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创新的特征
人类的创新活动具有以下特征:
一、创新的主体性
创新活动的主体是人,是人们自觉的、有意识的活动过程。
人的本质特征是什么?人的最根本的特征是创新。人与动物相比,气力不如大象,勇猛不如狮子,跳远不如袋鼠,奔跑不如骏马,视觉不如老鹰,嗅觉不如猎狗……人类唯一与众不同的就是他的创造天性,正是依据这一能力,人才渐渐地强大起来,才使人类脱离了动物界而成为万物之灵。今天人类的科学技术水平已发展到能够上天、入地、下海。大到对宇宙空间,小到对原子、质子、中子、电子、夸克都能“明察秋毫”;现在世界上的创造发明、新技术、新工艺、新产品层出不穷,人们尽情享受着发明成果,其最根本的原因是因为人类具有强大的创新能力。
1.大自然的演化不是创新
大自然的演化是神奇的,大自然的演变使得原来沉寂荒凉的原始地球变成千姿百态、色彩绚丽的大千世界。但是,大自然的变化过程不管多么深刻、复杂,甚至激动人心,它也不是我们这里所说的创新,因为它是个自发的、无意识的过程。
在千姿百态的植物中,最有趣的当数那些食虫植物。大家知道,动物吃植物,马、牛、羊吃草,似乎天经地义;可是,大千世界无奇不有,居然也会有植物捕食动物,这就是食虫植物。食虫植物不仅能够捕捉活的昆虫,而且有的甚至能够捕捉像青蛙、小鸟等一些小动物,因此人们又称它们为食肉植物。猪笼草是大家较熟悉的高级食虫植物,也是最有代表性的食虫植物。它叶片的末端的捕虫袋形状很像猪笼,所以人们叫它猪笼草。袋口光滑,上方还有一个盖子,在袋口和盖子上生有蜜腺,能分泌出又香又甜的蜜汁来引诱昆虫。上当受骗的落入袋中,袋口的盖子就会自动盖上,小虫便被含有蛋白酶的消化液消化分解,被袋壁吸收利用。
印度尼西亚的爪哇岛上,生长着一种奠柏树。它长有许多柔韧的枝条,有的长长地拖在地上,有的像快要断了的电线,在微风里轻轻摇晃。人们要是不小心触碰其中的一根枝条,这根枝条马上会感觉到,并把感觉很快传遍整个大树,所有的枝条就会伸过去,把人紧紧缠住,挣脱不了,人越是挣扎,它缠得越紧。这时,树枝和枝条上还分泌出一种粘稠的胶液,把人牢牢胶住,直至把人绕死,慢慢地被消化成为树的养料。
此外,神奇大自然中令人叹为观止的还有发光植物。1983年,湖南省南县仁寿村砍伐了一棵杨树,剥皮后树干和树枝光芒四射,甚至连锯下的木屑也亮光闪闪。有趣的是,随着树内水分的蒸发,亮度渐渐减弱;而当树淋雨受湿后,亮度又有所增强。在非洲生长着一种会发光的奇树,又名照明树、魔树。在白天看上去与一般普通的树没有什么两样,可是到了夜晚,从树干到树枝都发出明亮的荧光,把树的周围照得雪亮,远远望去犹如“火树银花”,非常好看。夜晚,当地居民可以在树下看书读报,甚至能做精细的针线活。科学家经过研究发现,魔树的发光奥秘在树皮里含有大量的磷,当磷与氧接触时便会发出亮光。
大自然的演化是神奇的,雄伟的泰山、险峻的华山、奇特的黄山、秀丽的峨嵋山,还有浩渺的星空、多彩的云霞、红彤彤的朝阳、皎洁的明月、辽阔深邃的海洋……所有这些尽管如此瑰丽奇幻,但并不是我们所说的创新,因为这一切只是自发的、无意识的过程。
然而,科学家们培植的神奇生物却是我们所说的创新。
加利福尼亚大学的植物园内种植着几畦奇异的植物,一到夜晚,这些植物就会发出紫蓝色的荧光。这是该校生物系赫林斯基教授的遗传工程小组所创造的奇迹。1983年,以赫林斯基为首的遗传工程小组提出了一个大胆的设想,他们试图用人工方法将某种发光基因移植到生物的基因中去,从而使生物自身发出光亮。他们想通过生物自身发光,来研究生物内在的发育和生长情况,进一步揭示生命的奥秘。作为第一步,他们决定先以生命力较强的烟草为实验对象,把萤火虫的发光基因植入烟草体内,使烟草发出荧光。这样发光烟草就诞生了。发光烟草的诞生就是创新,因为这是人类自觉的、有意识的活动的产物。又如:
