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创业教育与职业指导衔接的理论基础
一、创业教育和职业指导遵循的原则
职业指导工作既是使学生、家庭、社会用人单位紧密联系的中介,又是沟通教育与社会职业、学校与企事业用人单位的桥梁,是把教育体系与经济体系紧密联系起来,把学生的要求与社会的需求统一起来,更好地解决教育与经济、人才培养和使用的关系的可靠保证。职业指导和创业教育的两个基本特性是教育性和服务性。在具体实施职业指导和创业教育过程中要更好地体现这些特性。
(一)职业意识、择业观念为先的原则
职业意识反映的是人们对职业问题的认识,它对人们的择业行为起着导向作用。对大学生而言,应当从进校开始就教育他们要正确认识和处理所学专业与未来职业的关系问题。他们对职业的认识首先从意识和观念上开始转化,逐步达到一定的适应性,再通过教育指导科学地做出职业选择。选择职业是一个逐步认识的过程,是一个发展过程,而不是毕业实习的一个临时性的事件,它需要有一个较长的准备期。这个过程首要的是加强职业意识和择业观念的教育,在这个基础上,才能有效地进行职业素质教育及职业选择。
(二)以学生自我分析为基础的原则
职业指导工作要落到实处,取得效果,就要在职业指导教师的帮助下组织和引导学生进行自我分析,帮助学生从能力、心智、个性特征、品行和成就感等方面较全面地认识自我,逐步了解自身的潜在优势和不足,并将这种自我评价通过职业准备期的教育和训练转变为实际职业素质的提高。这样,学生就能正确认识自己,建立信心,避免或减少随意性和盲目性,并以此为基础进行职业定向和选择。
(三)全面了解社会职业信息原则
我国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发展潜力巨大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城镇化的提速,广大农村经济、文化和教育的崛起。据不完全统计,职业院校生源的80%来自农村,由于多种客观原因,他们对求学专业的选择、职业定向、创业设计和未来谋求职业的了解与认知几乎为零。即使是大城市的生源,也因各方面的局限,对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分工复杂性、各种社会职业的性质、从业人员的素质要求、待遇和未来发展趋势等等缺乏足够的认识。对职业指导工作来讲,这种状况是绝对不应长久存在的。因此,职业指导教育工作者要尽可能向学生提供有关市场、社会职业和职业发展的信息,保证学生的职业选择、创业计划和决策建立在可靠、科学的社会行业信息分析的基础上。
(四)学生自身条件与社会需求协调一致的原则
在前面谈到的自我分析原则基础上,要让学生明白个人条件的具备只是一个方面,还要对社会职业的素质要求进行综合分析,弄清社会需求和个人的愿望、专长、兴趣是否一致,是否具有实现个人职业设计的现实可能性。这样,在实施职业指导和职业技术训练过程中,使学生把对自己的认识评价、对职业的认识评价与国家和社会的需求统一起来,实现自身条件与社会需求的协调,能主动完成学习和培训,顺利走向社会。
(五)学生自主择业的原则
在整个职业指导和创业教育过程中,职业指导工作者包括教师、班主任(辅导员)、就业指导专兼职工作人员及外聘的企事业人员,都应尽心帮助学生设计规划、提供政策导向和信息服务,进行思想指导和择业咨询,同时提供个人心理结构综合分析服务、创业设计服务等等,这些都是非常必要的和需有计划组织完成的。但是,必须清楚,在实施职业指导过程中,所有的职业指导工作者都处于辅助的地位,不能代替职业指导的对象——学生做出决定。否则往往会给被指导者的选择和发展造成失误或损失,甚至会造成终身遗憾。因此,帮助学生真正能自由地、自主地构建、选择和判断是十分必要和无法代替的。同时,也要告诫学生的家长及亲友要尊重学生的自主选择权利,帮助他们成才、成功。
二、创业教育和职业指导工作的目标和任务
高校学生的就业工作,事关学校的稳定和发展,与学校的未来息息相关;同时,就业工作又事关学生个人的发展前途和未来走向,社会关注,家长关注,作为培养学生的院校更应关注。学生经过在校几年的培养和教育,最终要接受社会的检验,是否符合社会的要求,是否能得到多数用人单位的认可,绝大部分学生是否能顺利就业,不仅是对学生的考验,更是对学校的检验,就业率的高低已经成为社会、家长衡量一所学校好与坏的重要标志。从某种意义上讲,毕业生就业率是高校发展的“生死牌”。
(一)明确就业指导和创业教育工作的目标
