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业型大学建设的时代价值
马陆亭
(教育部教育发展研究中心高教研究室主任、研究员)
各位老师:
大家好!首先感谢浙江农林大学,使我们这批志同道合的人聚集在一起。浙江农林大学党委书记宣勇的那本书,我翻了一下,确实抓住了创业型大学的一个核心,那就是激活学术心脏,以学术来创业。今天,我班门弄斧地谈一谈创业型大学建设的时代价值。确实是班门弄斧,因为刚才叶副秘书长的发言部分,可能对我就是有批判意义的。不过,在咱们这样的研讨会上,我觉得各种观点都可以摆出来。为此,我今天谈这么几个问题。
一、当今高等教育发展的难题
我认为创业型大学是在解决我们当今高等教育发展中的难题。解决什么难题呢?对中国的发展来说,我们现在处于战略机遇期,处于中等收入陷阱状态,我们的高等教育实际上处于一个矛盾期。那么,在这个时候,我们如何理解战略机遇期呢?我认为这个战略机遇期是个转型期,中央也说是个矛盾期。也就是说,如果完成了转型,解决了矛盾,我们就抓住了这个机遇。相反,如果没有完成转型,没有解决矛盾,我们就没有抓住这个机遇。所以,各行各业都在面临着转型。经济在转型,教育在转型,转向内涵式发展。在我看来,创业型大学建设就是转型中的一个方向。这是因为,我们现在高校的人才培养,与社会发展是不适应的。我不能说绝对不适应,至少我们的压力很大。国家对我们现在有何要求?国家要求对现代产业体系的支撑能力明显增强。通常是缺什么,就要补什么。国家提出这一点,就表明我们的支撑能力不太强。所以,我们现在处于不适应阶段。建设创业型大学,可能就是要针对这些问题。就像叶秘书长刚才所说的,我们还要解决创新创业教育等方面的问题。
二、世界大学的变迁
针对性地解决问题是远远不够的,我们还得找规律。为此,我就在想世界大学是怎么变迁的。中世纪的巴黎大学是行会性组织,相当于一个学术共同体。我们现在谈论的教授治校,也相当于一个行会性组织,属于教师的共同体、教授的共同体。牛津和剑桥大学,推行学院制模式,强调教师和学生密切相处,实行小班教学。德国的柏林大学,强调教学与科研相结合。不过,那时候的研究是手段,而不是目的。科学研究,只是培养人才的一种手段,通过这种方式培养人。到了美国的研究型大学,研究本身就是目的了。在这里,研究是为了解决社会问题。美国的研究型大学是怎么发展起来的?正是在研究与解决社会问题的基础上产生的。随着对社会问题的研究越来越深入,研究和技术、科学和技术的互相推动也越来越深入,最后成为研究型大学。这个时候,应用型高等学校也得到了广泛发展,至此在世界各国形成了多样性的大学。那么,是不是就此停滞不前了呢?不是。我感觉近年来世界大学模式也在创新,有时甚至不一定体现在大学模式上。例如,瑞士的洛桑大学,我去了两次。第一次去的时候,他们准备盖一个图书馆。那时,他们只给我们展现了图书馆的蓝图,非常漂亮的蓝图,作为一个标志性的成果,我印象非常深刻,但也仅此而已。第二次再去的时候,这个图书馆已经落成。这个时候,通过他们的介绍得知,这个图书馆不只有我们惯常的借书、查阅资料的功能,还提供交流信息的功能。什么是交流信息的功能呢?就是人与人交流的功能。假如我在这个图书馆碰到一个熟人,在任何一个地方,我们都可以到一个角落或者是又封闭又开放的地方进行交流,以实现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其设计体现什么理念呢?在他们看来,在大学里,只有人与人之间进行交流才能激发思维,才能创新。到英国时,我记得沿着泰晤士河走下去,有一个学校非常有特点,它自身是创意大学,不叫创业型大学。这个创意大学就让人觉得,这个学校要激发学生的灵感,激发老师的灵感,在任何一个位置,从每一个视角看上去都是不一样的,它通过视觉的变化来激发人的想象力和思维力。又如我曾去过一个学校,该校校长跟我讲他们学校怎么不一样,虽然我听了半天也没听太明白(可能是翻译问题),但是,这表明大家都在想这些问题。也就是说,大家都在注重创新。我们再回头从历史的脉络上看,在历史的长河中,凡是成功的大学,都是探索了新型模式的大学。
三、创业型大学的特征比较
