成类型应多样化,遵循专职与兼职相结合、校内与校外相结合、企业家与行业专家相结合的原则。高校不仅应坚持引进来战略,在创业教育方面积极加强校企合作,努力吸纳优秀企业家、成功创业人士进高校创业教育师资队伍中来,而且应践行走出去方针,对校内已有师资加强培养,鼓励他们到企业兼职,有计划地选派有潜质的青年教师直接参与创业实践,在此基础上,逐步形成多元性、实践性、灵活性并重的创业教育教学团队。

三是全面的创业教育管理体系。首先是建立创业教育研管中心,统一负责创业教育的理论研究和整体实施。高校可以设置专项资金并设立专门的创业教育研管中心,负责创业教育的实施与研究。其次是在学生管理方面实行弹性学年制,为大学生创业实践拓展空间。如国内某高校试行的完全学分制规定,只要在8年内修满规定的学分,学生随时都可以申请毕业,不但给学有余力的同学创造了提前毕业的机会,更重要的是延长了想通过休学来自主创业学生的在校时间,让他们在学习、工作、创业之间自由取舍、游刃有余。

四是浓厚的创业文化环境体系。校园创业文化环境是一种隐性的、潜在的创业教育方式,对创业教育能够产生导向性、激励性和凝聚性等方面的重要影响。高校可以通过网络的QQ、MSN、创业论坛和创业指导网站等电子化载体,利用校园展板、校报、院报等宣传载体,借助创业协会、创业俱乐部等组织载体,积极进行创业理论和创业知识的广泛传授,进行创业活动与创业案例的大力宣传,努力营造健康、活泼、浓郁的校园创业文化氛围。

【案例】义乌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创业教育政策支持

政策支持的核心理念:为学生实现创业立身铺路搭桥。

创业教育鼓励扶持政策的制定出台发挥着重要的导向激励作用,为学生开展创业活动保驾护航。在整套规章制度中,义乌工商职业技术学院特别强调用制度来规范学生的创业行为,让学生感觉到在校创业是合理、合法和合规的。因此,学院出台了《关于学生勤工助学实施办法》《关于鼓励与引导学生创业的若干规定》《创业学院教学管理办法》《创业学院学生管理办法》《创业奖管理办法》《创业园学生创业指导教师管理办法》《关于学生从事电子商务(网店)进行自主创业管理的意见》等一系列关于创业的规章制度,其中一些制度在社会上产生了深刻的影响。诸如,在学院的积极参与下,浙江省教育厅在吸收该校制度建设中一些很好的意见基础上,出台了《关于对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从事电子商务(网店)进行自主创业认定的通知》,义乌工商职业技术学院从事电子商务创业得到省教育厅的认可,学生对创业的热情更加高涨。随着创业学生人数的不断增加,学院及时考虑对学生的创业评价体系做出适当的调整,学校确立“激励学生快成才、成好才”的评价机制,以规章制度的形式设立“创业奖”作为在校学生的最高荣誉奖励:特等奖奖金为10万元,一等奖奖金为1万元。这样高额的奖励,在全国其他高校亦属少见,对广大学生有效开展创新创业活动具有极大的激励作用。

【注释】

[1]牛长松:《英国大学生创业教育政策探析》,《比较教育研究》2007年第4期。

[2]钱强:《当前高校创业教育的问题与对策探究》,《中国高教研究》2005年第8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