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方向:麻省理工的三句箴言
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在企业战略上,曾经提出了三句非常简单,却非常经典的箴言。第一句是“你改变不了环境,但你能适应环境”。这句话虽然简单却给出了处于行业的后来者,甚至还是弱势企业的创新路径,那就是先看清楚现有的市场环境,融入这个大环境中,然后再找基于现有环境的创新路径。这也就是笔者所说的看企业之近。那么,如何适应环境呢?首先就是看清自己,企业本身具有哪些优势,哪些劣势,哪些资源可以利用,可以整合哪些资源,等等。实际上,这就是在找企业的自身资源优势。不管什么企业、参与什么竞争,资源优势都是必不可少的前提条件。其次,找到这些资源后,就需要整合成企业的竞争力,以适应市场环境。
第二句是“你调整不了别人,但你能调整自己”。表面看是说,如果外部环境无法改变,人们就需要改变自己。其深层意思是,在动态的市场竞争环境中,企业不可能具备可以抵抗一切市场竞争的所有资源优势。通常的情况是,优势与劣势并存。因此,企业面对市场竞争,在发挥优势的同时,还要弥补短缺资源,优化资源结构,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这就是改变自己。在市场上,既要不断延伸长板,实现市场领跑;又要根据市场现状弥补致命短板,改变劣势形成优势。那么,改变的标准是什么呢?那就是看竞争对手。企业要跟竞争对手的优势相比,找到自己的劣势,并由此完成自我改变。
第三句话是“你把握不了过去,但你能把握未来”。也就是说,创新战略必须面向未来,知晓未来是为了指导当前。那么,如何看未来?首先就要看消费者,关注消费者消费动向,消费动向决定了企业未来研发走向,这是小趋势。其次就要看世界发展大势以及政策动态。比如,我们常说的国外的今天代表中国的明天,而随着“平世界”的到来,很多趋势已经接近同步,因此是非常具有参照性的。此外,国家政策也必然引导一个产业的未来。比如现在国家对低碳、新能源的政策关注,也必然会给相关产业带来井喷式的发展机会。因此,作为长存企业,必须关注未来,努力做到引领未来,这样才能成为领跑者,并持续领航。而作为市场后来者,特别是缺乏竞争力的企业,只要把握住了未来动向,就有可能在不远的将来脱离跟随、挨打的局面,成为市场领跑者。
实际上,企业自身的资源优势是竞争优势的基础,但资源优势并不等于竞争优势。从资源优势到竞争优势需要一个转换过程。那么,如何将资源优势有效转换成竞争优势呢?如果用简短的语言概括,那就是看自己、看对手、看消费者。通过看自己找到自己的资源优势,通过看对手找到对手的短板,通过看消费者找到自己的研发方向。三者结合,进行整合后,就能找到适合自己的,也适合环境的竞争优势。
我们以比亚迪为例,就像王传福所言,在日本只能走专业化分工道路,因为在日本高成本环境下,只有通过分工才能降低成本;而在中国就不同了,人工成本相对很低,这样就可以做到低成本的垂直整合战略,即大产业链模式。通过庞大的人海战术,王传福把成本、技术都做成了独特的核心竞争力,其源头依然是“三看”:其一,比亚迪通过电池产业的发展,找到了低成本的生产模式;其二,对手采取的都是“外包”模式,外包的短板恰恰可以成为比亚迪的长板;其三,消费者需求高性价比的产品,而王传福的营销模式,恰恰就是为了降低成本。因此,比亚迪的模式能够成功。王传福除了做到“企业之近”的竞争优势外,还做到了“市场之远”,即看政策和趋势。借助政策东风,可以让企业走得更快。比如王传福的电动大巴、电动出租车,都是借助政策完成了快速推动。而借助趋势,可以很好地创造未来市场。比如,王传福在做传统汽车的时候,更多是看中了电动车的发展趋势。正因为看到这个趋势,在全球低碳风潮中,王传福立于潮头。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