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业型大学的本土化探索与实践
宣 勇
(浙江农林大学党委书记、教授)
各位同行、各位来宾、老师们:
下午好!
这个时间点,是我一天当中最困乏、智商最低的时候,若是语无伦次,请大家原谅。大家知道,创业型大学是一个舶来品,属于从国外引进的概念,要实现本土化,可谓任重而道远。在本土化的过程中,无论是理论研究还是实践探索,都让我们感到非常孤单,因为在中国高等教育领域中,创业型大学并非主流。正因为如此,所以我们请来国内的志同道合者,大家一起抱团取暖。尽管进入秋凉了,这么多志同道合者,这么多专家,这么多同行来到农林大学,大家共同来探讨,特别是上午谈了关于创业型大学的诸多见解,让我们感到很温暖,也平添了信心。
我想从两个角度汇报。这两个角度,实际上是两个角色:一个是作为学者的角色,很多理解是基于一个学者的思考;另一个,作为创业型大学的实践探索者,可能又是基于一个大学党委书记的角色。因此,在报告的过程中,到底以哪种角色,可能需要你们自己区别,在某些时候,我也区分不好。在实践中,我常在检讨自己,时常从一个学者的角度来当党委书记,因此有的时候难免过于理想化。
一、创业型大学的理论探索:五个基本观点
首先,我谈五个观点。对这些观点,我不具体展开。说实在的,给我两个小时容易讲,20分钟却很难讲。
我认为,创业型大学开展的创业本质上属于学术创业,是大学知识劳动链的延长,是现代大学发展进化的第四职能。对于这个观点,我与夏清华教授在上午提的观点稍微有点差异。她说第三使命,我说第四职能。为什么呢?大家知道,大学是知识劳动的组织,大学的三大职能演变,就是从知识的传递到知识的发现整合再到知识的应用的过程。这个过程,就是三个阶段,我们叫三大职能。但是,对于知识的应用,我认为有两个问题:其一,这种知识的应用,属于服务性的。所谓服务,就是上午马陆亭教授讲的服务,即“我不是主体,主体是社会、企业、市场,我只是提供知识让别人用而已”。但是,时至今日,知识应用这个职能要有新的拓展。这个拓展,就是“我也是主体,我并非仅仅给你提供知识,让你应用,我自己也可以应用”。那么,我怎么用呢?那就是知识的资本化!因此,我认为知识资本化将是高校的第四个职能。其二,学术创业的概念。上午,夏教授也讲了什么叫学术创业,它与社会服务是不一样的。学术创业,就是以学术研究的成果为基础,通过专利许可延伸联合风险投资来实现知识的资本化。对于这个问题,希拉·斯劳特与拉里·莱斯利都有论述,他们提出了“学术资本主义”的概念。斯劳特和莱斯利在着重考察了20世纪八九十年代美国、英国、加拿大和澳大利亚四国学术劳动性质的变化后,出版了《学术资本主义:政治、政策和创业型大学》一书,开创式地提出了“学术资本主义”术语。学术资本主义是指院校和教授为获取外部资金而进行的市场或类似市场的活动。
在传统创新理论中,企业才是创新活动的主体,大学仅仅提供教育。但是,在知识经济时代,出现了三螺旋理论模型,由埃兹科维茨和特劳德斯多夫在1995年发表的《官产学关系的三螺旋:一个知识经济发展的实验室》一文中提出。三螺旋是一种创新模式,指大学—产业—政府三方在创新过程中密切合作、相互作用,同时每一方都保持自己的独立身份。由于三者相互联系与相互作用,代表这些机构范围的每个螺线都获得更大的能力,进一步相互作用与合作,支持在其他螺线里产生创新,由此形成持续创新流,共同发展。在整个创新活动中,政府、企业、学术界都可以是创新的组织者、主体和参与者。因此,在整个技术创新过程中,大学并不只是一个服务者,它也可以是一个主体。如此这般,大学的发展经历了从知识仓库到知识工厂再到知识中枢的模态演变。所以,我认为,创业型大学在创业中是主体,学术创业是大学的第四个职能。当然,现在我们普遍将文化传承与创新作为大学的第四个职能。对此,我一直不太同意这个看法。我倒觉得从知识发展的逻辑、从高等教育发展的逻辑、从大学职能演变的历史逻辑来看,学术创业成为第四职能是站得住脚的。