高等职业教育要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以就业为导向。因此,高等职业教育就业指导和创业教育工作的最重要目的之一就是促进毕业生充分就业,主要表现在:首先,帮助学生就业,通过就业指导,使他们毕业离校时能顺利走向工作岗位;其次,帮助学生就业稳定,通过就业指导,使他们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培养良好的就业素质和职业素质,使他们就业后不至于很快失业;再次,帮助学生实现个人职业生涯的发展,通过就业指导,帮助学生科学设计自己的职业生涯发展规划,并帮助他们实施职业生涯发展规划,使他们懂得在职业生涯的各个不同阶段,根据客观条件的变化,适时调整自己的职业规划和发展目标,以实现自己的职业理想。
(二)构建科学的创业教育和职业指导工作体系
针对职业指导工作的现状和不足,要缓解毕业生的就业压力,使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突破目前的困境,当务之急,就是要建立科学的就业指导和创业教育工作体系。首先,建立有效的组织体系。学校领导负责,相关部门协作,专兼职人员结合。全员参与的组织体系是就业工作的保障。其次,工作重心下移。一级变两级,就业工作重心由学校向院(系)转移。工作落实到基层。建立校院(系)两级就业工作组织,服务落实到学生。
(三)建立有效职业指导机构
根据学生就业指导工作和学校发展的需要,尽快建立相对独立的职业指导机构。建议成立就业指导教研室(或中心),投入足够的资金,提供足够的办公场地、办公设备,购进相应素质测评软件,配备专职人员,建章立制,开展科学的就业指导工作。硬件设施是有效开展就业指导工作的物质保证,包括多媒体报告厅、资料查询室、信息查询室、面谈洽谈室、咨询辅导室、专用教室、办公室等。
(四)规范创业教育和职业指导工作的任务
第一,对学生进行学校、专业的介绍。帮助学生了解不同阶段的学习情况和基本要求,了解所学专业在社会经济中的特殊地位和作用,认识本专业相对应的职业群及相关职业群的素质要求,从而使学生明确学习方向,端正学习态度,巩固专业思想,努力培养和提高自己的综合职业素质。
第二,帮助学生了解个人的兴趣、能力、性格等,分析自己的优势和不足,从而不断完善自己;帮助学生认识社会、了解社会,增强其主动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在此基础上,指导学生选择今后升学和就业的大方向,主动发展自己。
第三,对学生进行礼仪、人际关系等方面的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修养和人际关系。对学生进行创业指导,使学生明确创业的意义,了解创业基本素质要求,培养创业能力,掌握创业方法和途径,在步入社会后真正成为具有创业精神和创业业绩的一代新人。
第四,培养学生毕业时能根据社会需要与个体特点,正确选择职业的能力。在国家就业形势十分严峻的情况下,帮助学生转变就业观念,调整就业心态,掌握求职就业的方法和技巧,学会推销自己,最终实现就业。
第五,及时向毕业生提供人才需求信息,开展职业咨询、心理辅导,并向社会推荐学生就业。同时开展毕业生跟踪调查,了解他们的就业情况和职业适应情况,从而适时、适度地调整学校课程设置和学科内容,最终达到提高教育效益的目的。
三、高校创业教育与职业指导的基本形式
高校应努力探索各种有效形式,比如通过个人咨询、自我准备、就业发展课程、计算机辅助指导和网络指导系统来实现职业指导的目标,对有创业能力和意向的学生进行个别辅导,集中培训,对正在创业的学生,给予技术和信息方面的支持。同时,通过跟踪调查反馈的信息,及时调整创业教育的内容和教学方法,努力形成创业教育的良性循环。
(一)树立全程创业教育与职业指导理念,实施全程渗透式创业教育与职业指导
通过精心设计的一系列职业指导教育活动,不断强化、梯级推进职业指导和创业教育目标的实施。首先,职业生涯设计——让学生尽早进行职业定位。在新生入学之际,在老师的指导下,让学生结合所学专业对自己的未来职业生涯进行设计。通过自我目标设计,点燃学生把握、创造自己未来人生路的热情和主动性,使学生在入学之初就对毕业、就业有一个清晰的目标,这样,在校学习就有很大的针对性、主动性。其次,专题讲座——让专家和成功人士现身说法,唤起学生积极就业、大胆创业的人生豪情。很多学校推出就业指导专家系列讲座,邀请用人单位人事主管、就业专家、专业人士和社会成功人士传授经验,进行现场指导。这些讲座针对性强,效果好,很受学生欢迎。再次,就业咨询平台——全天候为学生就业进行指导服务。学校及各系可指定专人负责学生就业指导工作,就业指导老师必须是经验丰富、责任心强的系党支部书记、班主任。他们负责接待学生的日常就业咨询,为学生量体裁衣地设计就业道路,提供就业信息。每次设计都要在认真分析个体学生所具有的专业、特长、能力、习惯的基础上得出初步结果,然后征询学生本人的意见,反复修订。
