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师范大学 高玉梅
摘 要:本文首先阐明了进行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建设是实施创业教育的基本保障,是高校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是提高大学生整体素质的重要手段;总结了国内外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建设的经验,形成了课堂、实践、综合三大模式;根据国家的大环境和地方高师院校的校情、学情以及地域因素,在借鉴上述课程体系建设经验的基础上,初步探索出地方高师院校创业教育课程建设的“双目标”,并阐述了“多元融合,多形式并存”“显性与隐性课程相结合”“广谱课程为基础建立综合课程体系”“分层、分类教学,满足不同需求”的课程体系构建雏形。同时提出了推动课程体系实施的平台建设。
关键词:地方高师 创业教育 课程体系
创业教育是人类自我完善的教育,具有广义性。学者柯林·博尔称创业教育是人们为更好地工作与生存所应掌握的“第三本教育护照”。可以理解为将来人们都要掌握三本“教育护照”,第一本证明学术水平,第二本证明职业专长,第三本证明个人事业心和开拓技能。他把“创业教育”作为与学术教育、职业教育并驾齐驱的21世纪具有社会发展功能、教育发展功能和人的发展功能的教育类型,是建设创新型国家、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深化高等教育改革、保障和改善民生、激发创业者创业潜能的需要。
自1997年清华大学MBA项目中开设创业教育内容以来,创业教育便如火如荼地在全国开展起来,特别是2012年,国家教育部出台《普通本科学校创业教育教学基本要求(试行)》,使创业教育得到越来越多的高校的重视。但受诸多因素的影响,地方高师院校创业教育仍存在目标定位不准、课程设置不科学、针对性不强,甚至课程教学缺失等问题,这直接影响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与社会发展需要脱节。
一、完善地方高师院校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建设的重要意义
(一)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建设是地方高校推进创业教育的基本保障
创业教育在美国、德国、英国、澳大利亚、新加坡等国家发展得比较成熟,在我国起步较晚,从2002年教育部推行9所高校开展创业教育试点以来,创业教育在综合性大学得到了较好的发展,但创业教育的普及性和实效性并没有很大提高。根据京华网记者周逸梅报道,共青团中央2010年发放20万份调查问卷,涵盖了全国2000所高校,结果显示2010年全国高校本科生创业比例仅为0.9%。2007年零点公司对大学生创业情况的调查发现,大学生创业成功率仅为0.01%。造成大学生创业率和创业成功率双低的原因有很多,既有资金不足等外在因素,也有政策不通、定位不准、观念落后、经验缺乏、管理不当等创业者自身原因。但外因是条件,内因是根本,对外在因素的把握也通过创业者自身的因素发挥作用,因此从根本上讲,造成这种状况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大学生创业者缺乏足够的指导,尽管很多高校也开设了创业教育相关课程,但由于隐性课程比重较大、相关的课程与专业课程兼容性不够,课程设置的科学性有待提高,因此教学效果受到影响。就地方高师院校而言,社会对教师需求量减少,学生想成为教师的就业目标受阻,而学生专业依赖性强,专业外就业能力薄弱,为自身创造就业机会的能力亟待提升,进而需要提高创业教育质量,以此提高学生社会适应力和岗位创造力。而课程体系建设是做好创业教育的关键,是推进创业教育的基本保障,因此构建科学的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势在必行。
(二)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建设是地方高校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
创业教育不仅是指导和教育学生创办企业,创建更多工作机会,也是培养学生树立积极进取、开拓创新的工作意识,引导学生甘愿到平凡、艰苦的工作环境和工作岗位建功立业,报效祖国,把个人的职业理想同中国梦的伟大目标紧密结合,正是大创业观所倡导的创业教育。
