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携程网创业团队

携程网创业团队

时间:2023-08-25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姓名:季琦,梁建章,沈南鹏,范敏学历:研究生公司:携程网项目:旅游门户网站业务范围:旅游景点,酒店查询及预订创业时间:1999年开始创业至今曾经有人问史玉柱:决定创业是否成功的条件有哪几个?在这么多的创业团队中,有一支队伍特别引人注目。

【创业者介绍】

姓名:季琦,梁建章,沈南鹏,范敏

学历:研究生

公司:携程网

项目:旅游门户网站

业务范围:旅游景点,酒店查询及预订

创业时间:1999年开始创业至今

【创业过程】

曾经有人问史玉柱:决定创业是否成功的条件有哪几个?史玉柱回答:三个。一个好的团队,加上一个好的产品,再加上一个好的策划。史大师认为好团队是创业的首要条件,比尔·盖茨也有同感:没有完美的个人,只有完美的团队,说明英雄所见略同。

中国民营企业大约有250万家,有很多是合伙开办的。在这么多的创业团队中,有一支队伍特别引人注目。好像茫茫宇宙中北斗七星那样耀眼、那样鲜明、那样突出……

这个团队就是“上海携程”。

我们不能说这个创业团队不牛,因为4位创业伙伴全部是名牌大学硕士毕业:3位上海交通大学,1位美国耶鲁大学;我们不能说这个创业团队不牛,因为创业时的启动资金仅仅是100万元,后来竟能让风投公司追加投资3次,总资金高达1300万美元;我们不能说这个创业团队不牛,因为这个团队7年能将2家公司做上市。

其实中国从不缺少创业团队,缺少的是像“上海携程四人组”这样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的铁骑劲旅。

有些创业团队刚进入动荡期就散伙了,这与中国人的合作意识有关。有一种说法是,一个国家人民喜欢的娱乐方式正好表达了这个国家人民的合作方式。比如:日本人喜欢下围棋,说明日本人为了整体利益和最终胜利可以牺牲局部利益;美国人喜欢打桥牌,说明美国人可以与对方紧密合作,与另外两家竞争对手抗争到底;中国人喜欢打麻将,说明中国人喜欢孤军奋战,看住上家,提防下家,盯紧对家,自己和不了,也不让别人和。

怎样的团队才是能干大事的团队呢?英国团队专家贝尔宾博士的结论是:团队的目标和成员的自我角色定位很重要。也就是说只有目标清晰了,定位准确了,团队冲突才能妥善处理,团队决策才能顺利执行。

成功一定有办法,失败必然有原因。既然“上海携程”这么优秀,那肯定有它值得学习的地方。这个团队真的是那么牛吗?现在我们拿起显微镜和手术刀,给这个团队进行解剖和还原……

1.携程网的创始人之——季琦

第一位出场的是季琦,他是这个团队的实干者和推动者。

季琦,1966年出生在江苏南通的一个农民家庭。1985年,他考入上海交通大学。

填写志愿确定专业时,季琦问班主任:自动化、计算机这两个专业怎样?班主任说:别报考那些没前途的东东,报考工程力学系吧,以后可以帮包工头算土方,挣大钱。

季琦进入上海交大后,才知道工程力学是用来计算潜艇的受力、导弹的起飞速度的,不是给包工头算土方的。

专业知识很枯燥。大学四年,季琦都泡在了图书馆,读哲学、读历史、读毛泽东传记。

1989年,季琦大学毕业了,专业应用面不广,工作非常难找。好不容易南通第二设计院终于答应了接收这位应届毕业生。就在上班的前一天,季琦突然犹豫了起来。他想:好不容易才从农村跑到上海,现在不能留在大城市,是不是大学白念了?一番斟酌之后,他决定回到学校报考研究生,这回他换了一个专业,报考了上海交大机械工程系的机器人专业。

当时,在交大攻读机器人专业的季琦,经过两年的学习,已经是一名精通软硬件和组网的高手。由于“南巡”讲话吹动了中国人的经商热情,季琦也加入到这一大潮中,他跟同学一起开了一个电脑公司。经营了几个月后,季琦和他的女朋友手里已经存了几万元。