(二)充分发挥榜样的示范、带动、辐射作用,采用辐射式就业教育方式
在市场经济大潮中业绩突出的成功人士是当代大学生仰慕的对象,他们的奋斗事迹具有很强的感召力和说服力,特别是本校毕业的学生,请他们回母校现身说法,进行面对面交流效果非常好,常常会唤起在校生群起效仿的热情和行动。多数企业家的创业之路十分艰辛,充满了风险。他们失败的教训、成功的经验是学生最爱听的,也最富有启迪性。学生通过听报告,可以认识到创业的艰难,激发创业意识,完善创业品质,提高承受挫折的能力。
(三)加强实践教学环节,提高学生职业能力
第一,在实训中加强职业训练,突出实践实训教学环节,强化学生能力培养,以适应未来就业、创业的需要。努力培养学生坚忍不拔、吃苦耐劳、脚踏实地的从业精神,树立市场风险、市场竞争意识,增强与他人合作共事的能力,为今后的就业与自主创业打下基础。充分开发和利用第二课堂。可组织学生成立创业社团,通过开展创业专项讲座、创业教育社团活动、打工教育等,在校园内营造良好的创业教育氛围。创业能力的培养既要有一个好的氛围、开设必要的创业知识课程,又要为学生创造培养创业能力的物质条件。各专业设立模拟实训场所,让学生通过模拟实训来初步体验就业、创业的过程,培养和检验创业能力。无论是设立模拟公司还是创业园区,都应注重职业经验的直接获取,让学生边学边用,以用促学,学以致用,创业能力得到很大提高。
第二,实行“双证书”制,进一步加强职业指导工作。大学生就业持有职业资格证书非常具有竞争力,为此,学校可出台政策,在各专业学生中实行“双证书”制,要求学生在毕业时除了拿到毕业证书外,还必须拿到本专业的规定等级的职业资格证书,否则不能毕业,积极推行岗位职业资格证书。“双证书”制度推进了教育教学改革的深化,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教学计划进行了相应的调整,教师教学更加注意内容与教法的针对性、实效性,学生学习的方向性也更加明确,实训、实践教学环节得以凸显。
第三,通过社会实践活动,加强对学生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的培养。加强学生社会实践,鼓励并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锻炼。利用假期安排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走出课堂,走入社会进行模拟创业实践活动,使大学生创业教育在社会这一广阔的天地中得到实施。
第四,以就业为导向,推行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所谓订单式人才培养,就是以企业的用人订单为导向确定教学目标,开展教学活动。这种培养模式直接体现了教育为市场需要服务的宗旨,有利于校企联合办学,有利于学校专业设置与企业需求的协调,有利于解决就业矛盾。这样可以使校企双方很好配合、顺利发展,为企业培养急需人才开个好头。
第五,突出创业教育的内容,把SYB培训引入职业指导和创业教育课堂。目前,在就业教育中创业教育是薄弱环节,必须突出这方面的内容,着力培育学生的创业能力和素质。“创办你的企业”(SYB)是创业教育的极好教材,应当把SYB培训引入职业指导和创业教育课堂。21世纪是创新的时代,创新时代呼唤创业人才的培养,创业教育是教育的一个重要课题。学生是未来的劳动者,强调其创业能力的培养,对于缓解就业压力、帮助学生立业成才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大部分学生考虑的是什么样的企业会要自己,在就业观念与行动方面都是被动的。转变就业观念,首先要摆脱传统观念的束缚,将被动的就业转变为积极主动的创业,努力转换角色意识,把求职者变为职业岗位创造者。增强自主择业意识,使择业不再仅以用人单位的性质为标准,而是勇于到各种所有制经济实体和单位就业;不再仅仅注重单位的地理位置、经济效益和福利待遇,而更侧重于单位的发展前景、工作环境和用人机制;不再过分强调专业对口,而是更加关注自身能力是否能够得到充分发挥。其次要鼓励学生将创业作为自己职业生涯的选择。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