面对基础教育人才市场用人萎缩,地方高师院校的毕业生供大于求的现状,学校培养的毕业生已不能全部投身于教育事业的现实,如何从人才培养入手,培养学生其他岗位的适应能力和胜任力,投身强省、强国的其他建设当中,成为地方高师院校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课题。另外农村基础教育急缺高层次教师人才,引导学生到基层、到祖国需要的地方艰苦创业,建功立业成为地方高师院校办学和发展的当务之急。与此同时,中国社会的发展由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急需大批有创新意识和创业能力的人才,承担转型发展的使命,建设创新型国家。而这些需求与传统的人才培养观念、方式和方法有很大差别,迫切需要高等院校开展新一轮的教学改革来满足新的历史需求。创业教育课程体系与其他学科和专业课程的融合构建,有利于实现高校的教育教学改革,积极推动高校广泛深入地培养创新型人才,服务于地方经济建设,促进产业升级和转型,进而服务于创新型国家建设。
(三)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建设是提高大学生整体素质的重要手段
完善的创业教育课程体系,首先能够激发大学生创新精神和创业意识,让传统、保守的师范院校学生理解创新创业的重要意义,掌握创新创业的方法,培养创新思维,理性地挑战创业,培植中国学生的创业基因。其次能够帮助有创业意愿的学生成功开办并经营企业,通过有针对性的指导和训练,提高学生的创业实践能力,推动青年创业成功率,真正落实党的十八大提出的“促进创业带动就业”的目标。通过创业教育融合专业教育的课程体系建设,使学生在本专业领域的科研精神和创新意识大幅度提升,有利于增强学生专业知识的应用能力,真正做到学以致用,让知识改变生活。
根据大创业观的思想,创业还包含了岗位内创业的理念,在本职岗位内开拓进取,爱岗敬业工作的精神,因此科学的创业教育课程体系有利于培养不仅精于教学而且能够把握新时期育人理念的卓越教师和学校的管理人才。有针对性和实用性的课程也会让学生在严峻的就业形势下,突破自身专业的限制和外在环境的不利因素,发挥自身的优势,把握环境中的机遇,挖掘适合自身的工作机会,顺利完成专业外就业,能够排除万难开创自己的事业,成为各行各业的领军人物和佼佼者,成为时代的楷模。
二、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建设经验借鉴
(一)国外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建设经验分析
在国外,政府特别重视创业教育,各高校在政府推动下形成了比较成熟的各有特色的课程体系,以美国和英国为代表的课程模式,取得了良好效果。
美国创业教育课程起步较早,1947年,Myles Mace教授率先在哈佛商学院开设创业教育课程,经过多年的发展,不但形成了浓厚的创业教育氛围,而且积累了丰富的经验,逐渐形成了科学完整、丰富多样、学科交叉、实践性强、支撑完备的课程体系。 课程内容一般可以分为四大类别,即意识启蒙、知识储备、能力提升、实务操作。在完善的课程体系下,注重创业实践,如百森创业教育中心既开设了《新生管理体验》《新企业创立》等必修课程,也开设了《连锁经营、授权和分销途径》《家庭企业管理学》等选修课程。
在美国,不同高校根据自身发展特点,形成了优势互补、各有侧重、各具特色、相得益彰的创业教育课程模式。百森商学院、哈佛大学等构建了综合性创业教育体系,而麻省理工大学等侧重高科技创业教育,华盛顿大学圣路易斯分校侧重生命科学应用,印第安纳大学Bloomington分校侧重新企业创立和创新。
英国高校创业教育起步于20世纪60年代,如今已经发展成为目标明确,实践主导,覆盖广泛,融合专业的课程体系。创业教育与大学的办学理念相结合、与其他课程相融合也是英国创业教育的特点。有超过90%的高校开展了大学生创业教育,教育目标层次清晰,逐层深入,初级目标是帮助学生了解创业,中级目标培养具有创业精神、创业品质和创业能力的人,高级层面则是使学生成为企业家。主要有两类创业教育课程,一类被称为核心课程,是直接与创业活动有关的课程,也被称为“为创业”;另一种是相关课程,被称为“关于创业”,如人际沟通、经济学、团队管理、自然科学等创立企业所需掌握的专业知识。既有通识课程又有创业教育学历课程。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创业实践,有超过60%的创业项目在课后实践中完成。
(二)我国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建设经验分析
1.香港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建设经验概括
香港由于受其政治、经济、文化及地理位置等因素的相互作用,创业教育取得了一定成绩。创业教育课程模式主要有两种,可谓双管齐下,各有侧重。一种是在商学院、管理学院或专门的创业大学内开设的专业模式或聚焦模式,教学内容相对较深;另一种是存在于专业之外的全校普及式课程。
逐渐形成了“全方位、多层次、差异性”的创业教育体系。将政府、企业、学校、社会机构、民间社团等各方资源进行整合。既关注创业精神的培植,也关注整个创业过程,考虑到创业者不同阶段的不同需求和不同创业者主体的差异化需求。根据地方特色,在创业教育中融入了社会企业、家族企业方面的内容。
例如香港科技大学成立创业中心负责创业教育管理,开设复合式教育课程,即创业基础知识等普及内容,包括机会识别、企业融资、新企业管理等;还有以学生专业为基础开设的专业性创业教育课程,以实现工程或技术产业化、商业化等,这类课程由所在学院开设。采用多元授课方式,邀请创业成功校友、企业家或创业领域专家走进课堂。创建课外教学体系,通过研讨会、项目竞赛,推进创业教育。
