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政府顺应数字化趋势,提出了“中国制造2025”和“智能制造发展规划(2016—2020)”,其目标就是推动制造业的转型升级,寻找新的增长模式,由制造业大国转变为制造业强国。智能制造不仅能提升企业的运营效率,降低成本,而且能衍生出新的业务模式,推动收入的增长(见图11.6)。
以厦门烟草为例。借助物联网,埃森哲帮助厦门烟草对全生产过程各环节3000余个关键控制点进行数据实时采集与监控,通过大数据分析,任何一个微小的异常波动都能够快速定位到最末端的控制因素,并通过系统为一线员工提出操作建议,从而实现整个生产制造链条从企业、职能、部门、操作工、机台对异常事件的快速反应,在业务操作层面实现实时可视化管控和业务预警,在业务分析层面实现根因分析和仿真预测,在管理决策层面实现管理洞察和决策分析,极大地提升了卷烟制造的精益化水平。
图11.6 智能制造的四个发展阶段
埃森哲分析
德国的农用设备制造商克拉斯公司通过在其制造的设备上安装的传感器收集的数据可为农户提供自动化的指导服务,例如针对如何提高产量、减少损耗提出建议,或是实现设备性能的自动优化。该企业现正与其他团体合作,通过365FarmNet市场平台为种植户提供相关的信息服务。
除了中国,世界上主要工业强国也在实施“再工业化”战略,以重塑制造业竞争优势,比如德国的“工业4.0”和美国的“工业互联网”。和这些发达国家相比,中国在迈向“中国智造”的过程中拥有得天独厚的优势。
第一,中国拥有良好的制造业基地和产业集群。近代以来,尤其是改革开放至今,中国的制造产业取得了长足发展,在东北、华东、华南等地形成了多个拥有雄厚实力和基础的制造业基地和优势产业集群。当21世纪步入第二个十年,中国成功超越美国,成为全球制造业的第一大国;而遍布各地的开发区、高新技术区,以及重点布局的自由贸易试验区,更为中国制造业的发展壮大、转型升级提供了有利契机和重要保障。
第二,中国能从制造业的转型升级中获得更多收益。和德美日等发达国家相比,中国的制造业整体自动化水平不高,许多企业还处于工业1.0和2.0的状态,运用新兴技术对制造业进行改造,获得的效用提升更明显,投资回报更高,中国的企业家也会有更大的动力向智能制造转型。
第三,中国拥有最偏好数字技术的消费群体。埃森哲调查发现,中国的数字化消费者需求强劲、乐于尝新,并且注重设备互联。其中,年轻消费者对于新产品、新服务的兴趣与乐于尝试的态度将是推动市场增长的核心。2016年全年,中国可穿戴设备市场的出货量为3876万台,同比增长57.1%,占全球总出货量的43.8%。当年VR硬件整体销售额达6.5亿元,较2015年增长三倍多。
第四,中国拥有较为成熟的产业平台。平台是“中国智造”的重要驱动力。在中国工业和信息化部推公布的70个2017年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发展试点示范项目中,有46个项目为平台,这使得中国制造业在转型升级的过程中拥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和保障。而这些平台,也有望在庞大的数字消费者群体中展现其巨大的商业潜力。
不过在迈向智能制造的路上,中国企业也面临不少挑战。埃森哲2016年“工业4.0企业高管调研”也揭示了企业高管眼中,中国制造业转型升级的拦路门槛。其中,没有即插即用型解决方案、缺乏“工业4.0”规范与标准、法律的不确定性、缺乏明确的责任划分,以及企业与股东缺乏统一认识,被视为最突出的五大障碍;运营效率低下、资产利用不充分、劳动生产率地下、供需不匹配、服务和售后成本较高,则是最主要的五大痛点。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