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历史文化与文化遗产

历史文化与文化遗产

时间:2023-08-25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它主要包含两个部分:其一是有形部分,即物质文化遗产;其二是无形部分,即非物质文化遗产。历史文化是文化遗产的母体,文化遗产是历史文化的遗存和载体。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变化,即它的动态性是其重要特性之一。

一、历史文化与文化遗产

历史文化,是人类过去创造的种种制度、信仰、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等的积淀,它构成了一个社会创造与再创造自己的文化基础,使代与代之间、一个历史阶段与另一个历史阶段之间保持了某种连续性和同一性,并且给人类生存带来了秩序和意义,使他们自己得到一种归属感和历史连续感,促进人们对文化多样性和对人类的创造力的尊重。

文化遗产,顾名思义就是过去的文化内容存留至今的部分,它们是由过去的人创造、使用,经过历史汰洗留存到现在并且应该被传诸未来的部分。它主要包含两个部分:其一是有形部分,即物质文化遗产;其二是无形部分,即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遗产是祖先留下的宝贵的精神意识的结晶,是历史文化在现实的具体存在,同时也是发展文化产业的重要的资源保障。

1.历史文化与文化遗产的基本关系

历史文化与文化遗产是紧密相连的两个概念。历史文化是文化遗产的母体,文化遗产是历史文化的遗存和载体。历史文化是随着历史而产生的,并被一定的人类团体所传承;文化遗产则是历史文化的成果,也随着历史而留存至今。现代人是历史文化的承传者。一方面,每个人都是历史的产物,每个人为历史文化所塑造;另一方面,人们通过认知文化遗产而自觉传承历史文化,这样,文化遗产与现代人之间就会因为同属一种文化而产生强烈的共鸣。正因为如此,文化遗产“这种具有公共物品性质的公共资源,不同于一般的物品或商品:它们是独一无二的历史文化载体和人类历史发展的见证,与人类的文化感情、群体认同有着密切的联系”[1]

在西方,古希腊、罗马的古典文明是现代西方文明的源头,其后基督教融入民众的精神生活,再后来产生于英、法等国的近代议会制度和民主思想构建了现代西方政治制度。这些历史文化传统被奉为支撑西方文明的支柱,至今仍然存在并深刻影响着现代西方社会。如古希腊的哲学、文学并没有随着历史而消亡,仍然被现代人所津津乐道;古罗马的斗兽场依稀还可让人回想起奴隶制度的野蛮;近代启蒙思想家的著作还是会被现代政客用来引经据典。这些文化遗产在西方社会随处可见。可以说,没有这些文化遗产的西方社会就不成其为西方。历史文化与文化遗产在这里完全融为一体。不同时代的文化遗产存在于当今社会,恰好反映了历史文化不断传承的过程,以及与现代社会密不可分的关系。

中国的文化源远流长,古史传说中有三皇五帝,考古发掘的有殷墟璀璨的青铜文明,春秋战国时期的诸子百家争鸣成为后世中国的思想智慧源泉,汉代以后逐渐统治思想领域的儒家则确立了中国人的行为准则。这些著作和遗迹遗物甚至为人处事的准则以不同的方式留存至今,为当代中国人所接受,成为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

挖掘文化遗产中的文化价值,是传承和发扬历史文化的重要途径。事实上,物质性的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性的文化遗产是有不同的特点的,挖掘其价值需要我们对其不同特点要有深刻的认识。

2.物质性文化遗产

在1972年10月17日至11月21日巴黎举办的联合国教育科学及文化组织第17届大会上,通过了《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其中对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了界定:文化遗产(即物质文化遗产)即从历史、艺术、科学或人类学角度看具有“突出的普遍价值”的文物、建筑物和遗址。

物质性文化遗产具有以下两个特点:

第一,时代性。在历史的长河中,每个历史事实都存在着历史的痕迹,每一个历史事实都能或多或少地体现出这段时期在整个历史中独特的存在价值,由此也可以说遗留至今的历史痕迹也具有其独特的价值,都具有在历史中的不可代替性。譬如周口店北京人遗址、古罗马的大角斗场等,这些历史遗迹都代表了特定的历史时期、不同的历史时代的历史事实,具有很强的历史性和时代性。任何一处(或一座)或一件物质文化遗产只能体现该处(座)、该件物质文化遗产产生时代或年代的特点。总的来说,它们都是一定历史时期人们社会活动的产物,蕴藏着当时有关内容和信息,其时代性和时代内容在历史事迹和遗物上是统一的。这一历史定格和烙印不会随着时代的发展而改变。因此,物质文化遗产是一种静态的遗产,具有很强的时代性。

img27

三星堆出土的青铜器怪兽头

第二,不可再生性。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文化即人化,文化、文化遗产是社会意识的反映,社会发展的每一个特定阶段都会有与之相应的社会意识的存在,而这些社会意识也就是“人的意识”的存在形式。历史文化遗迹是相应历史时期社会主体的独特社会意识的最好体现,一旦这些历史遗址遭到破坏,就会永远消失。因此不难看出,物质文化遗产是不可再生的,同时也是不可替代的。

