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怎抵一个“义”

怎抵一个“义”

时间:2023-08-26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王岳飞浙江大学博士生导师浙江大学农学院副院长读到徐方的《茶江湖》时,杭州已进入了晚秋。但他不卖茶,他是一个策划人,所以,他是从茶叶营销策划的角度来看待茶界的。也恰是于此氛围中,徐方的《茶江湖》才更显及时。而这一次答应为徐方的《茶江湖》“站一回台”,大抵也是出于这个“义”字。期待他能为中国茶界做出更多、更深、更绝的思考。

王岳飞

浙江大学博士生导师

浙江大学农学院副院长

读到徐方的《茶江湖》时,杭州已进入了晚秋。秋,自古多萧飒之气,草拂之而色变,木遭之而叶脱。然而,这却是杭州秋茶上市的季节。所谓“十月小阳春”,说的就是在这“自古逢秋悲寂寥”的时候,还能端着一杯才炒出的龙井,凭窗阅读徐方洋洋洒洒的文字,“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徐方花了八年时间,在茶江湖里浸淫着。但他不卖茶,他是一个策划人,所以,他是从茶叶营销策划的角度来看待茶界的。几年来,他看到了不少茶界的乱象,也看透了不少乱象。所以,下笔写的这册书,有那么点儿鲁迅先生“匕首”的味道,试图一点点撕开中国茶业一路高歌、一片高亢的“外衣”,让人看到它内里的浅薄、浮华与焦躁;也试图用自己的思考,去打造一个茶界的“新常态”。

确实,茶叶,作为一种古老的农产品,不说千百年来它的传承代有中断,就是目前骤然遭遇到“互联网+”这样全新的现代语境,也必有不适的地方。而徐方凭借着他多年的江湖经验,把这些地方一一楬橥,目之所及,言之所指,则常是身处其间之人所不能道。何也?两点原因:一来,茶界自是一个江湖,许多茶商、茶客“久居兰室不闻其香,久居鲍市不闻其臭”,习惯成自然,视若无睹;二来,茶界本就好比是一座“庐山”,不识其真面目,乃是因为身处其间,遇到的都是同行,说来说去,无非那几句闲话。就像徐方在书中说到茶博会——“来参加吧,银子花得不少,碰到的还是老面孔,更多的都是圈内人;不来参加吧,江湖上谣言四起,让人怀疑是不是濒临倒闭,真是躺着也能中枪。”

正因为此,徐方的观察很重要,至少,他为茶界提供了一个第三方的声音。这声音可能在圈内人听起来并不那么悦耳,比如他批评茶馆搞雅集、批评茶产品定位太“高大上”、批评茶人想依靠政府“包养”……然而,正是这样话语,能促进茶人思考,从而再一点点推动中国茶产业的进步。毋庸讳言,在一个全民“微商”的时代,中国的茶产业和茶文化确实多了许多浮夸的迹象、虚伪的风气,以炒作、包装、忽悠卖茶,虽然可能为一家企业赢得一时之利,但久之必受其累。更重要的是,受累的绝不仅仅是一家企业,而是整个市场。

也恰是于此氛围中,徐方的《茶江湖》才更显及时。看多了关于茶文化的高头理论或是茶叶品评的清雅文字,忽然看到徐方这条南国汉子写出一系列“话糙理不糙”的东西,看他在“茶江湖”里指点江山、针砭时弊,倒有些疑惑自己是不是在读一本关于“茶”的书——概因其文灵动,其语有料,读来大快人心,不像是在品一杯清甘淡香的龙井,倒像是在干一杯陈年的老酒,酣畅淋漓。

徐方来自茶界的策划一线,收入在这册书中的文字,有些是他多年的观察与沉思,如“整点啥”的系列三篇,把自己对产业的构想、对市场的担忧和对文化的反省,一并托盘而出,既令人击掌叫好,又对茶界的建设富有启发;还有些文章,直接就是其本人执笔的广告文案和策划实录(见书中翻案),这更凝聚了一位在茶江湖中闯荡多年的“双刀客”(徐方自谓)丰硕的谋划经验与智慧结晶。不过,让我感到意外,但却又在情理之中的是,他把对陈文华教授的追思,写成两首小诗,放在了全书的最后。这不但给了本为江湖文字的这册书添了一个沉甸甸的结尾,也让人看出徐方的稳重与情义。就像他在这本书中收录自己为某茶企做的策划,突出一个字:“义”。我为这“义”字叫好!

投身茶业已过数十年,我仍自感水平、积淀不足,很少给人写序。而这一次答应为徐方的《茶江湖》“站一回台”,大抵也是出于这个“义”字。

期待他能为中国茶界做出更多、更深、更绝的思考。是为序。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