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师范大学 郝明宇
摘 要:随着创业教育在我国高校越来越受到重视,不同类型的高校都在探索立足于本校特色的创业教育新模式。公益创业以公共利益为导向,公益创业教育的根本在于公益,而灵魂在于创新,这正好与师范院校的服务性与师范性相符合。对于高师院校来说,开展大学生公益创业教育是基于师范特色的创业教育新思路,高师院校成功开展公益创业教育的重要途径就是探索出公益创业教育的新模式。
关键字:高师院校 公益创业教育 路径
在《现代汉语词典》中创业被解释为创办事业。在百度百科中,创业指的是创业者通过整合优化已有的或者可以获得的资源,从而创造出一定的社会价值或者经济收入的过程。“创业教育”有广义概念和狭义概念,从广义上来说是“培养具有开创性的人,狭义的创业教育则是对人的创业意识、创业精神和创业能力等创业素质进行培养,以受教育者获得创业能力为最终目的。
公益创业的概念,最早于1998年由J.Gregory.DeeS迪兹在其发表的论文中指出,强调的是公共利益导向。他认为,公益创业是要寻求并把握住创业的机会,通过不断的努力、创新和学习,以实现社会使命的活动。当前,我国的公益创业教育仍停留于初级阶段,关于“公益创业”的概念,学术界还没有达成共识,湖南大学公益创业教育研究中心领先国内公益创业的步伐。公益创业的定义一直存在争议,中国公益创业研究中心参考国外公益创业的定义,对公益创业作了定义:“公益创业,指个人、社会组织或者网络等在社会使命的激发下,追求创新、效率和社会效果,是面向社会需要、建立新的组织、或向公众提供产品或服务的社会活动。”公益创业是对创业的拓展,具有公益性、创新性和价值性等特点,强调公共利益。
公益创业教育是对受教育者进行引导,以激发其创业意识,培养其创业精神,提高其创业能力。公益创业教育的根本在于公益,而灵魂在于创新,这正好与师范院校的服务性与师范性相符合。因此,公益创业教育作为高师院校开展创业教育的新角度,为开展创业教育提供了一个新切入点。公益创业教育符合我国社会发展的趋势,毕业生就业渠道的局限性、社会公益帮助需要的剧增、国家管理模式的发展都在加大对公益创业教育的需求。
一、高师院校进行公益创业教育的必要性
公益创业教育的成功开展,既有助于高师院校学生的成长成才,还能为学生提供新的就业选择。公益创业教育也创新了人才的培养模式,有利于提高人才质量,因此高师院校开展公益创业教育是很有必要和价值的。
(一)深化素质教育,增强职业素养
高师院校受传统师范型教育的束缚和影响,在培养学生创业精神和技能方面较其他综合性高校不足,毕业生的就业领域和发展方式受到一定程度的约束。引导高师院校学生将所学专业知识与公益创业活动进行有效结合,不仅能提高他们对专业知识的实践能力,还能增强他们的社会责任感,有效地提高高师院校学生的综合素质。公益创业实际上是自我发现、自我完善、自我提高的过程,通过对公共项目的开发,提高自己的社会实践能力、社会责任意识和创业能力。提高高师院校学生专业知识运用水平、社会实践能力和社会公益意识,也有助于他们的职业素养的培养,从而为成为一名合格的人民教师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拓宽就业渠道,缓解就业压力
随着教师资格证认定制度的完善,其他类型高校的毕业生也可以加入到教育领域,从事教师工作,很多想做教师的师范生的梦想就被打破,加大了高师院校毕业生就业的困难。因此,加强创业教育就显得很有必要。通过创业教育中的特色课程,在创业精神、创业能力等方面对师范生进行着重培养,积极引导其自主创业,从而提高高师院校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和综合素质。鼓励有相同公益梦想的高师院校学生,组建公益创业团队,依托所学专业、个人爱好兴趣、自身特长,对社会资源优化整合,以社会效果的形式,并加以创新,将公益活动创办成富有社会竞争力的,并且可以持续发展的社会活动。公益创业因为可实现学生创业需求,又推动社会经济发展,所以对高师院校学生就业创业有重大意义。
(三)创新培养模式,提高人才质量
