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创新并非天翻地覆

创新并非天翻地覆

时间:2023-08-25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商场如战场,前有堵截、后有追兵。毫无疑问,这是高德康的本性,也已经成为波司登的“基因”。质检部的负责人李敏花对此感同身受。时间已经过去30多年了,她还对初见高德康时碰到的“盘花纽”记忆犹新。虽然心里有怨气,但敏花不得不承认,高德康检验合格的那件衣服,确实比他们的盘花纽漂亮生动得多。回去后,他们加班加点、一针一线专注地把不合格的衣服给修补好了。

商场如战场,前有堵截、后有追兵。身为行业第一,波司登不敢稍有懈怠,就像台湾金融界大亨蔡宏图说的那句话:“第一名最大的问题就是前面没有人让你追,你却总听到后面的喘息声,非常紧张。”

成功企业家大多有着相似的感受,华为在2000年销售额达152亿元,利润以29亿元人民币位居全国电子百强首位的时候,其创始人任正非却大谈危机和失败。“十年来我天天思考的都是失败,对成功视而不见,也没有什么荣誉感、自豪感,而是危机感。”

而唯一能克制这种危机感的法宝就是永远快人一步,高人一筹,就是永不停步,永远创新。比尔·盖茨如此描述这种紧迫感:“人生就像一座着了火的房子,我们的任务就是尽力从里面抢救出一些东西来。”而乔布斯说:“这辈子没法做太多事情,所以每一件都要做到精彩绝伦。”

➢波司登吊挂车间

波司登“功成名就”了,连续多年稳坐行业第一的宝座,似乎已经“王者无敌”;很多人更觉得高德康现在是家大业大,可以“高枕无忧”了,但高德康本人的话却透露出他似乎并没有因此具有“安全感”:“很多人都问我,行业第一的位置是怎么保持的?说起来很简单,我们就是永无止境地追求创新,永远觉得是在身负重担地前行,好像老是没有做好工作一样。我从来没觉得有什么值得骄傲的地方,心里一直存在着一种责任感,一种风险意识。特别是这几年,我们受到的社会关注度越来越高,更觉得肩上的担子重了。”

那么,高德康心里的制胜法宝是什么?总结起来很简单,就是品质+创新:用产品本身说话,不断改进以适应消费者不断变化的需求。

说起来,这与当下所谓的“移动互联思维”不谋而合,即产品为王,注重体验。而波司登早在十几年前就已经开始这么做了。这也许是高德康的先见之明,也许更说明,无论到了什么年代,有些道理是不会改变的——比如要尊重你的客户,比如要凭良心做事,比如要不断学习……以诚相待,不断进取,将保证你能跟上任何时代,并适应新的时代。

毫无疑问,这是高德康的本性,也已经成为波司登的“基因”。

高德康回忆起自己还是个“小裁缝”时,做活儿就与众不同:“30多年前,我做衣服就会比较注意款式。那时候的衣服都是没有腰身的,而我做的衣服,就会注意腰身比较长,该收腰的时候收,该大的地方大——小姑娘都特别喜欢,而且我用的布料还比人家少。”

质检部的负责人李敏花对此感同身受。时间已经过去30多年了,她还对初见高德康时碰到的“盘花纽”记忆犹新。

那时她刚走出校门,在爸妈的指引下到服装厂拜师学艺做裁缝。做学徒的第二年,因为厂里的业务不饱和,经村里乡亲介绍,李敏花和师傅一起到高德康的服装厂拿加工活儿做。李敏花记得很清楚:“拿的是上海的女式罩衫,菊花盘花纽,在当时比较时髦”。

师傅带着敏花做了几天按时完工,到交货那天还下着雨,但为了不耽误时间,他们背着衣服走了两个多小时来到山泾村服装厂。那时服装厂只有3间厂房,一间是裁剪间,一间放面料和成品衣服,另一间只有七八台老式缝纫机和1台电动拷边机,条件也相当简陋。敏花心里还嘀咕:这么土的厂子居然能承接上海的服装?还挺不简单的!

