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中国文化体制

中国文化体制

时间:2023-08-25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一、中国文化体制中国的文化体制是随着经济体制改革而不断改革的,是一个不断发展变化的动态过程。总体来说,中国文化体制改革的重点是实行分类管理。二是如作为国粹的京剧、昆剧等民族文化遗产的文化事业单位。中国文化体制改革的重点是促进经营性文化产业发展。包括允许文化企业上市融资、鼓励各类社会资本参与文化企业、鼓励文化产业实行股份制等多项措施。

一、中国文化体制

中国的文化体制是随着经济体制改革而不断改革的,是一个不断发展变化的动态过程。总的来说,中国文化体制有以下几个特征:

第一,在处理国际文化关系中,中国政府一贯奉行文化多样性原则,坚持各国、各民族经济和文化互相促进、共同发展的主张。认为世界各国只有互相尊重,互相促进,保持经济发展模式、文化和价值观念的多样性,世界文明才能生机盎然地发展。

第二,在对文化价值和作用的认识上,我国党和政府历来高度重视文化建设。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政府始终坚持物质文明、精神文明两手抓。中共十六大进一步把文化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三大目标。中共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要树立和落实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文化建设和发展被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胡锦涛曾强调指出,必须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全局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高度,深刻认识加强文化建设的战略意义,在推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政治文明的同时,更加自觉地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要实现文化产业的跨越式发展。

第三,大力推进文化体制改革。计划经济时期,我们实行的是政府办文化、管文化的“统包统管”的文化管理体制。改革开放以后,这种状况逐步被打破。中国加入WTO以后,尤其是中共十六大以后,文化体制改革的步伐大大加快。2004年9月,中共十六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提出要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并对文化体制改革作出了全面部署。2006年1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出《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若干意见》。这是深化我国文化体制改革的纲领性文件,进一步明确了文化体制改革的指导思想、基本思路、改革重点[7]

·文化体制改革的指导思想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深入贯彻中共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围绕中心、服务大局,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牢牢把握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遵循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特点和规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全面推进体制机制创新,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

·提出了文化体制改革的目标任务:以发展为主题,以改革为动力,以体制机制创新为重点,形成科学有效的宏观文化管理体制、富有效率的文化生产和服务的微观运行机制、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文化产业格局和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文化市场体系;要形成完善的文化创新体系,形成以民族文化为主体、吸收外来有益文化,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的文化开放格局。

·提出了文化体制改革的基本思路。加大公益性文化事业投入,调整资源配置,逐步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并引导社会资金以多种方式投入文化公益事业;要规范国有文化事业单位的转制,加快推进国有文化企业的公司制改造,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加快文化领域结构调整,合理配置文化资源,盘活存量,优化增量,大力提高文化产业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水平;形成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文化市场体系;加强和改进文化领域宏观管理,加快转变政府职能,明确文化行政管理部门职责,理顺文化行政管理部门与所属文化企事业单位的关系。

总体来说,中国文化体制改革的重点是实行分类管理。按照文化产品属性,将文化各门类划分为两类:一类是以非营利性为目的的公益性文化事业,主要包括:一是承担党和国家喉舌功能的政治性文化事业。二是如作为国粹的京剧、昆剧等民族文化遗产的文化事业单位。三是如公共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纪念馆等公益性文化事业。上述三类文化事业主要应由政府提供资金支持。同时接受社会赞助,动员社会力量发展文化事业。上述机构仍是政府主导,适当引入竞争机制。

另一类是以营利为目的的经营性文化产业,如娱乐业、音像影视等。中国文化体制改革的重点是促进经营性文化产业发展。经营性文化企业要做到自主经营,逐步取消所有经营性文化单位的行政主管;逐步开放经营性文化市场,允许多种所有制形式的文化企业公平竞争,共同发展。减少政府对经营性文化市场领域的行政管制,减少和规范行政审批。在促进经营性文化产业发展上,政府的主要职责是通过制定文化产业政策,引导文化产业的结构调整,加速经营性文化的产业化进程。制定相关法律、法规,并依法监管,确保文化市场竞争的公开、公平和公正。

第四,促进文化产业多元发展。重点是由原来政府单独配置文化资源转为政府和各种社会力量共同配置文化资源。包括允许文化企业上市融资、鼓励各类社会资本参与文化企业、鼓励文化产业实行股份制等多项措施。同时,打破部门分割和地区封锁,鼓励企业跨行业、跨地区经营。

如2003年文化部出台的《关于支持和促进文化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提出了逐步放宽市场准入政策。文化行政部门管理的各个文化产业门类,要降低门槛,向民营资本开放。积极吸引外资参与艺术品经营、音像制品分销、大众娱乐项目的经营以及文化设施的建设、改造和经营。凡鼓励和允许外资进入的文化领域,均鼓励和支持国内资本,特别是民营资本以独资、合资、合作、联营、参股、特许经营等方式进入,鼓励和允许上市公司以资产重组或增发新股方式进入。非国有经济投资的文化产业项目和建设的文化场馆,在市场准入、土地使用、信贷、税收、上市融资等方面,享受与国有经济投资同等的待遇。

2004年文化部又出台了《关于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文化产业的意见》,指出非公有制经济作为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国民经济的许多领域包括文化产业领域发挥着重要作用。在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充分发挥国有文化企业主导作用的同时,按照“谁投资、谁决策,谁收益、谁承担风险”的原则,积极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文化产业。进一步贯彻落实《文化部关于支持和促进文化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在演出业、影视业、音像业、文化娱乐业、文化旅游业、网络文化业、图书报刊业、文物和艺术品业以及艺术培训业等行业已逐步放宽准入的基础上,进一步降低门槛,搞好服务,鼓励支持非公有制经济以独资、合资、合作、联营、参股、特许经营等多种方式进入法律法规未禁止进入的文化产业领域。支持非公有制经济参与国有文化单位的重组改造,打破所有制界限,打破地区封锁和部门封锁。坚持非公有制文化企业与国有、集体文化企业同等待遇,并要求各级文化行政部门把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文化产业纳入当地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

第五,创新政府管理体制,转变政府职能。中国政府把创新政府管理体制,转变政府职能视为推进文化体制改革的关键。文化产品多数是准公共物品,可以由政府提供,也可以由市场提供。中国进行的文化体制改革,主要是要发挥市场在推进文化产业发展中的作用。政府则主要承担引导、监管和法律职能,确保文化建设的健康发展。以电影为例,转变政府职能具体反映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减少政府审批手续,健全电影市场的经营资格准入、产品准入、资本准入和技术标准准入制度。改革电影立项、审查制度。积极探索制定符合中国国情的影片分级制度,将未成年观众和成人观众区别服务,做到既真正保护未成年人的利益,又满足不同层次消费者的需求。二是尽快完善法规政策体系。抓紧修订和完善促进电影产业发展的政策法规,制订深化电影体制改革的相关配套政策。在已有《电影管理条例》及相关法规的基础上,抓紧电影的立法工作,以“始终把握面向市场、公平竞争、依法管理、保障权益、行业自律、促进发展”作为电影立法的宗旨。三是降低市场准入门槛。逐步实行许可证制度,鼓励一切有实力、有条件的国有、民营文化企业进入电影制片、发行、放映领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