这一年,季琦就要研究生毕业了。为了留在上海,季琦“随便”找到了一家企业,叫做上海计算机服务公司。这家公司有辉煌的背景,它的母公司是长江计算机(集团)公司。但季琦看到那破破烂烂的办公室,心里很不舒服,他压根没有考虑过在这里久呆下去,只想在这家公司过渡一下,解决了户口问题,转身就走人。

上班的第一天,他一边拍着老板胡亦邦的肩膀一边说:胡老师,我在这里干不长的,没关系,咱们交一个朋友,我在这里混两天就走人。

听到这些,胡亦邦不但一点都不生气,还认真地对季琦说:小季啊,你跟我当年一样,很冲也很能干。但是,我告诉你,先做人再做事,人品永远走在产品的前面。你这样肯定是不行的,成不了大气候,只能是小打小闹罢了。

这些忠告,季琦一句都听不进去。自1992年3月进入这家公司,他绝不会想到自己会在这里呆上两年半的时间,他也绝不会想到多年后还会记得胡亦邦对他说的这番话。

是什么改变了季琦“混两天就走人”的想法呢?一方面是在工作中,季琦发现自己还缺少很多东西;另一方面,这家公司的改革给季琦提供了施展才华的舞台。

季琦所在的公司虽然叫服务公司,其实更倾向于技术,没有很强的销售能力。由于1992年刚好碰到长江计算机公司进行改革,总公司要求所有下属公司全部自负盈亏。得知这一消息后,很快就有人开溜了。最后,只剩下七八个技术人员和三四个销售人员。

在一次例会上,讨论起公司下一步该怎么办,大家的情绪都非常低落。唯一不信邪的是季琦,他心里想:几个月前,我踩着破单车卖电脑都能赚到钱,现在公司这么多人在一起,反而挣不到钱吗?

于是,季琦在大会上提出:既然公司已经到了这种地步,还是搏一搏吧!我们技术力量强,就应该做一些大的项目、好的项目,没有必要跟其他公司去竞争卖电脑。

胡亦邦一听,高兴死了,当场给季琦封了一个大项目经理的职位。其实就是一个光头司令,下面一个兵都没有。

根本不知道做大项目比上天还难的季琦,开始骑着自行车一个人上街去寻找他的大项目了。

季琦在大街上一遍遍地游荡,突然发现:证券公司应该是他要找的“大项目”。因为那时候上海的证券市场很火,很多外地证券公司到上海后,必须买电脑和布网。

想拿下证券公司,最好的方法是先拿下上海证券交易所。当时,证监会还没成立,上交所管得非常多。所有进入上海的证券公司都要通过上交所。

但是,上交所的大门可没有那么容易敲开。上交所的办公地点在黄浦路19号,是一座欧洲新古典主义维多利亚巴洛克式建筑风格的大楼。在这样一座大楼里工作的人,身上散发着高贵的气味。在他们眼中,有资格来上交所打交道的都是惠普、IBM这些国际大公司。长江?而且居然派了一个乳臭未干的小破孩来,想要做上上交所的业务,岂不是开国际玩笑。

正面频频接触屡屡被拒绝,季琦只好来个“曲线救国”。他四处打听,终于找到一个在上交所工作的交大校友。通过这位校友的介绍,最终敲开了上交所的大门。

两个月后,季琦成功地开拓了证券市场。这个时候,经常有客户拿着他的名片到公司找他,季琦开单后,只要把合同一签,平均一张单能赚几万块钱。

业务开展起来了,不可能走人了。季琦的业务越做越大,还不断开发新业务,职位也越爬越高,两年半的时间不知不觉就过去了。

季琦把这两年半的生活当成自己的第一次创业。他认为这两年半的时间学会了三点:

第一,明白了创业必须因陋就简,篮子里有什么菜,就做什么饭。

第二,在业务上交了一些朋友,在以后自己创业时能给予自己很大的帮助。

第三,终于明白老板当初的那番话,研究生毕业时,觉得自己啥都懂,实际越做越觉得自己不懂,最不懂得的是做人。可能自己的技术、英语、销售比老板强,但是怎样领导别人自己不懂。怎样把客户从生意关系变成朋友关系,这个自己也不懂。