2.内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建设经验概括
随着国家对青年创业的关注,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建设也引起了全国高校的重视,逐渐形成了具有校本特色的运行模式,形成了以黑龙江大学、温州大学等为代表的创业教育模式。
温州大学形成了点、线、面多元教育平台,成立了创业人才培养学院,根据学生的不同需求,开设不同课程。创业管理双专业、双学位试点班开设以学生为中心的模块化理论课程、以案例教学为辅助的创业实务课程、以岗位内创业能力素质培养为主的岗位创业实习课程,特色在于有企业参与课程设计和培训工作。推行教学改革,将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加强实践教学比重,增加专业行业导向课程等。采取任务驱动教学法,采取工作室形式为企业提供服务。改善课程师资结构,引入企业师资授课。将创业知识渗透到学科教学中,培养学生创业价值观,营造良好的创业文化氛围。全校层面以培养岗位创业意识为主开设通识课程,包括创业基础课、区域特色创业课、专业类创业课三大体系。同时注重实践环节,为学生搭建岗位创业实习平台和三级联动创业孵化平台。
武汉理工大学构建了四阶段创业课程模式,第一阶段主要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属于普及性教育;第二阶段主要传授创业知识,开展理论教学、实践教学、素质拓展训练,针对实验班学生;第三阶段提高创业素质和能力,开展创新训练、创业训练、创业实践,主要面向实验班学生;第四阶段评估验收,教学计划调整、训练项目调整,主要面向大三、大四学生和校友。课程体系由三个模块组成,即创业知识模块、创业能力模块和创业实践模块。
黑龙江大学通过6个具体途径,将创业教育全面融入专业教育,实现了面向全体学生、基于专业、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的创业教育目标。形成了“专业+创业”融合式创业教育模式和“专业+行业+创业”嵌入式创业教育模式,建立了面向全校、依托专业、分类教学、强化实践的创业教育体系。
综上,可以看出目前高校创业课程主要形成了三大运行模式:以学院为主体开设的学科课程(包括创业学校、创业课程);全校范围开设的通识课程;结合各学科专业特点开设的“嵌入式”教学内容。实践部分得到了更多重视,前瞻性较高的学校已经把企业的发展创新项目引入到校内创业教育中,与社会实际紧密接轨,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三、地方高师院校创业教育课程体系构建
从国内外高校创业教育发展的经验中不难看出,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建设离不开与国情、校情、学情、域情的相互协调,以此确定校本课程的教学目标、选择合理的教学内容、确定相应的教学方法。
当前我国创业教育基础相对薄弱,但已经进入到国家、社会、学校、学生高度关注的大发展时期,国家积极倡导推进创业教育,并要求高校开设创业课程。
作为地方高师院校,传统的师范专业学生占主体,教师教育的专业与职业的匹配单一,造成教师和学生创业意识相对落后,专业性创业机会不高,学生本身就业观念保守。另外很多高师院校已开设非教师教育专业,专业类型多样化,与之匹配的职业群相对扩大。因此地方高师院校既有传统的教师教育专业,又有新开设的非教师教育专业,传统的教师教育专业受几十年发展的影响,传统教学理念根深蒂固,对新思想和新事物的敏感度低,开拓创新的革新力较弱;而新兴的非教师教育专业,成立时间不长、专业基础不牢,创新精神和革新意识较强,但创新能力和革新实力不足。
以吉林省为例,大多数地方高师院校的生源来自本省,贫困家庭的占1/3左右,学生本人及家庭受传统官本位思想、求稳定的思想影响严重,对创业认识不清,更愿意当老师、考公务员、进国企,谋求体面和铁饭碗。由于近些年已经开始全国招生,省外生源数量增加,浙江、江苏等地的学生创业意识较强,创业见闻多,但创业知识储备少,实践经验不多。因此学生个性特点呈现较大差异性,导致学生创业教育内容需求差异化较大。
吉林省地方高师院校多处于非省会城市,城市经济发展处于中下等水平,例如吉林省省属高师院校有三所在非省会城市,四平、白城、通化,而且学校都在城市边缘,周边商业圈少,创业氛围不强。
因此地方高师院校首先要意识到开展创业教育存在的意义、机遇与挑战,不宜盲目过快地搭建难以驾驭的平台,要脚踏实地地以现有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为基础,充分挖掘可利用的资源,发挥传统教师教育专业的优势,利用新兴非教师教育专业的时代性特点,结合社会需求,理性地定位学校开展创业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科学设置课程内容,搭建课程体系实施平台。
(一)地方高师院校创业教育课程目标设定
