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真财富存于内心

真财富存于内心

时间:2023-08-25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人生在世,能够在自己能力所逮的时候,对社会有所贡献,同时为无助的人寻求及建立较好的生活,我会感到很有意义,并视此为终生不渝的职志。”其次,财富只有不断使用才具有价值。再次,个人的财富包含于社会整体的财富之中。人们往往重视物质的财富,而忽略精神的财富。这就是李嘉诚的财富观。财富不仅仅是物质,更重要、更容易“保值”的是内心的财富。

“人生在世,能够在自己能力所逮的时候,对社会有所贡献,同时为无助的人寻求及建立较好的生活,我会感到很有意义,并视此为终生不渝的职志。”这是李嘉诚先生的座右铭,也是他毕生为之努力的唯一一项事业。

人生在世,总是在与财富打交道。财富本身并不是万恶之源,也不是众善之本。财富好比一把刀,本身并无是非善恶之分,差别在于拿刀的人。仔细了解中外历史上那些富可敌国的巨商富贾,我们很容易便能发现,那些真正拥有财富的人,并不会为财富所累;反倒是那些一日三餐不继,或者刚刚温饱想要享受的人,往往成为金钱的奴隶,甚至不惜为此舍掉自己宝贵的生命。

到底什么是财富?在名利至上的年代,一个人应该拥有什么样的财富观?

首先,财富并非只有物质。一般来说,大家都认为财富就是物质的东西,我有多少房产、轿车,我有多少企业、厂房,这些是财富。所以,我们说追求财富,绝大多数人所追求的都是物质:我要住什么样的别墅,我要开什么样的跑车,我要穿什么样的名牌。可是,如果有一个人家境贫寒,但他却博学多识,这是不是财富呢?如果有一个人曾经富甲乡里,现在变成了穷光蛋,他还有没有财富呢?财富并非只有物质,就好比人活着并不只是吃喝拉撒,而是有更高的追求。从某种意义上说,凡是能够改善生活质量的,都是财富。食物可以确保我们生存,这是财富;精神的富有可以确保我们有一个好心情,让我们生活得更快乐,这也是财富。所谓财富,就是一切可以让我们生活得更好的东西,而不一定是物品。

其次,财富只有不断使用才具有价值。曾经有一位富人,拥有许多金块。他把这些金块用来铺地,每天踩在上面看一看他就觉得非常欢喜。有一天,这些金块忽然被人偷去了。他伤心极了,就向佛陀祷告。佛陀问他,这些铺地的金块,你用过吗?没有!你既然没有用过,又何必伤心?你丢的不过是铺地的砖罢了。同样是一块钱,我们拿它来买面包,它能为我们换回食物,也就是在发挥它作为金钱的作用。如果我们用它来垫桌脚,那么它和瓦片、木头除了材质不同以外,并无什么区别。

再次,个人的财富包含于社会整体的财富之中。我们每个人所拥有的财富,一旦脱离了整体财富,便失去了其意义。比如说我有一辆高级轿车,可是我到了深山之中,没有加油站,甚至没有公路,那么在这种情况下,汽车无异于一堆废铁。我们在沙漠中捡到了一颗宝石,它并不是财富,可是当我们把它拿到了社会上,它就变成了财富。我们每个人的财富都依托社会财富而存在,永远无法独立。

最后,财富是无常的。佛家特别喜欢用“无常”这两个字,什么是“无常”呢?一个人昨天还好好的,今天忽然去了,我们便说“生命无常”;刚刚还是大晴天,忽然之间,电闪雷鸣、狂风大作,我们便说“天气无常”;五月本该是草长莺飞的季节,忽然飘起了雪花,我们便说“气候无常”。所谓“无常”,就是变幻莫测、难以预料。许多人今天是富翁,明天可能就是阶下囚;也有人今日落魄,明日就成为万众瞩目的“天之骄子”。财富的来去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一场金融风暴,一次决策失误,就可以让许多人“万劫不复”。

对于这四点,许多人都不甚明了。

人们往往重视物质的财富,而忽略精神的财富。世人关注的是自己的财产有没有增值,自己的存款有没有增加,自己的公司能不能上市,而对自己的心灵丰富与否、善良与否却无暇多问。许多人热衷于炒股、买彩票,希望自己可以一夜暴富,却并不清楚这种方式改变的只是财富的分配,只是把多数人口袋里的钱聚集到少数人手中,而并没有增加社会的财富。许多人,财富来时手舞足蹈,一朝财散长吁短叹。

