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构双螺旋创业教育新模式
——中国特色创业型大学的万里样本
陈厥祥
(浙江万里学院党委书记、执行校长、教授)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同行:
非常感谢浙江农林大学给我这样一次汇报的机会。我汇报的题目是《建构双螺旋创业教育新模式》。对于这个题目,在实践中,我们一直在思考。前面几位专家和学者、领导都讲到了,这是外来的产物。为此,我觉得如何使之中国化,是我们必须思考的首要问题。事实上,即使到了中国,它也不是一成不变的模式。因此,我用这个标题汇报一下万里在做什么,为什么要这么做,为什么能这么做。这里面可能与我们的体制机制是联系在一起的。前面许多学者、专家、领导共同碰到与思考的问题,在万里似乎不要思考就能够操作,尤其是当时提出创业型大学,我们也是没有办法的办法。1999年改名叫万里学院,2005年本科教学评估获得了优良的成绩,接下来怎么走?教学型还是研究型?研究型是不可能的,教学型是没有意义的,教学研究型是废话。在职业型和创业型里面选,哪个更好?职业型比创业型还要好。[1]但是,职业型在中国的文化传统里面,并不被大家接受与认可。因此,我们就选了创业型。在2008年的学校“双代会”上,我们提出一个建设创业型大学的目标,就是为了内聚人心、外塑形象。我觉得创业型不是附加的,也不是另生的,那就要拧成一股绳,形成三个螺旋,这三个螺旋就是:应用性与创业型的互动,我们万里学院的一个路径;创新性与创业型的协同,创业型大学的万里历程;专业教育与创业教育的耦合,创业型大学的万里样本。
万里学院已经有63年的办学历史了。现在浙江省的省长李强也是我们的校友,78级农机专业的。由于学校经历了宁波农学院、浙农大宁波分校、浙江农机师专时期,到1999年我们承接了一个国家使命,即公办高校去探索第二种办学模式,让我们做试点,为此,好多同行都认为万里学院是民办的。其实,民办是可以办,但办下去很难。应该说,15年探索还是比较成功的。成功在哪里呢?回答了教育的公益性与面向社会需求之间的一种联动。也就是说,在教育的计划经济条件下,教育的公益性坚持的是很少的,因为不讲成本、不讲效益没有办法体现出来,但民办教育有时候也有好多困难,于是我们认为,两个混合性的模式可能更有助于发展。
1999年改名万里学院之后,在2003年,我们做了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情,就是创办了第一个中外合作的独立校园、独立法人、独立文凭的宁波诺丁汉大学。我为什么要在这里介绍这两个事情呢?我觉得改名万里是面向社会办学的国内层面上的一种行动,创办诺丁汉大学是国际视野下怎么面向世界、面向社会开放办学,说到底万里学院就是改革开放的产物和改革开放的成果。由于这些原因,目前我们整个万里大体系发展得还比较健康。我们是教育部创业教育指导委员会首批成员单位,同时也是浙江省的创业大学试点单位,又是全国创业教育人才培养创业实验区,属于全国三十个创业实验区中的一名,还是首家全国创业导师的培训基地。后面还有一大批可以列,这个我就不说了。
我们最大的亮点在哪里呢?我们有实证的创业的人。当然这个跟前面各位专家讲到的一样,我们还是初级阶段的创业型大学。但是,没有初级阶段,我觉得也不可能有高级阶段和高水平。我先谈学生创业,最后再转到宣勇书记说的学术创业、教师创业。第一步,即学生创业上,在目前高校中,我可以当之无愧地说,没有人超过我们。前面有专家分析,5%的创业者是天生的,我这个5%已经完成了。我校没有专科,只有两万学生,都是本科生,每届五千,大概有二百多人选择自主创业。对于创业的类型,这两年我有点担忧。早两年都是以现代企业制度创办的服务公司成立算创业,我讲的公司数字和创业人数都是以这个为主的。但是,现在开网店、做家教能叫创业吗?如果这样,五千人都创业也没有问题。当然,也不能说这个不叫创业。随着新的就业形态的出现,思想可以更解放一点,这个也可以算。但是,又要回答一个怎么持续的问题,这个是开头的话了。
