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业型大学与创业教育
徐小洲
(浙江大学教育学院院长、教授)
各位同仁:
上午好!
非常感谢浙江农林大学的邀请,刚才听了各位的高见,感触颇深,启发很大。我的题目是《创业型大学与创业教育》,下面我接着谈一下对这个问题的看法。
关于创业型大学的重要性,前面讲了很多。刚才叶老师一开始讲的王先生翻译的这两本书,听她提到王先生的时候,其实我在骄傲之余更多的是惭愧。为什么呢?十多年前,那时候王先生已经90多岁了,亲自在电脑上翻译这两本书,还在杭大的老房子里面。可以想象,一位在80多岁开始学电脑的90多岁的老人,要在电脑上把两本书打出来是不容易的。而且,这还得一个字一个字地先翻译出来。有一天,我到他家里,问他老人家忙什么。他说:“小洲,我在翻译这个书。”我说:“这个书,你叫几个研究生帮你一起翻嘛,你这样翻,翻到什么时候去?”他说:“这个事情很重要,我一定要亲自把它翻译出来。”那个时候,是十多年以前,其实当时中国对创业型大学的关注不像现在那么多。说实话,我当时也没有马上接受他的思想,翻译也没有老先生那么快。几年以后,我才开始慢慢关注创业教育的问题。因此,我感到很惭愧。老先生的学术敏感性,确实相当好。今天,我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讲。
一、创业型大学的第一要义是什么
关于创业型大学,大家现在讲得比较多了。我觉得,在这个过程中,这个想法不断在变,刚才邬大光同志也讲了这个问题。根据我的理解,我们最初讲创业型大学的时候,认为这是大学组织架构的一种变化,是为了攫取更多的外部资源。我记得,2001年,哈佛大学一位教授问我如何看待创业型大学,我们要不要办创业型大学。那个时候,讲得更多的是资源问题,怎么服务外部社会,同时促进学校发展。现在,我觉得有一个比较大的变化了。我们讨论创业型大学,其实已不是仅仅着眼于通过组织结构的变化为社会做出更好的服务,然后又推动自己的发展,而是整个办学理念和办学方式都产生变化,这种变化渗透到任何一所大学,任何一所高等学校,而不是说某一种大学要办创业型大学。其实,根据我的理解,浙江大学在许多方面体现创业型大学的特征。但是,浙江大学从来不提“我是创业型大学”。如果从这个角度看创业型大学,它便是一种普世性观念。那么,创业型大学的核心到底是什么?我认为,在从汲取办学资源到办学理念与方式的转变过程中,创业型大学的核心是创业精神。对于一所大学来说,就是要以创业精神作为学校的办学理念与方式,推动学校整个办学理念和办学方式的变化,这是我对创业型大学的第一个认识。
刚才讨论这个问题的时候,邬大光同志谈了很多,指出这是大学任务的一种变化。那么,大学最根本的任务是什么?其实,不仅是大学,大学只是学校的一种。由此,学校最根本的任务是什么?它的起源是什么?它的逻辑起点是什么?它的归属点又是什么?对此,不同学者谈了很多。我在想一个问题,我们在说大学传统使命的时候,再回过头来看,偏离了第一使命的大学是不是还算大学?不管什么样的学校,如果离开人才培养,还是学校吗?后面产生了很多使命,包括文化传承、精神文化的家园,等等,这些都是延伸出来的大学使命。但是,我觉得,这个延伸的使命永远不能超越大学的第一使命,即人才培养这个根本任务。因此,讲创业型大学的时候,我们要明确指挥棒是什么。创业型大学当然具有服务创业型社会的职能,这个服务也会带来大学经营方式的转变。其实,我以前很不愿意谈大学的经营方式。但是,现在不得不谈。在这个过程中,创业型大学最终必须通过创业型人才来完成大学的多重使命。这个创业型人才,不仅仅是学生,也包括我们在校任职的教师,通过他们来实现大学使命的转变。
二、什么是创业与创业型人才
讲了这么多,我觉得有必要再回顾一下到底什么是创业及创业的内涵是什么。创业的最初内涵为“创办企业”(Establish A Business),教育对象仅为商学院学生。1947年,哈佛大学商学院开设第一门创业课程。那个时候,创业很简单,就是创办企业。那么现在呢?