只是单纯地依靠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课程来培养高师院校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公德意识,效果差强人意。普遍问题是许多高师院校的创业教育活动和创业实践活动中商业气息浓厚,导致创业教育者对学生高尚人格塑造的目标不明确。在公益创业教育中,可以通过创业与实践活动紧密结合,再通过公益活动激发学生的道德意识,提高他们的社会道德水平,也在一定程度上拓宽了学生的就业渠道,实现高师院校职业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二、高师院校开展公益创业教育的现状
作为创业教育继承和发展的公益创业教育,以其与高师院校人才培养方向有很高的契合点而被予以进一步的探索和研究。然而,由于国内高师院校关于公益创业的研究起步较晚,缺少相关的实践经验积累,在对公益创业教育的具体认知与实施过程中还存在一定的偏差,结合本土经验的研究和学校定位的研究实施模式还需要进一步完善。
(一)高师院校对公益创业教育认识有误
公益创业教育是创业教育的新视角,旨在加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实现学生的自身价值,是一种公共利益和社会利益导向型的教育。公益创业不仅仅是人们传统理解意义上的慈善活动,主要涉及环保、教育、社区服务、养老等社会问题较为集中的领域,其内容之丰富、内涵之广泛可见一斑。虽然国内院校都在朝着创办综合性大学的目标迈进,但以师范文化为核心的高师院校文化氛围在短时期内难以转变,创业教育乃至公益创业教育在现阶段很难占据高师院校主流教育阵地。关于公益创业教育,高师院校通常在课程设置上仅以师范类专业课程为主,忽略创业方面的教育,只对学生进行专业知识及专业技能方面的培养,而关于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包括创业意识)的培养力度相对弱化。此外,谈及公益创业,部分高师院校将慈善事业与公益创业等同,认为公益创业就是志愿服务,服务弱势群体,是一般的学生社团层面的活动,导致高师院校对公益创业教育不够积极主动。虽然部分院校开展了创新创业计划大赛等活动,然而,更多是“纸上谈兵”,并没有将公益创业教育放在一个人才培养和就业压力缓解的战略高度。为此,公益创业教育促进学生个性发展、培养师范生创新意识的意义并没有得到很好的体现。
(二)高师院校公益创业教育体系尚待完善
当前,国内高师院校公益创业教育尚处于起步阶段,关于公益创业教育的系统性理论和具体的实践案例相对缺乏。与高师院校专业教育相契合的公益创业教育课程设置还需要优化,兼具公益创业教育理论与实践经验的师资队伍建设还有待加强。
高师院校公益创业课程体系有待构建
在国外,公益创业教育的历史已有20载,在许多西方著名大学课堂上都占有一席之地,德商学院在其成立的10多年中培养出来许多优秀的公益创业家,在开设公益创业课程的大学中,还包括了哈佛大学、芝加哥大学和斯坦福大学等名校。美国、加拿大和英国公益创业课程的数目已达到30个。在我国,很少有高校开展公益创业教育、研究和实践,而其中高师院校更是稀少。高师院校在公益创业教育的开展上仍停留在指导学生志愿服务组织工作的层面,对学生而言,开展公益创业有针对性的理论指导相对缺少,开设并完善相关课程,将其纳入高师院校课程体系,能够有效解决目前高师院校公益创业教育发展的瓶颈问题。
高师院校公益创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仍需加强
目前,公益创业教育课程教师的严重不足是高师院校存在的普遍问题,公益创业教育的“指导老师”多为学校政工队伍、行政系统人员,兼具公益创业教育理论基础和实践经验的专业师资队伍还未形成。高师院校现行的公益创业教育还在基本概念阶段,个别教师严重缺少创业教育的基本知识和能力,同时创业案例匮乏,导致对学生的理论学习和实践指导不足,加上部分教师思想观念比较陈旧,重理论而缺乏实际训练,致使公益创业教育无法良好发展。为此,打造一支兼具理论基础与实践经验的师资队伍是高师院校开展公益创业教育的有效保障。
高师院校公益创业教育服务体系有待完善
同传统的高师院校就业服务保障体系相比,公益创业服务体系还存在很大的差距,具体表现为相关课程体系的不完善,指导教师队伍的业务水平不够精准,学校、企业(事业单位)、学生供需不对称。为使公益创业教育及公益创业项目得以平稳发展,满足不同供需方面的利益诉求,高师院校应当在师资培养、课程体系建设、资金投入、创业实践平台搭建、制度保障倾斜等方面着力,整合各级资源,形成一套完整的公益创业教育服务体系,为高师院校学生进行公益创业拓宽道路。
