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农业院校开展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研究

农业院校开展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研究

时间:2023-08-26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吉林农业大学 宋 艳摘 要:在创建创新型国家的大背景下,高等院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已经是现实而且紧迫的问题,特别是吉林省作为农业大省,高等农业院校肩负着培养“三农”科技人才的历史使命,加强农业院校的创新创业教育显得尤为重要。吉林农业大学紧扣时代脉搏,利用创新创业教育发展的有利契机,深入开展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

吉林农业大学 宋 艳

摘 要:在创建创新型国家的大背景下,高等院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已经是现实而且紧迫的问题,特别是吉林省作为农业大省,高等农业院校肩负着培养“三农”科技人才的历史使命,加强农业院校的创新创业教育显得尤为重要。目前农业院校的创新创业教育起步较晚,没有可以参照的模式,需要“摸着石头过河”去探讨新途径、新方法。吉林农业大学紧扣时代脉搏,利用创新创业教育发展的有利契机,深入开展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经过几年的探索,提出了以提升大学生就业创业意识为先导,以增强大学生就业创业能力为核心,以优化大学生自主创业平台为保障,以及以完善大学生创业政策措施为手段的创新创业工作模式。

关键词:农业院校 创新创业 教育 模式

一、研究背景

党的十七大提出“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发展目标,党的十八大提出“引导劳动者转变就业观念,鼓励多渠道多形式就业,促进创业带动就业”的整体要求,按照《教育部关于大力推进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和大学生自主创业工作的意见》《吉林省委省政府关于突出发展民营经济的意见》《吉林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以及《吉林省委省政府关于建设高等教育强省的意见》等有关文件精神,全面推进大学生创新创业工作已经成为高等教育面临的非常紧迫和重要的任务。吉林省作为农业大省,在“三农”相关领域和产业对于创新技术推动企业发展,创办企业拉动经济快速发展有着迫切的需求。在农业院校中大力推进创新创业教育,对于服务创新型国家建设,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升科技创新和社会服务能力,拓宽就业渠道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长远的战略意义。

在全社会高度重视创新创业工作的大背景下存在着一些客观方面的制约因素。比如政策制定的科学性、执行的可操作性,高等院校实施创新创业教育面临的新问题、新挑战等都亟待解决。一方面迫在眉睫;另一方面困难重重。在振兴吉林经济建设的环境下,探索新时期农业院校大学生创新创业工作的新渠道,解决振兴吉林对农业及相关人才需求问题,促进高校毕业生的充分、优质就业,就成为我省农林院校共同关注的课题。

二、研究意义

(一)适应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

随着时代发展和变化,国家对于大学生的分配体制已经由“统招统分”向“双向选择”“自主择业”的方式转变,特别是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国家和社会高度重视创新型国家建设。

目前世界的竞争主要是经济的竞争,经济的竞争则主要是科技的竞争,科技的竞争主要体现在自主创新、创造上,高等院校承载着为社会教育、培养、输送高科技人才的历史使命。高等院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则是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随着高校扩招毕业生的人数逐年增长,据统计仅2010年到2014年间毕业生人数就增长了93万。大学毕业生的数量逐年上升,就业形势非常严峻。严峻的外部就业环境,使政府、社会、高校和大学生个人都面临着巨大的压力。高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将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同时也必将达到通过创业带动更多人员就业的实际效果。

(二)吉林省振兴经济的必然要求

吉林省作为农业大省,国家重要的商品粮基地,对于农业产业发展重要性不言而喻。如何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如何在推动“三农”过程中加速发展经济,农业高科技人才就显得尤为重要。吉林省有多所涉农类高等院校,吉林大学、吉林农业大学、吉林农业科技学院、长春科技学院、吉林农业工程职业技术学院等等,这些院校担负着为吉林省经济提供人力支持的重要使命。农业高校通过加强创新创业教育,必然为吉林省的发展建设提供更多的创新型人才,特别是对于破解农产品深加工、现代中药和生物制药等方面创新型人才需求的难题,使高等院校培养的专门人才在吉林省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中提供人才支撑和智力、科技支持,为振兴吉林省经济做出应有的贡献。

