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节 关于怎样激发和利用灵感
本章的以上几节,我们在讲到各种灵感时,已分别谈到了一些有关如何激发和利用灵感的做法。下面,我们再谈几个适用于各种灵感的一般性问题。
1.要有需进行创新思考的课题
思考总是从问题开始的。“饱食终日,无所用心”的人,没有什么问题需要思考,更没有什么有待创新的问题需要思考,这样的人自然也就不会产生灵感。灵感产生于创新课题(即:不是天天或经常重复的老一套的常规性问题)的思考过程中,因此,有需要进行创新思考的课题是灵感产生的首要条件。需要进行创新思考的课题,或者来自思考者主观上的某种好奇心、求知欲,或者来自客观上的某一实践需要。一般来说,创新思考课题都是客观的实践需要和主观的探索精神相结合的产物。创新思考课题是灵感的“种子”。不播下创新思考课题之“种”,就不可能收获创新灵感之“果”。
2.要有必要的有关经验和知识的积累
如果说,有需要创新的课题,是灵感产生的种子,那么,一定的有关经验和知识的积累,则是灵感产生的土壤。灵感什么时候在头脑中出现是偶然的,但它产生的原因却具有必然性。经验和知识的积累是灵感产生的基础。一般地说,思考者所拥有的经验和知识的丰富程度,同他获得灵感的可能性、内容和水平是相对应的,有时甚至是成正比的。一个人的经验和知识越丰富,思考问题时产生灵感的可能性就越大,质量也越高。
同时,思考者头脑中经验与知识的结构类型,同所产生的灵感的类型,也是密切联系的。要有某种类型的经验与知识的结构,才可能激发出相应的某种灵感。比如,只熟悉科学技术,而对文艺毫无兴趣的人,绝不会经常迸发出“艺术灵感”;反过来也一样,只热爱文学艺术,而对科技知识一窍不通的人,也绝不会常常冒出“科技灵感”。所以,要能如愿地激发出所需要的灵感来,除了必须有广博的知识面作基础以外,还得在具有相应的知识结构上好好下一番功夫。
3.要对问题作较长时间的反复思考
“不思而至”,这是灵感出现时往往会具有的一种假象。实际上,没有一定时间的反复思考作前提,灵感绝对不会光临。灵感是辛勤劳动的结晶。俄国著名作曲家柴可夫斯基说的:“灵感是这样一位客人,他不爱拜访懒惰者。”和我国古语所说的:“人工不竭,天巧不传。”“没有一番寒彻骨,哪得梅花扑鼻香。”它们都表达了人们在这方面的共同的深切体会。对这一点,德国物理学家、生物学家黑姆霍兹和美国学者詹姆斯·亚当斯都谈过自己的经验。黑姆霍兹在庆祝他的70寿辰的会上说:“就我的经验来说,首先必须始终把问题在一切方面翻来覆去地考虑过,达到在头脑里掌握这个问题的一切角度和复杂方面,能够不用写出来就能自如地从头想到尾。通常没有长久的预备劳动而要达到这一步是不可能的。”詹姆斯·亚当斯说:“据我的个人经验,好像不到期限,问题就无法得到解决似的。其实,正因为有了这一酝酿过程,好主意才能直接从你的无意识中产生出来。这种酝酿过程很起作用,是靠得住的。我时常全神贯注地思考某一问题(让它进入我的无意识),然后把它彻底抛在脑后,一段时间后当我重新思考时,总能产生一些新的想法。学生们大都认为,在临近交卷时,他们会把一项作业完成得更好。完成一项任务,接受任务越早,就越有充裕的时间在无意识中积累信息。学生们常说,他们通宵达旦苦熬几个昼夜,偏偏到交作业的那天早晨,才突然找到了办法,使问题迎刃而解。”法国数学家、哲学家彭加勒还曾发表过更深入一层的见解:“这些出人不意的灵感,只是经过了一些日子仿佛纯粹是无效的有意识的努力后才产生的。在做出这些努力的时候,你往往以为没有做出任何有益的事情,似乎觉得选择了完全错误的道路。其实正相反,这些努力并不像原来认为的那样是无益的,它们推动了无意识的机器。没有它们,机器不会开动,也不会产生出任何东西来。”德国哲学家黑格尔曾十分风趣地嘲讽过那些以为可以不经艰苦思索就能获得灵感的人:“诗人马特尔坐在地窟里面对着六千瓶香槟酒,可就是产生不出诗的灵感来。……最大的天才尽管朝朝暮暮躺在青草地上让微风吹来,眼望着天空……温柔的灵感也始终不会光顾他。”
不少灵感研究者将灵感的酝酿产生过程划分成为三个阶段,并用我国近代著名学者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提出的“三境界”说来加以比喻:“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语出晏殊的《蝶恋花》)。以此比喻灵感产生的第一阶段——形成创新思考课题。“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语出柳永的《凤栖梧》)。以此比喻灵感产生的第二阶段——对课题的长时间反复思考。“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语出辛弃疾的《青玉案》)。以此比喻灵感产生的第三阶段——灵感突然出现于头脑中。也有人将灵感产生的三阶段简单地比喻为:第一阶段形成课题,有如在一个房间里安装上电灯;第二阶段反复思考,有如为电灯寻找和配置电源;第三阶段灵感出现,有如房间里的电灯忽然通电而大放光明。
