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政府公共品供给理论
农村的基础设施是典型的农村公共品,它的完善是私人有效投入的先行条件。与农村经济发展直接相关的农村公共品的供给水平将直接关系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1.农村生产性公共物品和农村非生产性公共物品。
农村公共品供给的制度创新,变公共品供给的政府主导为市场诱导是现阶段我国农村公共品供给中政府行为的理性选择。现阶段农村公共物品的供给匮乏已经成为农民收入增长的重大障碍,农村公共品可分为:农村生产性公共物品和农村非生产性公共物品。农村生产性公共物品主要包括农村水利基础设施、水土流失及土地沙化治理、农村道路和公共性运输工具、部分大中型农用机械设备、病虫害防治、农业技术推广、农业信息平台建设等;农村非生产性公共物品包括基础教育、文化娱乐设施、电网、自来水设施、卫星接收设施、邮电通讯设施、医疗卫生设施、社会福利、行政服务、治安等。
2.政府公共品供给的两个层面。
政府公共品的供给包括两个层面:(1)公共品的资金来源,即生产公共品的资金是来自于税收还是来自于收费。前者为公共提供,后者为市场提供。一般来说,公共品通常是公共提供,即政府免费向消费者提供产品和服务;私人品通常是市场提供,即消费者通过付费的方式取得消费权。(2)公共品的生产方式,即它是公共生产还是私人生产。公共生产是以政府为生产资料所有者的生产,其组织形式是政府所属的行政、事业单位和企业。私人生产是以私人为生产资料所有者的生产,其组织形式是私人企业、个体工商户、家庭等。公共品供给的两个层面分别涉及生产和消费两个方面,生产考虑的是由谁来组织公共品的建造,消费考虑的是由谁来付费。
3.农村公共品供给模式。
(1)政府主导型模式。其主要特征表现为:①政府决策:公共品供给与否的判断标准不是农民需求,而是政府偏好。②政府提供(付费):即不论公共品受益范围具有多少明显的区域特征,其供给的资金来源都是政府税收。③政府生产:即由政府组织建造。
市场体制下农村公共品供给的政府主导型模式在制度安排上具有明显的缺陷:①不适应市场经济分散决策体制。农村公共品供给的政府主导以计划体制下集中决策的人民公社为制度依托。市场体制的实施使公社时期形成的农村公共品政府主导的供给体制失去了制度依存。②不适应农村社会经济发展对公共品需求的变化。市场体制下农户对公共品的需求不仅有了主动性,而且还产生了较大的差异性。这种私人产品消费上的个人偏好差异在农村公共产品消费领域也体现得十分明显,正如私人产品供给的效率取决于个人偏好的满足程度一样,农村公共品供给效率判断标准也是农民对公共品偏好的满足程度。农村公共品供给效率判断标准的变化要求改革以满足政府偏好为特征的政府主导的农村公共品供给模式。③易于导致公共品提供与生产方式的单一化。按是否具备“非排他性”与“非竞争性”,可将公共品分为纯公共品和混合品。具备“非排他性”而不完全具备“非竞争性”的效益外溢的公共资源,由于具备一定的竞争性,其受益范围是有限的;具备“非竞争性”,而不完全具备“非排他性”的俱乐部产品,由于具有排他性特征,它只能由俱乐部成员受益。与纯公共品全体国民受益而必须用政府税收来提供(付费)不同,具备混合品特征的农村公共品的受益范围仅限于一定区域或既定社会成员,因此,它不必完全由政府提供(付费)。公共品的政府提供并不等于必须由政府生产,政府采购便是国际通行的政府提供、私人生产的实现资源配置效率的典范。
综上所述,在政府主导型模式即政府决策、公共提供和公共生产条件下,具有混合品特征的农村地方性公共品难以实现有效率的资源配置。
(2)政府诱导型模式。农村公共品供给的政府诱导型模式具有以下特征:①民主决策:公共品的供给取决于广大农户的需求,并通过公共选择的民主决策程序来最终确定公共品的供给。②政府诱导、混合提供(付费):“受益负担”成为公共品供给的基本准则,政府则为农村公共品的市场供给提供制度保证。③私人生产、政府采购或直接由私人生产和采购。
农村公共品供给的政府诱导型模式较之政府主导型模式,在制度安排上具有明显的优势:①突破了农村公共品的供给“瓶颈”。农村公共品供给主体多元化后,不仅突破了公共品供的资金“瓶颈”,而且满足了农户对公共品个性化的需求。②满足了农村公共品供需主体的民主决策,只有农民得到普遍尊重,公共品效率才能得以实现;换言之,民主社会在农村公共品供给过程中,乡村政府与农民之间是一种典型的委托与代理的关系。公共品供给的决策主体是广大农民而不是政府,政府不过是接受农民委托代理公共品供给事务。③实现了农村公共品生产方式的多元化。政府诱导型模式下,农村公共品供给的生产方式排除了公共生产的垄断,允许多种经济成分参与公共品生产,有助于提高资源配置的效率。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