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当前毕业生定位
一、毕业生在就业大军中的定位
当前,就业形势非常严峻,作为毕业生,面对如此严峻的就业形势,每个人必须对自己有一个准确的定位。定位是自我定位和社会定位的统一,只有在了解自己和职业的基础上才能够给自己做准确定位。每个人群都需要定位,其目的是保证自己持续地发展。但是各个群体定位的重点不同,但定位重点都在于澄清自己有什么。过高或者过低估价自己都是不对的。所以,既需要认真地分析自己,又需要多了解社会需求,以求定位准确。在大多数情况下,正确的思路是,做你应该做的事,而不是做你喜欢做的事。
那么,什么叫职业定位呢?职业定位有两层含义:一、确定自己你是谁,你适合做什么工作;二、告诉别人你是谁,你擅长做什么工作。很多人事业上发展不顺利不是因为能力不够,而是选择了并不适合自己的工作,也就是定位不准确。很多人并没有认真地思考一下“我是谁”“我适合做什么”,他们把时间用于追逐不是自己真正适合的工作上,但是随着竞争的加剧就会感觉后劲不足。
那么面对今天如此激烈的竞争,我们大学毕业生要如何给自己一个准确的定位呢?
首先,要了解自己:主要是核心价值观念、动力系统、个性特点、天赋能力、缺陷等。采用的方法有:自我探索;请他人做评价;借助心理测验——充分地了解自己。
其次,要了解职业:包括职业的工作内容、知识要求、技能要求、经验要求、性格要求、工作环境、工作角色等。采用的方法:询问业内的专家达10名以上,参照业内成功人士。
第三,要了解自己和职业要求的差距,需要仔细地比较各个方面要求的差距。你可能会有多种职业目标,但是每个目标带给你的好处和弊端不同,你需要根据自己的特点仔细地权衡选择不同目标的利弊得失,还要根据自己的现实条件确定达到目标的方案。
第四,要确定如何把自己的定位展示给面试官和上司。确定了自己的职业取向和发展方向之后,你需要采用适合的方式传达给面试官或者上司,以此获得入门和发展的机会。
定位易走入的误区:
误区一,定位会使自己变得僵化。以为一旦定位就一成不变,不可更改,其实定位不是静态的,而是动态的事情,当自我发生重大变化或者外部环境发生重大变化的时候,都需要重新定位。
误区二,定位后很多想要的会得不到。大家总觉得我们要的很多,要做技术还要做管理,要有挑战还要休闲,所以总担心定位会让自己受到限制。其实定位并不是确定一个固定的位置,而是确定和目标的距离,你可以确定多种目标,只是你要知道自己距离各种目标的远近程度,要知道达到目标需要怎样的努力。
误区三,定位让自己失去机会。这个误区尤其体现在我们这些毕业生身上,如学生经常到处投放简历,甚至发给谁了都不知道,学生会取得很多的证书,认为这样得到的机会更多;其实,这样的漫天撒网更可能耗费你的时间和精力,而没有获得实质性的机会。
误区四,定位应该让旁观者来做,自己定位不准确。这也是不可取的想法。其实,真正知道自己想要什么、喜欢什么、习惯做什么的是自己,领导、同事、朋友、家长都只能提供参考意见,并不能真实地了解你的“心”,所以在定位这个问题上,首先要自己了解自己,其次可以借助别人的帮助。
同时定位时要充分认识高职高专自身的就业优势:
专业设置方面——职业性。高职高专教育本身就是一种职业性的定向教育,是从职业岗位出发而不是从学科出发,是给予学生从事某种职业能力的教育,职业能力和职业培养是高职高专人才培养目标的核心,是培养生产第一线的高级实用型人才,具有鲜明的职业性特点。以社会的职业需要和学生的职业适应性为培养取向,职业性反映了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本质特性,而职业能力的强弱更是标示了高职高专培养模式的职业性特征。这是高职高专学生区别于其他高等院校学生的突出特点。
培养目标方面——应用性。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目标高度重视学生的知识和能力的实用性,它以培养能胜任生产、管理、服务行业基层岗位工作需要的高级应用型专门人才为具体目标,要求学生具有较强实用技术、职业技能和实际经验,强调以应用性职业能力的需要和提高为依据,强调岗位操作技能的熟练程度和方法技巧的运用程度。重在求实求用,动手能力强,工作见成效,特别是能够使用先进设备、先进技术有效地解决实际问题。应用性应成为高职高专学生的一个突出特点,同时也是一个优势。