(三)公益创业教育研究中心急需成立
当前,有少数高师院校已经开展了公益创业教育,但我国高师院校极其缺乏结合自身实际情况的理论研究,大学生公益创业缺少有力的理论支撑和实践平台,如何构建理论教育、实践引导、制度支撑为一体的公益创业教育体系是高师院校开展公益创业教育亟待破解的一个课题。成立公益创业教育研究中心,通过职业化、专业化的师资队伍指导学生公益创业计划将成为破解当前发展瓶颈的重要途径。
三、高师院校开展公益创业教育的优势
公益创业通过商业运行模式,向社会提供服务,以实现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的结合。在我国,公益创业主要涉及社会问题集中的领域,比如环保、教育、养老、社区服务等领域。公益创业在中国还处于起步阶段,有着巨大的发展潜力,同时由于公益创业以公共利益为导向,创业门槛低等优势,为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提供了新渠道。
(一)公益创业定位与师范院校特色相符合
公益创业对传统的创业概念进行了拓展,因此公益创业除了具有创业的特点外,更重要的是以公共利益为导向,具有公益性、创新性、价值性等特点。公益性是公益创业的核心特点,公益创业目的就是帮助他人,服务社会,解决社会问题。公益创业是对公益活动的规模化、专业化、企业化,将创造社会价值和经济价值有效结合。公益创业的第二个特点就是创新性,公益创业需要不断地创新方式方法来促进活动的进展,需要创新技术、优化管理方式、总结经验来重组企业本身。创新意味着有新理念、新技术、新思路的产生,在创业过程中要不断更新现有产品和服务,重新制订方案、寻求更有效地解决社会问题的办法等,公益创业就是对创新行为、活动和过程的体现。高师院校学生的毕业去向多数是小学或者中学做教师,人民教师需要一定的服务能力和创新能力,因此高师院校的培养目标也在一定程度上注重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再加上教育事业有一定的公益性,师范院校本身就具有一定的服务性,这些都与公益创业的原始基调相符合。因此,高师院校开展公益创业教育,能更好地使师范性与公益性完美结合。
(二)高师院校为公益创业打下良好基础
志愿公益活动作为公益创业的重要模式之一,在高师院校中被广泛认可。高师院校拥有多种形式的社团或学生组织,其中许多社团是志愿者性质的。这些社团组织开展的活动都有一定的公益性,比如,一些支教社团在寒暑假前往山区进行支教,还有些社团在校期间利用休息时间为家庭困难的孩子进行学习辅导,这些公益社团的存在表明了高师院校学生良好的公益精神。这些体系完整的社团组织,必定为高师院校学生开展公益创业打下基础,如果再加入专业指导老师的引导,就成功地为高师院校大学生进行创业开辟捷径。有些高师院校就业指导中心与企业合作,比如开展公益课堂等活动,不仅能为大学生在校期间体验企业,参与社会服务提供机会,还能让学生通过实践对专业知识进行运用和加深理解。这些志愿公益活动,都为高师院校学生公益创业提供了丰富的社会实践平台和实践经验,在此基础上开展公益创业,肯定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公益创业在教育领域有着巨大潜力
“支教美国”就是教育领域很典型的成功案例之一。“支教美国”组织是由普林斯顿大学的文迪·库柏(Wendy Kopp)创立的,他曾经在自己的本科论文中提出想组建支教团队去贫困地区进行支教,当毕业的时候,同学们纷纷去大公司或投资银行工作时,他开始对自己想要创建的组织进行宣传和募款。在全美,掀起了一场大学生追求扶贫救困的潮流,很多著名大学的毕业生都激烈地竞争参加“支教美国”的机会,希望通过做两年小学老师,体现自身价值。中国青年报社调中心曾经对大学生是否赞成投身公益创业进行调查,根据千名新浪网友的调查结果显示,赞成大学生投身公益创业占据了绝大多数,达到了参加调查人数的96.4%,其中有38.2%的人持非常赞成意见。网友对最需要公益创业的领域的选择涉及很多,但多数人选择了教育、社区服务和养老,其中78.2%的人选择教育领域、70.9%选择社区服务领域、63.6%选择养老领域。所以说,高师院校进行公益创业教育有着其他类型高校没有的优势,公益性是教育所具有的特点,高师院校的毕业生多从事教师职业,服务基础教育,所以高师院校引导学生在社会教育领域进行公益创业,能保证公益创业的成功概率。