灵感是一位高傲而又古怪的客人。说他高傲,是因为,如果你缺乏欢迎的诚意,没做好必须做的准备工作,即使你三请四迎,他也不会赏光。说他古怪,是因为,如果你心诚功到,纵然毫无欢迎的表示,他也会不请而自来。
4.要有解决问题的强烈愿望
对所思考的问题,要求解决它的愿望越迫切,越有激情,促使自身显思维和潜思维积极进行种种努力和试探的推动力就会越大。解决问题的强烈愿望和激情还包括,身处某种艰难、困窘的逆境;受到某种巨大的刺激;有了某种如临深渊的危机意识;等等。在这样的心理状态下,你对你所思考的问题自然会时时萦绕于心,念念不忘。问题的悬而未决,甚至会使你坐立不安,食不甘味,寝不安眠。这样就不仅会在极大的程度上促使你的显思维全力以赴,同时也等于在无形中给你的潜思维连颁“十二道金牌”,敦促其更积极地加紧活动,早日完成其奉献出灵感的任务。
5.要在一定时间的紧张思考之后转入身心放松状态
经过一定时间的紧张思考之后,中断思考过程,去干别的事情,特别是去从事某种轻松愉快的活动,从而使显思维暂时松弛下来,这样有助于潜思维更活跃、更积极地继续思考问题,更好地发挥作用。就好像弦已绷紧了的弓箭,只有又一下子放开它,才能使箭矢有力地射向目标。
要善于激发灵感,必须学会在适当的时候自我放松。美国学者詹姆斯·亚当斯说:“学会放松自己也很重要,当你精神上放松时,你的头脑中就更容易形成一些看似‘荒诞’的思想组合。如果你根本不会放松自己,你的头脑对一些无谓的琐事过于敏感,那就会严重妨碍你进行灵活敏捷的创造性思维。”有人介绍了一种运用形象思维进行的自我放松方法:坐稳或睡好之后,闭上眼睛,排除杂念,自然呼吸,然后在头脑里进行形象思维。或者想象自己是一个钢铁铸件,具有铁头、铁臂、铁身、铁脚,睡在一张巨大的草绿色的海棉床上,全身那十分沉重的钢铁铸件渐渐地陷入草绿色的海棉之中。或者想象自己是一个充气的塑料人,睡在洁净如茵的绿草地上,然后想象两脚脚板心的出气孔被拧开了,全身体内的空气就像打开了气孔的轮胎那样慢慢地往外冒,直到最后体内的空气都跑光,成为一个干瘪瘪的塑料口袋。据说,每次都选用同一种方法,形成条件反射以后,可以做到“一放就松”。
只是简单地让显思维的思考活动停下来,还不等于就准备好了灵感产生的条件,因为这时显思维思考的问题,还不一定就能被潜思维所接受。进行这一移交工作的有效方法是,在中断思考之前,将有关所思考问题的种种信息和已有的各种试探性的解决办法,全都在头脑中回想一遍;同时并提醒自己:一定要尽快找到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案。这样就能更有力地起到一种既给潜思维提供一些必要的加工制作的条件,同时又催促它尽快完成任务的作用。在长时间紧张思考的过程中,抽出一定时间读读文学作品,听听演唱、演奏,看看舞蹈,看看画展,或去风景幽美的公园里走走、坐坐,都有利于激发灵感。正像古人所说的那样:“用笔不灵看燕舞,行文无序赏花开。”即使你对文学艺术或欣赏景色并无兴趣也没关系,只要你能置身于那样的情景之中,感受到那样一种气氛,就会对你产生灵感大有好处。
6.要有及时抓住灵感的精神准备和及时记录下灵感的物质准备
美国学者罗伯特说:“许多富有创造精神的人都曾体验过获得灵感的滋味,同时,他们也往往感到惋惜。由于事先没有准备,而没有及时记下这些灵感,时过景迁,就再也记不起来了。一定要有所准备,不要让到了嘴边的猎物逃之夭夭。”美国学者奥奇曾这样谈过自己的教训:“以前当我的头脑中出现了新的设想,我总是对自己说,等一下有了纸和笔我就把它记下来。而两个小时以后,我有了纸和笔时,我早已把这个设想忘得一干二净了。”企业家也同样有此体会,新日本工业公司董事长横井曾说过:“偶然来的启发、灵感,如不及时记下,过时即忘,损失难以弥补。”我国宋代诗人潘大临有一次诗兴大发,触景生情,刚写下“满城风雨近重阳”的千古名句,突然有人来催租,打断了他的诗兴和思路,后来无论怎样绞尽脑汁,再也写不出恰当的续句来了。
当然,不是头脑中出现的每一个灵感都有价值。但你得先把它们都抓住、记下来,然后再慢慢细加琢磨。如果你让灵感一眨眼就溜走了,头脑中没有留下任何印象,那又怎么能知道它究竟有价值还是没有价值、价值是大还是小呢?