科学家们把草莓的香味基因取出来,转移进西红柿体内,让西红柿具有草莓的味道。这在传统的育种方法看来,是难以办到的,因为草莓和西红柿原本属于不同的生物类型,亲缘关系比较远,杂交不能成功,也就无法进行遗传物质的交流了,而基因工程却能顺利办到。
科学家不仅可以将不同种类的植物基因进行重组,而且还可以将动物与植物之间的基因进行组合,从而创造出能满足人们需要的新品种。因为,所有的生物体都含有DNA,上面所载的遗传信息从理论上来讲都是通用的。比如西红柿是一种喜热植物,在比较寒冷的地区长势便不好,结果期很短。科学家们想,如果能赋予它抗寒的特性,寒冷地带的人就不愁没有新鲜西红柿吃了。生活在寒温带的一种名叫“美洲拟鲽”的冷水鱼,能在零下几十摄氏度时正常生存,原因是它们含有抗冻基因,体内能产生大量的抗冻蛋白。于是,科学家们设想把它的抗冻基因提取出来,转移到西红柿的细胞中去,从而获得抗冻基因的西红柿。现在,这种设想已经实现。首先完成这项工作的是我国科学家。为了它的问世,科学家们进行了长达6年多的艰苦研究。所幸的是,西红柿并没有拒绝来自远缘的朋友,鱼的抗冻基因成功地变成了西红柿基因中的一分子。
同样,这些也是创新。
2.大脑,创新能力的物质承担者
人的创新来源于大脑,大脑是创新能力的物质承担者,正因为人类的大脑比一切动物都优越,人类所以能成为万物之灵。世界上没有一种动物的脑功能可与人脑的功能相比。
按脑重量占身体总重量的比率来看:鲸为1/10000;狮子为1/550;象为l/440;猴为1/90;而人为1/40,人脑占的比率最大,说明人最聪明。因为脑占身体的比率越大,表明智力越发达。另一方面,从脑中担负综合信息和创造功能的部位——前额叶占脑皮层总面积的比率看,也是人类占的面积最大:猫占3%;狗占7%;猴占16%;而人占29%。也说明是人类最聪明。
人类的大脑是身体上最奇妙的器官。大脑的表层叫做大脑皮层,平均厚度为2.5毫米~3毫米,这是脑细胞高度集中的地方,它主宰机体的一切活动,思维就在这儿进行,是高级神经活动的物质基础。大脑皮层的面积约为2200平方厘米,大脑表面凹凸不平,它折叠成球紧紧地窝在颅腔里,像个核桃。凸出的地方叫脑回,凹下的地方叫脑沟,沟回相间,形成脑褶。由于大脑皮层的面积大得比人体的体表面积还大,要把它装进容量很小的颅腔内,非“折叠”起来不可。
脑细胞有两种,一种是神经细胞,又叫神经元,它是脑的结构单位和功能单位;另一种是胶质细胞,它对神经细胞起支持、保护和营养作用。脑神经元的结构和功能极为精细和高级,科学家对它的秘密已有一些了解。就目前的研究资料看,神经元的神奇之处有以下几点。
(1)数目庞大。人脑神经元数目,有人说几十亿,有人说100亿,有的甚至说达1000亿,而多数人认为140亿,经常处于活动状态的只有十几亿,仅占脑细胞总数的8%左右,90%以上的脑细胞则处于相对静止或睡眠状态。由此看来,人脑的潜力极大。
图1-1 神经元的构造
图1-2 突触模式
(2)形状奇异。神经元又叫神经细胞,是神经系统的基本结构和功能单位。神经元的形状奇特,很像一棵树,有树根、枝干和树叶。神经元的大小、形状和类型是复杂多样的,但每个神经元的结构都是相同的,即由胞体和突起两部分构成。由胞体发出的突起有树突和轴突两种。树突一般较短,分枝较多,能接受刺激,并把冲动传向胞体。每个神经元只有一个轴突,而且较长,其外围包有一层髓鞘,以保护轴突并防止冲动的扩散。其末端的分枝叫神经末梢。轴突就是神经纤维,许多神经纤维聚集成束,构成分布于全身的神经,能将冲动从胞体传出(见图1-1)。