图1 新浪网友对是否赞同公益创业的选择
图2 新浪网友对于最需要公益创业领域的选择
四、高师院校开展公益创业教育的路径
在开展公益创业教育的过程中,如何加入师范院校的特色也是一个难点,那么对于高师院校来说,无疑是一个挑战。随着观念的转变,部分师范院校毕业生,将注意力转向了创业,但由于学生整体素质不高和社会条件不支持,高师院校毕业生成功创业率偏低。那么高师院校怎样结合师范优势,开辟公益创业教育的新亮点、新标杆,就成为当今高师院校研究的当务之急。
(一)明确高师院校公益创业教育目标
明确的目标是成功开展公益创业教育的关键之一,因此高师院校首先应该正确认识创业教育以及公益创业教育的基本内涵,然后根据内涵确定目标。在一些公益创业教育比较发达的国家,公益创业教育从小学教育阶段就开始,直到研究生教育阶段,在不同的阶段有着不同的培养计划和目标。比如在义务教育阶段,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和精神,而在非义务教育阶段,培养受教育者的开拓市场能力,具备创业个性心理品质和实际的创业能力。大学生公益创业教育的目标应该是培养具有创新创业能力并承担社会责任的高素质拔尖人才,最终孵化出生命力强的公益性非营利组织或营利性企业。基于对高师院校公益创业教育基本概念的理解,公益创业教育的三个最根本的目的应该为激发创业意识、培养创业精神、提高创业能力。
1.激发学生的公益创业意识
创业意识是指创业主体的一种期望和执着于创业活动的心理构成,创业意识在创业活动中起着动力作用,创业意识一般由世界观、动机、信念、需要、思想等心理成分构成。创业意识的激发是学生公益创业的出发点。为了成功开展公益创业教育,高校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体验创业活动,激发他们对公益创业实践的欲望,通过对公益创业的实际体验,同时进行就业观念的引导,最终实现从被动就业到主动创业观念的转变。
2.培养学生的公益创业精神
所谓创业精神,就是创业者的开放性思维,紧跟潮流的观念与高尚的品质和作风,还包括独特的个性和坚强的意志等。高师院校的学生高考填报志愿时往往抱着求稳的心态选择教师行业,然而师范生这种心态早已与创新型人才胜出的时代不相符。创业教育应更加注重创新精神的培养,这是现代社会从事任何职业都必需的基本素质。高师院校应更新人才培养模式,遵循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原则,注重培养学生的创业精神和创新能力,培养更加符合时代要求的创新型人才。
3.提高学生的公益创业能力
创业能力是在创业的实际过程中保持自我生存,促进自身提升,创办并发展事业的能力。创业能力是对知识的综合应用,包括良好的创新能力、组织能力和开拓市场能力,开展公益创业教育的落脚点是提高受教育者的创业能力。所以,加强大学生对创业知识的理解是公益创业教育的重点,引导大学生积累足够的知识储备和完善的知识结构做支撑是关键,此外还要积极参加实践学习,比如去公司见习等,以获得创业所需要的经验和方法,从而成功创业。
(二)构建高师院校特色公益创业教育课程体系
特色教育课程体系是高师院校成功开展创业教育的必要条件。公益创业教育的课程内容应该根据教育的目的来制定,高师院校应该立足于本校特色,树立教育观念,根据教育目标合理地设置公益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在加强理论课程的同时,注重实践能力的培养。
1.加强理论性课程
对基本概念的梳理是大学生公益创业教育的首要任务,熟练掌握基本创业知识对公益创业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其中包含掌握公益创业本质和公益创业教育的内涵,公益创业的发展历程,公益创业基本能力等基础性知识。在对基础知识的学习过程中,让高师院校的学生认识并了解公益创业。真实的案例对于学生良好的学习效果有着很好的辅助作用,老师要善于运用案例教学,引导学生对案例进行分析,找出案例中重要的因素以及成功创业的关键点,以确保学生对公益创业的理解。对理论性课程的重视能培养学生的创业精神和意识,为学生公益创业打下扎实的理论基础。
