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师范大学 冯 鑫
摘 要:本文首先分析了创业生态系统和创业教育生态系统的关系,并对香港地区现行创业教育生态系统进行介绍,最后总结出香港地区创业教育生态系统的启示。
关键词:香港 创业教育 生态系统
正如斯坦福大学之于硅谷、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之于洛杉矶,世界各地都希望能够有高等院校作为主要参与者,提供足够的凝聚力和创新力用于促进创新、创业的繁荣。与此同时,政府、社会、企业和高校的联系日益密切,创业教育早已不是单纯的个体活动,现已初步具备了关系复杂、动态平衡、相互支撑、积极反馈等特点,具有生态系统的属性,并且逐渐成为创业教育的宏观发展趋势,我们称之为创业教育生态系统。而香港作为全球贸易中心、金融中心以及人才中心,也在创业教育生态系统的建设方面做出了积极而卓有成效的探索,已经形成了具有香港特色的基本做法,对于内地创业教育生态系统的建立具有较大的借鉴意义。
一、创业生态系统和创业教育生态系统的关系
事实上在创业教育生态系统提出前,最广泛为人所知的是“创业生态系统”一词,似乎也得到了学术界和业界的一直认同。一些学者在谈及创业教育生态系统时经常性地把“创业生态系统”和“创业教育生态系统”混在一起视为一体。所以在介绍香港地区创业教育生态系统前,有必要梳理一下创业教育生态系统与创业生态系统的关系。
20世纪中期,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师范学院院长克雷鸣(Gremin L A)首次提出“教育生态学”的概念,其核心思想认为教育是一个有机、复杂和统一的生态系统,并且生态系统的各要素体现为一种非线性的联系。而后阿什比(A shby E)进一步提出“高等教育生态学”的概念,认为大学构造必须继续使他们自身适应变化的大学环境。“创业生态系统”一词最早出现在凯瑟琳·邓恩(Katharine Dunn)发表的一篇名为“创业生态系统”的文章中,该文章介绍了麻省理工学院(MIT)的创业生态系统,其中涉及一些创业教育的相关内容,但是没有明确提出创业教育生态系统的概念。当前关于创业生态系统和创业教育生态系统之间的关系有三种观点。第一是包含关系,即创业生态系统中包含着创业教育生态系统。以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创业生态系统为例,是利用和整合大学的教育资源,积极吸引外部力量参与、与社会建立广泛的外部联系、构建了一个创业教育与创业活动紧密联系的、相互促进的生态系统。第二是交叉关系。即创业生态系统和创业教育生态系统之间相互交叉,相互促进。第三是等同关系。即将创业生态系统等同于创业教育生态系统。认为创业的过程就是创业教育的过程。如凯瑟琳·邓恩(Katharine Dunn)认为,MIT 的创业教育和培训不再集中在斯隆管理学院,而是形成了数十个项目组织和中心共同在校园内培养创业精神的“创业生态系统”。
笔者认为,应该在大创业教育观下思考这一问题。创业教育的目的不仅仅是“教学生进行创业的教育”,更是广谱的创业意识的启蒙,甚至通过教育让学生明白自身不适合创业,这也是教育的目的。所以笔者认为创业教育生态系统和创业生态系统应该是有交叉的,既有共同的要素构成,也有不同的要素发挥作用,而且同一要素在两个生态系统中起到的作用可能还不尽相同。例如无论哪个生态系统,高校或者商学院的教育都是必不可少的,但如以机构建设为例,有的机构就是单纯的支持创业,有的机构还承担着创业教育的职责。基于此笔者认为,创业教育生态系统和创业生态系统之间的关系应该是“主体共享、责任不同;相互支持、交叉运行”。正是在这个前提下,我们可以更加全面地介绍香港地区的创业教育生态系统,并且更加具有借鉴意义。
二、香港地区创业教育生态系统介绍
香港地区创业教育生态系统从宏观构架上也是由“官产学”或“产学研”三螺旋构成。
(一)香港地区创业教育生态系统中的高校角色——以香港中文大学为例
