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农民创业教育需求的现状
农民创业教育需求是农民在生产和生活过程中对教育产生的潜在的和现实的需要。根据西方心理学家马斯洛的需求理论,教育需求基本属于满足个人职业安全和自我尊重需要的一种表达方式,这种需求是多方面、多层次的。农民对创业教育的需求既包括个人职业保障的教育需求,如学习实用技术、进行各种岗位教育等,这是农民创业教育需求的主体;也包括满足个人多方面发展的教育需求,如为了取得学历、获得尊重和满足自己的兴趣爱好等,这部分需求在富裕起来的农民中间正在增长,并开始向更高层次发展,具有引导性作用。农民创业教育作为教育的一种方式,在目的上,主要是使从业人员更好地适应现代社会生产和生活的需要,体现了教育的实效性:其目标不是学历文凭,而是实际工作能力提高的特点;在内容上,主要是吸收和补充有关新理论、新技术、新方法,体现了教育内容新、层次高的特点;在形式上,以理论联系实际、按需施教、讲求实效为原则。
农民教育是农民自身发展的需要。随着乡镇企业的崛起和“民工潮”的兴起以及农业科技给有些农户带来的丰厚的收入,农民已逐渐认识到知识对他们的价值。这时对他们进行教育是符合他们的需求的,直接的社会收益是农民素质的提高,必然导致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从而促进农民收入的增长。间接的社会收益表现为它对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民主和法制建设所起的作用。国家对农民进行系统的教育将会降低维持农村社会稳定的成本。这是因为随着农民教育程度的不断提高,农民的民主意识、法律意识、环保意识就会随之增强。
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的农业发展已经进入新阶段。在新时期,我国农业面临实现发展战略转型的历史使命,即实现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型。这一战略转型的主要内容包括:一是技术基础的转型。既要继承和发挥传统耕作技术的优势,又要用现代科技改造、武装农业产业,提升农业生产的科技含量,优化产品的品质与结构,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和土地产出率。二是产业结构的转型。立足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市场范围扩大和竞争加剧这一客观现实,进一步调整农业产业结构,逐步建立起以市场为导向,能满足新时期城乡居民对农产品多样化、优质化、专用化、生态化的消费需求的新型产业结构。三是实现产业组织的转型。适应农业产业链拉长的发展趋势,在农业的生产、加工、储存、销售、服务等各个环节,转化经营方式,推进产业化经济的发展,进一步促进专业性产业组织的组建与发展,转变政府职能,发挥分工协作优势,以提高产业的组织化程度和市场竞争能力,形成规模效益。四是农业发展观念的转型。面对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耕地与水资源锐减等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改变过去片面强调发展而以生态环境的严重破坏为代价的生产观念,遏制滥垦、滥牧等经营习惯的延续,这是保障农业可持续发展的一个关键环节。因此,通过各种途径树立生态观念,促进生态农业的发展,进一步健全生态保护体系,也成为新时期农业产业转型的重要内容之一。新阶段农业发展战略转型的实施与实现,归根结底要靠科技和教育。而农民是农业生产的主体,因此,发展农民职业教育,提高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无疑成为这一战略实施中的重中之重。
在满足农民创业教育需求的方式和手段上,由于农民创业教育需求主体及其经济社会背景的特殊性,决定了满足农民创业教育需求的方式只能是根据实际情况,多渠道投入资源、多方式优化配置、多规格满足需求,以取得实际效果。因为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性产业,也是我国的弱质产业;农民是我国人数最多的群体,也是一个弱势群体;农村经济是我国区域最广、产业最多的经济,也是最薄弱的经济,我国经济发展的重点、难点都在农村。因此要全面推进小康社会建设,必须着力解决“三农”的弱势地位问题,有效地保护农业、农村经济和农民利益。这就决定了农民创业教育既不同于农村基础教育由法律保障强制实行,也不同于其他成人教育,无利可图,而且国家还要给予一定的资助和扶持。
从年龄层次和教育需求的关系来看,中老年农民的教育需求主要是接受实用技术教育,原因是受制于其较低的文化水平。在青年农民的教育需求中,更多地体现为为今后从事各种职业做准备,为满足自己多方面发展的需要做准备。由于在农村推行了九年制义务教育,现在的青年农民文化水平相对比较高,接纳新生事物比较快,加上教育和学习条件的不断改善,使他们不满足于前辈农民的耕作方式,开始向现代农业技术挑战。还有相当部分青年农民对教育的需求开始转向非农产业,开始为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就业创造条件,接受教育。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