2.注重实践性课程
公益创业教育的最终目的就是成功进行创业,因此创业实践是教育过程中不可或缺的课程。学校要通过针对性、操作性强的创业设计大赛等手段来培养学生解决具体问题的能力。一方面,注重对学生公益创业活动的指导,大力支持和有效引导学生组建以公益服务为宗旨的学生组织,开展志愿服务活动,促进理论与实践的有效结合。另一方面,通过组织社会实践性竞赛活动,在活动中注重针对性、实践性,吸引更多的学生去认识并关注公益创业,同时,这些活动也为更多的有兴趣、有能力的学生提供能力展示和学习的机会,让学生的自主创新意识和综合能力得到强化和提高。
(三)健全学校公益创业教育服务体系
为了确保公益创业教育收到实效,高师院校应健全学校公益创业服务体系,在制度方面给予最大支持,同时也为大学生提供拉动项目的服务。
1.完善教育制度
完善的制度不仅能营造公平、和谐的环境,还能对人有所激励,因此高师院校在扶持、评价、激励等方面对公益创业教育制度的完善,可以为大学生公益创业教育保驾护航。
建立完善的扶持机制。在学校就业部门成立创业指导中心,扶持大学生公益创业。创业指导中心主要负责提供信息服务,包括咨询、宣传等,同时利用现代技术手段收集、研究、处理、反馈适应大学生就业和创业需要的短期市场信息,还可以为学生公益创业提供技术服务,普及创业教育,开展指导和专题讲座。
建立科学的评价机制。为了保证公益创业教育取得良好的效果,就必须要有合理的评价标准,因此需要对现有的模糊的评价标准进行更新和完善。确立多元化的教育评价标准,使得评价标准具有导向和促进的作用,以引导学生积极进行公益创业。评价标准需要以公益创业的培养目标和要求为根本依据,以公益创业教育的价值取向为衡量标准,以此判断大学生的成长发展,确保得到正确结论。
建立合理的激励机制。马克思指出:“追求利益是人一切活动的动因,人们奋斗所争取的一切都同他们的利益有关”。公益创业虽具有公益性和服务性,但也应该充分利用利益去激励大学生进行公益创业,鼓励学生开展相关公益活动,同时学校应该适当奖励在公益创业中表现优异的学生。
2.建立学校公益创业服务平台
(1)充分发挥学生社团作用,加强公益创业知识的交流。学生社团是目前高校跨专业、跨年级、跨院系的学生,根据个人爱好组成的非正式群体,社团为大家提供了充分分享和交流的平台。引导和鼓励社团开展公益创业活动,通过对社团公益创业的指导,能加强学生对公益创业的认识。同时学生在社团中很容易找到兴趣相同的合作者,在平时的活动中很容易达成共识,建立共同理念,这正是公益创业团队中不能缺少的元素之一。
(2)推动教师的科研工作,提供学生创新机会。创新是公益创业成功的必要条件之一,高师院校学生积极参与教师的科研工作对自身创新精神的培养起着重要作用,科研工作的专业性和前沿性不仅能培养学生创新性,还能有效提高学生的专业素养。学生在科研成果的转化中学会创新,开始自己的创业之路。
(3)加强学校后勤服务,提供学生创业机会。学校后勤服务中心可以直接发挥育人的功能,为学生公益创业提供实践的平台。后勤服务中心可以为学生设立勤工助学岗位,提供模拟餐厅经营等机会帮助学生在勤工助学的同时获得创业相关知识,增强创业相关技能等。
(四)建设高师院校公益创业教育师资队伍
师资队伍的建设对于高师院校成功开展公益创业教育起着重要作用。高效率、高素质的师资队伍可以为公益创业课程的顺利开展保驾护航,从而促进高校公益创业事业的发展。从当前的实际情况出发,根据国内外公益创业教育的经验,建设师资队伍应从师资管理机构的创建和教师研究中心等方面入手。
1.创建师资管理机构
完整的师资管理机构是成功开展创业教育的关键之一。高师院校应建设包含学校领导、优秀专业课教师、学生处、团委、就业指导等相关部门参与的管理机构。成立公益创业教育委员会等,整合教师资源,形成合力,为大学生公益创业教育师资队伍提供平台。公益创业教育委员会要将学生公益创业教育与课程学习、职业生涯规划、就业指导等有效结合起来。要根据学生数量、目前教学计划以及学校实际情况确定专兼职教师的数量和组成结构,保证师资队伍的多元化,确保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还要采取措施,保证公益创业教育师资队伍的稳定性。