随着职位的不断上升,季琦觉得这里没有发展的空间了,所以,他决定离开。

1994年,季琦带着1万美元去了美国。

来到美国后,季琦发现自己不行了。第一,没有多少钱,做不了任何生意;第二,上海交大的毕业证书在美国没人承认。幸亏懂电脑,一个开计算机公司的台湾人给他提供了一个工作机会。

由于工作的原因,季琦在美国认识了很多台湾人,几乎每个台湾人都对他说:你应该回到大陆,台湾的今天就是大陆的明天。根据台湾的经验,当年在美国读过书的人,一旦回到台湾,在政商两界都很吃香。而留在美国的人,基本上是普通职员。

季琦也发现:在美国,所有的机会都已经被人占了,除非具有开创性的技术,否则无法获得成功。

于是,在美国生活了一年后,季琦决定回国。这让在甲骨文公司工作的同学感到不解,季琦回答:你的路我是看得到头的,今年拿10万美元,明年拿12万美元,以后买房买车,周末跟妻儿出去玩。但是,我只要能看到前面的路是什么样子的,我就没兴趣了。

1995年他回到中国。

从美国回到上海之后,季琦满怀激情,准备自己创业大干一场。

就在这个时候,他接到了一个电话,是北京中化英华智能系统有限公司的总经理打来的。这位总经理是季琦以前在上海计算机服务公司的一位客户,他刚好来上海出差,约季琦晚上见个面。

在上海复兴中路新淮海娱乐城的一间包厢里,这位总经理说:“季琦,你刚从美国回来,暂时也没有工作,干脆跟我一起干吧!”

“好!大家一起干!”季琦回答得非常爽快。为什么这么快就决定了呢?因为双方都打过交道,季琦觉得对方为人很不错。还有,中化英华很早就做智能大楼,在业内很有名气。最重要的是,对方邀请他入伙,把他当成合作伙伴,很看得起他。所以,在到底是什么职位、多少薪水都还没有搞清楚的情况下,季琦义无反顾地加入了中化英华。

中化英华给季琦的头衔是华东区总经理,同时给了他10万元启动资金。季琦在岳阳路320号中科院脑研究所租了一间40多平方米的办公室,开始招人,开展业务。

季琦手下的业务员不是很多,一共才10来个人,但是,经过季琦的亲自培训,个个都是销售精英。从1995年12月正式成立上海分公司到1997年下半年。当初的10万元已经变成3000多万元的合同。

就在这个时候,季琦得到一个消息。中化英华的总经理准备进军医药行业,要将中化英华卖给中化公司(中化英华是由中化公司和英华公司合资的公司)。这让季琦感到非常郁闷,自己亲自创办的分公司就要被卖掉了。

不是要钱吗?我买行不?季琦四处找钱,甚至找来了风投公司IDG。但是,结果令他非常失望,他想买,中化不肯卖。

季琦只能带着他的团队选择离开。

季琦说:这段经历又让他学习了两点:

第一,资本的力量非常的大。人家卖公司是不用告诉你的,你能干没用,够哥们没用,有理想没用,赚钱没用,资本的一纸合同就将你干掉了。

第二,买企业就是买人。当时中化英华的上海分公司还有几百万元的利润,由于整个团队离开了,这几百万元的利润也没人给公司实现了。

痛定思痛,季琦明白了一个道理:必须自己干。1997年9月,他自己开了一家公司,取名协成,也是做智能大楼。

离开中化英华的时候,季琦并没有带走任何业务。他不想将事情做绝,他希望光明正大地跟老东家竞标。有一次,徐家汇华仑大厦的综合布线招标,协成就跟中化英华一起竞标。结果,协成在专家评审中胜出,获得了华仑大厦这个项目。那时候,做综合布线的利润率非常高,这个不到100万元的项目,让季琦赚了30万元。

其他业务,则是在上海计算机服务公司开拓证券市场时认识的朋友介绍的。这些朋友知道季琦开新公司后,给他带来了不少业务。

为什么这些朋友都那么够义气呢?这都是缘起于当年的小小方便。生意场上,一般情况下,合同上有的必须履行,合同上没有的很少有人愿意去做。当年很多证券公司买了季琦的电脑后,碰到很多小问题,比如电脑死机等故障,季琦都是以个人身份去帮忙的。就这样,当初的小方便后来竟然变成了大回报。

1997年9月成立的上海协成科技有限公司,到年底时已经盈利了100多万元,季琦挖到了人生的第一桶金。

为了让公司更加赚钱,季琦在1997年到1999这两年的时间里做过很多生意,如综合布线、系统集成,甚至软件开发。

有一回在给甲骨文做ERP咨询分包时,季琦认识了甲骨文中国区咨询总监梁建章。后来,两人成了好朋友。

1999年3月,上海徐家汇的一个上海菜餐馆里,梁建章说:“最近美国的互联网很火,不如我们也做个网站吧。”季琦说:“好啊!”