香港中文大学的创业教育由完善的行政管理机构、丰富的创业基础性资源、精彩的社团活动组成。
1.从组织机构的角度来看,2003年开始,香港中文大学校内成立创新创业促进委员会,并且分别成立了创业研究中心和科技创新中心两个专门的行政机构负责全校的创业教育。创业研究中心是面向全校学生开设创业教育的主体,创业研究中心主要职责之一是学术研究,自2002年起成为全球创业观察研究的成员,与香港地区及大中华地区的商业和研究机构合作,深入探讨对创业有影响力的因素,并进一步促进创业教育的开展。职责之二是进行创业教育,主要做法是拓展和强化大学现有的创业课程,包括讲座、工作坊、企业探访等多种形式。职责之三是创业教育实践(孵化器),主要是协助学生制定商业规划书,让其新业务能满足市场需求并创造价值。让职员、教师、校友和社会各界组成多元化的创业小组。
而科技创新中心的主旨是推动本地学术界与业界之间的科技交流,帮助及促进技术转移,助力香港成为区域性科技创新中心。科技创新中心在科技创新方面主要是与香港本地进行产学合作进行研究,为现有商业市场发展高增值技术,同时增进香港与内地的联系,致力于国有企业的技术提升;在创业教育方面,主要是为创新科技创业方面培育高素质的专业科技人才,为有志于科技创业的中大毕业生提供创业培育项目。可以看出创业研究中心具有普及型的性质,而科技创新中心则相对偏重于科技类创业。
2.丰富的创业基础资源。一是商学院的研究和人脉资源。香港中文大学除成立专门机构促进大学生创业、开展大学生创业教育之外,最主要的创业教育实施机构是商学院。在以本学院学生为主体开展创业教育的同时与创业研究中心、科技创新中心、政府、企业等机构联合开展创业教育,一方面源于商学院在创业教育研究领域先天的优势,另一方面也源于商学院在工商界、政界所拥有的广泛人脉,这些都极为有效地促进了创业教育的效果。二是创业教育师资具有多样性和前沿性。在创业教育领域,师资队伍建设是无可避免的难题,内地兼具创业实践经验和创业理论的教师少之又少,而香港中文大学的创业教育讲师绝大部分是从企业界来的,具有创业实践经历的同时又有较高的科研和教学水平,并且多有海外留学工作经历,既带来了来自业界的最先进理念,又消除了“没创业过的人如何教人创业”的质疑。
3.精彩的社团活动。香港中文大学与校内外多个研究单位、机构及政府部门密切合作,通过各项社团活动推动创业教育的开展。一些较为成功的项目包括:香港社会企业挑战赛、社会企业实务培训、香港中文大学校长杯、中大创业学长计划、“高锟教授学生创意奖”等。其中最为香港中文大学学子所关注的是 2005年创业研究中心开始举办的“中大校长杯”创业大赛。该大赛每年举办一次,评委们选取最具吸引力的创业计划。为支持学生科技创新和鼓励创业精神,大赛鼓励学院之间联合开发跨学科合作项目,在本学科基础上融合各学科的专长,并且配备专门的师资进行指导,对有志于投身创业的年轻人给予鼓励。“中大校长杯”创业大赛成绩斐然,在第七届“挑战杯”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上,香港中文大学的“香港厨余回收社会企业”和“目娱网”分获冠亚军。
(二)香港地区创业教育生态系统的政府角色
香港地区创业教育生态系统的高度发展离不开政府的广泛且大力支持,体现在成立多个专门机构,并且各有分工,服务于创业的所有环节,对于创业项目从想法到孵化提供全方位的支持。
1.工业贸易署。工业贸易署中有一部分是专门针对创业教育的开展。如提供信贷保证计划、市场推广基金、培训基金及发展支持基金。同时开展创新及科技支援计划及大学与产业合作计划,联合本地大学和研发中心合作进行创新及科技基金项目,创业大学生最高可获准项目总成本的50%—70%资助。与此类似的还有实习研究员计划,即资助每个“小企业研究资助计划”或“创新及科技支援计划及大学与产业合作计划”的项目聘请两名研究员,提供每个月12000港元的津贴,最多4个月,一方面解决初创公司难以负担人力薪酬的难题,另一方面也是促进就业、促进实习实践的做法。