基于这样的认识,有几个基本判断:创业型大学是一所大学的整体定位,涵盖大学的理念、战略、制度、组织与文化等方方面面,局部的创业不等同于创业型大学的建设;社会服务是现代大学的基本职能,但社会服务开展得好的大学不等同于就是创业型大学;创业型大学必定实施创业教育,但实施创业教育的大学不等同于就是创业型大学。这是我的第一个观点。
第二个观点,创业型大学是大学的自力更生,通过知识资本化(或者说学术创业),实现大学的自身发展,这是一种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的发展策略。大家知道创业型大学是怎么诞生的吗?20世纪五六十年代,欧美一些大学之所以转变为创业型大学,原因在于政府的资金投入减少了,院校增加了,大学之间竞争激烈了,知识经济来临了,还有一个新自由主义思潮的影响,相信市场的力量。事实上,影响大学的力量主要有三个:政府、市场及学术本身的力量。在这三者之中,创业型大学的出现,意味着创业型大学对政府的依赖将会减少,更加转向对市场的依赖。说得更直接一点,就是政府不再是主要的资金来源。政府给我的钱就这么多,那怎么办呢?大学别无他有,唯有知识,从而只能靠知识来实现市场化、资本化,以换取学校不断发展的资源,进一步壮大自己的实力。基于这样的判断,创业型大学对政府、市场及学术界三者的依赖比重会发生根本性的变化。在这种变化过程中,创业型大学更加注重市场。上午,邬大光教授说,在中国,如果哪一个大学拥有了四百亿美金的基金,那么他们诉求的高校办学自主权、诉求的学术自由等问题,全部迎刃而解。确实如此!高校之所以没有那么多自主权,原因之一在于大学对政府财政的过度依赖。依赖越多就越没有自主权,这是自然而然、情理之中的事情。因此,只有当大学真正实现学术创业了,当你也能够像哈佛、斯坦福那样有那么多资本的时候,办学自主权的诸多问题也就都迎刃而解了。
第三个观点,建设创业型大学,既是大学发展的路径,也是大学发展的目标;既可以是研究型大学的选择,也可以是其他学校发展的策略。即便是教学型大学,包括我们这样的高校及教学研究型、研究型大学等,都可以成为创业型大学。当然,现在国内不少学者专注于一流大学的建设,关注研究型大学怎么能够成为创业型大学,这是一种主流的观点。不过,我认为,任何类型的高校都可以建成创业型大学。无论是从三个亿开始创业,还是用三千块钱启动创业,这些创业神话在资本市场都有。一个小伙子在一毕业就以三百块钱开始创业,这样的情形也有,马云就是这么创业起来的。他现在资本雄厚了,做支付宝,也还在创业,当然,这属于第二次创业。但是,如果说研究型大学类似于马云现在的创业,那么,教学型大学的创业就相当于马云的初期创业。
第四个观点,学术发展与资本化是创业型大学建设的关键,创业型大学的建设必须以学术能力的建设与学术资本的积累为基础。对此,在我的《激活学术心脏地带——创业型大学学术系统的运行与管理》一书中有详细的介绍,在此不再赘述。进行学术创业,就必须积累学术资本。对于学术资本化,我校鲍滨福副校长有一个观点,我非常赞同。“要实现学术资本化,你就必须搞科研,下出金蛋,努力孵化。只有好蛋才能孵化出来,坏蛋是孵化不出东西来的。”
第五个观点,建设创业型大学必须要有承受风险的能力。在我国建设创业型大学,至少有三个风险。其一,在主流的高等教育评价体系中,在政府办学资源的配置中,创业型大学都会处于不利的地位。当前,创业型大学没有成为一种态势,没有成为一种主流,没有成为大家的共识,从而在一些大学排行榜中,创业型大学这些指标是不算进去的。其二,在创业型大学的建设过程中,如何平衡大学内部传统的大学精神、市场化的商业精神及与原有学院派的这些精神,都将面临很多问题。不久前,我与付八军教授合作撰写过一篇文章《创业型大学的文化冲突与融合——基于学术资本转化的维度》,对这些问题已有回答。其三,在学术创业中,推进学术资本化、市场化,与其他产品市场化一样,同样存在着较大的市场风险。
二、创业型大学的实践探索