每个神经元在结构上是独立的。一个神经元的末梢与另一个神经元的胞体或树突相接触,接触的部位叫突触。突触由突触前膜、突触后膜和突触间隙构成(见图1-2)。突触前膜即前一个神经元末梢膨大部分的底端,内有许多含化学递质的小泡。突触后膜即后一个神经元含有分子受体的部位。突触间隙即前后膜之间宽约200埃的部位。神经元之间的突触联系密如蛛网,遍布全身。据研究,人的大脑皮层中的每一个神经元的突触联系大约有3万个,神经网络系统极其复杂。神经元的功能是接受刺激、产生冲动、传导冲动。其传导冲动功能的实现是依靠突触。
当我们受到虫子叮咬时,手会很快地去拍击,而不要看,也不要想。这一系列动作很快完成,充分说明神经元之间传递信息是非常准确、非常迅速的。在人的大脑内,神经元之间互相联系,构成错综复杂、相互联结的神经网络。而每个神经元又是通过起“联络站”作用的突触来联系的。当信息从一个神经元传到突触时,突触释放一种化学物质——神经递质,这种化学递质通过突触前膜上的小孔流入两个突触之间的间隙中,并弥散到另一侧的突触后膜,使后者产生局部兴奋,出现电位,电位扩展到后一个神经元,使之兴奋,从而完成了神经元传递信息的过程。脑的这种化学递质种类很多,有兴奋作用的,有抑制作用的。这种递质互相配合保证了神经细胞之间的信息往来不致混乱。除了通过化学递质进行传递外,还有一种接触传递,即通过电紧张进行传递。神经元兴奋时所产生的传播性电位活动,被称为神经冲动,它的速度达到每秒100米。所以信息在不到1/10秒的时间内就可以传遍全身。而在不同的人与人之间,因练习程度及素质的不同,信息传递速度也有很大差异。一般来说,飞行员、运动员因训练有素,他们的反应比一般人快,就是这个道理。
人脑的神经元数量巨大,每个神经元上的突触数目达3万个以上,神经元之间的联结有1015个之多,从而形成复杂精细的脑神经网络。这个网络使用得越频繁,脑筋就动得越快,人的创造性也就越高。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专家们曾经形象地描述大脑的信息容量,认为人的大脑可贮存5亿本书的信息,相当于美国国会图书馆1000万册书的50倍。还有人统计,大脑的储存能力可达到同时掌握6门外语,上两所大学,熟记大百科全书10万条词目内容的程度。大脑的记忆效率也高得惊人,一秒钟可以记忆1万个信息单位。可见大脑的潜力之大,远远超出一般人的想象。难怪有的科学家自豪地说,人脑是一架超级生物计算机!
但是,以上所说明的仅仅是人脑具有无穷的创造潜能。现代心理学认为,人类现在只是使用了10%的大脑潜能。一般的人如果不加训练,由于种种原因,实际使用的连5%都难以达到。
人脑由左半球和右半球组成。这两个半球,结构虽然相同,但功能是不同的。左半脑的功能主要为记忆、言语、逻辑推理、计算、排列、分类、书写、分析、判断和求同思维等智力活动的控制中心,侧重于抽象思维,一般认为,这些技能是做出学术成就所必需的。右半球是视知觉、空间关系、音乐、节奏、舞蹈、身体协调、直觉、综合、态度、情感、直观想象、白日梦、操作和求异思维等神经心理功能的控制中心,侧重于形象思维,与创造力有关。而且,人的左右两边身体的活动也是由左右脑交叉控制的。左脑控制人体右边的活动,右脑控制人体左边的活动。在大脑两半球之间由两亿条神经纤维组成的“束”——胼胝体联结,使两半球息息相通,这些神经纤维以极高的速度传递着信息。始终保持着人体左右两边活动的和谐和协调。
左半球的大脑皮质担负分析功能,而右半球的大脑皮质担负想象功能。大脑是有区域划分的,但活动是交错的。当你坐下阅读心爱的小说时,左脑翻译文字,提供意义;与此同时,右脑将信息编码成脑中图像,理解隐喻,欣赏其中的幽默,让你感受到情感的体验。只是读一本书,大脑两半球就缺一不可。
3.右脑——创造的源泉