(三)学校改革发展的必然要求

高等院校作为培养人才的摇篮,承载着传承知识,创新驱动发展的重要使命。学校在教书和育人两个主要社会职责上都离不开创新创业教育。学校的教育必须做到与时俱进,这样才能保证知识更新的速度满足社会的需要。创新创业教育中很重要的一部分就是结合市场的需求,对课程设置及时调整,提高教学的目的性和实用性。通过创新,还可以不断激发教师的主观能动性,积极探索学科领域最前沿的知识,从而提高教师的教学和科研水平。此外,很多学生创业都是基于教师的科研项目,特别是一些专利产品和技术,这些创业项目对宣传学校,提高学校的知名度都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总之,作为农业院校积极开展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必将推进农业院校在教育教学方面的改革,培养更多符合社会需求的人才。

(四)学生全面发展的必然要求

大力推进高等院校大学生自主创业工作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推动高校毕业生充分、高质就业的重要措施。吉林省人民政府提出以创业促进就业,对于高等院校而言,一是扶持一部分学生实现成功创业,使其在实现理想的同时为社会提供新的、更多的就业岗位。二是帮助大部分学生提升意识,锻炼能力,开阔视野,积累经验,丰富阅历,增强信心,从而实现成功就业。高等农业院校的毕业生从事“三农”工作首先满足的是个人生存、安全、交往的自然需要,随着工作的深入开展,引导学生在农业领域创新、创业,使其成为引导学生实现个人的人生价值的有效途径。

三、吉林农业大学创业工作六大优势

(一)政策优势

近年来,国家、省高度重视“三农”问题,连续多年中央的“一号文件”都是关于“三农”问题的,大力推进农业现代化急需各类型农业领域相关人才。随着农业的快速发展,农业产业创新、升级已经是农业发展最核心的驱动力。国家和吉林省相继出台了多项政策,鼓励农业产业的创新、创造,这就为农业院校毕业生提供了更为广阔的舞台,鲜明的政策导向必将使我校学生自主创业路更宽、面更广。

(二)行业产业优势

在振兴吉林经济建设中,我省提出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通过建设汽车、石油化工、农产品加工、现代中药和生物制药、光电子信息五大产业基地来打造新吉林。五大产业中有三个和农业院校相关。这些产业相对于其他行业而言,在创业方面具有项目多、门槛低、易孵化、好推广、生产周期短等诸多优势,特别是对于大学生群体创业,有着非常明显的行业优势。

(三)学科专业优势

学校在学科专业建设上实现两个对接,一是专业群对接产业链;二是优势特色专业对接优势特色产业。现有的72个硕士学位授权学科、6个一级博士学位授权学科、23个二级博士学位授权学科和7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在种植业生产、畜产品生产、农产品加工和长白山动植物资源开发利用等方面的学科优势与特色,也与我省农业产业的优势特色形成了高度对应和充分对接。两个对接使得我校的学科专业设置符合社会需求,人才培养质量能够满足自主创业要求。

(四)科技成果储备及项目转化优势

“十一五”期间,学校共取得科研成果401项,推广实用技术400余项,引进推广新品种150余个。专利和实用型成果比例较高,利于转化为创业项目,为我校大学生自主创业储备了丰厚的项目资源。

(五)校内外基地优势

学校拥有各种类型校内外实践基地306个,涉及种植业、养殖业、产品加工等领域。与多个涉农龙头企业建立了良好合作关系,特别是与中粮集团、东方园林、大成生化、皓月集团、吉林油田洮儿河农场等企业签订了合作协议或达成合作意向,为大学生自主创业提供了充足的实习、实践平台。

(六)师资优势

学校广大教师通过大量的科研和科教兴农工作积累的实践经验,在指导大学生科技创新和自主创业中体现出明显优势。近年来,涌现出了李玉、孙世勋等一批学生自主创业路上的导航者和领路人。