第二部分,来谈谈浙江农林大学的探索。在2010年7月12日浙江农林大学的第一次党代会报告中,我们明确提出学校的战略目标与定位,即把学校初步建设成为国内知名的生态型创业型大学。同年12月,时任浙江省委书记的赵洪祝提出鼓励创办创业型大学。随后,浙江省教育厅开展了创业型大学体制改革的试点建设,浙江农林大学、绍兴文理学院、杭州师范大学、浙江大学城市学院、宁波万里学院、义乌工商职业技术学院、浙江工贸职业技术学院纷纷响应,其中五所本科院校、两所高职院校成为首批试点。今天,这些院校的领导都来参与。杭州师范大学杜卫校长刚给我打了电话,因为临时有事赶不到。那么,省内的七所试点院校,如何来试点,怎么来探索?针对创业型大学建设,克拉克曾提了五条途径,克拉克的分析更多的是从实践到理论,较少从理论到实践。克拉克研究了英国、荷兰、芬兰、瑞典五所各具特色的大学,归纳出通往创业型大学的五条途径:一个强有力的领导核心、一个拓宽的发展外围、一个多元化的资助基地、一个激活的学术心脏地带、一个整合的创业文化。这五条途径无不涉及大学运行机制方面的实质性变革,可见,在克拉克看来,向创业型大学的转型之路,并非简单的转变观念而已,而是需要实实在在地改变大学的组织特性。这也可为我们建设创新型大学提供启示。这五条途径实际上是我们开始组织转型的一个依据。
我校在建设创业型大学的探索上,主要做了三件事情。
第一是明确定位、愿景与使命。刚才我说了,我们已经把创业型大学明确列为学校的定位和愿景。同时,我们明确了学校的使命,界定在致力于生态文明、生态科技、生态产品领域的人才培养与科学研究,同时要在这个领域开展学术创业。我们是农林院校,要办出特色,必须瞄准生态农林领域。
第二是绘就一幅蓝图。这幅蓝图,就是我校的中长期战略规划。这个战略规划,由一个中长期规划和十一个子规划组成,构成了学校整体发展的一个蓝图。从这个蓝图里最亮的亮点中,我们理出了十个重点战略领域。这种规划的目的,就是选择做什么和不做什么,要有所为和有所不为。因此,我们明确了十大重点战略领域。这也是我们创业的主战场,明确了学校未来转型的主题。对于学校的战略步骤,可分两步:在“十二五”期间,主要是学术资本的积累,亦即做好科学研究,扩充学术资本,也就是说要下好蛋;在“十三五”期间,我们的重点,就是要全面推进学术创业。
第三是体制机制创新。2011年被学校确定为管理改革年。这一年,我校进行了校内管理体制改革,主要目的是激活学术心脏地带。这些学术心脏地带是什么?主要是基层学术组织,尤其是学科。因此,我们建立了学校—学院—学科“二级机构三级管理”的模式,这是一种基于学科的二级管理,主要是为了激活基层学术组织、激活学科,同时给学院更多的管理自主权,并且寻找克拉克所说的“一个强有力的驾驭中心”。于是,我们成立了国内第一个战略管理处,成立了国内第一个创业管理处;为了拓展发展外围,我们成立了社会合作处。应该说,这都符合克拉克所说的五条途径。我们这次会议的举办,主要就是这三个处协同努力的结果。我们还开展学科组织化建设,要求每个学科从学校十大重点领域中去寻找自己的使命,每个学科干什么,不干什么,都要符合我们的重点战略领域。于是,我校将2012年确立为学科建设年。在这一年,所有的学科都要进行诊断,所有的学科都要明确自己的方向与使命。同时,我们正在努力建立健全学术运行机制。当前,我们建设了跨学科的协同创新中心,针对十大重点战略领域,我们计划成立十个研究中心,让这些中心围绕十大战略重点开展跨学科的协同创新,力争在研究上有所突破。目前,我们已成立了七个中心。
三、创业型大学建设的未来展望
以上是学校正在做或者已经做的三件事情。我们希望,通过这样的组织转型,以实现创业型大学的建设目标。在以上工作的基础上,面向未来,或者说面临新的挑战与困境,我们应该做什么呢?对此,我想做一个简单的展望。
(一)创业文化及企业家精神的培育
我非常赞同上午几位专家提到的,“在创业型大学建设的初期阶段,最重要的是校园文化的营造”。在这种文化的营造中,我认为最重要的是企业家精神的培育。大家知道,创业型大学的英文名字Entrepreneurial University,直译就叫“具有企业家精神的大学”。浙江农林大学在目前这个阶段,特别需要培育企业家精神。具体体现为以下四种意识。
