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版序一
自从三十多年前向世界经济开放以来,中国在全球竞争中已发展成为一个不可小觑的竞争者,这不仅体现在价格方面,而且也包括技术方面。中国加速发展的创新实践的确令人钦佩。各种类型的专利申请数量急速上升,且研发投入也在不断增加。在科技出版和高科技产业领域,中国已发展成为领先国家之一。
这种情形已在美国和欧洲激起了钦慕和担忧交织在一起的混合反应。如今,中国的创新政策及其对美国创新和竞争力的威胁已是中美经济关系中除汇率、贸易和外国直接投资之外的又一热点话题。标准化及其知识产权和政府采购是摩擦的中心事项。
由于中国和美国在发展水平和经济制度方面存在着显著差异,因此两国在标准和创新政策方面采取不同的模式。美国在这些方面的共识认为市场驱动和私有部门应在创新和标准化方面发挥根本性作用。而中国则更多地是由政府来制定战略目标和关键性政策。
在美国,存在着普遍的预期,即中国标准体系方面的改革将“自然而然”(几乎)全方位地向市场驱动的美国式的自发的标准体系靠拢。然而,正如本书研究表明,中国的演进中的标准体系将继续有别于美国的标准体系。当中国的改革者倡导向更加由市场驱动的标准体系过渡时,他们强调政府将继续在综合的标准和创新政策领域内扮演推动者、促成者与协调者的角色。因此,中国将部分地趋向于一个更加市场驱动的标准体系并将持久地保持多样性。
本书详述了标准化在中国自主创新实践中预期扮演的关键性角色。如同美国、德国和日本在发展的早期阶段,中国也将自主创新视为终结贫困的关键和追赶发达国家(地区)的生产率和福利水平的工具。这项与经济发展相关联的根本性联系解释了中国的标准化战略将继续有别于其他国家的标准化战略。
然而,尽管存在这些差异,中美双方均有许多值得彼此相互学习之处,因为双方都面临着创新的紧迫性。尽管两者在全球市场中有所竞争,但两者均可从合作中获益,诸如为应对经济发展的挑战而在科学、技术和创新方面的合作,更优和更低成本的健康体系的合作和更加绿色的环境方面的合作。有鉴于两国在全球经济和地缘政治方面的重要性,上述合作显然仍很有限。
在交流科学知识之外存在着拓展双方合作的充分空间,而在如何发展和改善双方创新和标准体系的信息交流方面,也存在着充分的合作空间。尽管中国的创新政策至少在数量上是成功的,但美国在整体创新实力方面仍遥遥领先。因此中国企业仍需获得美国的技术,无论是从设备、核心部件、软件,还是从系统整合方面而言,均是如此。这意味着倘若美国企业在创新领域保持领先,中国的创新推动力将为美国企业创造新市场。
实施这些合作面临许多障碍。这些合作需建立在平等地位之上,且在诸如知识产权保护和中国在技术传播中的利益之间的平衡之类的争议事项上保持权利与义务的互惠平衡。
在处于不同发展阶段的国家之间建立如此的互惠并非易事。目前,产业界的领军企业寻求保持现状,而像中国这样的后来者则寻求调整旧的规则以反映它们的利益。寻求调整互惠规则的进展是可能的,只要中美能认同这一事实,即尽管它们的经济和创新体系彼此相异,但两者却深深地彼此依存。
例如,中国应承认美国需要防止通过政策而形成的强制性的技术转移,譬如强制许可、信息安全标准与认证和限制性的政府采购政策。反之,美国也应承认中国企业认为因受到相关限制而遭受损失,譬如对中国直接投资的限制和对向中国出口所谓的双重目的技术的限制。美国对于中国就某些事项的担忧亦应更加积极地回应,例如由目前的专利许可规则和关键的互操作性标准中核心专利的作用等所引发的利益分配不公。
为趋向更大的互惠,必须增进彼此的信任。鉴于双方根深蒂固的担忧,尽管这并非易事,但通过“边做边学”的开创性的渐进主义会有助于不断改善和克服中美两国标准化体系目前的缺陷。
感谢欧洲专利局的Constantinos Karachalios先生为我和上海对外贸易学院WTO研究教育学院建立起了彼此间的联系,并因此使得本书的中文版的出版成为可能。尤其感谢该院张磊院长对本书翻译的大力支持。
我非常有幸能就职于东西方研究中心,感谢研究中心总裁查尔斯·莫里森和研究室主任南希·路易斯对于本书中文版出版提供的部分资助。尤为感谢上海对外贸易学院WTO研究教育学院张磊院长和于洋副教授等学者以出色的专业能力完成了本书的翻译。希望本书的中文版能使中国的创新与标准化战略中的企业界、学界和政府等参与者产生兴趣。
迪特·恩斯特
2012年6月15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