创业教育目标是开展创业教育课程并对其进行有效评价的标准和依据,是规范教育内容、明确教育对象、制定教育方法、采取教育手段的重要依据。地方高师院校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应与自身人才培养目标相结合,推行“双目标”,即一方面培养岗位内创业者的创新精神,开拓能力,艰苦奋斗,积极进取,团结协作的素养和基本的创业知识,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和社会责任感;另一方面培养具备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具有丰富的创业知识、创业实践和创业能力素质及创业品质的创业者,增强学生参与建设创新型国家的积极性,以及承担社会责任的使命感,为实现中国梦而不懈奋斗。
(二)地方高师院校创业教育课程体系设计思路
1.多元融合,多形式并存,优化教学效果
(1)以教学管理制度为依据,合理设置创业课程的必修和选修内容。必修课包括创业意识培养、创新精神塑造、基本创业知识普及、创业精神培植等。选修课程包括创业管理、生产操作等更深入的创业知识内容。
(2)以课程组织形式为依据,科学设置理论课程和实践课程。对于创业教育而言无论是创业精神的塑造还是创业能力提升,创业知识掌握运用,都离不开创业理论的知识基础,也离不开创业实践的体验和训练,通过创业活动课程和创业实训课程,使学生在做中学、学中做、学做结合、脑体并用。因此,创业教育课程体系既要强调理论课程,也要有实践的磨砺,通过理论课程和实践课程的有机组合,促进教育教学目标的实现。
(3)以课程表现形式为依据,注重显性课程和隐性课程有机整合。隐性课程指学校文件或课程计划中未明确规定的、非正式和无意识的学习活动,包括创业实践、活动等。显性课程指为实现一定的教育目标而正式列入学校教学计划的各门学科以及有目的、有组织的活动。它的作用在于向学生传授知识及方法,而隐性课程则是向学生传递价值观,训练学生能力。例如校园文化的隐性教育功能,对学生创业思维模式构建具有积极影响。因此在实际实施创业教育过程中,应注重挖掘隐性课程的教育功能,通过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的交叉融合有效地促进创业教育的深入开展。
(4)以课程内容为依据,在创业基础课程的基础上建立综合课程体系。在开设创业基础课程的基础上,促进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和学科教育的融合,一方面充分探索创业教育内容,将创业教育与心理学、管理学、经济学、法学、哲学等多学科相互交融,形成诸如创业心理学、创业经济学、创业哲学等课程体系,满足学生在创业不同阶段和不同创业者的需求;另一方面更好地促进大学生基于自身专业知识背景去寻找创业途径和机会,例如温州大学实施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课程改革后,服装设计专业的《服饰品设计》课程更名为《服饰品设计与搭配》,实践教学增加4学时,拓展了课外学习指导内容,1/4课程由企业指导师直接参与,同时要求做成品进行销售。这一举措大大促进了理论与实际的接轨,专业与创业的结合,目标与结果的一致,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2.分类教学,兼顾整体,满足不同需求
根据各年级学生发展的特点,将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分年级、有针对性地设置。一年级教学以基础课程为主,注重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鼓励学生的创业想法;二年级教学以专项课程和校内创业实践体验为主,重在培养良好的创业能力素质;三年级教学以实习实践为主,侧重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和创业实践技能,参与创新创业实践项目;四年级教学侧重个性化指导、集体交流、问题研讨,解决学生实践中遇到的问题,进一步促进学生成功创业。
根据学生不同需求,将创业课程体系进行分层设计。借鉴先进经验,并结合地方高师院校特色,可实行“三层次一覆盖”的课程设计模式。
三层次即创业基础课、创业实务课、创业实战课。第一层次属于创业普及教育,通过最基础的创业课程,更新学生就业观念,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创业意识,能够运用基础创业知识简单认识并分析常见的商业活动,具备岗位创业的责任感,设为必修课;第二层次是为有兴趣、有想法的学生开设创业实务课程,为学生开设创办企业所需的各类辅助知识课程,如创业人才学、创业管理学等;第三层次是与开办企业直接相关的商业课程,如创业融资、品牌定位、商业模式设计等。