四、吉林农业大学创新创业工作存在的问题

(一)没有成型的模式可以参考

在我国创新创业教育还处于起步阶段,特别是高等院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研究才刚刚开始,各个学校都在努力探寻成型的模式、体系。农业高校在此项研究中已经落后于有些类型学校,这就要求农业院校要进一步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敢于接受挑战,探索出具有农业院校特点的创新创业教育模式。

(二)创新创业政策如何有效落实

国家、教育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以及各省市都相应制定了关于鼓励创业的政策,但是好多政策操作性不强、互补性不足、没有清晰的落实计划,严重制约了创新创业工作的开展。创业工作开展的资金问题也急需解决。虽然全社会都在大力扶持创业工作,财政厅、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厅、教育厅等多个政府部门拨出专项经费扶持大学生创新创业工作,但是资金的额度、使用的范围、后续扶持等一系列问题有待解决。

(三)高等教育的创新创业教育资源严重不足

目前农业院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多是选修课,或者在就业指导必修课中加入一部分创业教育,存在着没有专门教材、专业教师等客观情况。特别是授课教师多是学生工作人员、经济管理系的教师等,这些教师主要讲授理论知识。创新创业教育是一门实践性要求很高的学科,高校教师在这方面却是非常欠缺和不足的,应该充分引入社会资源开展相关教育,目前高校没有相关的机制和有效的措施,引导社会创业者有效加入到创新创业教育中。

(四)学校开展创新创业工作的资源整合问题

学校现有的创新创业工作实际由三部分构成,一是学校整体的创新创业训练计划,教务处牵头,在各个分院开展;二是学校科技创新,团委牵头,主要工作是创业活动和创业计划书;三是学校大学生创新创业工作,招生就业处牵头,主要工作是学生创新创业意识培养、创业能力提升、创业项目孵化、创业基地建设,最终达到创业带动就业的目的。需要充分整合资源,形成合力,才能保证创新创业工作顺利有效开展。

(五)近年来学生创业的基本情况

自2011年学校大力鼓励和扶持学生参与创新创业,但是实际创业学生人数较少,比例不高,从学校的期待到实际效果都有待加强。学生对于创新创业工作很有参与的热情,但存在能力不足、条件不够、盲目冲动等一系列不利因素。部分学生虽然注册公司,但随着学业任务的加重,公司管理、市场开拓、人员管理等诸多方面的问题直接导致了生存周期短,企业发展缓慢的现实情况。