2.携程网的创始人之——梁建章

第二位出场的是梁建章,他是这个团队的技术者。

梁建章,上海人,出生于1969年,从小就有“大头神童”之称。在上海,还有一个人有这个雅号,他叫邵亦波,是后来易趣网的老板。

梁建章被称为神童,他的智商到底有多高?他回答记者说:“我没测过,但应该是非常高的。”

梁建章接触计算机很早。他13岁那年,刚好碰到上海在中小学生中尝试开展计算机教育。承办这一活动的是中国福利会少年宫,讲课的是上海师范学院的朱鸿鹗教授,学生有200名左右,全部是中学生,学习的内容是编程知识。

在计算机兴趣小组里,梁建章遇到了不少在他看来很高深的问题,回家后,他马上去问父亲。父亲用高等数学帮他解答出来了,还在读初中的梁建章根本看不懂这些解法。

他歪着头问:“我还需要多长时间才能看得懂?”

父亲说:“大概需要五六年的时间,要到大学才行。”

“那不行,太漫长、太痛苦了,我现在必须会。”

在梁建章的要求下,父亲由浅到深地给他介绍了一些数学方面的书,很快,梁建章就掌握了高中和大学的数学课程。

数学搞定了,编程肯定畅通无阻了。

想不到半年后,梁建章竟然开发了一个可以辅助写诗的程序。

1984年在上海电视台采访梁建章的新闻片中,梁建章演示了这个功能非常强大的写诗程序。在DOS系统单调的屏幕上,只要输入诗歌的题目,格式要求、每句的第一个字和韵脚后,电脑就能写出诗来了。

据梁建章介绍,为了能编出这个可以辅助写诗的程序,半年里,他阅读了《唐诗三百首》《千家诗新注》《学诗百法》等专业书,还看了《唐诗鉴赏词典》《中华诗韵》等工具书;计算机知识方面,也学习了《人工智能原理》《数据库原理》以及有关逻辑学、语言学等方面的书籍。

也就是因为这个程序,让梁建章获得了第一届全国计算机程序设计大赛的金奖。媒体接踵而来,梁建章成了当年在全国小有名气的神童。

既然这个少年天资这么聪慧,就不可能满足于按部就班的课程了。自从小学开始,他基本上就不听课,每次开学后的头两周,就已经把课本全部看完。特别是在初中参加计算机小组,自学了中学、大学的数学和物理之后,他已经不必要按照常人的轨迹一步步走下去了。

在15岁那年,梁建章直接从初中考入复旦大学计算机本科少年班。一年之后,复旦还没有毕业,梁建章又考入美国乔治亚理工大学。

1989年,20岁的小伙梁建章拿下了硕士学位,并且直读博士学位。但是,一段时间之后,梁建章发现“最先进的东西不是在学校而是在企业”,于是博士没有毕业,他就加入了甲骨文公司,老板是世界第二富人埃里森。

但是真正让梁建章重新规划人生职业生涯的是一次回国探亲的见闻。

那一次,梁建章回国探亲,国内火热的创业气氛和隐藏的巨大商机让他震惊。他觉得,从长远来看,自己的发展机会还是在中国,所以,他决定转型。

结束探亲回到美国后,梁建章申请转换到客户服务部工作,从事ERP实施。尽管薪水少了,工作累了,他觉得也无所谓。因为他要寻找能够回到国内工作的机会,而在研发中心,这样的机会是不会有的。

1997年,梁建章终于获得了他等待已久的机会,他通过了甲骨文公司的内部招聘,担任中国区咨询总监的职务,他回到了上海。

回到上海后,由于工作的关系,认识了季琦。两人成为朋友后,经常在一起喝酒,一起交流对互联网的看法,终于有了两个人一起弄一个网站的构想。

那究竟做一个什么样的网站呢?

