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开国功臣的隐退

开国功臣的隐退

时间:2023-08-25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徐勇是百度最初的创始人之一。公司开张后,李彦宏负责技术,他负责市场。徐勇,便成为李彦宏的首选。李彦宏的战术徐勇的出走对于百度来说无异于一场高层人事调整的大地震。作为创始人,徐勇在公司里的地位举足轻重,他的离开,可能对百度的实际工作已经影响不大,但无论是对于李彦宏还是百度的员工,都是一种巨大的心理打击。

徐勇是百度最初的创始人之一。最初,徐勇负责找投资。公司开张后,李彦宏负责技术,他负责市场。可以说,百度是李彦宏和徐勇共同创造出来的。可是,在百度上市前夕,徐勇却选择了低调离开。

坎里那些事儿

提起徐勇,不得不提李彦宏的妻子马东敏,因为李彦宏和徐勇的结识正是源于马东敏。马东敏毕业于中国科技大学少年班,1995年当她与李彦宏认识时,她正在美国新泽西州大学生物系攻读博士学位。

1997年,李彦宏通过马东敏结识徐勇,因为马东敏和徐勇同在一家生物公司做销售。徐勇1982年就读于北京大学生物系,1989年完成生物学硕士后,获美国洛克菲勒基金会博士奖学金,赴美留学,获博士学位,随后在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做博士后工作。不过,他并不是一个安于埋头做实验的角色,在美国期间,徐勇先后任职于QIAGEN,Inc.和Stratagene等公司。1999年,徐勇与人合创电子商务公司Cybercalling.com,6个月就实现了盈利。徐勇对互联网很感兴趣,对硅谷的整个机制也很感兴趣。1998年李彦宏出版《硅谷商战》,徐勇就经常和李彦宏聊硅谷和互联网。1998年,徐勇组织拍摄纪录片《走进硅谷》,通过这个纪录片结识了很多投资人。这让李彦宏感受到了徐勇的活动能力。

1999年10月,一心准备回国创业的李彦宏开始起草商业计划书,寻找创业伙伴。按照硅谷创业团队的一般模式,李彦宏是搞技术的,对于市场运作、销售等方面并不在行,所以他需要寻找一个市场开拓能力比较强的人合作。最初,李彦宏找了几个伙伴,但都以失败告终,连商业计划书的创意也被别人窃取了。

正在李彦宏陷入苦恼时,马东敏向他建言:何不考虑一下徐勇? 马东敏认为,性格内向的李彦宏需要寻找一个性格外向、擅长人际交往的人作为创业伙伴。徐勇,便成为李彦宏的首选。李彦宏说:“我最初的想法,是想让徐勇帮我找钱。后来想想,觉得只是找钱,投资人会怀疑徐勇的动机。如果这是我和徐勇两个人的事情,一起去找钱,徐勇的角色就顺理成章了。”

1999年11月的一天,徐勇的纪录片《走进硅谷》在斯坦福大学首映,李彦宏被邀请参加首映式。在首映式上,李彦宏对徐勇说:“我有个计划,如果你有兴趣,我们约个时间详细谈。”第二天徐勇如约来到李彦宏家里。他没有想到的是,李彦宏没有同他客套拉近乎,见面后就掏出一份“保密协议”,说:“你先签了这个我们再谈。”

这种公事公办的冷面作风,中国人还真有点儿不习惯,但长期在硅谷闯荡的徐勇表示理解——李彦宏在硅谷两年半,已习惯美国人的谈话作风了。事后徐勇才知道,李彦宏这么做也是因为已经在这个方面吃过亏,有过创业计划书被人盗走的先例。

等徐勇在“保密协议”上签完了字。李彦宏这才说:“我们回国办一家做搜索的互联网公司吧。”然后,李彦宏具体谈了一下自己的想法。李彦宏向徐勇提出两个选择:“第一,帮我找钱,给你1%提成;第二, 一起创业,我3你1分配股份。”徐勇选择了后者。

有了徐勇的人脉,李彦宏在获得投资的过程中就比较顺利了。在徐勇的帮助下,很快有两家风险投资愿意为李彦宏投钱,这两家风险投资是Peninsula Capital(半岛基金)和Integrity Partners,两家各投了60万美元,共120万美元,占百度25%的股份。

2000年1月,百度创立时,李彦宏和徐勇达成协议,两人都不做CEO(李彦宏是于2004年年初,由百度董事会任命正式由总裁职务升为CEO)。

但作为创始人,两人都需要把新生的百度当作自己的孩子,全力以赴地工作。只是李彦宏更多关注技术,徐勇更多关注商业。

2000年到2002年,百度狂扫中国门户网站,在中国所有提供搜索引擎的门户网站中,80%以上都由百度提供搜索引擎技术服务。可以说,新生的百度能在市场占有率上大获全胜,徐勇功不可没。