素质结构方面——复合性。这种复合型的体现就是高职高专学生不仅要拿到毕业证,而且要取得相应的职业资格证和技术等级证。当然这些比较优势在高职高专毕业生就业过程中还没有完全地体现出来,这主要是由于我国高职高专教育起步较晚,高职高专教育理论尚未完善,高职高专教育理论滞后于高职高专实践发展等原因。这样,要真正解决高职高专毕业生就业问题,就很有必要对高职高专毕业生就业做更深层次的探讨。
今天我们逐渐发现,职业中的诱惑越来越多,竞争越来越激烈,加上全球经济不景气,如果你不能给自己准确定位,那么你可能出现的现象是:有了机遇却看不到,找到的工作又不是自己适合的;或者找错了大方向,改变起来很难;或者得到的又轻易失去,走了好多弯路;再或者精力分散,失去自己的优势地位。因此,我们每一位毕业生都要对自己有一个全面、客观、清醒的认识,为自己将来走上工作岗位做好充分的准备。
二、毕业生应对“就业难”的策略
大学生应对就业难应采取的措施是多方面的,主要应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增加对当前就业政策的了解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和发展,大学生就业制度经历了计划经济体制下和市场经济体制下的大学生就业制度。当前大学生就业是国家在就业方针政策指导下对毕业生实行宏观调控,在就业方式上实行完全自主择业,培养、发展和健全人才劳动市场,以实现人力资源的合理配置。
大学生应在学习之余,主动学习当前的就业政策及就业过程,调查了解当前的就业形势有哪些变化,根据变化及时调整自身发展方向,从个人素质条件进行重点培养,以符合用人单位的标准;同时根据个人需要和社会需求,扬其长、避其短,做出合理的选择和决策,顺利就业,或根据自身能力及兴趣、爱好选择适当的时机进行自主创业。
(二)转变就业观念,调整就业心态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针对大学毕业这一特定转折时期的具体困难,大学生应该由学生角色转到职业角色,这是人生中非常关键的一步。
1.转变就业观念
大学生阶段是一个人人生价值观基本定型的时期,也是择业观开始形成的时期。择业观是大学生对未来人生道路选择的风向标,树立得合理与否,将直接决定大学生在择业就业过程中的心理状态。
大学生择业应遵循现实性原则,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外部职业环境的现实性;二是个人能力素质的现实性。择业首先从社会需求角度考虑,将社会需求作为个人择业的首要依据;部分大学生不愿去需要大量人才的偏远地区或经济发展较慢地区,宁愿留在大中型城市做最为基础的工作,甚至影响了个人的发展前途,这是忽略了社会需求。
大学生初入社会,一方面不应过分强调个人的职业理想和利益,要把自己的职业理想提高到较高的境界;另一方面在择业时应充分考虑个人的工作潜能和个性特点,扬其长、避其短,充分发挥个人的独特作用。
2.调整就业心态,适应社会角色的转变
“社会角色”是指人们对具有社会地位、身份相一致的一整套权利、义务的规范与行为模式,它是人们对具体特定身份的人的行为的期望,它构成社会群体或社会组织的基础。大学生进入工作岗位应尽快适应新角色,正确认清自己的定位,摆正自己的位置,积极主动地保持与外界的协调,度过心理不适期。
面对“就业难”现状,大学生应该更多地从自身出发,积极寻找应对措施。首先是调整心态,在校学习期间增强兴趣的广度,善于控制和调整消极情绪情感,培养意识的自觉性、果断性、自制力和坚韧性,正直坦率,谦虚谨慎,将择业观与人生目标联系。
(三)注重自身素质的培养,提高就业竞争能力
1.培养良好的职业素质
良好的职业素质是大学生成功就业的基础,更是通向理想彼岸的通行证。主要表现在职业兴趣、职业能力、职业个性及职业情绪方面。大学生应将人生理想与职业理想结合起来,在大学期间不断加强适应能力,培养良好的习惯和懂法守法、公平正义的品格,具有团结协作、互助友爱的职业道德。职业道德是职业活动的基础,远比精通业务重要,大学生要以职业道德修养为基础,进行初步的自我完善。