在创业方向的选择上,梁建章曾经考虑过网上书店。因为他们看到美国的亚马逊公司的图书在网上卖得非常的好。1998年底,亚马逊的股价一度突破300美元,到1999年2月,亚马逊的估值已经达到250亿美元。

除了亚马逊,梁建章也考虑过网上招聘。因为在美国,招聘网站Monster大获成功,它的模仿者前程无忧和中华英才网也表现不俗。

但是,季琦思路不同,他最初的想法来源于家庭装潢市场的爆发式增长。1996年,国内装修产业的产值仅为450亿元;而到了1998年,全国用于住宅装修的费用就达到了1000亿元,上海家装行业销售额超过200亿元,占全国的1/5。为此,季琦想进入网上家装市场,他还为网站起了一个名字:“网上宜家”。

后来,经过深思熟虑,梁建章和季琦发现,亚马逊和网上宜家的模式都有一个致命的弱点:那就是物流问题。由于中国的地域广阔和物流业的落后,迄今为止还没有人能够以较低的成本完全解决这个问题。而招聘网站,在国内已经有不少家,对于梁建章和季琦来说,他们进入这个行业,并没有太多的优势。

想法一个个被枪毙了,到底选哪一个方向比较好呢?在一个周末,梁建章和季琦两人一起开车到上海周边的景点去玩,突然梁建章说:“干脆我们做一个旅游网站吧。”

“好!这个项目可以考虑。”季琦很认同。因为季琦也非常喜欢旅游。

但是,两个人无法组成一个团队,好像还差一个人,特别是一个能找钱的人。

季琦和梁建章马上想到了他们都认识的一个熟人,这个人就是季琦同届的校友,与梁建章在美国相识,他的名字叫沈南鹏。

3.携程网的创始人之——沈南鹏

第三位出场的是沈南鹏,他是这个团队的监督者、完美者。

沈南鹏,1967年出生于浙江海宁。7岁那年,沈南鹏的爷爷去世了。他的母亲,一个忙碌的国企厂长,由于没有办法腾出更多的时间来照顾自己的孩子,只好将沈南鹏送到了上海,住在没有子女的姑姑家里。

小时候的沈南鹏是一个非常用功的孩子,与同龄人相比,他过的是没有玩耍的童年。爱好数学的沈南鹏几乎成了做题机器,除了上学就是到少年宫参加奥林匹克数学班。

把每个周末都用在做数学题上,沈南鹏在数学上当然取得了骄人的成绩:他获得过全国数学竞赛一等奖;在1982年第一届全国中学生计算机竞赛上,15岁的沈南鹏和14岁的梁建章同时获奖;特别是中考,满分600分,他竟然考了594分,以致他的任课老师都非常担心:这个孩子学习成绩这么好,会不会变成传说中的“高分低能”,长大后不能适应社会?

能不能适应社会,这还需要等待N多年后才能证明。只是知道在当时,沈南鹏中学毕业后,马上进入了上海交大应用数学系。1989年,他又考取了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数学系。

沈南鹏是雄心勃勃地进入哥大数学系的,他希望在这里实现自己世界一流数学家的梦想,因为哥伦比亚大学是世界顶尖数学家的摇篮。

但是,遗憾的是,半年后,沈南鹏突然发现自己不行了,比自己厉害的大有人在。怎么会呢?以前不是拿奖高手吗?到底自己有没有数学天分?沈南鹏开始迷茫了。

有一天,沈南鹏终于想通了:是自己错将熟练当成天才了。以前从初一到高三,每个周日自己都是在上海市少年宫花三个小时参加数学班。即使自己原来没有数学天分,经过这样的培训,肯定也会有一点点的。