过去,研究大脑的神经生理学家认为大脑的右半球没有语言和逻辑功能,曾把它看作是“劣势脑”、“沉默脑”,认为它只具有一些无关紧要的功能。然而,随着神经科学研究的发展,今天我们知道,右半球有着不同寻常的功能,它是进行创造性思维活动的中心。一个人要想在事业上有所作为,必须注意开发自己的右脑。
右脑不仅是形象思维的中枢,而且是创造性思维的“发源地”。遇到新的问题,主要由大脑的什么部位解决?这可以通过测定大脑区域血流量的多少来加以确定。如果大脑某个区域的血流量增多,说明这个部位正在紧张地工作。运用放射性示踪原子技术,可以确定大脑区域血流量的多少,在遇到新问题时,放射性示踪原子聚集的区域,就是创造性地解决新问题的脑区。大脑工作状况的照片清楚地显示,创造性工作主要是由右脑承担。如第一次翻译莫尔斯电码的人,右脑的血流量明显增多,这表明进行新工作主要靠右脑辨认;第一次认识陌生人,也主要靠右脑辨认;第一次遇到的新问题,往往由右脑来解决。新问题的解决总是离不开创造性,因而右脑是创造的中枢。一个人是否富于创造性,主要看他是否有一个发达的右脑。
那么,怎样开发右脑呢?
开发右脑的第一种办法是增加形象信息的输入量。自然界充满着丰富的形象信息,经常到大自然中去,留心观察各种各样的形象信息,对右脑的开发是很有意义的。如果你从未见过大象,你怎能想象出大象的形状呢?
第二种方法是通过艺术的途径开发右脑。积极参加艺术活动,是锻炼右脑功能的有效途径。经常从事书法、绘画、音乐活动的人,右脑往往比较发达,也富于想象,具有较强的联想、直觉、发散性思维等创造能力。相对论和量子力学,是现代物理学的两大支柱,这两门学科的开创者——德国物理学家爱因斯坦和普朗克都是当代最伟大的物理学家,他们都非常热爱音乐,有很高的音乐素养。爱因斯坦的小提琴拉得很出色,他在进行思考的时候,常常拉起他心爱的小提琴,优美的琴声激发了他的灵感,唤起了他的创造欲望。在他创立“相对论”过程中,发挥丰富的想象力,能够得心应手地进行“光速列车”和“升降机”的理想实验。无独有偶,著名物理学家普朗克是出色的钢琴家,他常常在和谐的旋律中构思着伟大的创造。正是音乐的熏陶启迪了右脑,提高了右脑的创造性思维能力。他们能够在物理学上取得杰出的成就,应该感谢音乐,是音乐浇灌着他们创造的智慧之花。
此外,达尔文爱读十四行诗,法拉第尤喜观戏,俄国物理学家罗蒙诺索夫又是一位伟大的诗人,达·芬奇是画家,又是科学家,李四光擅长演奏小提琴,数学家华罗庚、苏步青、王梓坤都以诗文著称。
第三种方法是通过强化左手、左脚、左侧身体的活动来开发右脑。右脑主管左半侧身体的运动,经常做一些运动左半侧身体的单侧体操,能使右脑得到充分的锻炼机会。
大脑右半球是个巨大的宝库,开发右脑,将使你的思维更活跃,更富有创造精神。
二、创新的新颖性
任何一种创新活动必须能够产生出一种前所未有的新成果,因而创新必然是新颖的,其中必有过去所没有的新的因素或成分。创新和工厂的一般重复生产制造某一产品不同,因为通过重复生产制造的产品在世界上原来就是已经有了的。抄袭模仿、克隆复印都不是创新。第一个将儿童比喻为花朵的是创新,其后的都是模仿;第一个吃螃蟹的是创新,其后的都是食客。农民年年种水稻,这不叫创新,袁隆平发明杂交水稻,这就叫创新。
1.创新的思维必须是新颖的
创新离不开思维,创新思维是贵在创新的思维活动。创新思维是运用原有的知识和经验进行创造性的重新组合,在头脑中产生了新的思想和形象的思维活动,因此,创新的思维必须是新颖的、独特的。
请看下面一则故事:
某公司招聘职员,他们不重学历重智力。为此,公司给众多求职者出了一道难度颇大的智力考题。题目是:“给你一批木梳,你如何尽量多地向和尚推销?”出家人剃度为僧,顶上没毛,木梳何用?应聘者或疑惑不解,或愤怒不已,或怀疑命题者神经错乱。因此大多数人都非常不满地拂袖而去,只有3个人留了下来。招考人员对这3个人说,这批木梳,任由自取,数量不限,各人分头去推销,销得越多越好。一周为期,回来汇报销售成果及销售方法,公司将择优录取。期限一到,3人都回来了。