在激烈的人才竞争中,大学生通过自我教育、自我培养、自我锻炼、自我改造,逐步建立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职业素质。
2.提倡“终身学习”,尽力弥补自身不足
大学生应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在大学毕业后若不经过继续学习就很难成为一个高水平的人才。当前面临知识急剧增加和迅速老化的双重压力,只有不断地接受大学后的继续教育和学习,储备更多的能量,补充新理论、新知识、新方法、新信息,才能适应飞速发展的科学技术。
大学生踏上工作岗位,不是学习的结束,而是新学习的开始。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劳动力流动速度的加快,越来越多的劳动者需要接受持续的教育和培训,以提高自身适应职业变化的能力。大学生应做到以下几点:
(1)不断学习新的专业知识
大学生不应满足现有的知识,一个人掌握的知识、技术越多,对社会的适应能力就越强,克服困难的方法就越多。应及时了解本专业或相关领域发展的最新成果,并能尝试着在实践中借鉴、应用,这才能跟得上时代的步伐,开创职业的新天地,为自己的职业发展铺平道路。
(2)提高职业操作技能
职业操作技能是从事各类职业的基本要求,且有了知识和技能,总可以利用自己的力量去创造成功。任何一项工作都是由一定的职业操作技能联结而成,基本的操作技能熟练,说明有从事某项工作的基本能力,这是大学生参加各类工作的基础。
(3)掌握职业生活技巧
职业生活技巧是一种复杂的社会现象,包括怎样设计个人的职业生涯、怎样解除职业生活中的种种困扰、怎样更好地与人相处等等。首先是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诚实守信、尊重他人、谦和大度、不卑不亢。其次是养成科学的工作方式,有计划地安排工作,用心完成每一项工作,并要不断提高工作效率,进行合理的时间管理。最后是掌握有效的沟通技巧,善于倾听,掌握沟通方式。
(四)以低姿态进入就业市场
大学生在工作经验和实际操作能力上有不足,因此在择业时应充分考虑到种种不足,正视困难与挫折的磨练,调整就业期望使之符合社会实际需求状况。
大学生的初次就业,首先应从社会需求出发,设计自己的择业目标。大学毕业生要充分认识到社会的需要是个人才能得以充分发挥的条件和基础,科学地分析就业形势与自我特征,冷静妥善地处理择业过程中个人与社会、个人与集体、个人与他人的关系。
摆正自己的位置,是大学生积极主动就业的基本要求。大学生的实践经验较少,需要在工作岗位上先学习后工作。大学生对自身的起点要求不应过高,应该在基础的工作岗位上摸索发掘自身潜能。
有能力的大学生可以投身于当前大学生自主创业的热潮,在个人兴趣和能力的基础上走出自己的一片天地。
新闻链接:
大学生就业:“熊市”也可“飘红”
梁驰是北京大学外交系06级本科生。她对自己的评价是:“社会工作能力很强,本科平均成绩处于‘中上水平’,绝不是老师眼中的‘优异生’,也不是能静下心做研究的人,在校期间只参加了一个社团。”
然而翻阅了她的简历后却让人不由得心生钦佩:大二开始在一家知名咨询公司实习;大三得到了第二次实习机会,并且由于工作能力突出已经可以选择毕业后留在该公司任职;大四,在周围遍布硕士甚至博士求职者的情况下,她作为一名本科生得到了3家企业的认可,可以安心地“择优就业”。
据2009年年底公布的数据显示,2010年我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将达630余万人,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依然难逃“熊市”。但是就在绝大多数求职者“前景黯淡”之时,一些学生却在求职中“一路飘红”,许多名企不惜放下身段争取他们。这些手持多封“邀请信”的学子究竟何来竞争力?他们的求职和学习生涯又有何与众不同?