当时高德康不在厂里,他们便一直等着,直到他开着摩托车从上海交货回来。高德康一脸的风尘仆仆,摩托车后座上还捆着几批面料,看起来沉甸甸的。

厂里的金师傅迎上去:“高厂长,他们等了你几个小时了,是来交衣服的。还有,你可能还没吃饭吧?”

“是的,没吃饭呢。我在上海等面料等了好长时间,开车回来又要两个多小时。”高德康微笑着,略带歉意地解释自己回来晚了的原因,又婉拒了金师傅张罗吃饭的好意,“我先帮他们看衣服吧。”说着他就转向了姚师傅:“姚师,让你们等了,不好意思啊!”

高德康看得很仔细,每看一件,都会指出存在什么问题,再讲解如何改进,很是耐心。直到把衣服一件件看完,他连水都没顾上喝一口。这让敏花很意外,“这老板可真是一点架子也没有,不像个老板”,她在心里默念。

看完最后一件,高德康总结性地对敏花和师傅说:“姚师,有一个统一的问题——这些菊花盘花纽的齿轮盘得不够深,需要退回全部返工,不好意思。”接着,他以一个盘花纽为例,仔仔细细地解释并示范要做到怎样的标准,以及怎样去做。

➢高德康在检查产品质量

姚师傅很认真地听着,敏花刚才还觉得高德康“平易近人”,现在印象却全变了:“这个老板怎么这么严格,返修的话要把纽扣都拆开,再一个个重新盘起来,再订到衣服上去……今天回家又要加深夜班了。下雨天拖着雨鞋,脚也痛死了,这些衣服师傅是挣不到钱了……质量要求这么严格,又不影响穿着的,干吗这么较真……”

但高德康却没有任何含糊的意思,他手把手地示范:“每个纽扣大小要一样,一针一线都是靠手工做成的,所以要细心、专心。”他拿起一件成品:“看就像这样,看上去真的像一朵菊花一样。”虽然心里有怨气,但敏花不得不承认,高德康检验合格的那件衣服,确实比他们的盘花纽漂亮生动得多。

在回家的路上,敏花还是忍不住跟师傅抱怨说:“师傅,这个老板对质量太严格了,以后我们不要来拿衣服做了。”姚师傅笑了笑对她说:“敏花,你还小,把问题想简单了。高厂长对产品质量要求这么严格,不是跟我们过不去,他这是在帮我们,帮我们提高水平。我们以前没做过这个样式的盘花纽,高厂长不怕花时间给我们一点点教,哪个老板肯这么花时间啊?照他这么用心,将来肯定能成为一个大老板。还有,你要记住,不管做什么样的衣服,都要首先把质量放在第一位。”敏花眨了眨眼睛,仔细品味着师傅的话。

回去后,他们加班加点、一针一线专注地把不合格的衣服给修补好了。当敏花和师傅再次把衣服送到高总面前时,他一眼就看到盘花纽变样了,脸上露出了笑容,“姚师,现在合格了,你们辛苦了啊,以后再来拿衣服做吧!”他拿着衣服对敏花和师傅表示谢意,敏花能听出他话里的真诚和朴实。

这是李敏花与高总的第一次接触。“当时他创业才起步不久,但对质量就一点都不肯放松,我没见过这么‘挑剔’的老板,但是也没见过这么耐心的老师。”经过盘花纽事件后,敏花明白了为什么高德康能接下以苛刻著称的上海品牌的业务了,也明白自己的师傅为什么对高德康充满信任和敬意了。

“高德康的裁缝手艺是我们这一带都有名的,干活又快又好。比如说做衬衣,一般人做一件要48分钟,但高德康只要25分钟。一天8小时下来,他可以做两件棉袄、两件罩衣、一件衬衫,而别人做这么多活儿需要两天。”姚师傅带着点儿羡慕的口气说,“我曾经问过他秘诀,他说没别的,就是熟能生巧。我觉得他不仅是手勤,还特别善于动脑子,一件事总比别人多琢磨一些,就比别人做得好一些。”

时至今日,已经是老波司登人的李敏花还经常对新进厂的员工讲起这件事,她总结说:“为什么波司登能有今天?这就是基因。”