A卖出1把。他汇报说:我到和尚庙向和尚们推销木梳,遭到和尚们一番责骂,有个气盛的年轻和尚还说我讥笑他们,追赶着要打,真是倒霉透了。幸好,下山路上遇上一位懒散的小和尚。小和尚歇在路旁,边喘粗气,边使劲地挠那厚厚的头皮。见我递上一把木梳,他高兴地接过去,很有兴趣地在头上扒拉起来,于是买了一把。此后又走了几处和尚庙,却处处都碰壁。
B卖了10把。他不无得意地介绍起自己的推销办法。他登上一座位于高山之巅的古庙。那里香客很多,挤挤挨挨的,但长途的跋涉与山风的撩拂,把香客们的头发都给吹乱了。他灵机一动,就跑到住持那里说,香客一心礼佛,可山风一吹,头发散乱,于佛不敬;如果在每个香案前放把木梳,让善男信女们在拜佛前先梳理梳理鬓发,不是很好吗?住持觉得有理,于是买了10把。
C卖了1000把。他对这一难题也皱眉头,但坚信办法都是人想的,自己智力不差,肯定可以想出办法来。他到一座香火很旺的名刹,那里进香朝佛者众多,而且都乐于“随喜”、“添油”,多有奉献。C在佛殿之前凝思片刻,有了主意。他找到住持,摆起龙门阵:香客虔诚,慷慨施舍,祈求保佑,寺庙若向他们回赠佛家吉祥物,一可作纪念,二可暖其心,三可扩大影响,一举多得,那该多好。木梳作用于头部,乃理想吉祥之物,如果再印上大师飘逸的书法,定大受欢迎。那和尚闻言大喜,当场买了1000把木梳,并将亲笔写的“积善梳”、“佛光梳”印于其上。四方八里的施主和香客闻知其事,都希望得到一把佛家木梳,于是香火更旺了。大师还约请C下周再送一批木梳来。
拿木梳卖给和尚,的确有悖常理。众人只知和尚没有头发,用不上木梳,便断定那里没有市场,因而不愿再作思考,不愿另寻他途,知难而退了。这是常规思维和逻辑推理给他们的结论。事实上,创造性思维可以解决常规思维解决不了的问题。拂袖而去只能说明自己思想贫乏、见识狭隘、不愿动脑、不善思维和毫无创新意识。
让我们来见识一下A、B、C三人的思维。
A乐于实践,但思路只停留于一个点,只想到直接面对和尚,只会直来直去,不会变通,碰壁是必然的。所卖的一把,是恰好遇上懒和尚,纯系偶然,并非创造性思维功力所致。从思维上说,A只会点式思维,僵化静止,机械刻板,不知联想,也不会发散,属于只会常规思维,不善创造性思维的一类。
B的思路是一条线,由不用木梳的和尚迁移到与之相关的、需用木梳的香客,两点联线,思想开阔了许多,找到了消费者,所以取得了较好的业绩。这个联想很可贵,由直接对象联想到相关对象,扩大了视野半径,在直接对象之外找到了注目点,从而发现了市场。应该肯定B思维灵活,颇有创新意识,也掌握了初步的创造性思维基础知识,具备了基本的创新技能。
C的创造性思维能力是超群的。他不仅由和尚想到香客,而且由木梳梳理头发的物质功能想到佛家吉祥物的意识功能,由平面思维进入立体思维。这是精心构思出来的绝佳创意,其思维过程大致是这样的:由和尚用木梳迁移到香客用木梳,这是消费主体的转换,从非消费对象找到真正的消费对象;由香客在庙堂用木梳推演到香客回家用木梳,这是空间范围的扩大;由木梳的物质功能虚化出木梳的意识功能,这是功能类别的扩大,从通用功能上升到特殊功能。如此层层拓展,消费面不知扩展了多少倍,故而销售业绩特别突出。我们完全可以相信,C的聪明才智完全来自创造性思维,正是创造性思维才使他心明眼亮,发现市场。
2.创新活动中解决问题的方法必须是新颖的
在创新过程中,会碰到各种各样的问题。对于一般的日常问题,根据某一方面的经验,应付也就能得心应手,然而在面临自己从没遇到过的事物或者问题的时候,如果单凭已有的经验只能束手无策。这时,要使问题得到顺利解决,所使用的方法就必须是新颖的。