为财富所迷惑的人比比皆是,而真正的禅者、智者却从来都不执着于财富,李嘉诚即是其中一位。

他是大家眼中的亚洲首富,在世界上也是屈指可数的大富翁,然而李嘉诚的财富观却不同于常人。正如上面四点所说到的那样,李嘉诚对于“财富”有着自己独到的见解。

“富贵两个字,不是连在一起的。这句话可能得罪了人,但是其实有不少人富而不贵。”在获取财富之后,人人都想在生前身后留下一个好的名声。可无论是古代还是现代,富人多得很,贵人却很少。正如李嘉诚所说,许多人都是“富而不贵”。李嘉诚曾援引中国哲学家的观点对“富而不贵”有过进一步的说明:“贵为天子,未必是贵;贱如匹夫,不为贱也。”人们都觉得,皇帝是“贵”的,可是千百年来挨骂的皇帝多,被老百姓称道的皇帝少,何“贵”之有?普通人都觉得寻常百姓是“贱”的,没有地位、没有财富,可是许多寻常百姓死后仍为人们所津津乐道,从这一点上说并不“贱”。“关键是看你一生所做的事,所讲的话,怎样对人对事。这个是我自己领悟出来的。这个才是真财富。因为金钱的财富,你今天可能涨了,身价高很多,明天掉下去,可能一夜之间减少一半。这种例子有的是。只有你做些让世人得益的事,这就是真财富,任何人都拿不走。”

这就是李嘉诚的财富观。财富不仅仅是物质,更重要、更容易“保值”的是内心的财富。财富也是无常的,可能你会在一夜之间暴富,也会在一天之内破产。如果你拥有财富却不使用它,那么它对你来说也就没有任何的价值。“我的钱来自社会,也应该用于社会”,利用自己拥有的物质财富,来“做些让世人得益的事,这就是真财富”。这也恰恰契合了李嘉诚“人生在世,能够在自己能力所及的时候,对社会有所贡献,同时为无助的人寻求及建立较好的生活,我会感到很有意义,并视此为终生不渝的职志”这一人生志趣。

洛克菲勒、卡内基、亨利·福特、比尔·盖茨、巴菲特,这些企业家的名字之所以能够流传甚广,许多人之所以能在数百年之后仍为人们所怀念,不仅仅因为他们都是巨富,更因为他们用一己之力改变了许多人的生活。因为他们的存在,世界变得更加美好,而这些财富和荣誉,则是全人类对他们所做出的杰出贡献给予的“奖赏”。在某种程度上来讲,李嘉诚绝对可以和他们相媲美。财富的多寡只是一个方面,更重要的是李嘉诚也同他们一样,有一颗慈悲之心、赤子之心,也同他们一样,在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去改变人们的生活,在做让世人得益的事。

基于取诸社会、还诸社会的理念,李嘉诚于1980年成立了李嘉诚基金会,自此便开始对教育、医疗、文化、公益事业做出资助。创办人李嘉诚更将基金会视为他的“第三个儿子”,并且一视同仁地给了这个“儿子”一份“家产”,他将自己三分之一的财富投入其中,相当于他在50年代至80年代累积的全部财富,而且都是“真金白银”。“如果我生多一个孩子,无论男的、女的,也一样(会给他资产)。你也希望他有事业,也希望他有一个基础,那么,你当基金会是你的孩子就行了。”李嘉诚先生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据《文汇报》报道,截至2010年李嘉诚基金会已经累计捐款113亿元。

为了基金会的持续运作,他定下规则:“基金会现有的资产和它增长的利息,都是一直不用的,今年它用多少,捐多少,我是一年内就还给它……这个基金会假如今年做10个亿,我加10个亿给它。”

自1980年基金会创办至今,受过李嘉诚资助的医院、学校、单位和个人,不计其数。对于国家建设、香港建设,李嘉诚也是尽心竭力,其所付出的心血和资金已超过我们所能够记住的内容,无论是四川赈灾的亿万加亿万,还是北京奥运会的美妙水立方及上海世博会中国馆,无不体现出李嘉诚的独特品格和慈善心怀。

在李嘉诚的众多善举之中,人们会发现,教育和医疗是他用力最多的两个方面。在教育方面,略去他资助的许多图书馆、教学楼、教学设施不谈,抛开长江商学院、长江学者奖励计划不谈,仅汕头大学一项,便足以名传千秋。从1980年汕头大学创办至今,李嘉诚凭借一己之力,支撑起这所广东省属211高校,累计捐款已达20亿港元。在医疗方面,李嘉诚先在汕头大学成立医学院,在全国推行长江新里程计划、“人间有情”宁养医疗服务计划,在香港也捐助了多家诊疗中心、安老院。