而到波司登初具规模时,正逢羽绒服市场崛起,整个行业的繁荣可以套用雷军近期对小米手机的形容:“在台风口上,猪都能飞起来。”于是很多人都不在乎设计,他们可能认为模仿改良就是创新,或者甘于做一头猪——抄来抄去就可以挣钱,为什么还要费力气创新?但波司登不甘心,虽然身处台风口,但风总有一天会过去,他们绝不能“靠天吃饭”,必须居安思危,要靠实力、不断地打磨品质。“我们在很早创立品牌的时候,就定下了要创‘世界名牌’的目标,所以我们很注重创新,也早早地在其他国家注册了商标。”高德康显然是没有被台风吹晕的那个人,而清醒的头脑让他比所有人都走得更长远、更稳健。

为了加强波司登的设计力量,高德康曾如前文所述用诚意打动设计界骄子朱琳加盟波司登,并配合她高薪聘请了多位青年设计师,建设出一支令人羡慕的高水准设计团队。但这是波司登已在全国闯出名气后的事。高德康的过人之处在于,远在还未成名前,他就已经把波司登作为“名牌”看待,用名牌的标准要求工厂,要求员工。这一点,作为近30年工龄的“老波司登人”——技术部的俞美玉印象格外深刻。

刚当服装学徒的头几年,俞美玉也常听师傅谈起那个“言出必行”的高老板,说话从来不打折扣,他的要求都是“今天必须完成多少件,明天一大早就来取货,而且质量要求非常高”。作为一名新手,俞美玉心想这老板未免太苛刻了,哪儿有又快又好做服装的?但后来见到这个传说中的高老板,俞美玉发现他果然名不虚传——每两天一次赶早来取衣服,从来风雨无阻,而且一件件检查绝不含糊,再骑着摩托车亲自送到上海——这样的日子他长年坚持。俞美玉被震撼了,也被感动了:“这是一个爱惜信誉、严格要求自己的人,的确值得敬佩。”这是俞美玉对高德康的初步印象。

1995年,早已是熟手加巧手的俞美玉因为技术出色,被调入技术部门,直接参与新款服饰的开发和制作。这是高德康历来最为看重的部门之一,经常亲临现场指导。这样的近距离接触,让俞美玉对高德康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高总真的是行家里手,他看我们的工作绝不是只看表面,他的目光非常敏锐,真的是‘行家一伸手,就知有没有’。他说波司登是靠质量和款式打天下的,所以对每一件新款的板型及工艺质量都非常重视,总在百忙之中抽出时间到技术部进行现场指导,针对样衣的每一点瑕疵和不足与设计技术人员、缝纫工进行探讨,直到找到完美的解决办法。”

就因为这样的工作作风,俞美玉还险些被他“痛批”过一次。那是高德康按惯例到技术部确认新款进度,衣架上挂着很多款刚做好的样衣,他默默地翻看着,突然拉出一件衣服对俞美玉说:“美玉,你平时做的衣服都很好,怎么这款会做成这样?款式设计得再好,工艺不好也看不出整体效果!”

看着高德康严厉的面孔,俞美玉既害怕又委屈,怕的是老板对每一款样衣都要过目,并且要求很高,让她倍觉压力;委屈的是那款衣服并不是她做的,而是部门新来的一位同事的手艺。但当时美玉觉得,自己一个老员工尚且如此敬畏,新同事岂不是更害怕了?索性担待下来吧,于是就未加解释代人受过了。那位新同事得知此事后,跟美玉好一番道歉,也因此深受教育。

高德康后来也了解了事情的原委,不仅为自己那天没问清情况就发火跟美玉道了歉,还大力表扬了美玉这种保护新员工,同时耐心“传帮带”的波司登精神。美玉笑笑说:“当时是有点委屈,但后来我想起了自己刚学徒时高总耐心教我手艺的样子,跟他相比,我还差得远,能多帮一位新同事,这是我该做的!”美玉说出了很多人的心声,跟高德康吃的苦相比,大家受的罪真不算什么;而与高德康的认真细致相比,他们也仍有很多可学习之处。高德康的以身作则、率先垂范,让技术部所有员工都以“好裁缝”为荣,认为“好作品自己会说话”——设计不仅要美观大方,还要舒适好穿,这都体现在工艺环节的一点一滴上,不能有丝毫马虎。高标准、严要求,这种作风一直保持在整个技术部,影响着美玉这些老员工,也影响着后来的新同事,大家都以高德康为榜样,自觉地严格要求自己。