谈到创业型大学,我就讲讲怎么理解创业型大学。现在一般认为主要有两种类型的创业型大学:一种是类似于麻省理工学院(MIT)这种大学,是学术资本主义化的研究型大学;另一种就是欧洲小型技术学院(如沃里克大学)走上自力更生之路的创业型大学。后来,我曾把这两种学校做了区分。但是,做了区分之后,我也一直在想这个问题。因为它们两个确实有很多共同的本质性的东西,这个本质甚至是一样的,我们很难进行区分,但是它们确实又是两类不一样的大学。所以,我现在倾向于将创业型大学称为新型大学。我一会儿要做一点比较,就是MIT的创新点是知识,沃里克大学的创新点是社会需求,一个自上而下,一个自下而上,等等。我有时候在想,我们能不能创造一个姊妹词,就是说那类大学用什么词,这类大学用什么词,同时它们确实有很多共同的特征。不过,我一直没有创造出来。为什么我喜欢把创业型大学定位为新型大学?就是创业型大学要追求自己的成功,不仅适应了社会、满足了社会,而且在追求它们自己的成功。沃里克大学之所以取得成功,就是因为它是个新型大学,通过这么一种模式与理念,在英国的大学排名中直线上升,进入到研究型大学行列,甚至在全世界的范围内也进入到好大学的行列。在这个时候,它是一种以完整的组织呈现的一体性文化。这种文化,不仅满足需求,而且以学科为中心,就像宣勇所说,一定要激活学术心脏地带。“激活学术心脏”,我觉得这个词用得非常好。现在,我们可以再想想,什么叫创业?创业型大学怎么取得成功呢?拿一个很庸俗的标准来说,我们应该有钱。建设创业型大学,刚开始可以苦,但是成功的标志是我们这个学校不能缺钱。只有有钱了,我们才能做自己想做的事情。我这个话可能有点庸俗,但是当我们想想“什么叫创业,什么叫创业成功”的时候,应该就是这么回事。采用新型大学的概念,就可以避免这些问题了。
对于创业型大学和研究型大学来说,两者如何比较呢?研究型大学就一定能够成为创业型大学吗?对此,我很困惑。比如说浙江大学,作为研究型大学,它是创业型大学吗?但是,它确实有这种特质。所以,我现在困惑了,我没想明白,我也希望思考明白。因为研究型活动已经占据了这类学校的前沿,它想要课题就要课题,拥有更多的话语权,占有有利的地位。当然,研究型大学走的路径也是不一样的,这是另外一个问题。另外,这与服务型大学又有何区别呢?服务型大学可能面向社会、适应社会,创业型大学也要做这些工作。不过,我认为创业型大学一定要有自己的雄心。就是说,我一定要在最后取得成功,创造出一体化的文化,从分散文化走向一体化的文化,并引领社会,引领高等教育的发展。创业型大学和商业模式高校进行比较,两者共同之处就是都要获利,但创业型大学还有崇高的社会公益感。我去过沃里克大学两次,对此有很深的体会。
四、创业型大学的价值和路径
接下来谈谈创业型大学的价值和路径。我一直在思考一个问题:我们现在老说人才培养不行,这是教学模式的问题吗?我觉得更重要的是办学模式的问题,因为办学模式深深地影响着教学模式。你说创新创业教育,老师都没有创新创业意识,他光讲知识、光讲课程,学生怎么有创新意识,怎么敢去创业呢?不可能的事!因此,办学模式是更重要的。党的十八大报告说的是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高等教育法》说的是培养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党的十八大报告把社会责任感提得很高,同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并列,这表明教育必须为社会服务。反观我们现在的内涵发展,如果大家都写论文,怎么实现内涵发展?一定要有改观:大学不应以写论文为主,特别是国家坚决不能鼓励写论文。国家鼓励大家写论文干吗呢?国家给你花了钱,让你解决社会问题,让你解决国家发展的战略性问题。你解决了,就表明你做得很好。至于写论文,则是教师个人的倾向问题。为什么这样说呢?在这个学术圈子里,只有通过写论文才能得到学界的承认,学术声誉才能提高。显然,这是教师个人的倾向问题。就像我前面所说的,美国的研究型大学,正是因为要为社会服务而产生的。在为社会服务这个过程中,老师要取得知识的优先权,你不去阻挡他,他就有这种冲动。在这个时候,即使在研究型大学,教师发表的论文也是越多越好。因此,在这个时候,如果国家用论文来衡量,那肯定是错的。如果学校用论文衡量,则是半对半错。这是为什么呢?因为还有一个大学排名的评分标准问题,学校也要争取声誉,发文章较为重要。大家想想,国家花了那么多钱,我们必须在国外发表了论文才更有效,你说我们花钱干吗呢?