1.2011-2014年学校创业情况

2.创业项目情况

常乐家庭园艺有限公司徐克南园艺学院花卉、盆栽、有机蔬菜、花卉养护注册公司

长春爱游旅游服务有限公司楚洪涛中药材学院短线旅游注册公司

长春梦之源创意科技有限公司王彪人文学院创业礼品注册公司

新疆买买提食品加工厂吐送买买提农学院新疆特产、电子商务注册公司

挚爱花卉礼品有限公司张家琦工程技术学院花卉、礼品、电子商务个体、网店

长春市大学生亮剑文体服务有限公司张贺亮动物科技学院演出服、道具出租个体、网店

东京便利店张青敏经济管理学院特色食品个体

长春依浓商贸有限公司朱楠楠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东北农特产品注册公司

长春坦途文化传媒有限公司吕义人文学院视频、录像、剪辑、大型活动策划注册公司

佳艺花卉养护中心夏姸园艺学院花卉养护个体

超然网络有限公司李超然信息技术学院网站设计、维护注册公司

心织怡站针织吧冯鑫经济管理学院恒源祥手工编织培训、销售个体

长春艺启蓝莓科技有限责任公司陈冠宇园艺学院蓝莓及其衍生品的研发、销售注册公司

长春仁天管理咨询有限公司卢伟峰研究生学院教师资格证、计算机等相关培训注册公司

语时翻译公司孙宾外国语翻译正在注册

3.首批创业项目及扶持情况

长春市大学生亮剑文体服务有限公司张贺亮动物科技学院 15000元

伊农低脂肪饮品有限公司朱楠楠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 15000元

常乐家庭园艺有限公司徐克南园艺学院 15000元

黄埔菌校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孙贺男农学院 15000元

吉林省微科电子机械有限公司李洪伟信息技术学院 15000元

长春爱游旅游服务有限公司楚洪涛中药材学院 8000元

米拉迪烘培时光乔飞龙经济管理学院 8000元

大学生特色旅游王冰冰经济管理学院 8000元

《FIRE-火火校园》校园DM免费杂志刘忠军资源与环境学院 8000元

花卉保姆服务夏妍园艺学院 8000元

零世界时尚吧张青敏经济管理学院 8000元

吉农长九菌业有限公司张春阳农学院 8000元

挚爱花卉礼品有限公司张家琦工程技术学院 8000元

活性炭环保饰品王书明资源与环境学院 8000元

吉林神农电子科技有限公司吴子雨信息技术学院 8000元

鲜榨绿色食用油李思函工程技术学院 8000元

草原陶牧歌奶茶公司金胜艳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 8000元

土元养殖丁汉卿资源与环境学院 8000元

长春梦之源创意科技有限公司王彪人文学院 8000元

新疆买买提食品加工厂吐送买买提农学院 8000元

语时翻译公司孙宾外国语 8000元

超然网络有限公司李超然信息技术学院 8000元

五、吉林农业大学创新创业工作模式

为推进学校大学生创新创业工作,营造良好的大学生创新创业氛围,切实为学生提供政策支持、资金援助、专家指导等服务。

(一)坚持以提升大学生就业创业意识为先导

学校始终将提升大学生就业创业意识放在首位,坚持对大学生的全员、全程、全面指导。高等院校承载着更多的教育职能,创新创业教育很重要的一个环节就是培养大学生的创业意识。学校更鼓励学生“先就业、再创新、后创业”,希望学生拥有创业热情,具备创业知识,在实际工作活动中通过创业获得创业技能,然后带着项目或技术创业,这样的创业成功率更高。学校把就业创业教育纳入人才培养体系,开设了《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就业指导》《农业与创业》等必修课程;选聘以中国工程院院士李玉教授为代表的校内外知名专家学者,组建了就业创业导师团队,先后聘请100多位专家学者和企业成功人士作专题讲座,形成了教师全面参与、全程不断线、必修选修兼顾的就业创业指导模式。

(二)坚持以增强大学生就业创业能力为核心

多年来,学校坚持政产学研相结合,面向“三农”的新型农村科技服务之路,在“把论文写在吉林大地上”的过程中,不断提高学生就业创业能力。

校政合作模式带动能力提升。探索和实践就业市场开拓创新机制,与35个市县区签订了共建协议,创立了校县合作的“安图模式”,根据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需要培养人才,实现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的高度对接,增强了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

校企联合机制促进能力提升。为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学校与行业知名企事业单位合作,在全国农业高校率先创建了校企联合办学董事会模式,现有董事会单位57家。与约翰迪尔、中化集团、中粮集团等一批世界500强、中国500强和行业龙头企业建立了良好合作关系。通过参与企业研发、生产、营销各环节,学生就业创业能力得到了切实提升。几年来,有300余名毕业生被董事会单位录用。

以科技创新项目激励能力提升。自2006年起,学校设立了大学生科技创新基金,出台了《吉林农业大学大学生创新学分管理办法》。我校大学生科技创新基金立项逐年递增,共立项261项,结项123项,学生参与发表论文36篇,其中有SCI一篇,EI一篇,学生第一作者发表论文17篇。申请专利8项,其中实用新型专利5项,发明专利3项。有155项学生科技成果在“挑战杯”竞赛、传感器大赛等国家、省、市比赛中获奖,其中国际奖1项,国家奖68项,省市奖86项。大学生科技创新基金由2007年的10万元,已经增加到30万元。2011年学校又下发了大学生竞赛奖励办法和创新学分奖励办法,学校每年还专门拨出近20万元的资金,对在大学生学科竞赛、课外学术科技竞赛、体育比赛中获奖的学生和指导教师进行表彰奖励。今年,学校制定了《吉林农业大学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实施管理办法》,对于国家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主要从学校大学生科技创新基金项目中遴选,每个项目国家资助10000元。