质量是企业永恒的话题,也是永远排在第一位的话题。尤其在信息越来越对称的今天,所有人都是信息的接收者同时也是发布者,用户的一点点好的或坏的体验都可以通过互联网随时传遍万家,他们随时有“用手”或“用脚”投票的自由,用户体验至上、产品品质成为“王道”更是不争的事实。

波司登把多年来质量管理的实践和经验高度浓缩为“件件是精品,处处有服务”。

几乎所有企业都会自称“质量第一”,把质量放在最重要的位置上,但不同的是,有的企业只是挂在口头上,波司登却用过硬的事实验证了这一点。

而且,随着波司登越来越发展壮大,靠“人盯人”“手把手”已经不能适应需要了,必须用制度把它固定、保护下来。质量是全员、全系统共同努力的事业,一个环节的疏忽就可能“千里之堤毁于蚁穴”。为了让每个人都高度重视,为了让“五字真经”不仅挂在墙上、贴在布告栏,而是要让每一位员工都入手、入心,高德康投入了大量的财力和精力。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提高质量必须以科技进步为先导,名牌也必须以过硬的质量和高科技含量为底蕴。

美国GGT公司的CAD、CAM系统,使裁剪速度增加一倍;更为重要的是,这个系统采用抽真空的方法,把200层厚的面料压成手指那么薄,裁割的误差小到要用测量金属零件的衡量单位——“丝”来计算,这就使误差率降至最低,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自动充绒设备与人工充绒相比,不仅减轻了工人的劳动强度,改善了生产环境,更使称绒克重误差减少至零,从而彻底消灭了充绒不均的现象。如此的投入,使波司登成为中国最大、最先进的羽绒制品生产基地,为波司登注入了新的科技含量。

在生产线,波司登在中国羽绒服行业率先引进瑞典铱腾智能吊挂系统。在生产效率、软硬件知识、管理水平、生产现场、工人受益等方面表现优异,成为铱腾吊挂系统公司的“最佳用户”。公司还全面推广“单件流”、模块化生产模式,劳动效率及品质控制提升到了新台阶。

为了进一步提升公司的科技竞争力,开发满足军需保障、抢险救灾、体育竞技等特殊场合需求的专用防寒服,力求实现高端防寒用品的全面国产化,波司登还与天津工业大学合作共建国家级博士后科研工作站。2013年5月31日,波司登博士后工作站首位博士后出站答辩会在多位专家的注视下举行:两种外观几乎一样的白色面料被分别点燃,传统的聚酯面料一点即燃,另一种面料虽遇火融化但始终没有燃烧,这正是波司登博士后工作站最新的科研成果——多功能阻燃聚酯纤维。出席答辩会的专家们认为,这一科研成果的主要技术性能达到国内领先、国际先进水平,产业化后应用领域非常广泛。目前,该项目已获国家发明专利,入列江苏省重点技术创新项目,并启动中试。

既能“顶天”,亦可“立地”。波司登向着最新科技发起冲击的同时,也从不放松“地面部队”的建设。波司登拥有一支过硬的质检队伍,他们中既有具备几十年质检经验的老技术员,也有掌握现代化质量管理知识的大学生。他们分布在生产的各道关口,用一双双“火眼金睛”为波司登“挑刺”,使其更完美。他们以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精神,对主要原材料——羽绒,及各类面料、衬里、纽扣、拉链等原辅料的采购进厂,都严格按照国际同类产品的先进标准进行细致检验。购进的羽绒原料凡含绒量达不到90%标准的,一律退货;各种原辅材料在上生产线之前也都要“验明正身”,不达标者一律不许上线,绝不允许给加工工序带来任何麻烦。生产流程上,从设计、打样、出样到下料、制作、检验,每道工序既相互独立又相互联系,道道皆有严格的要求,形成了一个严密的质量管理流程。终端检验更是越来越严,由“产品不达到部颁标准不准出厂”提高到“产品不达到部颁标准的一等品不准出厂”。