发现自己不是数学天才之后,沈南鹏开始反省:尽管做不成数学家,应该还有很多领域可以应用到数学吧。比如进商学院,或者做与数学有关的证券之类的工作。

就在这个时候,一个中国留学生的经历刺激了大家的神经。那个大学生一点都不上进,不但没有考博士,而且考试还有一门没有通过。但是,他却进入了华尔街最好的一家公司。

所以,不需要很多考虑,1990年,沈南鹏决定从哥伦比亚大学退学,重新报考耶鲁大学的MBA。

两年后,沈南鹏从耶鲁大学毕业了,他去华尔街找工作。但遗憾的是,他在华尔街的投行投递简历,一次次激情地面试,却一次次被无情地拒绝。

这段经历并不好受,多年后,沈南鹏对媒体记者说:“你只是看到我现在打在显示屏上的文字,你却看不到我当初滴在键盘上的泪水。”

最后,他还是获得了一个花旗银行的面试机会。有一位面试官是斯坦福大学数学系的博士,他给沈南鹏出了两道智力题。

第一道题目:一个美国人在菜市场上做生意。第一次,8美元买了一只鸡,9美元卖掉了;第二次,10美元买了同样的一只鸡,11美元又卖掉了。那么,这个美国人到底是亏了还是赚了?如果亏了,亏了多少?如果赚了,又赚了多少?

第二道题目:一家赌博公司,计划在当季NBA的每场比赛中下注猜赢家,猜中了赌本翻一倍,猜错了血本无归。如果赌博公司要求你在总决赛时仍留有1000美元的赌本,那么当季的首轮比赛该下多大的赌注?

也许面试官本来的想法只是让沈南鹏知难而退。一个仅仅在哥大数学系读了一年就退学的人,数学能好到哪里去?

但是,面试官并不知道,在中学的6年时间里,沈南鹏一直在题海里游泳,虽然他承认自己不是数学天才,但从来都没有被任何一道智力题难倒过。

那天早上,一共有三个人参加面试。第一位是美国人,第二位是日本人,第三位是中国人(沈南鹏)。

第二道题目,他们三位的答案都是一样。不同的是对第一道题目的作答。美国人认为赚了2美元;日本人认为亏了2美元;中国人(沈南鹏)认为亏了4美元。

美国人的理由如下:

同样的一只鸡,第一次买一只,第二次买一只。

第一次交易:8买9卖,9-8=1,赚了1美元。

第二次交易:10买11卖,11-10=1,赚了1美元。

两次交易相加:1+1=2,所以赚了2美元。

日本人的理由如下:

同样的一只鸡,一口气买两只。

第一次交易:8买9卖,9-8=1,赚了1美元。

第二次交易:8买11卖,11-8=3,赚了3美元。

两次交易相加:1+3=4,本来可以赚4美元,但是他只是赚了2美元〔(9-8)+(11-10)=2〕。

所以,2-4=-2,亏了2美元。

中国人(沈南鹏)的理由如下:

同样的一只鸡,一口气买两只。

一次性交易:8买11卖,(11-8)×2=6,可以赚到6美元。

但是,他只是赚了2美元〔(9-8)+(11-10)=2〕。

所以,2-6=-4,亏了4美元。

沈南鹏的解题思路让面试官大感兴趣。于是,沈南鹏获得了花旗银行的一次工作机会。进入花旗银行后,沈南鹏在投资银行部做新兴市场的债券和股票。

华尔街的生活并不像想象中的那样美好,花旗银行只是给沈南鹏打开了一扇门,这扇门里有无数心怀梦想的人,而真正的成功者只是少数。在花旗银行这样庞大的公司里,每迈上一个台阶都非常艰难。沈南鹏有了展示才华的平台,但还需要等待一个属于他的机会。

机会终于来了,自1992年10月,华晨中国在美国纽约股票交易所挂牌上市后,海外投资者对中国公司有了美好的期待。1994年,几乎一夜之间,不知怎么回事,沈南鹏和很多在华尔街工作的中国人,突然从“边缘人”变成了市场的宠儿。特别是沈南鹏,耶鲁大学MBA毕业,在华尔街工作两年,中国上海人。这样一张完美的简历,让当初屡屡被投行拒绝的沈南鹏成了投行追逐的对象。

在无数追逐他的投行中,他选择了美国第三大证券公司——雷曼兄弟公司。这家1850年成立的投行,于1993年进军中国市场,在北京、上海成立了办事处,正需要像沈南鹏这样的投资专家。

