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戏剧影视文化产业

戏剧影视文化产业

时间:2023-08-25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一、文化体制改革1992年中共十四大确立了建立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文化体制改革在具体实施过程中有很多新的创举。通过文化体制改革,打破了国家统包统办文化事业的局面,调动了各方面办文化的积极性。可以说,我国文化市场与文化产业的发展生机无限。

一、文化体制改革

1992年中共十四大确立了建立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在这个宏观背景下,我国开始对文化领域进行改革:首先在所有制形式上,打破国家包办文化事业的单一局面,允许发展多种所有制形式的文化产业;其次在管理体制上,打破国家对文化单位统包统管的管理模式,确立分类管理、分级指导的文化产业管理思路,激发国有文化机构自身的活力;第三,在内部运行机制上,打破大锅饭和铁饭碗,努力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新的人事制度、分配制度和管理制度。

文化体制改革在具体实施过程中有很多新的创举。如天津市对直属艺术表演团体采取三个层次的管理模式。第一层次,对少数重点剧团规定艺术生产指标,经费由国家拨款予以重点扶持。第二层次,对多数剧团实行“定额补助,一次包死,超支自负,盈余归己”。第三层次,推行多种形式的承包经营责任制。上海市在1997—2000年的新一轮改革中,根据国际化大都市的要求,对市属艺术院团布局结构和管理模式进行重新定位,把它们分为政府重点投入院团、政府部分资助院团、社会办团、民间职业剧团4个层面,在文化生态上形成自上而下的金字塔状结构。并在确保重点院团的前提下,鼓励社会办团,规范并发展民间职业剧团。

在探索城市文化经济宏观管理新路子的同时,一些城市也大刀阔斧地对文化机构及其队伍进行“消肿”。如上海、哈尔滨、沈阳、天津等城市通过合并、撤销等方式对多余的剧团进行了精简。上海市文化局为了“消肿”,从1992年开始在各艺术院团实行全员聘任制的改革,即在对全体演职人员进行全面考核的基础上,确定各个工作岗位,自主安排演职人员上岗或待岗、下岗。1997年以后,上海市文化局又开始新一轮的艺术剧团体制改革,中心内容是实施全员聘任合同制,改国家用工为单位用工。这一改革是全员聘用制的发展,为解决人员能进能出问题迈出了坚实的一步。

越来越多的文化事业单位也运用产业手段,在市场中获得成功。据统计,1999年全国2 622个艺术表演团体的演出场次共42.3万场,平均每团演出161场,收入4.9亿元,占事业收入的87.2%,一些剧目在市场中演出超过千场。与此同时,我国文化产品数量的增长非常快,1999年艺术表演业新排上演剧目多达4 500多个;图书出版业年出版图书1.4万余种,印数73亿多册,销售金额355亿元;音像制品年出版1.8万余种,1.78亿盒(张),文化产业形成了一定的辐射力和渗透力,新的文化产业门类和文化产品不断出现,许多过去完全由政府包下来的活动开始有了产业的色彩。如2000年的国庆演出活动,不少地方尝试采用市场机制,获得成功;首届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以市场运作的方式办节,使艺术节变成了一种新的文化产业门类。

通过文化体制改革,打破了国家统包统办文化事业的局面,调动了各方面办文化的积极性。越来越多的投资者、经营者进入文化产业,形成国家、集体、私营、个体、中外合资等所有制经济并存互补的格局,这种多渠道、多层次办文化的情况,改变了以往文化产业中由于“独此一家别无分店”而竞争机制先天不足的缺陷,我国文化体制开始从“直接管理”向“间接管理”、从“办文化”向“管文化”、从“小文化”向“大文化”等转变,经纪人、制作人、拍卖人、代理人等新的文化经营者和流通经营中介也逐步产生和建立。可以说,我国文化市场与文化产业的发展生机无限。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