以实习实践活动推进能力提升。学校依托29个科技示范区,44个省、市专家大院,33个新农村建设帮扶点,22个大学生就业见习基地,50余个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和306个教学实践基地,组织大学生开展科技支农、企业帮扶、社会调查、挂职锻炼等各类实习实践活动。2007年以来,共有3万余人次大学生参与校外实习实践活动,解决实际问题、提出合理化建议1000余项,为农民和企业提供有价值信息8000余条。在服务“三农”的实践中,大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得到了显著提高。

(三)坚持以优化大学生自主创业平台为保障

学校建立和完善大学生自主创业机制,积极推进大学生自主创业工作,走好创业促进就业之路。

专门组织机构服务自主创业。学校成立了大学生就业创业指导服务中心,下设“大学生创业管理服务中心”,含孵化基地管理部、创业项目管理部、政策咨询部、市场部、培训教育部、财务部、宣传部等专门机构,构建了一站式服务平台。成立“u-job大学生就业创业协会”,加强了大学生自主创业的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

学生创业园区支撑自主创业。2007年,学校在园艺学院成立了大学生“吉园创业园”,作为创新创业的孵化器和衍生地,每年有800余人次在创业园进行实习实训和创业实践,先后有20个由学生自主设计的生产经营项目进园运行。学校及时总结、推广“吉园创业园”的成功经验,在中药材学院等4个学院相继成立大学生创业园,形成了大学生创业园区,为学生自主创业提供了广阔舞台。“吉园创业园”被共青团吉林省委、省教育厅、省人社厅等部门联合确定为“吉林省大学生就业创业实践基地”。学校于2011年整合资源成立了吉林农业大学大学生创新创业园,同年被评为吉林省首批省级大学生创业园,学校拿出专项资金扶持创业园的发展。新建大学生创新创业园近1000平方米,设立创业模拟实训室、孵化项目办公室、一站式服务平台、园区管理办公室、创业导师办公室、会议室等场地和良好的基础设施,可为18家大学生创业注册企业和15家未注册孵化项目提供办公场所,配备70余台电脑及其他办公设施,为进入创业园的学生提供项目孵化的软硬件支持;给予创业项目资金扶持,从152个申报团队遴选出22个项目作为孵化项目,累计投入扶持资金超过15万元,经过创业园孵化有15个项目成功注册,5个项目正在注册;构建了创业园“中心+园区+基地”的三级管理模式,不断强化入园项目管理,做到了“入园有遴选、在园有管理、孵化有支撑、出园有推介”,形成了“多渠道项目开发—创业项目遴选—入园孵化—成功创业”的一条龙孵化体系;通过实践教学基地、科研平台等申报,学校遴选并投入建设大学生创新创业基地28个;校外孵化基地合作粗具规模,与长春市万易创业园、辽源袜业园、同心农业创业园、大连沙河口区创业园、白山市大学生创业园等政府、企业创办的创业孵化或实习实训基地合作,挖掘资源,积极拓展更多优秀校外孵化基地。学生经过创业园的实践增长了创业经验和能力,为创业就业奠定了基础。

创业孵化基地深化自主创业。学校充分整合农业部吉林省大豆区域技术创新中心、生物反应器与药物开发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等23个国家级、省级各类创新平台和创业园,积极培育集创业项目孵化、创业教育实习、创业能力提升等多功能于一身的大学生科技创新创业示范园区,已初见成效。学校3年内将其建成具有农业高校特色的大学生创新创业孵化基地,面向省内实现共用、共享,成为我省重要的农业科技创新和农业创业人才培养基地。

吉林农业大学校内创新创业基地情况:

(1)经济动物养殖园中药材学院

(2)旅游管理服务中心中药材学院

(3)药材种植园中药材学院

(4)人文学院常青藤创业基地人文学院

(5)园艺学院果树创业孵化基地园艺学院

(6)园艺学院蔬菜创业孵化基地园艺学院

(7)风景园林规划设计创业孵化基地园艺学院

(8)园林教学实践基地园艺学院

(9)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测试创业基地生命科学学院

(10)生物反应器与产品开发生命科学学院

(11)生命科学学院生物制药大学生自主创业孵化基地生命科学学院

(12)神农科技创新创业园研究生学院

(13)农牧之家创业园动物科学技术学院

(14)国际商务英语培训基地外国语学院

(15)东北农作物吉林农大研发中心资源与环境学院

(16)环境科学与工程实训基地资源与环境学院

(17)吉林农业大学梨树县大学生创业基地资源与环境学院

(18)农业部农药残留实训基地资源与环境学院

(19)农业资源与环境实验中心测量基地资源与环境学院

(20)经济管理学院企业经营管理实训基地经济管理学院

(21)电子信息科技创新创业基地信息技术学院

(22)农业信息化新创业基地信息技术学院

(23)梦想工程创新创业实训基地工程技术学院

(24)农产品(食品)加工工艺与技术创业孵化基地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

(25)吉林农业大学“希望田野”大豆创新创业孵化基地农学院

(26)“黄埔菌校”大学生创新创业孵化基地农学院

(27)吉林农业大学“希望田野”昆虫创新创业孵化基地农学院

(28)吉林农业大学“希望田野”种业创新创业孵化基地农学院

(四)坚持以完善大学生创业政策措施为手段

学校做到了领导重视到位、制度保障到位、资金保障到位、人员机构到位、工作措施到位的“五到位”。

高度重视。学校党委和行政班子高度重视大学生自主创业工作,实施了校院两级“一把手工程”。成立了由校长担任组长的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和自主创业工作领导小组、大学生竞赛管理委员会和由主管校领导任组长的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领导小组,领导、统筹和协调全校大学生创新创业工作。

制度保障到位。为了保障大学生创新创业活动的顺利开展,学校制定了《吉林农业大学关于大力推进创新创业教育自主创业工作的意见(试行)》《吉林农业大学大学生科技创新基金管理办法》《吉林农业大学大学生创新学分管理办法(试行)》《吉林农业大学挑战杯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创业计划竞赛章程》《大学生科技创新基金管理办法》《吉林农业大学大学生创新创业资金管理办法》等10余项专门文件,为大学生科技创新创业工作提供了重要依据。完善鼓励和支持教师和学生参与创新创业活动的配套政策,学校不断建立和完善有效的激励机制。在人才培养方案中设立创新学分,鼓励学生参与实践。对参与创新创业活动的教师在专业技术职务评聘、工作量计算等方面给予认可。建立了以课程教学、创业工作研究、考核评价、创业投入保障、创新创业管理和工作宣传等机制为主体的,具有我校特色的学生创业工作管理体系。

资金保障到位。为鼓励、支持教师和学生参与大学生创新创业活动,学校每年用于学生各类创新实践活动经费达100余万元,设立学科竞赛、文艺竞赛、体育竞赛专项基金80余万元,用于保障工作的开展与奖励。自2007年,学校设立了大学生科技创新基金,累计投入50万元,支持近4000名学生参与科技立项。2011年,争取到吉林省“全民创业发展专项基金”200万元,设立“大学生创新创业专项资金”,用于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创新创业实训、创业项目孵化扶持、项目推介、创业计划竞赛、考核表彰宣传等,为学生科技创新与自主创业提供了充分保障。

人员机构到位。成立了学校大学生就业创业指导服务中心,配备专职人员,作为学校大学生自主创业工作的专门管理机构。

工作措施到位。通过建设“五个一”,即创建一批创新创业实训基地,构建一个创新创业指导体系,建设一支创新创业指导教师队伍,形成一个创业孵化体系,建立一个监控跟踪体系及评估考核、奖励宣传体系,极大地促进了学校大学生创新创业工作的开展。