从此,沈南鹏进入了职业发展的快车道。在雷曼兄弟公司工作了两年后,为了寻求更超速的发展,沈南鹏在1996年初加入了德意志银行的投资银行部——德意志摩根建富,成为摩根建富的董事。

在德意志摩根建富,沈南鹏做了一些与其他投行“差异化”的业务。1997年,他操作了以德意志银行作为牵头银行,为中国在欧洲发行5亿马克债务的业务。

这时,互联网企业已经在美国兴起,沈南鹏已经遇过N多人向他讲起互联网,所以,当1999年梁建章和季琦找他一起做互联网公司的时候,他没有半点犹豫就答应了下来。

接下来,梁建章和季琦各出20万元,各占30%的股份。沈南鹏出60万元,占40%的股份。新公司搭建起来了。

开办旅游网站计划,在他们三个人的不断探讨中越来越成型。不过,他们很快发现,他们还缺少拼图的最后一块。因为梁建章是搞技术的,沈南鹏是弄投资的,季琦是开公司的。还差一个熟悉旅游业的人。

于是他们想方设法,又找来了第四个人——范敏。

4.携程网的创始人之——范敏

第四位出场的是范敏,他是这个团队的协调者、凝聚者、创新者。

范敏,1965年出生。1983年考入上海交通大学。在上海交大的校园里,他整整生活了7年,先是念本科再读硕士研究生。

范敏碰到的是一个物质非常匮乏的年代,人们对知识和文化的渴求非常强烈。

范敏依稀记得当年在新华书店排队购买《悲惨世界》的日子。那真的是很悲惨,早上7点钟,书店还没开门,门口已经排起了长龙。

范敏记得当年一位室友的香港亲戚给他送来一台录音机后的情景。寝室里,那台录音机几乎是24个小时都在“工作”,录音机对于当年的人们来说是最奢侈的“家用电器”了,其他寝室的同学都羡慕得流鼻血。

范敏还记得,20世纪80年代的校园里,每次有专家学者来学校演讲时,礼堂里总是站无虚席,自己也是其中的一员。

或许是早毕业了几年的原因吧,比起携程团队的其他三位创业伙伴,范敏似乎不够激情、不够生猛。范敏的人生座右铭是朱光潜先生那本《谈美书简》里的一句话:做老实人,说老实话,办老实事。范敏给同学们的印象也是踏踏实实,成熟稳重。多年后,范敏的同班同学告诉记者,范敏当年是学校的学生会主席,很有领导者风范。

1990年,范敏从管理学院硕士毕业后,进入上海新亚集团公司工作。那时候,研究生比现在的熊猫还少,属于稀缺人才,新亚集团也是仅仅招到两名研究生。从一开始,范敏就是重点培养对象。

在新亚集团这个老牌国企里,范敏的第一份工作是在上海新亚国际旅行社计调部,负责旅行社计划协调的工作。在这里锻炼了一段时间之后,1990年12月,范敏被上调到新亚集团办公室担任助理。

在这个岗位上待了一年半后,突然某天范敏去找领导谈话,说他想调到海仑宾馆去工作。海仑宾馆是新亚集团公司下属的一家单位,刚成立不久。

办公室主任赵焕说:“小范,你疯了,总部不是挺好的吗?干吗要跑到那边去,那里的条件可没有总部好。”

“赵主任,因为对办公室的事务不是很熟悉,我的工作业绩公司老总也不太满意。那边条件尽管差些,我还是想去。”范敏说。

“但是,你到那边去,不一定会当领导,可能要从基层员工做起。”赵焕还是想让这位上海交大的高材生重新考虑一下刚才的决定。

但范敏还是选择了去海仑宾馆上班。

1993年2月18日,位于上海南京东路的海仑宾馆正式营业了。范敏胸前的工牌上写着:实习管理生。

范敏觉得无所谓。他认为:种子只有消失在泥土里,才会获得价值。任何种子,在空气中是永远不会生根发芽的。比起集团的办公室,这里更能施展自己的才能。

果然,含泪播种的人,一定会含笑收获。4年后,范敏的能力得到了上级领导的认可。他被派送到瑞士的洛桑酒店管理学校去进修。在国营单位里,这样的安排意味着准备给他提职。

从瑞士归来后,范敏被提任为上海新亚集团酒店管理公司副总经理。此后,他官运亨通,又先后被任命为上海旅行社和大陆饭店的总经理。到1999年的时候,范敏已经在旅游业工作了10年。

