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互联网+”的信用机遇

“互联网+”的信用机遇

时间:2023-08-26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新的技术,特别是云计算、大数据以及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和应用逐步成熟,对于诚信体系建设带来了根本性的变化:基于机器设备、终端、线上行为以及商业上下游的复杂网络关系挖掘,线上实时交易的可信度评分,企业实时的信用综合评分,等等。“互联网+”正为信用应用带来新的机遇。所以,互联网背景下“去中心化”将会为广大中小企业带来巨大的信用“赋能”。

新的技术,特别是云计算、大数据以及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和应用逐步成熟,对于诚信体系建设带来了根本性的变化:基于机器设备、终端、线上行为以及商业上下游的复杂网络关系挖掘,线上实时交易的可信度评分,企业实时的信用综合评分,等等。这些生产资料(大数据)和生产力(新技术),正在深刻影响着整个诚信体系建设以及诚信服务的场景应用。同时,随着大数据的沉淀,新技术在应用中的不断升级,变革后的信用服务又可以更多地反哺信用体系。“互联网+”正为信用应用带来新的机遇。

传统的金融机构要做一笔贷款,一般都会根据线下厂房面积、银行流水、办公场所、员工数量等实体情况来判断,在此基础上完成一笔贷款短则一个月,长则两个月。然而另一方面,对于中小企业来说贷款资金是企业周转的“救命钱”,完成银行贷款流程、走完信用评价和风险评估的结果往往是银行贷款往往“远水解不了近渴”。因此,对于中小企业,需要构建一个能够实时评价所有企业诚信和风险的体系。

随着互联网,特别是无线互联网的发展,评价一个企业诚信和风险的手段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通过互联网化的方式在平台上不断地沉淀数据,线下的采信需求会越来越弱,利用大数据能够实时评价企业诚信和风险。

传统金融机构融资以抵押为基础,如厂房抵押、房产抵押、设备抵押等资产评估的方式进行金融服务。这种抵押对于生产型企业还能做到,但是对于广大缺乏厂房、设备等抵押品的贸易型中小企业很难实现。因此,传统金融机构以抵押为基础的融资思路,对以外贸为代表的广大中小企业并不适用。

基于互联网的未来抵押方式将会发生巨大变化。未来抵押的是什么?不再是多少大的厂房,而是每个企业的信用,是每个企业沉淀下来的数据信用。无论是信用评估方式、风险评价方式,还是原先融资的抵押方式,都将因信用信息的应用发生根本性的变化,广大中小企业将会因为拥有信用享受到各种各样的便利服务。

传统的供应链服务往往围绕大型企业展开,因为大型供应商往往占据信用中心地位。例如,围绕大型企业,广大中小企业为它们提供原材料、初级组件,大型企业完成整个销售过程后给中小企业回款。这个过程中,整个供应链以大型企业为中心,中小企业遇到资金等问题时金融机构通常愿意提供融资服务的。其背后逻辑很简单,原因在于大型企业如华为和中兴若将要给予一笔应付帐款,大家都相信华为和中兴将来一定会付款,所以拿这笔应收帐款融资是可靠的。这实质上仍是以大型企业为中心的信用体系和信用服务。

然而,广大中小企业很难有大型企业的供应链地位,也不是每一个中小企业都能成为大型企业的供应商。所以“中心化”的供应链地位和信用地位制约着广大中小企业的信用发展,“去中心化”的信用平等将改变中小企业的信用尴尬。

“去中心化”的信用平等是指将来不再依赖一个中心化的大型企业来做信用背书,而是依托整个的商业网络。未来的中小企业的信用将来自共同做生意的靠谱的采购商和靠谱的供应商,企业的信用背书来自订单数据和整个生意网络,而不仅仅依赖于某一个“中心”企业。所以,互联网背景下“去中心化”将会为广大中小企业带来巨大的信用“赋能”。

传统信用之下,信用信息覆盖的主体极为有限,信用信息的内容比较丰富,但没有一个明确的使用场景,信息化和互联网为信用打开了广阔的场景应用大门。

信用信息的覆盖范围有三个维度:第一个维度是拥有信用信息的个体的数量,无论是个人、企业,还是政府机关、公共机构,都可以是信用主体;第二个维度是信用信息的内容,包括内容的数量、质量及多样性;第三个维度是信用信息的应用场景。

如果信用信息不能在实践中应用,其作用就得不到发挥。互联网信用的发展,让更多的个体拥有更丰富的信用信息,享受到更广阔的生活场景中的便利。例如,当企业接到了一个订单,买家付完首付款以后进入备货阶段,此时企业只需要在后台点一个“我要申请贷款”,就可以使用信用融资服务,而不需要上门销售推销相应的金融产品。再例如,企业开立了一个信用证,在备货的时候如果有资金需求,只需在后台点击“我要申请打包贷款”按钮,提交资料就能够享受相应的服务。场景化的应用不再需要相应的服务机构询问有没有订单,需不需要服务。

通过场景驱动,建立一种和企业经营环境各环节耦合在一起的信用服务,中小企业在前期沉淀数据的基础上就可以便捷地享受到相应的供应链服务。

在农耕时代,村落或庄园是人们的主要居住方式。以血缘或地缘为纽带,人们结成了一个具有封闭性和稳定性的“熟人社会”,个人的信用信息以一种“公共知识”的形式存在。村落或庄园的稳定性使得人们长期交往,相互熟悉。人们亲眼所见或者口口相传,使得每一个人都比较了解其他人的现状和过去,信用信息的内容较为丰富。而封闭性使得一个陌生的外来者对该村落或庄园知之甚少,难以立足,同样,该群体内部的人对外部世界十分陌生,甚至毫不知情。因此,信用信息的覆盖主体仅限于该“熟人社会”内部,是极为有限的。

工业社会中,城市是主要的居住和生活的空间,信用信息主要以档案的形式存在。人们从广袤的乡村中走出来,聚集在一个相对狭小、楼宇林立、陌生人集聚的空间中。为了能够了解一个人的个人信息,人们发明了类似于“档案”的工具。档案是记录人的某些重要信息和行为的书面文件,在一定条件下可供他人查阅。档案的形式多种多样,比如个人档案、个人简历、病历本、申请表格、学籍卡、借书证、存折等。这些档案大都以实物的方式存在,并且分属不同的部门或人掌握或管理,相互隔离。信息的收集、储存、流通、交换、关联、统一等,不仅成本高,而且受制于档案的管理制度,使用起来也较为困难。因此,虽然信用信息在覆盖的主体上大为增加,但信用信息的内容相对较为单一,且“信息孤岛”现象严重。

在信息社会中,信用信息是以数据的形式广泛存在于整个网络空间中。一方面,传统的信用信息逐步数字化。另一方面,网络不停地产生新的数据,记录人们的行为。任何个体,只要接触网络,都会留下数据。任何依靠计算机的管理,都使得信息以数据的方式保存。因此,不仅信用信息覆盖的人群遍及计算机的使用者,而且随着网络和计算机的应用逐步深入到生活的方方面面,信用信息在内容上也扩展到人的方方面面。另外,数据的储存、流通和处理极为方便、快捷,成本极低,因此信用的应用前景极为广阔。

在复杂的关系网络中,要随时评价关系网络的可靠性和风险,背后需要强大的数据沉淀和计算能力,这些新的技术在包括传统金融在内的中小企业服务体系中是无法想象的。因为有大数据和云计算,所以整个信用应用效率更高,场景更为广阔。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