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章启示 破译成功多元化的四个密码
王传福曾经表示:“别人做多元化,90%以失败而告终,为什么比亚迪干一个成一个?因为我们过度地重视技术,反而觉得技术是很容易的事。”实际上,比亚迪的技术范畴已经突破了狭义的产品技术,包括了制造、工艺、产品、战略等诸多方面。在这些广义的产品技术模式下,比亚迪找到了多元化发展的核心力。实际上,隐藏其中的就是四个密码。
一是既有经验必须有传承。
从比亚迪的成功扩张模式案例中可以看到:企业在扩张前一定要做到新旧业务的传承,这样就可以降低风险,增加多元化的成功率。如果没有传承就等于从零开始,风险是巨大的、难以管控的。王传福以技术完成产品创新、生产模式创新,硬是把一个看似简单的成本模式做到了极致,通过“人工+夹具”的半自动化模式、人海模式、非专利集成等策略,实现了产品的最低成本制造模式。而这种模式从IT延续到汽车,并得到了很好的传承和完善。此外,企业必须抓住客户核心需求,而这个需求一定要针对对手所不具备的地方,或者是软肋。比如王传福在制造汽车时候,就是通过在IT领域构建的制造、技术、创新等经验延续,把高性价比定位做到了极致。而这个定位从做电池开始就是如此,也就很容易进行经验复制,而这种定位当时也恰好是市场缝隙。因此,王传福进入汽车领域依然获得了市场成功。
二是企业领导者决定未来。
娃哈哈是多元化的企业,其能够实现多元化的成功更多的是依赖宗庆后的战略能力。而在宗庆后这种关注市场的文化策略下,娃哈哈也形成了从上至下的的市场实践文化。实际上,在中国企业里面,最缺乏的就是这种从上至下的专业文化,特别是像比亚迪这样真正地把“技术为王,创新为本”贯彻到底的企业文化。事实上,这种文化必然来自企业领导者的文化。据了解,王传福不仅是技术狂热者,更是学习疯狂者。作为企业掌门人,王传福坐飞机在起飞后就埋头看书,不管走到哪里都会带着汽车方面的书籍。他最喜欢泡在实验室里,甚至还会和其他工程师们一起,满手油污地把一辆又一辆的车给拆得七零八碎。在比亚迪,大家都知道王传福对技术的狂热,而这种狂热也带动了比亚迪人对技术的执著追求。2006年年底,比亚迪成立了E6纯电动车项目组,王传福亲自担任项目总负责人,力图整合其两大核心——电池和汽车。在这种老板文化的引领下,比亚迪自然形成了自上而下的技术创新文化——关注技术、研究技术、应用技术。事实上,在企业多元化的发展道路上,最缺乏的就是像王传福这样的领导者,王传福懂技术、擅管理、会创新,甚至能准确地洞察和把握未来,这样的领导者恰是比亚迪能够多元化发展的一个核心要素。
三是善于发掘隐形的利润空间。
衡量一个企业多元化的发展成功与否,不仅要看企业能否创造更多物质财富,还要看能否为品牌添砖加瓦。很多企业在发展多元化的时候,仅仅看到了显性利润——销售利润,而忽略了隐形利润——品牌美誉度、公众形象等。有相关专家研究后指出,可口可乐每年除了获得巨额利润,同时还获得更多的美誉度,更多的品牌追随者。也就是说,可口可乐既有显性利润,更有隐性利润,好感、品牌、粉丝……而这些元素一旦形成合力,必将推动整个可口可乐的销售和品牌。从目前看,王传福制造新能源的电动车就具有这种承上启下的双面作用,通过新能源的战略品牌提升了传统汽车的品牌力、竞争力,以此也赢得了更多的消费者关注、好感和信赖。这种隐性利润也可以不断延伸到比亚迪的企业业务模块,形成大众化的品牌美誉度。在七八年前,几乎很少有人知道比亚迪,但是从比亚迪制造汽车以来,品牌知名度越来越大,其隐形利润作用也不断彰显出来。因此,我们在做多元化时,必然需要考虑到这种隐性,以此可以放大品牌,直至提升销售。
四是模仿的最终目的必然是创新。
一个企业不可能什么都精通,在多元化初期,往往会采取模仿策略,这并没有关系。但是模仿之后就是创新。企业家必须明白,模仿的目的是创新,是要形成自己独特的创新力和竞争力,而且要快。在这方面,比亚迪就已经炼就到了炉火纯青的境地,比亚迪有着自己的复制策略,不附着表面,而研究其理,并化为己用。比如王传福通过专业团队关注、聚焦非专利技术的应用,而这种应用不仅仅是节省成本,更是为了打造核心竞争优势——借助众多非专利的集成,突破了简单模仿的竞争模式,形成了独特的创新模式。此外,这种创新也不是最终目的,而是一种过渡,最终是为了完成核心技术铁电池的研发,从而布局、引导未来的电动车市场。此时,王传福已经完成了从模仿到创新的跨越,更形成了自己的核心竞争优势。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