赵磊是北京大学信息科学技术学院07级硕士生。面对陌生人时,他显得有些腼腆,话不多,大学期间他甚至没有担任过任何职务。然而就是这样一个安静的学生,手中却持有中国电信、威盛、思科等七八家电信行业巨头的“邀请信”。与人们印象中侃侃而谈的“人才”相比,赵磊显得有些“另类”。
在与赵磊的交谈中,不难发现“技术”两个字贯穿了他7年的大学生涯和整个求职过程:本科、硕士期间专业课平均成绩90分以上;曾经在英特尔、中国人寿的技术岗位实习过;找工作关注的都是各个企业的技术职位。
据赵磊介绍,“曾经有一家做芯片的公司看到我的实习经历非常感兴趣。在第一轮面试之后就通知我直接去见区域经理,后面几轮面试都免掉了。”在他看来,由于自己很不善言谈,因此更适合走技术路线。
据北京大学人力资源开发与研究中心主任萧鸣政介绍,目前我国无论是电子技术行业、加工制造业,还是零售行业都将面临以技术创新为基础的产业升级,这样的需求为技术型人才提供了广阔的舞台。但他同时也强调,这类岗位所从事的工作主要为技术支持、研发设计类。不仅对人才的“硬实力”和个人专业与企业研发的“契合度”要求很高,也需要求职者耐得住枯燥艰辛的科研工作,绝非人人适合。
与赵磊截然不同,梁驰会在第一时间传递出自身的活力与感染力。对于自己的本科生活,梁驰表示从入校的第一天起就打算尽早工作,从没想过考研。“大学期间我只参加了模拟联合国,从社团最基本的工作做起。很多人认为把所有精力集中在一个社团上得不偿失。但我很了解自己,分散精力只会让我什么都做不好。”梁驰说。
同样即将走出校园的张若洁却远没有这么幸运。大学期间她“做过推销,发过传单,考过教师证,报过公务员,参加过七八个社团”,却在求职中屡屡碰壁。
时至今日,离开校园的日子已经进入了倒计时,面对着设计精美、实习内容庞杂的简历,连她自己也尴尬地承认:“简历上罗列的内容已经很难让人记得应聘者是学电信专业的。”
据了解,针对不少用人单位开出的“要求有工作经验”的招聘条件,越来越多的在校生开始将注意力转向“实习战场”积累经验。但是知名企业每年只能提供有限的实习岗位,竞争异常激烈,不少人只好转向促销员、发单员之类散发“小广告”的兼职工作。
对此,萧鸣政主任表示,“想获得锻炼的心态值得肯定,但我不赞同无选择地接受实习。这样盲目实习很可能胡子眉毛一把抓,什么也抓不住。”
萧鸣政还提示,以互联网技术为基础的新型招聘模式正在逐步形成。“很多公司发布招聘信息的方式更加依赖互联网。求职者通过企业官网‘点对点’投递简历效率更高。作为求职者,尤其是针对外企或名企的求职者,还是应及时适应新的趋势,避免在求职信息获取中处于被动、滞后的地位。”萧鸣政说。
摘自:中国青年报 欧阳骆沙
参考文献
1.侯志瑾、伍新春译:《职业生涯发展与规划》.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2.张国华、线联平:《大学生就业指导理论与实践》.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4
3.理查德·尼尔森·鲍利斯:《你的降落伞是什么颜色》.中信出版社,2002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