然而,在2004年12月15日,百度上市的前夜,徐勇却悄然离开了百度。

徐勇的离职,其实早在2002年就已经显出端倪。当时正值互联网泡沫破裂时期,单纯依靠给门户网站提供搜索引擎的运营模式已经使百度难以为继。而李彦宏放弃了在美国丰厚的收入回国创业,受了许多苦,显然不是为了办一家只能挣几个辛苦费的公司。在美国,李彦宏住别墅,在北京,他和徐勇在北大资源宾馆挤一间客房;在Infoseek,李彦宏工作很轻松,在百度,李彦宏白了第一根头发。

经过一番深思熟虑,李彦宏提出公司业务转型,即开启竞价排名的运营模式,将百度变成一家独立运作的搜索引擎公司。针对这一点,李彦宏和徐勇产生了分歧。徐勇坚持认为不能放弃历尽艰辛所获得的现有业绩。这个分歧为两个人以后的分道扬镳埋下了伏笔。

2004年6月,随着百度第三次融资的到位,百度融到包括谷歌在内的8家公司的投资后,徐勇开始有了离开的想法。

这次融资,是百度上市前的最后一次融资。在百度为迎接上市进行的系列人事调整以及更早前的一系列分工调整之后,徐勇此前所负责的业务领域基本被剥离出去。作为首席策略官的他在百度几乎成了“光杆司令”。

2004 年12月15日,徐勇正式离开了百度。

李彦宏的战术

徐勇的出走对于百度来说无异于一场高层人事调整的大地震。作为创始人,徐勇在公司里的地位举足轻重,他的离开,可能对百度的实际工作已经影响不大,但无论是对于李彦宏还是百度的员工,都是一种巨大的心理打击。李彦宏是怎样渡过这个难关的?

朱洪波“接班”

百度在市场、销售方面的众多业务都是由徐勇负责。“在选择新的商业模式和战略后,百度的市场和运营也随之发生了变化,徐勇似乎不太适应这种变化。”

2002年6月,李彦宏请来了朱洪波,担任高级副总裁,负责市场推广及企业软件事业部。2004年1月,李彦宏提拔朱洪波出任百度COO(首席运营官),负责公司整体运营,而徐勇则被调整为CSO(首席策略官)——毫无疑问,这是一个比较虚的职位。

今天我们回头去看,可以认为,朱洪波的加盟,既是李彦宏为强化竞价排名业务请来的外援,也是应对徐勇可能离开的“早做打算”。而事实上,这个举措本身,也坚定了徐勇离开的决心,加速了徐勇离开的进程。

朱洪波是百度的第一任职业经理人,曾经担任百度首席运营官。

邀请徐勇见证上市

在徐勇的欢送会上,李彦宏礼节性地赞扬了这位伙伴的能力和贡献:“徐勇在百度近5年的发展过程中起到了重要作用,现在公司各方面已经进入良性运营轨道,赢利情况越来越好,所以我对他这一决定表示理解。他对百度各项业务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我相信他在未来的发展中会取得更多成就。”

2005年8月5日,百度上市。尽管徐勇已经离开百度大半年,李彦宏还是邀请徐勇共赴纳斯达克,见证百度上市的历史一刻。百度IPO(首次公开募股)后,徐勇拥有百度7%的股份,而上市当天百度的神勇表现,让徐勇也一夜之间成了亿万富翁。

随后,徐勇对外宣布,8月他将到美国斯坦福大学报到,进行为期一年的MBA学习,由一个创业型企业家暂时回归到一个专职的学生。

坎外真经

创业元老适时离开是个人和企业的双赢

徐勇不仅引资了百度最初120万美元的风险投资,不仅是李彦宏唯一的创业合伙人,不仅是仅次于李彦宏的百度名副其实的二号人物,在百度最初的“Behind your e-success”(在你成功背后)的商业模式——做门户网站的搜索技术支持中,他也是居功至伟。但是,从2001年起,在李彦宏主导的新的业务模式——自主搜索品牌和竞价模式上,徐勇和李彦宏之间发生了重大分歧。在李彦宏的坚持下,百度选择了竞价排名,并取得了成功,而对于这样的一个百度,徐勇觉得很不适应。在这样的情况下,徐勇选择了离开,李彦宏也为百度找到了新的适合这一职位的人选。

创业时期志同道合的伙伴,随着企业的发展壮大,在经营理念上难免会产生分歧,如果是重大问题上的难以调和的分歧,最好的解决办法也许就是离开,解放自己,让自己去寻找新的事业,同时也成全企业的未来。

据说,看《中国合伙人》这部电影,得出的结论是:中国式合伙,最终都是散伙。而且,散伙方式千千万,头破血流不在少。徐勇离职,是创业合作伙伴和平分手的标本范示,是中国式合伙人散伙的经典方式之一。

和平分手是一种智慧

徐勇的离开,是李彦宏主导和设计的,两人虽未沟通,在执行上却很默契。可以想象,虽然徐勇学的是生物,虽然他说5年了又有了新的创业的冲动,但是,百度是他最钟爱的孩子,他其实不想走。不过,既然走,就好好地走。和平分手,不伤企业经营,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徐勇的低调离开,是他和李彦宏一起最后的一次优秀的合作。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