一、应用性与创业型互动:创业型大学的万里路径
我觉得,应用性与创业型互动,是我们的一个路径。就是万里学院办起来以后走什么路,这个问题是很困惑的。但是,从2003年一直到现在,我们毫不动摇地坚持走应用性人才培养与应用性大学的道路。在这里,我为什么用了“应用性”而没有用“应用型”呢?这个主要是从宏观层面回答创业型大学与应用性大学之间的关系。为了体系的完整,我用了一个应用性与创业型的互动。应用性更加注重能力的培养、能力的评价、能力的训练。我们万里学院走的路基本上就是应用性人才培养的定位。这个定位符合区域高校和新建本科院校建设发展的路径。因为要定位成研究型或者其他什么类型,我觉得目前还不现实。应用性可以解决我们那么多本科生的体量问题。在浙江省属高校招生中,我校是最多的,没有一家超过我们。如果说独立学院都不算的话,我校的招生数是最大的。前两年与同行交流时,我说万里学院15年过了三个关:第一是市场关,招生一点问题都没有,今年文科最高分已超出录取分数线100分了,随着独立学院的外迁,这两年分数还会上升,因为学校已经在中心城市了;第二个就是政府关,2005年接受本科教学评估之际,当时评估组组长张大良认为我们应用性的定位很准,对这一点评价很高;第三个是社会关,就是说我们每年的就业率都在95%—96%,其中有5%的学生创业。在这里,我觉得应用性与创业型的互动,从宏观层面解决了创业型大学形态的内在逻辑与可持续性,形成了创业型大学的万里路径和中国特色。这里相关的内容就有很多了,我就不展开讲了。但是,有一点要讲的,就是宁波市委市政府提出来的构建服务型的高等教育体系,也为我们应用性与创业型的互动提供了土壤,提供了支持。一个专业平台给我们的钱是300万—500万元,而且它是开放的,你只要符合服务型高等教育体系专业设置要求,绍兴的也可以到宁波来争取,杭州的也可以到宁波来争取,目的就是提供产业需要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这个,我觉得是得天独厚的,也是将来地方政府一定会做的。否则,你办了那么多高校,不光不能给予支持,还成为一个不稳定的因素,现在媒体就在关注我们高校不就业的人,不就业的人积累到一定程度,肯定是个社会问题。我今天来汇报,要回答的深层次问题就是高等教育大众化以后怎么持续,如何回应,怎么实现自我的可持续发展。前面专家讲到克拉克的经典理论和英国的实践,以及怎么使两者之间嫁接形成中国特色,万里学院就是嫁接了一些要素形成了我们应用性与创业型相结合的特色。
二、应用性与创业型协同:创业型大学的万里历程
我们从2003年提出“应用性”,到了2007年,省委省政府就提出“两创”,即创新、创业。当时,我们思考了一段时间以后,提出了实验的载体,就是“育创新型人才,建创业型大学”,把这个成果形成学院“双代会”的共识并作为我们学校发展的一个目标。应用性与创业型之间的中观层面回答了创业型的可持续发展问题,就是创业型人才从哪里来,创业型人才怎么培养,创业型人才如何能够更多地体现应用的特征。在这里,我觉得学校有体制机制的优势,因为万里好多事情一提就通,不用做太多思想工作。这是很现实的,倒逼机制逼着你一定这样做,如果按照传统的去办,招不到学生马上就没生源了,没有生源的话,老师就要下课,老师下课就意味着大家散伙。所以,在传统理念下,看起来很有道理却也需要花很大工夫去做思想工作的事情,在我们这里很现实。生源好了,专业热门了,就业顺畅了,事情就好办了。针对这些问题,我们通过重心下移、能级转化,设计这样一个协同体系。通过培养创新型人才,推动创新型国家和高等教育强国建设,推动创业型大学建设,最后以实际检验的结果来说明成效。这可能是万里得天独厚的。