高尔基早年曾在一家食品店当童工。有一天,商店接到一张订单,上面写着:“订做蛋糕9块,要装在4个盒子里,又每个盒子装的蛋糕不得少于3块。”蛋糕很快就做好了,可怎么包装呢?真把人给难住了。老板一会儿这样摆,一会儿那样摆,就是无法合乎客户要求,全店的人都为此伤透了脑筋。
这时,干杂活的高尔基好奇地拿过单子一看,笑着说:“这有何难?让我来试试。”无计可施的老板只好听任高尔基去摆弄了。只见高尔基拿来3只小盒子,每盒装3块蛋糕;再拿来一只大盒子,把3只小盒子尽装其中。最后用绳子一扎,好了。高尔基的聪明,使在场的人都服了。
在这个例子中,高尔基的机敏的确叫人敬佩:面对顾客的题目,例子中的老板和旁人只会常规方法,常规方法的确无法回答,因为数学的方法不管用,逻辑推理也得不到答案。如果死守老套套,永远也得不到解答。似此难题,不摆脱传统方法是绝对不行的。而高尔基则聪颖敏慧,挣脱了传统方法的框框,思路一转换,很快就化难为易了。
3.创新活动的物质产品必须是新颖的
创新必须是独特的,与众不同的,创新就是要制造新的事物,创新活动的物质产品当然也就必然具有新颖性。
江西有一农妇种了几亩西瓜,长势良好,丰收在望。可瓜尚未成熟,市场早已饱和,瓜价受挫,销路也不畅。丰收不增收,这是农民最大的痛苦。这位农妇想,好瓜好吃,那是吃过之后的感觉;好瓜要好卖,还得让买瓜人在买瓜之前先有一个好的印象。商店里的商品包装得非常漂亮,目的就是吸引人。但是,西瓜能包装吗?常规包装显然不好办,那就想办法搞特殊包装。
苦思之下,农妇有了创意。她让人写了“吉祥如意”、“清凉解暑”、“祝您平安”等字样,用白纸剪下来,然后贴到快成熟的西瓜皮上。几天后,因阳光的照射受到阻隔,纸一撕下来,绿绿的西瓜上就留下了金黄色的文字。当西瓜熟了,农妇采瓜上市,这些与众不同的西瓜格外招人喜爱,结果瓜好卖了,价格也高了,农妇的收入也增多了。
本来西瓜只有供人食用的物质功能,但拥有了吉祥文字后,西瓜就有了“思想”,有了“情感”,就与消费者有了“思想交流”。农妇的创意看似简单,实则独特奇异,新颖别致。
某毛巾厂有意改造产品,想来想去,除了质地、颜色、图案这些老话题之外,实在不知该往哪里想。有人提议,应该让呆板的毛巾生动活泼起来,使消费者觉得又实用又有趣,才能压倒他人,拔高自己,取得主动权。主意不错,可办法在哪里?
带着这一目标,他们找到一种特殊染料,生产出变色毛巾。这种毛巾图案奇特:毛巾干燥时的图案是猪八戒背媳妇,浸水后的图案则为猪八戒背孙悟空;干燥时的图案为贾宝玉娶薛宝钗,浸水后的图案变为贾宝玉牵手林黛玉;干燥时的毛巾是小学生刻苦攻读的形象,水湿后的图案变成戴上博士帽的大小伙……各式各样,应有尽有。这种毛巾上市后,果然一花独秀,倾倒各路商贩。
在这个例子中的毛巾,由于有了特殊染料这一物质条件,选择文学作品中人人耳熟能详的内容与现实生活中人们强烈的心理追求为素材,并设计生动有趣的对比画面,不但让消费者买回实用功能,也买回了生活情趣,使普通的毛巾突然增加了前所未有的意义。
三、创新的价值性
人们的发明创造总是与一定的需要相联系的,这也说明,任何一项发明创造都必须能够适应人们的一定的需要,把科技成果产业化,转化为产业竞争力,因而创新都是有社会价值的。如果一项发明创造不是为人们所需要的,沒有社会价值,那么这种发明创造就不会有生命力。
例如,一种类似帆船那样由风驱动的运输车辆并不是制造不出来,问题是如果真要使用这样一种风动车辆,就会产生许多麻烦:由于风的不稳定性,这样的车辆在狭窄的公路上行驶时就陷入时快时慢、时走时停状态,会大大妨碍交通行驶的速度,也很不安全,这是不能允许的。
有人热衷于研究水陆两用自行车,为此付出了不少精力和财力。然而如果冷静地想想,除了表演水上运动技能以外,谁会真的骑着自行车在河里赶路呢?
