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二战”延缓了文化产业的形成
1939年9月1日,法西斯德国进犯波兰,从此开始了灾难深重的第二次世界大战。这场持续近六年的战争是迄今为止人类社会所进行的规模最大、伤亡最惨重、造成破坏最大的全球性战争,刚刚破土而出的文化产业也未能幸免于难。
“二战”的爆发,使开始起步的世界电视事业陷入了停滞状态。1939年9月1日,英国紧急中止了正在播放的动画片,之后电视停播达7年之久。1940年6月,巴黎沦陷,位于埃菲尔铁塔上的法国电视传送设备被德国纳粹改造为其宣传工具。在美国,许多生产电视机的企业转而生产军需品,只有6家获得营业执照的电视台继续播出,但节目数量很少。战争结束时,美国总共才有7 000台电视机,电视台仅设在纽约、费城、芝加哥、洛杉矶和斯克内克塔迪五个城市。在德国,柏林电视台坚持正常播出,每天中午播出2—3个小时,晚上播出2小时左右。1943年11月23日,盟军的飞机击中了柏林的电视发射装置,电视播出自此中止。战争同样也中断了德国和日本对电视的改进。
第二次世界大战将广播变成了交战双方进行心理战的重要工具。德国为实现其政治目的,用广播向全球宣传纳粹主义,并且还以恐怖战略对捷克、波兰、法国、荷兰、挪威等国进行了宣传战。1941年,德国共有88个短波电台对欧洲广播,但是严禁本国人民收听外国电台,否则处以极刑。1942年春天,纳粹德国宣传部长戈培尔在其下达的命令里称“新闻是一种战争武器,其目的是进行战争而不是发布信息”。日本广播电台的“东京玫瑰”也成了军部的重要工具。为了对抗德、意、日的法西斯宣传攻势,英国、美国、苏联也运用广播进行反击。美国新成立专门的对外广播电台“美国之音”(VOA)、美军电台及伦敦美国广播电台,主要的国际广播电台“美国之音”于1942年2月24日首次用德语向欧洲广播。英国的BBC用16种语言对欧洲广播。苏联的莫斯科电台着重于对德国广播[8]。这些对外广播电台,或者被用来瓦解敌军及敌国民众的士气,或者是用来为自己的行动正名,以争取国际舆论的同情与支持,成为各国政府重要的战争武器。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刚刚兴起的电影业也深受战争的影响,电影成为政治宣传的手段。好莱坞以电影为武器展开了与纳粹的斗争。在所有反法西斯影片中,以1942年底华纳公司拍摄的《卡萨布兰卡》最为著名。此外,亨利·方达主演的《血雨腥风》、卓别林的《大独裁者》等影片,也都深刻地揭露了纳粹的丑恶面目。在苏联,电影的任务是动员人民起来同法西斯斗争。在战争年代小型片居多,它们反映生活及时,激情浓重,鼓舞性强。在英国,纪录电影直接参与战时的宣传鼓动,如《伦敦大火记》(1940年)和《听听英国的声音》(1941年)等。
在印度,1943年,英国殖民政府开始实行颁发制片许可证的制度,严格禁止拍摄与战争无关的影片。英国政府要印度制片人每年至少为政府拍摄一部具有反法西斯战争内容的影片等等,否则政府将不配给制片材料。从此,政府对影片的审查更加严格,对一些宣传民族独立的歌曲、表现民族领袖形象和宣传甘地主张的影片一律禁止放映。随着战争的发展,印度电影企业的情况日益恶化。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印度影片的产量和质量下降。
而德、意法西斯也开始了对电影的滥用。“第三帝国”时期,德国电影走向了低谷,大量优秀电影工作者被迫离开德国,从此德国电影失去了昔日的辉煌。希特勒上台以后,德国的电影几乎就成为纳粹的宣传工具。纳粹德国的宣传部长戈培尔亲自过问电影的制作,下达拍摄的指令,德国电影几乎成了戈培尔的传声筒。和德国的情形一样,意大利的法西斯分子也意识到了电影的宣传功效,利用电影大做文章。墨索里尼直接插手电影事宜,派儿子到电影圈工作。此时的意大利电影成了法西斯的宣传工具。
电影作为媒体,被用来进行宣传本无不可,只要为正当目的,还能于民有益。前面所述的苏联等国的电影便是这方面的最好范例,而德、意法西斯对电影的滥用则是典型的反面事例。然而,无论目的为何,电影作为政治宣传手段都是不能与电影作为一门现代工业和消费艺术混为一谈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