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量获利越来越难。在过去,拉一批线下好卖的货放到网上卖,可以利用网上流量红利高效地排除掉中间环节,能够轻易触达终端消费者而把货卖掉。而在过去的一年,在整个阿里巴巴电商平台,包括过去几年大家耳熟能详的很多商家,都在表达一个观点:流量比以前更少了,现在生意越来越难做了。面对竞争日益激烈的网络资源,流量的成本大幅提高。以淘宝为例,越来越多的卖家加入对4400个网络展位的争夺,而只有排名靠前的商家才能获得大量的流量。“流量下滑,生意怎么做”是今天电商企业共同面临的现状,无论对于平台还是对于每个商家,面对消费者对产品越来越挑剔的要求,依托互联网获取流量红利的时代已经过去了,依托流量红利走低价爆款的时代已经过去。对于中小企业,如何去抓住昂贵的流量,如何用最低的成本去引入这些流量,如何让引入的流量变成有价值的资源都将是更为棘手的问题。
流量窗口渐渐关闭。资料显示,每个用户每天使用移动互联网的平均时间在200分钟左右,其中排名前20的APP占据了所有用户71%的时间和流量。虽然平均每个用户每天打开12个应用,但是3个主流应用会消耗掉他们80%以上的时间。这说明,如今剩下的几百万家移动网站和移动APP需要分享最后20%~30%用户的时间和流量,流量的窗口期也在慢慢地关闭。例如,以“微商”为主的去中心化商业模式作为一个新的主流趋势出现,2016年市场规模已经达到3600亿元。微商的去中心化具有售卖场景的去中心化,技术支持售卖手段的移动化、随机化,销售末梢的兼职、离散化,基于社交关系的商业化(自有流量)等特点。
今天整个商业进入变革的深水区,进入经过商业元素重构才能更好发挥效率的深水区。消费升级下的今天,商品工业化发展、电商内容化发展以及各行各业多媒体化、娱乐化发展,对于每个商家来说都是巨大的挑战。
在过去一年中,特别是无线化移动电商充分普及以后,80%、90%的消费者选择通过手机无线入口进行消费。网络接入方式由PC端变为移动端,“互联网+”的影响也带来了新的变化。
图1-9 微商发展历史
网络信息陈列方式发生着重大的变化。一是在无线时代,信息陈列方式由层级到关联。线下是实体货架,线上是虚拟货架,但线上的货架方式会随着PC到移动端的线上重构发生变化:PC时代在进行消费浏览的时候,商品是一个一个排列,一个一个类目分类,一层一层树状结构浏览;而这个结构正在因为无线化的到来被打破,移动端则承载着更多链接的方式和入口。二是在无线时代,用户跟互联网的接触行为习惯发生了改变。用户接触网络信息的动作由点击变成了滑屏,在这些变化过程中,如何能够让消费信息及商品能够更好地被消费者接触,这是目前无线化着重解决的问题。
网络跟消费者接触的方式发生着重大的变化。一是多维大数据积淀。智能手机以及智能手环、智能手表,甚至VR眼镜等可穿戴设备促进移动大数据的沉淀和发展。伴随着手机媒体普及和4G网络的应用,传统信息与音频、视频的结合成为流行。大数据应用促进基于移动端的精准营销手段大量涌现,带动信息流广告、原生等营销载体的创新发展。二是打通虚拟和现实互动通路。移动技术与移动互联网打通商家的地理位置和用户的地理信息,资金通路,汇集流量入口、地图服务、场景支付交易社分享等,构建了移动产业生态,完美地与现实场景和产业融合,实现线上和线下信息和行为的互动。
图1-10 新的网络时代
互联网对商业的影响,正从对需求商业的影响走向对供给商业的影响。今天互联网对商业的影响,正在大步走向用互联网带来更好的销售、覆盖更多的人群,提供更多的商业机会,从拉动更多的消费到利用互联网挖掘更多的机会,走向整个生产供应链全面的改造。
很多“传统企业”都在思考怎样利用互联网去改造自己的企业,怎么去革新自己的商业模式,怎么样更高效地为客户去服务。答案便是利用互联网实现从销售管理到客户运营,再到供给侧生产供应链的改革。
互联网打通上游供应链。供应链包括采购、生产、库存、销售和售后交付等环节以及与这些服务相关的协同服务。对于中小企业,利用互联网打通供应链的核心在于利用互联网实现线上线下的协同发展,以此实现成熟的供应商、客户关系,健全的服务体系等资源积累。同时,供应链各个方面基于线上线下场景的融合,沉淀的数据结合大数据、云计算,将使企业供应链效率和运营能力大幅提升。
互联网打通下游运营销售。对于整个B2B领域的消费品来说,除了去帮助B2B的产业互联网化以外,利用阿里巴巴整个B2B平台和B2C零售平台的完美结合,能够让整个商业的业务流在一个大体系内顺畅运转。阿里巴巴的淘宝、天猫零售平台有近千万的中小卖家在做生意,但是所有商家都有一个共同的愿望,即好的货源。这其中有一小部分的商家具备自己的生产能力、设计能力以及品牌塑造能力,但是对绝大多数的特别是小商家小卖家来讲,需要的仅仅是好的货。这些中小商家本身的特长在于客户服务、用户管理、网上营销,即去卖东西。生产和销售是完全不同的两个技能,而这个链路的打通是未来发展的方向。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