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成虫的饲养管理与地鳖虫的繁殖

成虫的饲养管理与地鳖虫的繁殖

时间:2023-08-26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成虫的放养密度。地鳖虫的适宜温度为15~32℃之间,最适宜温度为28~32℃之间,空气相对湿度应控制在70%~80%,饲养土湿度维持在20%~25%。在温度变化较剧烈的冬春及秋冬时节,要注意维持饲养舍的温度相对稳定,采用开关门窗、在栖息床上加盖稻草等方法。当发现已有幼虫孵出时,不要急于喂食,以免饲料污染剩下的卵鞘,引起发霉。

(1)成虫的放养密度。在饲养条件较好的情况下,处于交配期的成虫的放养密度应为7千克/平方米,约合3 500只/平方米。雌雄比例为13∶5。

(2)饲料与喂饲。成虫由于繁殖任务大,需消耗大量的体能与营养物质,因此,必须供给质优量足的饲料,并且应多种饲料搭配,以满足其各种营养物质的需要。除给足精料之外,还应适当搭配青料以满足产卵对水分和维生素的需要。下面的配方供参考:玉米22%、麸皮17%、豆粕12%、鱼粉6%、红薯18%、菜叶17%、矿物粉1%、鱼肝油1%、酵母粉1%。

将上述精饲料粉碎,青饲料切碎,然后一起混拌均匀,并调节其含水量至20%,配成湿拌料投喂。

成虫的饲料应投喂在饲料板或饲料盘上,每天投喂1次,每次投喂量为每万只成虫投喂配合饲料300~500克。此外投喂量还应根据气温、摄食情况等灵活掌握。

(3)悉心观察。观察成虫主要侧重于观察其健康状况,成虫的健康状况可以通过其运动情况、体表色泽、取食情况等判断出来。凡发现成虫行动滞呆、腹部肿胀、身体僵硬、体表色泽异常或着生异常附着物等情况,则应立即捉出来详细检查,以判断是否是病态或者是何种病态,以便及时处理。另外还应观察有无敌害惊扰,如养殖池中有无蚂蚁侵入,有无鼠害活动等。

(4)注意调控温、湿度。地鳖虫的适宜温度为15~32℃之间,最适宜温度为28~32℃之间,空气相对湿度应控制在70%~80%,饲养土湿度维持在20%~25%。在温度变化较剧烈的冬春及秋冬时节,要注意维持饲养舍的温度相对稳定,采用开关门窗、在栖息床上加盖稻草等方法。有条件时,还可开启供暖设施,以维持室温的稳定,夏季气候炎热时,应经常在饲养室内撒冷水降温,减少饲养土的厚度,增加饲养土湿度至25%左右。

(5)供给足够的水分。水分对产卵成虫非常重要,雌虫产卵时期如果缺乏水分,常常会摄食卵鞘和幼龄幼虫,因此,要给成虫提供足够的水分。供给水分的方式主要有两种:一是将饲料拌成湿拌料;二是用水盘或碟子供给饮水。后者在高温季节尤其重要,因为高温季节成虫的需水量更大而饲料又不能拌得太湿,解决这个问题只能靠饮水。

(6)适时采卵。由于雌虫在不断产卵,饲养土中会不断积聚卵鞘,如不及时取出就有可能被成虫吞食、践踏或被病菌污染。但为了不过分干扰成虫生活,采卵又不能过于频繁,一般每3~5天采1次浅层卵,每20天全面采卵1次。

(7)搞好清洁卫生。平常养殖室内走廊、池壁、门窗应经常性清扫。养殖室内不要堆放家什杂物。走廊内还可定期用无气味的消毒水消毒,以尽量减少病原菌繁殖的机会。

(1)卵鞘的采集。卵鞘的采集就是将卵鞘从饲养土中分离出来。最常用的分离方法是将混有卵鞘的饲养土过筛,但饲养土中不仅混有卵鞘,同时还混有成虫,因此常常要过两次筛,第1次用1号筛筛出的成虫,放回饲养池中,第2次将第1次筛出的混有卵鞘的饲养土用3号筛再筛1次,卵鞘留在筛上而饲养土则被筛下。

(2)卵鞘的清洗与消毒。从饲养土中筛出的卵鞘常常粘有饲养土或饲料屑,它们有可能堵塞部分卵鞘的气孔,因此需要清洗除掉。另外有些卵鞘有可能被病原菌或螨类寄生,因此清洗时最好在水中加入某些消毒剂,具体做法是:在水中按600∶1的比例加入漂白粉,或按1%~2%的比例加入福尔马林,搅拌均匀后,将卵鞘倒入,用木棒轻轻搅动卵鞘2~3分钟,立即将卵鞘捞出用清水冲洗干净,放入筛中晾干(不能晒干)。

(3)混拌饲养土(孵化泥)。孵化用的饲养土不必加草木灰等,但必须疏松,先过4号筛清除大颗粒,再过5号筛筛掉小尘粒,湿度调节在20%左右。按卵鞘与土的重量1∶1的比例将饲养土与卵鞘轻轻混拌均匀,然后装入孵化池或其他小型孵化容器中。

(4)孵化。当把卵鞘转入孵化池或孵化容器中后,将这些容器放于适宜的环境中就可等待幼虫的孵出,这期间主要要控制好温度、湿度,通风透气,同时要防止病原菌和寄生虫感染卵鞘。

温度:温度与孵化速度有密切的关系,温度在15℃以下时卵鞘停止发育;20℃左右时孵化期为60天以上,而温度恒定在30~32℃时孵化期仅为40天。为了控制温度,有人曾实验过:将卵鞘放入32℃恒温的开水瓶中孵化,取得了成功。

但是,过高的孵化温度对胚胎的发育也是不利的。夏秋季节,室内温度有时会超过36℃,这有可能会热死胚胎,此时应采取紧急措施,把孵化容器移往低温处或直接放入凉水缸中,但要注意不要把水溅于卵鞘上。

湿度:孵化时饲养土的湿度最好保持在15%左右,不可太干也不可太湿。保持饲养土湿度的方法是在饲养土表面经常覆盖青绿菜叶,或者在卵鞘放入孵化容器之前在容器的底部先垫一层含水量为30%的黏土并压实,再在其上垫一层含水量为20%的松土最后将混有卵鞘的土放于其上孵化,并经常覆盖多汁的青绿叶片。

要特别注意:给孵化泥加湿时不可直接浇水,否则卵鞘会霉变。孵化泥主要是平常注意保湿,万一要加湿时,可以采取用细管深入底层压实的土层中,慢慢滴水至其浸透,或者用浸湿而又不滴水的棉布覆盖在孵化泥上。

但湿度太大对孵化也很不利,会使卵鞘发霉,孵化前期只要孵化泥保持含水15%左右,眼观其已湿润即可,后期多用湿布覆盖以增加其湿度。

当发现已有幼虫孵出时,不要急于喂食,以免饲料污染剩下的卵鞘,引起发霉。刚孵出的幼虫一周不喂料也不会饿死,应等到绝大部分卵鞘都已孵出再喂料。

(5)卵鞘的越冬保存。种虫在8月底以前所产的卵鞘,当年一般都可以孵化成幼虫。但8—10月份所产的卵鞘,冬眠前无法自然孵化成虫体,必须经过一个冬眠期,到次年6—7月份方可孵出。这就涉及到冬季保存的问题,冬季保存卵鞘主要注意以下几点:一是将不同批次的卵鞘分开保存;二是注意防寒保暖,不得使保存器的温度低于3℃以下;三是注意保持适当的湿度,拌入的泥土稍有湿润感即可;四是防止鼠害。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