2.香港投资推广署。香港投资推广署成立于2000年7月,是香港特区政府属下部门,主要致力于协助海外及内地企业在香港开业或扩展业务,针对行业及企业所需,免费提供实用资讯及专业支援,帮助外地企业充分利用香港的商业优势,在香港成功发展业务。香港投资推广署针对创业教育主要体现在每年向香港6所公立大学分别投资2400万港元用于鼓励大学生创业。“StartmeupHK创业计划2013”,为富创意而又具影响力的创业商家提供发展机会,并吸引内地及海外商家来港设立或扩展业务。
3.贸易发展局。贸易发展局是专责拓展香港全球贸易的法定机构,为香港制造商、贸易商及服务出口商服务。在全球各地设有超过40个办公室。贸发局的宗旨是为香港公司,特别是中小企业,在全球缔造新的市场机会,协助它们把握商机,并推广香港具备优良商贸环境的国际形象。贸易发展局主要对创业者提供一些信息资源方面的支持,比如贸易发展局专门为中小企业提供的文献产品既有企业名录等实用资料,更有经过专业人员智力增值的各种高端竞争情报产品;利用事实型数据库与专家智慧相结合的方式为中小企业提供高智力增值型竞争情报服务商贸配对;搭建一站式服务平台为中小企业提供全程支援型竞争情报服务。
4.香港生产力促进局。生产力促进局从1967年开始每年为超过3000家的中小企业提供符合市场和产业化需求方向的优质服务。积极开展工业支援服务,包括知识产权保护、专利等,以及通过生产力培训学院等培训机构针对初创企业者开展多样的培训。
5.香港按揭证券公司。主要开展中小企业融资担保计划、信贷保障计划、推广基金、支持基金。其中与创业教育密切相关的有三种,一是设计智优计划和创意智优计划是为设计与商界合作计划提供资助,用以鼓励中小企业使用设计服务,并资助创新中心的设计创业培育计划,以培育新的设计公司。二是创新及科技基金,主要是针对新科技培训计划、专利申请资助计划、中小企业资助计划、专业服务发展资助计划、科技创业培育计划(生物科技)、社会创新及创业发展基金(社会创业)。三是小型贷款计划,此计划试验期为三年,暂定总贷款额上限为一亿港元,提供“小型创业贷款”“自雇创业贷款”及“自我提升贷款”,为创业人士、自雇人士以及想接受培训、提高技能或考取专业资格以达到自我提升的人士提供贷款并为有需要的创业人士和自雇人士提供创业营商培训和导师指导等支援服务。
(三)香港地区创业教育生态系统的社会组织角色
在香港期间主要考察了4个比较有代表性的社会组织(企业)。
1.香港数码港。数码港由香港特区政府全资拥有的香港数码港管理有限公司管理。数码港下设企业发展中心,通过提供财政资助、发展支援和专业服务,致力于协助正处于不同发展阶段的ICT(明日之星)创业家和初创企业,积极培育业界人才。数码港不断举办各种类型的活动,如实习生计划、比赛、就业讲座、业界讲座、园区及公司参观活动等,藉此提高青少年对ICT行业的兴趣,启发他们的创意思维,激发创新理念。
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是创意微型基金杯。创意微型基金杯有两种,第一个是香港计划,第二个是跨港计划,例如深港青年创业计划。数码港拿出10万港元借以支持原创概念及开发雏形产品,一般为6个月。大赛评审团将选出10支胜出队伍,每支队伍即可获奖金1万港元。还有数码港创业培育计划,主要是驱动ICT起步企业成长,初创企业的项目评审专家团审核,审核通过后最高可获得530000港元用于项目孵化,周期为24个月。另外值得关注的是数码港的运营费用来自于政府捐助和自己运营的收入,属于公益性企业,自营收入主要是提供场地,比如数码港有商务办公室(4000)、固定工作站(1500)、灵活办公桌(800),这些收入都用来鼓励创业。
2.香港设计中心。香港设计中心成立于2002年,作为香港唯一的设计推广机构,也是公益性的非营利机构,香港设计中心致力于创造广泛多元化的平台、激发创意、促进跨界别和跨行业界设计与创新思维新价值,促进创意文化产业类创业者孵化。