呼拉圈曾经风靡一时,为此,又有人发明闪光的呼拉圈、带响的呼拉圈和便携式呼拉圈,尽管构思新颖独特,但“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当呼拉圈这种玩具转眼之间就进入市场寿命周期的衰亡期,谁还会对这种过时的发明感兴趣呢?
一项编号为88611的美国专利是约瑟夫·巴里德申请的,他设计了一个消灭老鼠的装置,它可以给被诱来的老鼠的脖子上套上一副带铃铛的项圈。据说,当这只老鼠逃回窝中之后,就可以把它的“家属”和邻居吓得四散逃窜,达到灭鼠的目的。但是,这种装置太复杂了,实际效果也远不如想得那么美妙。
然而训练老鼠成为最廉价的“探雷新星”这一创新,就富有价值性。
老鼠是人类的敌人,它会传染各种疾病、破坏堤坝、吃掉大量的粮食。当许多国家为过多的老鼠犯愁时,比利时的研究人员却已训练出一种能辨认炸药味的非洲大老鼠,从而用来探测地雷和排除地雷。经过训练的老鼠可以用来标明地雷区,当地雷区划定后,可让老鼠嗅出每个地雷的确切位置,然后在一旁等候食物奖赏。由于训练老鼠不需要很多技术设备,其成本较低,可重复使用,因而,这种老鼠将成为最廉价的“探雷新星”。
一个创造者要使自己的创造成果富有生命力,就必须注意它是否能符合人民生活的需要、科技进步的需要、社会发展的需要。要慎重考虑所发明的物品是否真有实用价值,是否能经受住市场的严峻考验。何种物品能获得市场呢?一般说,要求该发明的使用价值超过其出售价格。使用价值一般可从如下几方面进行估价:
(1)该发明解决的问题是否迫切。事实表明,一项发明如果解决了人们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那么它的使用价值就比较高。所谓“需要是创造之母”,就有这一层涵义在内。
(2)是否容易使用。一项能够解决某些问题的发明,必须保证其本身用起来方便。一种东西越轻便、占地越小、容易操作,其使用价值就越大。否则,将会降低它的使用价值。比如,家用手摇绞肉机,用起来虽然比剁肉省力,但由于使用时需要经常清洗,十分麻烦,结果不少人都弃之不用,其使用价值就不大了。
(3)是否耐用、可靠。耐用和可靠直接关系到使用价值。例如,一种名叫“热得快”的电热器,构造简单、价格便宜、使用方便,但它并不耐用、极易烧坏,甚至还有漏电的危险,因而销路大减。
(4)是否令人喜欢。外观美也是使用价值的一部分。例如,钟表虽然是用来指示时间的,但决不能认为只要走得准,外观就不用考虑了。实际上,许多物品都兼有装饰房间或其他场所的作用。至少,不能破坏环境的美感和协调。
(5)原理和构造简单。原理和构造简单与否是判断一项发明能不能获得成功的原则。有人认为,一项发明的原理和构造越复杂,就说明它水平越高,其实这是一种错觉和误解。在实际中,如果不限制实现方式的复杂性,几乎大多数发明目标都是能够达到的。然而,达到这些目标的代价却可能远远超过合理的程度,因而毫无价值。例如,为了使太阳灶能自动对准太阳所在的方向,人们可以设计一套自动跟踪系统。如果不限制该系统的复杂性和成本,这是一件简单的事,可以利用光敏元件等电子元件和电机等驱动机构,组成伺服控制系统达到这一目的。但是,当我们将所需成本与所追求的效益进行比较时,就会发现这是行不通的事情。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