李嘉诚之所以如此关心教育和医疗事业,是因为他特殊的童年经历。李嘉诚幼年时遭逢战乱,没有接受太多的正规教育,并为此抱憾终生。能在有生之年利用一己之力,帮助贫困的人争取到受教育的机会,是他的一大心愿。而对医疗的重视,则是由于年幼时,目睹了身患肺病的父亲由于未能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而离世,从那时起,李嘉诚便立志要改变中国基层的医疗状况。教育和医疗,一是强大精神,一是健康体魄,在李嘉诚看来,这是强国之本,所以他不遗余力地投身到教育和医疗的慈善事业中。据统计,在李嘉诚的捐款中,用于教育方面的占47%,用于医疗方面的占42%,两者占比近九成,足见它们在李嘉诚心目中的地位。李嘉诚甚至说:“如果能够帮助很多很多人的话,在医疗、教育方面,你叫我给他叩头都可以。”

2011年,美国卡内基基金会公布了2011年卡内基慈善奖得主名单,李嘉诚成为卡内基基金设立十年来唯一的华人获奖者。这份殊荣对于不慕名利的李嘉诚来说,无非是一个代号而已,可却足以证明,李嘉诚在公益慈善方面为全人类所做出的贡献。

李嘉诚的慈善事业,功绩远不止于此。能够改变无数人的生活、医疗和教育状况,这只是最直观的效用,而改变千万人对慈善的看法,更是李嘉诚的大功绩。“诸布施中,法施为最”,李嘉诚通过自己的切身行动,将一颗慈悲、仁爱之心在人群中传播开来,带动了成千上万的企业家和千千万万的普通人投身到慈善中来,这项功德非语言文字所能尽录。他在一次演讲中这样说道:“在华人传统观念中,传宗接代是一种责任,我呼吁亚洲有能力的人士,尽管我们的政府对支持和鼓励捐献文化并未成熟,只要在我们心中,能视帮助建立社会的责任有如延续同样重要,选择捐助资产如同分配给儿女一样,那我们今天一念之悟,将会为明天带来很多新的希望。各位朋友,有能力选择和做出贡献是一种福分,而这正是企业家最珍贵的力量。”

李嘉诚的所言、所行,李嘉诚做慈善的真心、诚心,李嘉诚做慈善的方式、方法,可以说影响了无数的人。这种善的影响和传播,远比捐献财物更有意义,影响也更为深远。

像许多伟大的人物一样,李嘉诚的财富观也是他在不断成长、探索中,自己领悟到的。没有人生下来便能淡看财富,正如没有人生下来便知道金钱的用途一样,一个人的财富观总是与他的个人经历和品质密不可分。李嘉诚对财富的态度,也有两次非常大的转折。

一次是他刚满12岁的时候,从一个小县城跑到大香港,见到了另外一个世界。这个世界和他原来所了解的世界完全不一样,到处充满了利益的纠葛,“一分钱难倒英雄汉”的残酷现实,让这个天真而充满幻想的孩子一夜长大。父亲的离世、家庭生活的艰难,都让他感到了自己身上的责任,他开始尽自己所能去获取财富。这是第一个阶段。

等到李嘉诚二十七八岁的时候,他已经彻底摆脱了贫穷。甚至可以说,即便他以后不做事,一生所需的花费也已经足够了。这个时候,他开始在意自己的衣着、手表,开始刻意享受生活,可是财富的增加并没有为他带来快乐和内心的宁静,也没有让他的幸福感增加。于是,他开始关注自己的内心,渐渐领悟到“当一个人在这个世上具备了条件,便应该对社会多一点关怀,这是义务,也是责任”。自此,李嘉诚踏上了回报社会之路。

在一次演讲中,李嘉诚这样讲道:“从12岁开始,一瞬间已工作66载;我的一生充满了挑战,蒙上天的眷顾和凭仗努力,我得到很多,亦体会很多。在这全球竞争日益激烈的商业环境中,时刻被要求要有智能、要有远见、要有创新,确实令人身心劳累;然而尽管如此,我还是能很高兴地说,我始终是个快乐的人,这快乐并非来自成就和受赞赏的超然感觉;对我来说,最大的幸运是能顿识内心的富贵才是真的富贵,它促使我作为一个人、一个企业家,尽一切所能将上天交付给我的经验、智能和财富服务社会。”

这是李嘉诚的志向,也是李嘉诚为人所敬服的原因。

佛教常说,万法皆空,因果不空。对于李嘉诚来说,财富是一颗“善”的种子。他通过自己的勤劳和付出,让这颗种子发芽、生长,并将它“培育成人”。如今,这颗“善”的种子焕发出蓬勃的生机,感染着许许多多有善心的人,召唤着千千万万有责任感的人,一同为构建和谐美好的社会而努力。这是李嘉诚的功绩,也是他的快乐源泉,更是全人类的福音。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