事实上,我们的应用性有些不是在实用层面上的,而是定位在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上,但有别于职业教育。这里有好多做法。例如,2001年,学校率先斥资设立“大学生创新创业基金”,第一年十万元起步,每年投入,经营逐年增加,2007年已增至每年投入一百万元,累计出资近一千万元。2002年,学校再次斥资百万元,通过收购方式注册成立了宁波市科技园区博远创业有限公司;通过争取省财政专项资金支持,投资建立了大学生创新创业乍山基地。2003年,学校成立学生创新创业中心,并全面引入了SYB创业教育课程体系。2006年,学校成立创业教育学院,聘请168位各行各业的专业人士担任创业导师。2008年,学校联合宁波团市委创建宁波青年创业学院,学校四年一届的“双代会”提出建设创业型大学的工作目标,学校成为大学生KAB创业教育俱乐部第一批成员单位,并相继成为全国KAB创业教育基地和全国KAB十佳俱乐部;学校成为全国30个创业教育类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2009年,学校向省政协大会提交了《关于推进创业型大学建设提升大学生创业能力》的提案。当初提这个提案时,省教育厅的答复是不可能。但是,我们还是要自己做。到了2011年,我校就顺理成章地成为浙江省关于“创业型大学建设”的教育体制改革试点项目。可以列举的做法,还有许多。总之,现在我们所有的要素都齐全了。就是创业教育体系的形成,我们也是开放的,面向社会,面向全体学生。
这样一个应用性与创业型的互动,形成了创业孵化。第一,孵化有资金,有社会的基金和校友捐赠的基金,有一千多万的钱来专门孵化。我的理想是,万里学院成为一个和国外私立大学体系一样的高水平的优秀大学,它一定有很大一笔基金来解决可持续发展问题。基金从哪里来?我认为只有从成功的校友那里来。第二是培训有阵地。第三是教育有师资。我们与社会合作举办教育师资培训,聘请了一百多位企业界的优秀人才担任我们的创业导师。第四是实战有平台,就是刚才说的从课程到平台建设,我们万里这些要素都已经全了。
三、专业教育与创业教育耦合:创业型大学的万里样本
这里不是一个简单的加法,也不是一个额外的附加,它是一种物理性的互动,甚至是一种渗透的螺旋式的提升。其做法归纳起来是两句话:一个是四年一贯制,一个是全员全程全方位的覆盖。这个覆盖是应用性与服务型、创新与创业在人才培养的具体过程当中得到细化、实化和融化,着眼于全体学生,指向全体学生的未来职业发展的意识培养和能力发展,以提高全体学生的创新创业欲望和能力为核心的广义的创业教育。四年一贯制的课程体系已经融入专业教育的课程设置。我们有10个素质拓展的学分来评价所培育学生的创业能力。从实践效果来看,这个体系也是非常好的。例如,大学生“挑战杯”竞赛,我校学生从金奖、银奖、铜奖到一等奖、二等奖、三等奖是全满贯。为什么有那么多奖呢?我们通过将学科竞赛纳入到人才培养体系中来,直接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和创业的基本功,这个也跟后面要讲的为什么有那么多公司创办有关,实际上好多公司都跟学科竞赛、前期的培育孵化关联度非常高。这个,我就不细说了。
前面两个螺旋也跟这个螺旋一样,就是通过耦合,通过螺旋式的上升来实现创业型大学建设的一种目标和愿望。专业教育的螺旋更加明显,它是一个链接,这个链接之间扭动产生的拉动力量是非常大的。同侧相向,有机融合,相互促进,实现螺旋式的提升。有关的问题我就不讲了,在此简要讲讲几个理念。
一个核心:创新创业能力培养核心。两类元素:专业教学体系中的教学元素与创业指导体系中的创业培训元素之间的有机融合、相互促进和螺旋提升。三个特征:体系的整体性、课程的开放性、活动的实战性。四个阶段:在学生四年的本科学习期间,将专业教学与创业培训有机结合,并分为四个阶段有针对性地开展创业教育。在实践基础上,我们的理论研究也取得了一些成果,包括出版了《创业教育之万里样本》。所有的工作,都体现在七个结合[2]上,这七个结合比较好地反映了16年来万里学院对创业型大学与创业教育的一种探索。我们对创业型大学的理解实际上是从大学建设的角度出发的,并不是从人才培养的角度来理解的。