香港设计中心比较有代表性的活动包括:一是设计“智”识周,旨在协助本地商和设计师通过专题论坛及工作坊与世界知名的设计师和专家交流,加强设计睿智,掌握经商脉络和市场资讯,借设计力量为各行各业创造价值;二是开办设计知识学院,举办的课程均由世界著名设计学院教授级讲师进行讲授,为业界提供学习和交流设计管理、创意知识的平台,增强行政管理人员和设计从业人员在经商策略上的睿智和设计思维;三是筹办设计营商周(BODW),设计营商周是亚洲区内首屈一指以设计、创新和品牌为重点的国际盛事,是香港设计中心的旗舰项目,每年会聚世界级顶尖大师和商界翘楚,为设计师、企业家、商界领袖和专业人士分享成功案例和设计方案;四是成立设计市集,提供了一个让香港设计师和学生展示原创作品和推广创新设计理念,当中包括为参加者提供商业训练课程、加强经商技巧;五是设计创业培育计划(DIP),这也是和创业教育最为相关的活动,由香港特区政府资助该项目,为期两年的设计创业培育计划旨在培育刚起步阶段的设计公司助其成长,成功申请的新晋设计公司(又称培育公司),将可获得多种支援服务,包括办公室租金减免、津贴资助、业务发展支援,及以与工商界、教育界、天使投资者、专业团体及生意伙伴等拓展业务网路的机会。值得注意的是,该计划与香港中文大学创业研究中心合作,为设计师提供一对一的商业资讯服务,新晋企业还可获得实地指导以及个别导师的咨询服务,堪称产学合作的典范。合作的主要载体为开设“志在创业——设计与创意工业证书课程(7+1)”,该课程是专为设计师和创意工业从业员而设的证书课程,内容涵盖多个商业单元和内地创意产业考察团,志在培训设计企业家,提升商业知识,以应付多变的营商环境。
3.香港科技园。香港科技园是香港特区政府设立的法定机构,于2001年5月7日正式开始运作,其主要工作是为以科技为本的公司和活动提供一站协作式的支援服务。
香港科技园主要通过“创业培育计划”提供创业教育服务,旨在协助科技创业者度过关键的起步阶段,让他们得以蓬勃发展。“创业培育计划”也分为三个不同的创业培育计划,分别是网动科技创业培育计划、科技创业培育计划及生物科技创业培育计划,专为从事互联网与智能手机科技、科技及生物科技的新成立公司而设,主要目标是通过提供相关支持,鼓励并推崇以创意为本的创业者进行创业。在培育期间,培育公司可享用租金补贴的办公室及共享设施,从而减少它们的业务成本,让它们可以专注科研活动;市场推广及发展支持,香港科技园公司不断发掘机会,将培育公司与大学专业技术紧密相连,通过咨询、学生就业或项目安排,以及联合科研项目,把握合作机会,同时提供顾问指导、商业计划咨询、商业技能培训、技术支持和实验室服务、营销协助、法律服务、会计服务;业务发展支持,通过组织配对活动和其他支持,协助培育公司寻找投资平台及建立策略伙伴关系、津贴资助,在培育期间,每家培育公司都有机会获得一笔津贴资助。这项资助可帮助培育公司支付由香港科技园公司提供的企业支持和发展服务的部分费用以及其本身的运营开支。值得注意的是,科技园对于可以进行培育的项目具有明确的要求,即必须是在香港成立2年内的创业企业(离岸企业是不允许的);必须财务独立(也就是说,其他公司持股不超过20%);要有2名以上全职员工;创业者必须拥有10%以上的股权。最重要的是,这家创业企业必须要有创新元素或者带有研究的性质。
4.元创方。元创方是香港特区政府于2010年11月成立一间自负盈亏、非牟利的社会企业负责营运,联同香港设计中心、香港理工大学及职业训练局辖下的香港知专设计学院,为本地设计师及创业者提供开放平台,同时可举办相关活动及展览。旨在宣扬创作企业家精神,提升社会各界认识和支持设计及创新的价值。
三、香港地区创业教育生态系统的启示
创业教育经历了理念、师资队伍和课程体系等的不断变革,伴随着社会力量的大量涌入,政府维度的政策支持,创业教育已经迈向了新的阶段。香港地区创业教育生态系统从宏观构架上也是由“官产学”或“产学研”三螺旋构成。
(一)政府应采取多种途径发挥力量起到创业教育推动作用
香港地区创业教育生态系统中最显著的特点是政府机构的高度作为。前文历数了贸易发展局、投资推广署、工业贸易署、生产力促进局和按揭证券公司等政府机构,这些机构从各个维度对创业教育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一是资金拉动,工业贸易署和投资推广署都和大学联络,通过项目拉动、资金拉动的形式,如工业贸易署开展的“小企业研究资助计划”或“创新及科技支援计划及大学与产业合作计划”以及投资推广署每年向香港6所公立大学分别投资2400万港元用于鼓励大学生创业;二是政策支持,如香港生产力促进局积极开展工业支援服务,包括知识产权保护、专利等,以及通过生产力培训学院等培训机构针对初创企业者开展多样的培训;三是智力支持,比如贸易发展局重在对创业期的中小企业提供信息方面的支持,如搭建一站式服务平台为中小企业提供全程支援型竞争情报服务。
