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是企业家特有工具
彼得·德鲁克在《创新与企业家精神》一书中指出:“企业家”的基本含义是在社会和经济活动中,“最重要的任务是做与众不同的事,而不是将已经做过的事做得更好”。也就说,企业家的本质就是创新。苹果公司创立者史蒂夫·乔布斯就是具有创新精神的企业家楷模,其市值接近微软、惠普、戴尔三个传统IT巨头的总和。现在,这个十几年前濒临破产的“烂苹果”,已经做到今天的“以一敌三”,“创新”就是其成功的密码。
纵观工业经济发展的历史,凡是真正取得成功、卓有成就的企业家,无不极富创新精神并不懈地开展创新活动,这已被无数的事实所证明。本田公司创始人大久保睿所构建的“本田精神”就特别强调创新,他把“本田精神”归结为三大观点:“人要有创造性,决不模仿别人;要有世界性,不拘泥于狭窄地域;要有被接受性,增强相互的理解。”同样影响着世界企业管理的索尼公司创始人盛田昭夫则强调“永不步人后尘,披荆斩棘开创没人问津的新领域”,“干别人不干的事”。他在《走向世界》一书中把开拓新技术称为“求生存的手段”和“企业生存之路”。类似的企业家比比皆是,萨特·沃尔顿创造了沃尔玛,他的成功在于他倡导新观念,重视试验和革新。他建立具体的组织制度,以推动革新和进步。沃尔顿把接受新理念的精神传给了自己的继承人,使公司在他去世后仍得以长盛不衰。总之,没有企业家的创新精神,企业就无法打破僵化、过时的旧体系,更难以开创企业的新局面;没有企业家的创新精神,既不可能产生企业的核心能力,也不可能产生企业高效率的组织形式、管理方法和先进制度,更不能产生新的市场机会。
纵观中国企业史,没有创新精神,就不会有柳传志、牛根生、王传福等企业家,更不会有这些快速成长的企业。创新是企业家的本质特征,也是企业家的精神灵魂。从一定意义上说,企业家之所以成为企业家,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们的创新精神。那么,什么才是企业家的创新精神呢?一般要体现以下三个方面:一是企业家能够发现一般人无法发现的市场机会;二是企业家能够运用一般人不能整合的战略资源;三是企业家能够找到一般人难以想象的解决方案。王传福率先发现了电池的“市场缝隙”,以此抓住了大家没有发现的市场机会,实现了创业的跳跃。等很多企业发现了这个机会,蜂拥而入的时候,王传福却快速整合了全球资源——技术、人才、市场等,同时创造了大家不敢尝试的制造模式,不仅跳出了电池产业的红海竞争,还完成了传统汽车和新能源汽车的双向布局,实现了蓝海市场的转舵。这就是企业家的创新精神。
王传福的成功恰恰验证了彼得·德鲁克所言:“创新是企业家特有的工具。”而这种“工具”,让企业家带领企业走向一个又一个成功的彼岸。对于这个“工具”,熊彼特曾经提出了三点建议:一是打破习惯、常规和惰性的束缚,拥有实现未来蓝图的意志和决心;二是有足够的自信和意志去克服来自社会的各种压力、阻碍和干扰,排除各种对立面,争取各种支持力量;三是善于把握机会、及时进行利害权衡的精明气质。其实,这是从企业家性格改变角度而言,如果从思维角度而言,还需要企业家做到关键的三点:一是具有超越对手的商业思想,二是具有整合智慧的能力,三是具有敏锐的市场洞察。而从操作角度而言,最关键就是要做到简单、可操作。彼得·德鲁克就特别强调创新的简单易行。他指出,任何一项创新如要行之有效就必须简单明了、目标明确。如果不够简单,就无法操作。实际上,对于很多创新,我们都有这样的感受:“这太简单了,为什么我就想不到呢?”其实,很多创新都是细节感受,并不一定要颠覆性。其次,创新在很多时候就是整合思维,苹果的每一款产品都整合了很多大家熟知的技术,并进行局部创新后,吸引了消费者。比亚迪汽车也是通过非专利技术的整合,完成了创新组合。
实际上,创新也存在很多误区。哈佛商学院教授、创新专家克莱顿·克里斯坦森写了一本关于创新的书,叫做《创新者的困境》。在该书中,他特别指出了创新的原则——做好金字塔形布局。他认为,“满足高端客户的需要”就是一个陷阱。他说,少数有消费能力的高端用户需要更加优质更有特色的产品,鉴于此类产品利润丰厚,公司很可能不计成本进行研发,结果少数高端用户的要求得到了满足,而大多数中低端客户却被拒之门外。而此时,其他公司可能乘虚而入,以较次的技术提供低廉的产品,就会迅速挤压现有公司的空间。我们从苹果iPad案例就会发现史蒂夫·乔布斯的市场智慧:iPad的价格在初期高高在上,随着市场打开,二代出来,其价格迅速下降,不仅推动了市场销售,也打压了市场跟随者。这个有效策略,让很多跟随企业销量迅速下滑。这说明,企业家的创新精神不仅要体现在战略创新、产品创新上,还要有营销智慧。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