我不是说发文章不好,只是我觉得,高等教育更重要的是解决社会问题。因此,在说到我们缺乏某种人才的时候,或者人才不足的时候,我们应该考虑我们的办学是不是出现问题了,办学模式是不是出现问题了。我们的教学光凭纸上谈兵,怎么能培养出创新创业人才呢?仅仅只有学习的环境是不行的,必须有实践的环境。在这个过程中,学校也在探索。因为在教育中,学校是载体。近来,不少高校也在探索,比如说“211工程”高校、“985工程”高校,他们进行了较好的改革与探索,走向好的一方面。但是,众多的地方高校在彷徨,困惑重重。为什么困惑重重呢?不是他们没有探索,例如应用型本科、技术本科、教学服务型高校等都在探索。但是,他们为什么困惑呢?因为有一根指挥棒。你再怎么探索,由于论文是指挥棒,在这个过程中就难以在模式上有重大突破。模式的意义在于什么呢?什么叫模式?我举一个例子。当时北京奥运会落幕后,我们觉得北京奥运会无与伦比,谁都比不过,伦敦应该算是接了个烫手山芋,它不可能超越北京。试想,北京举全国之力,又有灿烂的文化,伦敦怎么能超过北京呢?但是,在伦敦奥运会结束以后,大家觉得也很好,这是另一种好。这就是模式创新的结果。这就是为什么发达国家讲究知识产权。他们讲究创新,更讲究创新的意识。因为模式的变换,会产生意想不到的结果。所以,新型人才的培养,需要通过办学模式创新来实现。
至此,我们又想到了创业型大学,谈到我们的内涵发展。昨天,我跟付八军主任说,我有一点领悟,就是我们可以先不限定,即不限定谁是创业型大学,谁不是创业型大学,只要符合一个学校的发展,又符合创业型大学一些特征,我们就可以探索,探索到一定程度,再进行思考归类。当前,确实需要有一批地方高校来完成转型工作。我为什么强调地方高校呢?因为地方高校占了绝大多数,而且现在的就业压力主要体现在地方院校。例如,浙江大学在全国排第三,就凭浙大这个牌子,就有很高的声誉了,学生就来报考了。但是,广大的地方院校就很有压力,至少有一批需要完成转型工作。针对这种转型工作,我认为这么几点很重要。其一,创新创业是熏陶出来的,不是说教出来的;其二,创新和创业整合的要素不一样,创新重在思维,重在交流激发,而创业可能是寻求一种机会,力争与市场要素进行整合。对此,我们还要意识到一个问题,大学谈创新创业教育?到底是让学生具备创业意识,还是让学生具备这个能力,到底是以哪个为主?对于创业型大学,我倒是觉得以创业能力为主。但是,这种创业能力要有创新意识。因为《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规定了要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可见,这与创业能力如何匹配、如何平衡,都需要我们思考。知识型创业者,最后可能需要整合技术、资金、市场等各种要素,特别需要捕捉市场机会。
最后,我们来谈谈转型。什么样的转型模式才算成功呢?我没有研究过沃里克大学,但我去过这个学校两次了。对此,我有深深的感触。第一,全面展开培训工作,这点跟服务型大学没有什么不一样;第二,主动建立与工商界的联系;第三,创立了沃里克集团。这个集团不是完全跨学科的,是以系为主建立学科,而且有一个中心,这实际上就是一个项目组,承担了很多的项目,项目完成就结束。我们当时去的时候,正在改装赛车,参加比赛的赛车在这改装。每年来这参观的以及参加演出的人非常多,带来了许多资源与收益。当然,这还是外在的创业。最重要的,应该是激活学术心脏。因此,我归纳出来就是说,首先是走进社会,服务社会,然后我们要有雄心,要有理想,成为社会的中心,引领社会。在知识经济时代,让大学成为社会的中心。那么,我们现在的大学有没有成为中心?没有。我们大学校长的地位,与地方官员的地位相比是怎样?谁去求谁?我们去求他们!我们之所以去求他们,就是因为我们没有成为中心。我到英国很多大学,它们的校长非常骄傲地说,我们是当地最大的雇主,地方官员来求我们。这样,大学就进入中心了,然后让社会围绕着自己转。同时还有一个雄心,这个雄心是什么呢?我不仅引领社会,还要引领高等教育的发展。尽管我是后发性学校,但是,过了一段时间,我已经站在某些原来先发性学校的前面了,就是说它是社会的中心,也是大学的典范。我觉得,这样的大学,可能走向了创业型大学。
谢谢!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