20世纪90年代,能在国企里混到总经理的职位已经是相当不错了,有房有车,还有专配司机,这样的生活应该满足了,不必再胡思乱想了吧。

但是,树欲静而风不止,有一天,竟然来了几个人,想打破他的平静,改变他的人生轨迹。

这几个人就是季琦、梁建章和沈南鹏。

因为这3人在确定还需要一个熟悉旅游业的创业伙伴之后,他们开始留意合适的人选。他们接触了不少旅游公司的管理层,但是,没有人对这家刚刚成立的小公司感兴趣,就别说为它放弃自己已经拥有的一切了。

一个偶然的机会,季琦听说上海大陆饭店的总经理范敏也是上海交大毕业的,做过旅行社,还曾经在瑞士进修。季琦一听,这不正是我们想要找的人吗?

1999年的一天,34岁的范敏被一位朋友约到了上海的鹭鹭餐厅。那里,已有3人在静候他的到来,时任德意志银行高管的沈南鹏,甲骨文中国区咨询总监梁建章,还有创办过许多高科技企业的季琦。

第一次谈话,范敏的表情没有任何变化。

回来后,梁建章、沈南鹏两人说,再多寻找几个合适的人选吧。因为想把身为国企总经理、有单位住房、专配司机的范敏挖出来,在很多人看来那是不可能的事情。

但是,季琦认为:范敏是自己的校友,如果连他都请不出来,其他人更难搞定。

接下来的时间里,季琦施展了他做销售时锲而不舍的精神,经常去上海西藏中路200号上海大陆饭店,找范敏谈梦想,谈未来。

季琦说:每次去,他都让我在办公室外面等,就算他有时间,也要我等。国企领导都是这样,很正常。开始要等10分钟,后来逐渐熟悉了,就变成了5分钟。

或许是季琦“三顾茅庐”的精神感动了范敏,或许是季琦所画的“大饼”打动了范敏。总之,无数次的软磨硬泡后,范敏心中的激情终于被唤醒,他答应一起参与创业。

【创业启示】

携程四人组的成员已经先后登台亮相了。但是,这四个人能不能组成罗马军团,在商场上所向披靡呢?我们有必要利用人力资源管理工具对这个团队的成员来做个初步的评估和鉴定。

根据人才的成才学说,企业家的成长与三个因素有关:

第一,环境。这一因素,就不用说了,20世纪90年代,上海的创业氛围非常好。但是,在这里特别说明的是,这个因素很重要,潘石屹曾经说过,如果没有碰上好时代,他还在甘肃天水的农村里当农民。

第二,学习。包括学校的高等教育(学历),和社会的改造教育(阅历)。这一因素,他们都具备。不同的是,梁建章和沈南鹏属于“海龟”,季琦和范敏属于“土鳖”。

第三,遗传。这需要从素质模型入手,才能搞定。素质的洋葱模型将个体素质分为三层、包括八个要素:第一层的要素有动机(Motives)、个性(Traits);第二层的要素有自我形象(Self-Image)、社会角色(Social-Role)、价值观(Value)、态度(Attitude);第三层的要素有知识(Knowledge)、技能(Skills)。同时,第一层的要素是先天的,不易改变的。第三层的要素是后天的,是可以培养的。

根据这个理论,再结合这个团队四个人的成长轨迹,我们不难发现,他们四个人对渴望成功的“动机”非常强烈,“自我形象”非常清楚。特别是他们对自己人生的职业生涯规划,非常准确、到位。

在人生旅途上,很多人不想或者不会转弯,但是,他们的转身都很漂亮:

季琦离开上海计算机服务公司后加盟中化英华,最后又成立自己的公司协成;

梁建章毫不犹豫地从技术部门转到客服部门;

沈南鹏从花旗银行跳槽到雷曼兄弟公司,又进入德意志摩根建富;

范敏要求从办公室助理下调到海仑宾馆当实习管理生。

这一系列的事实说明,他们资质很好。从个体角度分析,他们都具备了成为企业家的条件。

(案例来源: http://chuangye.yjbys.com/gushi/anli/546970.html)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