3.非物质性文化遗产

2003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中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也有规范的定义,“非物质文化遗产”一词是用来指被各共同体、团体、有时成为个人当作其文化遗产之一部分的各种实践、表演、表达形式、知识和技能以及与之相关的工具、实物、工艺品和文化空间。各个共同体和团队随着其所处环境、与自然界的相互关系和历史条件的变化,不断使这种代代相传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更新,并使他们自己得到一种认同感和历史连续感。

非物质性文化遗产具有以下三个特点:

第一,时代延续性。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时代延续性的特点,即在其历史发展的不同时期,它的某些特性是连续不断的,在后一阶段的特性中,都或多或少包含了以前阶段的时代特点;在不同发展阶段,一般会保留其基本主题或程式,会保留其合理内核和科学文化内涵,都会不同程度地、或多或少地注入不同时代的某些特点,从这一点看,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种动态的遗产。

img28

昆曲是世界人类口传非物质文化遗产

一种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发展过程中由于其时代不同,时代延续的特点在遗产上会有不同的反映。每个时期都不同程度地为遗产注入新的成分,都会有新的创造,会有一些新的面貌以及新的代表人物。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变化,即它的动态性是其重要特性之一。它的传承,基本上是靠人,靠个体、群体,甚至本民族的全体成员。不论是口头传说、表演艺术、社会风俗、礼仪、节庆、传统手工艺技能等,还是有关自然界的知识与实践,都是由一代又一代的人传承的。正是这样的传承和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一起保存了世界各个民族传统文化的文脉,使人类文明史连绵不断。

在社会发展的不同历史时期,其政治、经济、科学技术、文化艺术等等都会有发展变化。这也决定了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动态的文化。例如,昆曲经600年传承,仍有其历史印痕。它以昆山腔为主要腔调,开始只是民间清曲小唱,至明嘉靖、隆庆年间,魏良辅等艺术家对其音乐进行改革,建立了委婉细腻、流利悠远、号称“水磨调”的昆腔歌唱体系。到明万历年间,昆曲的影响已发展到江浙各地,并形成了众多流派,一跃而居明代诸腔之首。后昆曲传入北京,从明末清初至清康熙末的一百多年时间,是昆曲蓬勃兴盛的发展时期。后来经过衰微和新中国建立后的新生,逐渐形成了昆曲完整、独特的戏曲表演体系。

第二,非物质性。非物质文化遗产也可称为无形遗产,非物质性是其基本特征之一。非物质文化遗产均没有物质载体,没有物质形态,不是以—定的物质形态存在于一定的环境之中。它们存在于人们口头传说和表述中,存在于不同的艺术表演之中,存在于各种民俗、节庆、礼仪之中,存在于传统工艺技能操作实践之中,等等。而物质文化遗产则不同。它是历史文化的物质载体,是用一定的物质材料建造和制作的,离开了物质材料,它们也就不复存在。由于其所具有的物质性,它们又是以一定的形态存在于一定的环境之中。

第三,“活态”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变化性,说明它是一种“活态”文化。这种“活态”性,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之口头传说和表述及其语言、表演艺术、社会风俗、礼仪、节庆以及传统工艺技能等遗产中,表现得尤为突出。它们的文化内涵是通过人的活动表现的,通过人的活动传达给接受者。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化内涵,基本上是通过人的活动展现出来,直接传达给受众。在传达给受众时,往往还会有互动。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传说、表述、表演者和传统工艺技能的操作者,是非物质文化遗产“活态”文化创造的主体,最具有能动性,处于“活态”文化的核心地位。他们不同时期、不同地域、不同场次或场景的表述、表演和技能操作,都会有所发挥,都是一种新的创造。时代的前进,社会的发展,对表述、表演艺术都会有不同的影响,从而出现不同的面貌。

非物质文化遗产与物质文化遗产相比,距离普通大众更近。事实证明,非物质文化遗产无论是在经济领域、艺术领域,还是在普通老百姓的生活中,都具有很大的号召力和发展空间。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