如何推动模式实施呢?主要有这么几点:第一,建立规章制度,明确工作目标。长效机制取决于理论自信、道路自信与制度自信。我们的制度体系已经很完整了,从顶层设计到综合的保障和具体的操作都有一系列的制度。第二,完善培养模式,提出全新理念。例如,我们做得比较好的有四十多个跟行业办的各种各样的班,诸如“人保班”“维科班”“建行班”等,相当于订单式的,而且这个订单式没有负担,却把产业与教育之间的有机联动在四年级的时候就完成了。“2.5+0.5+1”“3+1”“2+1+1”等,这样的培养模式非常好,有助于创业和就业。第三,培育创业人才,崭露创业新秀。我校涌现出大批创业新秀。有人说,最难的是把别人口袋里的钱合法地拿到自己口袋里面,还有一个是把自己的思想装到人家脑子里边去。对于后面一个事情,我们现在还来不及做,但是对于前面一个事情,我觉得我们应该做,也能够做。好多公司办得非常好,我用一个经济学的概念来说,这几年学生创业带动的7000多个人次的就业岗位相当于万里学院投入了16.6亿元的固定资产的投资拉动。根据的理论基础就是一个亿的固定资产投入能够产生多少个新增就业岗位。我们万里学院相当于“变相”地通过学生的创业拉动社会投资。我觉得这个非常有意义。为什么呢?因为很少有人这样去算账。但是,我觉得这是有意义的。例如,杭州湾大桥投入100亿可以带动多少个就业岗位?这么多新增的就业岗位比造两座桥投入资金的拉动还要大,这正是高等教育怎么持续发展的意义之所在。我校计算机学院的一个毕业生,入选由教育部、团中央组织的大学毕业生建功立业先进事迹报告团,到了北大做报告。我老跟他们开玩笑说:“你们没有能力上北大,但是你们有机会到北大的讲堂上去讲你们的创业故事;你们自己不能读博士,但是可以招一批博士一起来创业。”这个可能真是万里学生人才的类型。我觉得,他们不是真正能够静下心来读书的人,但是他们的智商是很高的。那么,他们的情商呢?在进万里之前,也许他们的情商有问题,就是自我掌控的能力很差。万里的准军事化管理和万里独特的文化,就是改变他们不良的习惯,增强自控的能力,确定发展的目标。这个,我觉得万里学院做得很成功。第四,涵育创业文化,赢得社会认可。学校已经初步将“浙商精神”“甬商文化”有机融入,并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校本创业文化”,学生中已普遍形成“创业光荣”的共识;营造了浓厚的以弘扬“万里精神”为核心、以培养“企业家精神”为特质、以涵育创新创业精神为目标的创业文化。我们还有《创业歌》,有创业的刊物,有企业家的俱乐部,有创业者的联盟等。这个歌,还是董事长给填词的,上海音乐学院一位教授给我们谱曲,唱起来蛮有激情的。
我讲了那么多,最后想说两点。一个是《中国青年报》对我们创业教育与创业型大学的评价:“将当前现有的高校创业创新教育经验与学校办学模式和育人理念的一次完美集合,把创业教育纳入高等教育的范畴,打造成青年创业者的‘黄埔军校’。”这是他们的评价,但我想传递的核心是这样一个理念:在高等教育大众化以后,有人说大学生过剩了,要回答这个问题,我觉得只有创业,学生去创业,自主地创业,才能解决过剩问题。我们的高等教育,一定要走向普及化。我们如何从大众化翻越到普及化?这个路径在哪里?前面几位领导也讲过了,像美国本科生创业的有20%左右,我们万里学院5%已经很艰难了。但是,我觉得和欧美相比,我们的空间还很大,也看到了实现高等教育强国和创新型国家两个目标的必由之路。这两个目标,肯定要由高校来完成。但是,如果高校不改变办学模式,不改变人才培养模式,不改变课堂教学模式,不可能完成这样的任务。由此,我也看到了高等教育转型提升的光明前景。
我坚信,创业型大学的创建之路一定会越走越宽,创业型大学建设的高潮一定会很快到来。谢谢!
【注释】
[1]在陈厥祥老师的课件中,提出了“五分天下”的中国大学类型:教学型、研究型、教学研究型、创业型、职业型。——编者根据课件内容归纳。
[2]这七个结合是:理论创新与实践创新的结合、理论创新与知识转化的结合、内部发展与服务地方的结合、精神知识创新培育与知识传授的结合、课程建设与文化涵育的结合、职能转化与部门联合的结合、自上而下推动与自下而上联运的结合。——编者根据课件内容归纳。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