一覆盖,指的是融合创业教育的专业课程面向本专业全体学生开设。在全校范围内实行教学改革,促进专业与社会的融合,知识与生活的接轨,理论与实践的互通,一方面提高学生所学知识的应用能力,增强学习的时代性,便于学生与就业岗位对接,促进学生岗位内创业;另一方面有利于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时把握时代脉搏,萌生创意,进而形成创业项目,最终成功创业,将知识直接转化成产品,增强学习的有效性。这方面可借鉴香港理工大学注重产学研结合的教育模式,从专业课程出发带动学生研发一系列创新科技产品,推动学生科技型和应用型创业。对于地方高师院校这种专业覆盖的课程体系可分两部分推进,一部分是融入时代特色的专业知识,例如师范专业,在课程中紧跟时代节奏融入我国新课程改革教育学现状,以及国际中小学教育发展态势等专业发展相关内容,又要涵盖专业发展在社会经济发展中新的需求和遇到的瓶颈等内容,从而引发全体学生深层次思考,激发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积极性,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社会责任感,以此开展专业普及教育。另外也需要开设与本专业相关的学生可自由选择的创业提升课程。例如针对将来创办培训学校的学生设计培训学校商业运作模式、网络课程营销、学校管理、教师团队培养等选修课程;为心理学专业有创办心理咨询机构的同学设计咨询师管理、咨询必备器材及如何管理使用、初创咨询机构品牌树立等选修课程;为促进科技型创业,也可开设相关领域内研究项目课程。但这种改革需要从长计议,从学生创业需求和社会需求出发不断积累经验,形成创业教育与专业教学融会贯通,互利互补的课程模式,进而使高校的教学内容紧跟时代步伐,推进高校教学改革进程,促进高校人才培养质量的大幅提升。
(三)搭建课程体系实施平台
1.整合校内外资源的创业教育课程管理平台
创业教育课程管理平台负责全校创业教育工作的组织实施。落实学校创业工作计划;安排设置课程,督导教学过程,建构评价体系;积极开展创业教育研究,逐步完善课程体系,推进教学改革;整合校内外资源,有效促进创业教育落实开展。
2.建立创业教育实习实训实践平台
该平台一方面为岗位内创业学生提供良好的实习实训环境,培养学生的岗位创新能力和创业精神,如校内微格实验室、教学训练室,校外的实习基地。另一方面该平台可以系统模拟的仿真创业环境,通过网络模拟的方式训练学生的创业能力,也可通过创业园对可行性高的创业项目进行孵化,给予咨询辅导、宣传推介帮助。
3.打造动态多元的创业教育师资平台
动态,即教师授课与待授课的变动;多元,即教师组成的多元化。从队伍组成上,可吸收管理学院、商学院、经济学院等相关专业的教师,以及具备创业经历、从业经验丰富的专业人士担任创业课教师,与经过创业培训的部分专业课教师共同组成创业教育师资库,学生根据自身需要及教师主讲主题自行选择任课教师。定期组织教学培训及研讨活动,提高课程教学质量。
4.搭建互助互利的校企合作平台
通过校企合作平台,把企业的项目资源、人力资源、经验资源、资金资源、环境资源等引入高校,为学生提供更广阔的创业教育空间。
创业教育课程体系的完善,不仅能够有效地促进高校创业教育的推进,而且对于地方高师院校的教学改革也有引领和促进作用,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关键。因此,借鉴国内外创业课程体系建设的经验,构建多元融合、多形式并存的课程体系,实施分类教学、整体推进的课程模式,搭建课程管理、实习实训、教师队伍、校企合作平台,将为地方高师院校创业教育深入开展提供有效保障。
参考文献
[1]王占仁.中国创业教育的历史发端与科学表述论析[C].吉林省第二期就业创业教师高端培训学习材料,2014-7-8。
[2]唐国华,等.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指导服务建设的理论与实践[M]. 辽宁大学出版社,2013:115-120。
[3]李光辉,等.应用型高校创业教育课程体系构建研究[J].长江师范学院学报,2013(4)。
[4]王占仁.“广谱式”创新创业教育导论[M].人民出版社,2012( 1):140。
[5]程琪,孙阳.中美高校创业教育课程比较研究[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8(7)。
[6]李艳波,等.英国高校创业教育发展的特点及其启示[J].宁 波 大 学 学 报(教 育 科 学 版),2013(6)。
[7]沈东华.英国高校创业教育的发展历程与反思[J].当代青年研究,2014(4)。
[8]姜小军.英国:多方支持保障大学生就业.教育与职业,2010(19)。
[9]商应美.香港高校创业教育实践对内地高校创业教育的启示[J].中国青年研究,2014(5)。
[10]闫守轩,等.香港科技大学创业教育的实施及启示.中国高等教育,2013(22)。
[11]黄兆信.以岗位创业为导向的创业教育新模式[C].吉林省第二期就业创业教师高端培训学习材料,2014-7-9。
[12]赵北平.高校创业教育工作的研究与实践[C].吉林省第二期就业创业教师高端培训学习材料,2014-7-10。
[13]施永川.我国高校创业教育十年发展历程研究[C].中国高教研究,2013(4)。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