一是市场意识,或者说客户意识。浙江农林大学作为一所地方院校,其发展必须主动对接社会需求。这一点是非常重要的。也就是说,我们要以更加开放的心态去了解社会的需求、政府的需求,要主动对接这种需求,包括面向市场需求来培养人才。从科学研究角度而言,我们要更加积极地面向社会需求、解决现实问题。上午马陆亭主任讲得非常好,就是我们做的东西要解决社会现实问题,特别是浙江农林大学要去解决“三农”问题及浙江农业现代化中的一些现实问题,这是我们科研的价值所在。因此,我们科学研究要转型,学术选题要转型。对此,我们的人才培养模式也是一样的,必须面向社会需求。
二是创新意识。创新意识,意味着勇敢、冒险。勇敢地进取、积极地冒险,还要重新地塑造,这话也是克拉克说的。创新意识的对立面是什么?墨守成规、循规蹈矩!这是我们现在需要努力克服的。
三是协同意识。推进协同创新,意味着我们不能够像原来那样“鸡犬之声相闻,老死不相往来”,我们要实现部门与部门、学院与学院、学科与学科之间的协同创新。对于浙江农林大学来说,协同意识非常重要。学校成立十个研究中心的目的,正是想通过机制创新来推进我们的协同创新。
四是效益意识。作为创业型大学,其学术成果作为一种资源转化成资本肯定是要讲回报的,市场机制下的资源配置又具有很强的竞争性,这就意味着,一所大学从国家创新体系其他部门接受任务及相应的资源后,如果不能以最低的投入产出比完成任务,从长远看,资源与任务将会逐渐流向生产效率更高的部门。因此,创业型大学必须适应这样一种竞争性的机制。这就要求在学术生产的内部流程上,着力激发基层学术组织的创新活力,构建更为合理的资源配置手段,使得有限的办学资源能发挥最大的效用。因此,创业型大学必须强调成本,强调投入产出,强调效益效率。
(二)机制体制的完善
其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推进十大研究中心的建设。这项工作已经有了好的开端,有些研究中心已显现出成效。成立中心的目的主要是解决科研选题的问题,要注重选择那些有社会需要、市场驱动、商业价值可以资本化的研究项目。要“接二连三”(“对接第二产业,发展第三产业”——编者按),一定要做好“接二连三”这篇文章。在第一产业,毫无疑问我们要服务于农民。但是,现在很多农副产品进入了企业加工,进入了流通行业,我们如何做好“接二连三”的文章,就是我们推进创业型大学的关键点、突破口。
(三)深化教学改革,提升学生的创业能力
前面许多专家都讲了,建设创业型大学,我们最终还要回归到学生的培养上来,提高学生的创业能力。今年,我校专门成立了完善与深化校内管理体制领导小组,目的就是要进一步深化体制机制创新,以更加灵活的方式和更加积极的态度回应学术创业。经过三年的实践,我们发现了一些问题。对于那些不适应的,我们还要继续改革,不断深化,以强调知识生产的高效性。当前我校科研经费已有1.6个亿,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每年有四十多项,科学研究可谓蓬勃发展。但是,知识生产效率还不高,还要进一步加强,这将是我们改革的一个重点。
(四)创业政策的激励
如果教师不是创业型的,要培养创业型的学生是不可能的。因此,我们要引导教师转型,鼓励教师向创业型转变。同时,要培育创业的专业团队。更重要的是,要建立专业的创业孵化中心。这个所谓的创业孵化中心,就是要有专业的团队。这次我随教育厅考察了以色列和土耳其的高校,发现他们有许多专业的团队,里面有律师,有会计师,有从事金融、市场营销等行业的人士。一个专业的团队,相当于一个风险投资公司。学校应该成立这样的机构,好的成果可以自己孵化。这些,就是我们未来创业政策要鼓励的。以后,知识转移、学术创业、知识资本化等,需要更多的中介组织和专业组织。对于这些组织,我们要好好培育。
这些就是我要讲的主要观点,敬请批评指正,谢谢大家!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