不仅思想上要有及时抓住灵感的警觉与敏感,而且还要随手准备好纸和笔,就像我国唐代诗人李贺每次外出都带着“诗囊”、北宋诗人梅尧臣每次外出都带着“诗袋”那样。在这方面,有资料介绍了以下这样几则名人轶事。
法国物理学家安培有一次走在巴黎大街上,突然来了灵感,可是身上又没有带纸和笔。他灵机一动,把停在街边的一部马车的后板当作黑板,随手捡了一点小土块当作笔,就在马车的后板上演算了起来。
俄国作家契诃夫,有一次在火车上听到几句有趣的话,触发了他的灵感,他拿出身上带的笔来作记录时才发现,笔坏了。而他急中生智,划燃根火柴,让它熄灭以后,把烧得焦黑的火柴头当笔来使用。
有一天,耳朵已经失聪的德国作曲家贝多芬,独自行走在维也纳近郊的一条小路中央,他突然感到必须马上记下他的构思,于是就蹲在地上急急忙忙地写起来。这时来了一支长长的送葬队伍,看见有人挡在路中央自然都很生气,但当大家看清原来是伟大的作曲家贝多芬时,便停住了脚步,一直等到贝多芬把他的乐句写完。
还有一位纽约律师的做法更有趣,他经常随身带着一些写好自己名字与住址的明信片,当他走到某个地方,头脑中突然出现了有价值的新设想时,他便立即写在明信片上,然后投入附近的邮筒将它寄回家。
要是身边有笔而没有纸的话,甚至不妨像低年级的小学生那样,干脆就把它写在你的手掌或手臂上。
7.要习惯于经常自觉运用各种创新思考方法
有待创新的课题不同于常规课题,思考一个常规问题可能只要运用逻辑思考方法就行了,而思考需要突破、创新的课题,不运用非逻辑创新思考方法是不行的。所以,要能激发出灵感,必须习惯于经常自觉地运用种种创新思考方法。这一点,我们将在本书的最后一章作进一步说明,这里就不多谈了。
从以上四节谈到的四种捕捉灵感的方法可以看出,灵感的出现基本上可以分为两种情况。一种情况是,人脑在受到某种外界事物或现象的刺激时,使头脑中的显思维与潜思维突然沟通而迸发出灵感。这种情况包括触发灵感和逼发灵感,外界的事物和现象是这两种灵感产生的“催化剂”,没有特定的外界事物和现象的刺激,灵感就难以出现。另一种情况是,灵感完全或基本上是由人脑内部显思维与潜思维自身的相互协作、作用互补的结果。这种情况包括自发灵感与诱发灵感,这两种灵感虽然与外界环境与外界因素也有一定联系,而主要是人脑自身的思维活动进行信息加工的产物。它们没有特定的外界事物和现象的刺激,灵感是水到渠成地在一定条件下自然产生的。
激发和利用灵感的关键,一是如何有效地将显思维中思考的问题交给潜思维去配合思考;二是如何有效地将潜思维思考的结果提取到显思维中来。以上我们通过实际事例提出了一些供参考的意见,读者还可以从别人的经历与自己的亲身感受中,总结出适合自己实际情况的更多、更有效的激发与利用灵感的好办法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