高德康经常挂在嘴上的一句话是:“质量是产品的灵魂、企业的生命。”他不仅是这么说的,更是这么做的。

➢在国内率先引进瑞典铱腾公司智能吊挂系统,并成为铱腾的“最佳用户”

生产管理部的一些老员工永远忘不了那次教训。2006年4月,高德康亲自来到生产车间查看产品质量——不管多忙,高德康都会不定期地到生产一线“抽查”。恰巧发现某个工艺环节出了偏差,未达到标准,他当机立断让所有小组停止生产,并对生产好的产品重新检验,不合格的直接报废。

高德康当着所有人的面说:“我宁愿承受经济损失,也不能因为产品质量出问题而影响波司登品牌的声誉”;同时高德康要求厂长立刻召集管理层召开质量改进会,针对出现的问题制定改进方案,并将责任落实到人:每个小组只允许领两件裁片,进行重新封样,封样确认合格后方可进行大货生产,并将合格样衣作为后道验收标准样。

两天后,高德康再次来到生产车间,对各小组改进后的产品质量进行逐一摸底,看到整齐划一、质量精良的产品时,高德康露出了微笑:“大家辛苦了。”

这件事前后不过三天,但让当时生产车间的所有员工都深刻地认识到一点:高总的确将波司登的产品质量看得比自己的生命还重要。每个人都时时绷紧质量这根弦,并让这种文化深入骨髓、代代相传,才造就了波司登这块金字招牌屹立不倒的传奇。

波司登始终坚持“用领先科技去抢时间,用品质去争市场”的品牌理念,这是波司登迅速做大的秘诀之一。当很多行业热衷于概念炒作、广告战、价格战、反季节倾销等竞争模式的时候,波司登所引领的羽绒服行业则显得十分务实与沉稳。

很多企业把“创新”看作一件很难、或很神秘的事情,有些人甚至觉得“天翻地覆才叫创新”,高德康却有着不同的见解:“其实创新无处不在。好多创新可能在细微之处,看不出来,但在每天的工作里面都有创新,人家没有做到,你做得比人家好,那就对了。”

换言之,高德康更欣赏“微创新”,比起所谓的“天翻地覆”,“每天进步一点”才更容易调动起所有员工的参与感和事后的成就感。因此,波司登的创新法则建立在团队之上,要求“整体大于部分之和”,团队成员都要以市场为导向,整体发力。如果只是单个成员具有创新意识,那是不可持续的,必须整个团队都有创新氛围。另外,创新必须有正确的方法,这个方法就是:基于一个细节或者是一个简单的做法,不断坚持、不断深化、不断改进。

“什么叫创新?就是一个简单的东西不断做、反复做,慢慢就是创新了。”高德康一直在波司登内部如此强调。而波司登的第一名,就是这么一点点打磨出来的——一天两天,也许看不出差距;但一年两年、十年二十年,就会累积成对手难以超越的优势。高德康曾说:“波司登这些年的成长,不是说我们打败了多少竞争对手,很多时候是竞争对手自己出了问题。我们就是在这样残酷的市场竞争中,不断创新提升自己。”这话猛一听平平无奇,但细想如履薄冰,令人不寒而栗。

这与之前的“缺乏安全感”一脉相承,但也许正是这样的危机意识,促使波司登成为一个优秀的公司。比尔·盖茨不也说过类似的话吗?“微软距离破产永远只有180天!”而百度的李彦宏更把它大为缩短:“百度距离破产永远只有30天!”

成功,需要天时地利人和;而失败,往往只是一个疏忽就够了。时代越来越发展,节奏也越来越快速,“魔鬼”不仅存在于细节中,也存在于速度中,不仅是“大鱼吃小鱼”,也是“快鱼吃慢鱼”。不仅要品质过硬,还要速度够快。所以,高德康要求全体波司登人时时刻刻绷紧质量和创新两根弦——从细节做起,从每一天做起,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这不是口号,而是波司登的信条和实践准则。