创建一批创新创业实训基地。依托学校实践教学基地、科技创新基金、教学实验室、大型仪器共享平台建设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训基地。建设有完善的校内外实践教学基地306个,率先在全国农业院校建立了董事会办学模式,实行了校企合作办学,在全省建立了22个大学生就业见习基地、50余个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自学校设立大学生科技创新基金以来,共资助学生科技项目135个,有600余名学生参与到课题研究中,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科技创新能力。积极组织学生参加“挑战杯”竞赛、传感器大赛、数学建模大赛、ERP沙盘大赛等,有49项学生科技成果在国际国内比赛中获奖。紧密依托54个一级本科教学实验室,195个二级本科教学实验室等实验教学资源,通过建立大学生创新创业基地、选拔本科生参与教师科研课题等方式,引导学生“走进实验室、参与教师科研”。自学校运行大型仪器共享以来,全校学生可以免费使用大型仪器设备,有78项学生创新项目利用共享仪器设备开展相关研究,有1000余名学生使用了共享大型仪器。生命科学学院开展了“科技之光”行动,与学院实验室、国家农业部参茸检测中心、国家重点实验室生物反应器教育部工程中心签订协议,每年选派100名本科生进入实验室开展科研工作,取得了较好的育人效果。

构建一个创新创业指导体系。学校坚持对大学生进行全员、全程、全面指导,把创新创业教育纳入学校人才培养体系,开设了《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农业与创业》等必修课和选修课,设立学分。在全省2011年就业指导课程教学大赛中,学校教师获大赛唯一的特等奖,学校获得优秀组织单位。全年邀请校内外专家举办讲座近20场,举办KAB创业培训班14期,同时开设了网络学堂,建立了模拟创业实验室,积极组织学生开展素质拓展训练,全面开展创业知识普及、创业政策宣讲、创业项目推介、创业起步帮扶等一条龙服务,使在校学生充分感受创业、体验创业。

建设一支创新创业指导教师队伍。我校建有一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高素质实践教师队伍,建立了校内外、专兼职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指导教师团队;聘请了以中国工程院院士李玉教授为代表的一批校内外知名专家学者,组建了大学生创新创业导师团队。涌现出孙世勋、郭一楠、宫鹤等一批先进教师典型。

形成一个创业孵化体系。学校构建了创业园“中心+园区+基地”的三级管理模式,为自主创业学生提供相应优惠政策和服务,对进入创业园的学生提供项目孵化的软硬件支持,对重点创业孵化基地和创业项目给予一定的资金扶持。同时,不断强化入园项目管理,做到了“入园有遴选、在园有管理、孵化有支撑、出园有跟踪”,形成了“多渠道项目开发—创业项目遴选—入园孵化—成功创业”的一条龙孵化体系。依托创业园模式,在校大学生在实践中增长创业经验和能力,为创业就业奠定了基础。

建立一个创新创业工作监控跟踪体系及评估考核、奖励宣传机制。创立学生在校期间及毕业后创业信息跟踪系统,实时把握在校学生创业进展和创业质量,掌握毕业后继续创业或开始创业学生的创业情况;建立创新创业教育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和信息反馈体系,为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建设及教育教学改革提供决策支持;建立考核奖励机制,一是对学校各单位及教职员工创新创业工作进行评估考核,达到以评促建、以评促改、重在建设的目的,二是对在科技创新和自主创业方面做出较大成绩的在校学生进行评优选先,三是对学校创新创业工作做出突出贡献的校友及校外人士授予荣誉称号并给予一定奖励;建立创新创业工作宣传机制,对在创新创业工作中涌现出的先进单位、个人突出事迹,大力宣传,引导学生树立创新创业意识,鼓励和扶持学生创业。

就农业院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而言,既是农业院校人才培养的主要目标之一,又是广大毕业生实现人生价值的重要途径。特别是针对我国农业大国的现状和特点,针对吉林省富民强省的客观实际,农业院校学生更具专业优势。我们的目标是同时满足经济发展需要和毕业生的双向需求,实现社会价值和个人价值的互利共赢。笔者通过深入研究找到了实现二者有机统一的手段,构建具有针对性、实效性的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模式,在论文写作过程中笔者深感在理论和实践等诸多方面还存在着相当不足,相信这些不足必将成为努力推动学校创新创业教育的有效动力。总之,农业高校开展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任重而道远。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