现在创业已经不是一个概念了,从原来创业是创办企业走向了社会创业这么一个概念。我们说Social Entrepreneurship,就讲这个问题。那么,核心是什么呢?核心就是大学怎样以创业精神来解决一些重大的社会问题。2012年2月15日,哈佛大学校长Drew Faust宣布启动一项全校性的竞赛——The President’s Challenge(来自校长的挑战),鼓励学生以创新创业思维解决五个由校长选出的全球性社会问题。这五个社会问题是:水的问题、个人健康的问题、教育问题、全球性的健康问题、空气问题。这些问题不能单靠某一个学科解决,而是需要所有学科、所有专业共同解决。这里的创业,可谓社会创业。
创业还有第三个含义,那就是岗位创业,我们叫内创业。即便你不做一些解决社会问题的事情,也不创办企业,但你总有一个需求,有一个岗位,在这个岗位上,你怎样以创业精神推动你所在岗位的事业发展?不同时期,都存在岗位创业的问题。从大的方面来讲,有创业政治、创业经济、创业人生;从小的方面来讲,每个人都有一个岗位选择的问题。
根据上述分析,那么什么是创业型人才?创业型人才不是特殊的群体,不是说培养某一部分人,只有这一部分人需要具有特殊的能力和素质去从事某方面的创业。实际上,创业型人才,是一个群体。可以说,创业教育不是一种特殊教育,它具有普世性。
那么,创业型人才怎么产生呢?有人认为,创业型人才是天生的。有这样一种说法,“创业是一个人血液中基因决定的,真正天生的创业者只是5%的人”。也就是说,5%的创业型人才是天生的。我记得,有一次在国际会议上,一位国外专家问我:“创业者是可以培养的吗?”其实,这是一个很难回答的问题,如果我说“Yes”,他会说:“给你10万人,请你把他们培养成创业者,不一定是比尔·盖茨,培养成马云也可以。”这样,你敢说Yes吗?如果你说“NO”,那你在上面干什么,你在教什么。确实,既然是不可教的,那我们在忙活什么呢?但是,有的学者明确指出,创业者都是天生的。错了,都错了。“创业不是魔术,并不神秘,与你的遗传基因也没有关系。它是一门学科,像其他学科一样,都是可以学的”,这是皮特斯的观点。我以前做过一份研究,研究大学生成功创业技能的模型,最终出了一个调研报告,成了一本书,那是关于“浙江省高校的创业教育体系建设”的一个问题。因此,我觉得我们还是可以有所作为的。当然,创业型人才是由多种因素促成的,创业者是环境(家庭)、教育、个人选择的结果。但是,创业型人才是知识创业人才培养的,创业型大学是知识创业型人才培养的摇篮。至于创业的其他因素,是不可替代的。
三、创业型人才培养的难题是什么
既然创业型人才可以培养,那么,培养的难题到底是什么?在此,我列了六个难题,或许还有更多。
这六个难题是:创业教育观念、创业教育传统、创业教育课程、创业教育环境、创业教育师资、创业教育平台。这一系列的问题,都不是一两天能够解决的。刚才陆亭兄说了,教师们拿一本书,能教出一个创业者吗?你有一门什么样的课程、你是一个什么样的老师、你有一种什么样的平台,能够培养出创业者呢?创业者的素质与平时我们说的学术型人才是不一样的,你有什么办法解决这个问题?这是一个很难的问题。我们如何完善现在的创业教育体系呢?前面我提到,创业者不是特殊人才,而是很普遍的人才;创业教育不是一种特殊的教育,而是一种广泛的普世性教育。因此,培养创业型人才,我们要做的工作很多。
四、如何完善创业教育体系
具体而言,我们如何通过完善创业教育体系,培养创业型人才呢?下面我讲四点。