波司登的创新始终坚持“以用户需求为导向”——这个做法即使放在今天也毫不逊色,在十几年前更称得上“非常超前”——才保证波司登一直屹立潮头不倒。同时创新的原则又非常务实,强调“创新无处不在,不要好高骛远,而要细微处见精神”,这使得波司登的创新策略能够很快地“落地生根”,从而抓住每一个机遇实现腾飞,这是波司登又一个不同于其他企业的地方。

虽然波司登通过“三次革命”已经将羽绒服变得越来越轻薄,但人们对时尚和美的追求是永无止境的。面对要求更高、更挑剔的消费者,2011年波司登特别推出了重量为260克的超轻羽绒服,取名“秋羽绒”——它采用超薄型面料,含绒量高达90%,波司登还专为“秋羽绒”开发了多达57种色彩,轻盈柔和的乳粉色系、加入荧光色调的彩虹色系、或是富有质感的大地色,都令人赏心悦目,几乎可以适应所有口味的消费者。而它的百变穿搭更是时尚又实用——秋天它可以是时髦的外衣,冬天它又可以变成保暖的内胆。如此美好诱人的产品,果然一上市就受到追捧,并引发效仿者无数。

波司登提出的“秋羽绒”概念,不仅将市场中的轻薄羽绒、时尚羽绒等秋季羽绒服进行统一归类,再次成为一个细分领域的定义者,在一片红海中划出了清晰的“蓝海”;同时完成了从产品实物到精神内涵的全面阐释,将波司登品牌再一次铭刻在羽绒服发展的里程碑上,也注定又一次成为行业标杆。

因为紧紧围绕用户需求制定战略布局,所以无论是追求时尚风度还是环保健康,波司登一直能率先行动,处于市场领先的位置。此外,波司登还很注意将每次机遇甚至挫折都变成自身腾飞的跳板,无论是起步初期为别的品牌贴牌加工,还是在产品积压时毅然决然地壮士断腕,他们把企业的“下一步”摆在最重要的位置。再以后,波司登成为首批“中国产品环保标志”获得者,取得了通向国际市场“绿卡”之后,又积极申请并获得了“出口免验资格”,这不仅标志着波司登的质量管理又上了一个新台阶,同时也抓住了拓展国际市场的良机,为企业的进一步腾飞,实现走向世界的梦想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高德康如此诠释波司登的策略:“这让我们的品牌有机会进入海外市场——这就好比是读书留学一样,为了开阔眼界,我们很早就让波司登品牌去海外留学了,让其他国家的代理商来给我们做品牌。海外代理商的要求都很严苛,需要我们在设计上国际化,符合国外的销售定位和消费者偏好。这些对品牌的提升也大有好处,回过头来我们就能够在中国市场里引导流行。十几年来,我们一直能够坚持不懈地进行这些方面的尝试和努力。因为我非常看好防寒服这个行业,我也相信只要坚持创新,是不可能被市场遗忘的。”

所以,很多人对波司登的品牌感觉是“横空出世”——1994年是波司登开始有计划地做品牌的第一年,当年效果没有完全显现,但到第二年,波司登就已经成为全国的销量冠军,直至今日,波司登一直是行业第一。尤其在1998—2000年,短短的三年内,波司登连闯地球“三极”,再登泰山绝顶,波司登“高大上”的形象一路征服所有人,至今不可撼动。这其实要归功于波司登的“基本功”,首先有好的产品、好的管理、好的队伍,才能“高举高打”,一举占据制高点;而绝非很多公司空有广告攻势,却没有好的产品加以匹配,那必然后继乏力。

高德康认为企业是可以通过产品与消费者沟通的,这无疑也是一个非常领先的理念,是真正的用户至上和体验经济。高德康认为,消费者能通过产品看出企业的诚意:“我们要专心专意做好自己的产品,不会随意投资做其他的,我是看准了就不会变的,‘吃着碗里的,看着锅里的’,这样肯定不行。如果不专注,消费者凭什么信任你?我们就是要专注地与消费者沟通,为消费者提供各种创新的款式,让他们喜欢我们的产品。如果在自己的本行里都没做好,做其他的就更不可能在行。”

“波司登好穿、放心。”消费者如是说。虽然是普普通通一句话,却是对一个企业的最高奖赏。正如高德康所言:真正的名牌是民牌。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