2.成立公益创业教育研究中心
高师院校公益创业教育的成功开展,仅靠任课教师的数量是远远不够的,而是需要教师队伍的创业理论和实践经验。所有高师院校应成立专门的研究中心,帮助公益创业教师申报创业教育研究课题,定期召开公益创业与创业教育学术研究会议,夯实公益创业教育课程教师的理论基础,同时邀请成功企业家对教师进行培训,丰富公益创业的经验;制定相应的鼓励制度,大力提高教师的公益创业能力,丰富教师知识结构。
(五)建设公益创业的社会保障平台
公益创业以公共利益为导向,具有公益性,社会保障平台是促进公益创业教育良好发展的有力保证,包括政策、社会舆论、社会企业等几个方面。
在政府政策支持层面,应该给予高师院校想要进行公益创业的毕业生更多的扶持,目前政府主要在咨询服务、审批和减免征税等方面出台优惠政策。但是在一些地区,政府缺乏有效的政策支持,有的则是执行中出了问题,尤其在经营、融资和税收等方面大学生公益创业并未得到真正的扶持。所以政府应积极落实政策,监督政策的落实情况,有效开展工作,把大学生公益创业政策支持工作做得有声有色。
在社会舆论层面,大多数人关注点是学生的就业方面,他们对学生公益创业也采取不支持的态度。在很多人眼中,大学生毕业就应该直接到单位报到就业,他们认为,创业是因为找不到工作,没有单位愿意接纳,不被用人单位和社会认可。所以应重视校内外宣传,充分利用各种媒体如报纸、广播、电视等,营造良好的创业舆论环境。
公益创业具有公益性、服务性等特点,重视社会责任,因此公益创业的人容易得到满足感,但由于资金缺乏、经验不足等原因,学生公益创业风险大,活动进展慢。社会企业通过对学生公益创业活动进行帮扶,对他们进行培训、提供学习机会、在创业资金上支持等都对大学生公益创业起到了有力的推动作用,企业不仅履行了社会责任还促进了学生的就业。寻找更多社会企业的支持能促进大学生成功开展公益创业,从而保障中国公益创业事业的进步。
公益创业在培养学生创业和创新能力的同时,也对加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起着促进作用。高师院校公益创业教育的成功开展为创业教育指明了新的方向。中国的公益创业教育还处于起步阶段,构建高师院校特色的公益创业教育新模式,还需要不断地探讨和研究,但无论如何,高师院校对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应深入研究,制定相关制度,为有意向公益创业的同学提供保障基础,提供建议与支持,确保成功率,从而全面提高高校培养人才质量。
参考文献
[1]何健.大学生公益创业教育体系的构建研究.研究生论文,湖南大学,2009。
[2]刘霖芳.公益创业:高师院校创业教育的新视角[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2(224)。
[3]周伯煌等.公益创业教育视野下的高校创新人才培养问题探究[J]. 法律与经济,2012(11)。
[4][美]亚瑟·C·布鲁克斯.社会创业:创造社会价值的现代方法[M]李华晶,译.机械工业出版社,2009:267。
[5]阳锡叶.公益创业教育“叫好不叫座”[N].中国教育报,2013-07-06(3)。
[6]胡哲峰,童卫丰,叶引娇.高师院校大学生创业教育现状与对策研究——以浙江师范大学为例[J].浙江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38。
[7]李莉丽等.我国大学生创业教育运行机制研究[M].山东大学出版社,2009:40-65。
[8]彭志武.高校创业教育课程体系的重构及其实施模式[J].现代教育科学(高教研究),2011(3)。
[9]柯羽.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评价体系的构建[J].中国高教研究,2007(7)。
[10]高晓杰.创新创业教育:培养新时代事业的开拓者——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创新创业教育研讨会综述[J].中国高教研究,2007(156)。
[11]苏海泉.大学生公益创业的社会支持探究[J].青年探索,2012(3)。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