第一,系统开展创业教育。我们应该系统地设计创业教育体系,在高等教育理念、体系、组织目标等整个系统里进行改革。既然创业教育是一种普世性教育,创业就应该被纳入整个社会的发展体系,而不仅仅是高等教育。当然,要将创业教育纳入整个体系,不仅是大学体系,而是整个教育体系。西方提出终身创业教育的概念,从小就开始进行创业教育,不是到了大学阶段进了某个专业,学校把你培养成某一方面的创业者。因此,我建议,应该将创业教育纳入高校整体的发展战略中去。我走过一些学校,也看过一些学校“十二五”之类的规划,少有学校把创业教育纳入整个学校的发展体系。这是一个观念性的变革,同时也是整体性的引领。总的来说,创业教育是高等教育理念、体制、组织、目标等系统性改革,我们在开展创业教育时,要做到将创业教育纳入社会发展体系、将创业教育纳入整个教育体系、将创业教育纳入高校整体发展战略的“三个纳入”。
第二,建立三类课程体系。创业教育课程有多种类型,我这里提三类:第一类是创业型的大类课程,面向所有学生;第二类是创业实践课程,吸引一些有创业潜质的学生深入学习创业知识,开发他们的创业能力,这是这类课程的目标;第三类是创业融合课程,探索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相融合的途径。其实,我们现在都在探索怎样把创业教育和专业结合起来。应该说,离开专业的创业教育,是没有活力的。
第三,构建创业教育三元复合主体。刚才邹晓东老师讲了政府是一个主体。政府是不是主体?是主体。但是我认为,政府是主体的一个方面,我们是一个复合主体,大家都是主体。因此,在一个复杂多元的系统里面,政府是主体,高校是主体,企业也是主体。在这个复合主体里面,不同主体扮演的角色是不一样的。政府怎样打造环境,积极营造创业型生态系统,为大学生优秀创业计划提供政策、环境与资源支持;高校怎样通过一些设计项目,将创业教育融入高校整体发展战略,切实推行全校性的创业教育项目;企业怎样承担自己的社会责任,来帮助我们培养创业型人才。
第四,构建国际创业教育合作网络。现在的中国,不是改革开放前的中国了;现在我们浙江,也不是30年前的浙江了。我们是一个Global Society,跟全球竞争。浙江肯定不仅跟江苏、广东竞争,还应该跟全球竞争,我们的创业者就应该走向全球。实际上,在今天,还有哪里没有浙江的创业者?Made in China,基本上就是Made in Zhejiang。既然这样,我们怎么定位?对此,我们要有这样一个自觉意识。同时,我们再看全球的创业教育体系。我翻译过一些关于创业教育方面的书,曾参加过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某些政策文件的起草。我记得,当时一个外国专家问我:“90年代的时候,我们就开始试图在中国推进创业教育,为什么在中国推进创业教育是那么难啊?”他问我这个问题,不知道在座的各位谁能回答这个问题。这个问题太难了,涉及多种多样的问题。例如,我们怎样吸取别人的经验?我们如何构建自主性的创业教育体系?怎么加强国际合作?等等。
最后,我想说一句大家或许耳熟能详的话:未来世界经济社会结构大调整、大变革势不可挡。可以说,各个国家都在做这个事情。在整个世界的社会格局、经济格局、政治格局、科技格局中,我们要预测,国家最终扮演一个什么样的角色,有着什么样的地位。我的意思是说,这个创业体系已经不是一个人了,而是一个社会、一个国家。一个国家就相当于一个创业主体,几百个国家就是一个个创业的竞争者。在这个时候,中国应该扮演什么角色?如果中国想在未来起更大作用,又取决于什么呢?我认为,谁拥有高素质创业人力资源,谁就占据着创业时代的主动权。在这个过程中,诸位都有责任从不同的角度承担起培养社会创业人才的新使命。我相信我们是有希望、有未来的。同时,创业型大学必须勇于承担培养创业型人才的历史新使命!
谢谢!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