(二)高校应致力于创业教育成果转化并建设更具包容性的师资队伍
当前,我国内地开展创业教育的主体依然是高校。我国高校也开始了积极的探索,比如纷纷成立专门机构如“大学生创业中心”“创新创业研究中心”,建立“专兼结合”的双师制师资队伍,展开了丰富多彩的创业活动,如“挑战杯”等。但相比香港地区高校开展创业教育依然有一定的差距,其中最核心也是最值得借鉴的有两点,一是与业界深度融合,促进成果转化和知识转移,比如香港中文大学成立的科技创新中心就是推动本地学术界与业界之间的科技交流,帮助及促进技术转移。进行技术转移和成果转换后,一方面可以真正发挥孵化器作用,让学生创业项目走向社会,解决“创业项目走不出校门”的难题;另一方面,这些走出学校的公司可以通过资金、平台、经验等多种环节反馈其他创业教育项目,形成良性循环。二是高校教师绝大部分来自业界,师资结构多样,香港中文大学的创业教育讲师绝大部分是从企业界来的,具有创业实践经历的同时又有较高的科研和教学水平。事实上,我国创业教育的师资队伍依然以全职的专业教师为主体,甚至有的高校完全以就业中心的行政工作人员为主体,尽管聘用了一些社会导师,但是受学校实力、办学理念等限制,依然难以形成多样的师资结构,符合创业教育的需要。笔者认为可以借鉴香港地区的创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引进具有创业实践经验的创业者和企业家成为高校的正式教师,可以采取灵活多样的授课方式和考核方式,比如需要保证每学期多少学时或者指导多少创业项目。当然也可以鼓励专职教师自主创业,比如像美国的“商业星期五”,允许从事创业教育的教师在完成教学任务之外进行创业,增加实战经验。
(三)充分发挥社会组织的平台作用
香港的社会组织在创业教育方面和高校积极互动发挥平台作用。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搭建经验交流平台,香港数码港主要是围绕数码领域创业提供服务,香港科技园是围绕科技创业领域提供服务,设计中心、元创方都是与香港的创意文化产业创业紧密相关,通过这些社会组织为学生提供了实际体验、实际操作、实际训练的机会,使学生在真实情境下体验最真实的就业创业感受,用亲身经历获得经验积累,丰富其知识体系,并充分发挥企业的人力资源优势,由企业家、管理人员、技术人员担任兼职教师,将自己的真实就业创业经验传递给学生,如香港设计中心开办设计知识学院,举办的课程均由世界著名设计学院教授级讲师进行讲授,为业界提供学习和交流设计管理、创意知识的平台。二是搭建实践平台,大学生就业创业知识向能力的转化其实是知识反复运用的过程,只有通过对课堂知识加以运用和检验,反复训练、亲身实践,才能完成知识向能力的转化,如香港数码港进行的“跨港计划(深港青年创业计划)”。该计划提供实践基地和真实环境,成为大学生就业创业实践能力的练兵场,通过实习、实训、实战三种途径对大学生就业创业教育进行训练支持。三是搭建资源平台,如香港科技园主要通过“创业培育计划”,提供创业教育服务,培育公司可享用租金补贴的办公室及共享设施,从而减少它们的业务成本。此外社会组织还可以捐资捐款、设立基金、为高校购置教学设备、建设创业基地、科技园区等方式参与大学生就业创业教育,减少政府和学校的投入。
参考文献
[1]Katharine Dunn.The Entrepreneurship Ecosystem[EB/OL].http://www.technologyreview.com/article/14761/page1/,2005-09-01.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