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茶博会,你还能走多远

茶博会,你还能走多远

时间:2023-08-26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茶博会,你还能走多远?茶博会当然还会一直办下去。纵观茶界营销推广之法,除了茶博会,就是茶山行。茶博会,应该是一个交流展示的平台。每一场茶博会,对于参展商而言,都是一场战斗,虽然这场战斗没有敌人与对手。每场茶博会的官方报道,除了参展商数量再创历史新高外,成交量必然再上历史新台阶。

茶博会,你还能走多远?这还用问吗?茶博会当然还会一直办下去。武夷山不办,厦门会办;厦门不办,广州会办……这有点像现在国内很热的马拉松运动,总会有人争着当旗手。当然,换个角度,对于参与的茶企,问题和答案都会不一样:这样的茶博会,你还要跟着走多久?

两个月内,双刀客马不停蹄地参与了四场茶博会。除了一场是单纯的看客外,其他三场都有重任在身,或为朋友站台,或为自己博名。四场下来,耗费了一月有余,所见所闻所感,确实三天也说不完。但是,如果主题定了,这篇文章就不该漫无边际,让我们一起聊聊茶博会带来的思考。

记得有一位朋友写过“茶博会就是一场自我表扬。”这确实是普遍现象。不看各茶企在茶博会现场的精心准备、不菲投入,单看在媒体宣传上的不遗余力,就足以看出为了这场“自我表扬大会”,茶企虽然知道未必就有人买单,但是依然前仆后继。纵观茶界营销推广之法,除了茶博会,就是茶山行。着实乏善可陈,甚至有点黔驴技穷。明知道密集的茶博会如同鸡肋,却不愿舍弃。来参加吧,银子花得不少,碰到的还是老面孔,更多的都是圈内人;不来参加吧,江湖上谣言四起,让人怀疑是不是濒临倒闭,真是躺着也能中枪。骑虎难下,煎熬的是口袋里的钞票,更是看不到未来的那一颗颗脆弱的心。

茶博会,应该是一个交流展示的平台。但是,为什么茶博会逐渐沦落为一场自娱自乐的游戏?各种原因,双刀客斗胆抛砖引玉,仅供拍砖。

漫步安溪、厦门、武夷山、广州四大茶博会,给双刀客最大的感受是,没有什么不一样。从展馆的布置,到论坛的设置;从出席的品牌,到出场的嘉宾;从领导的讲话,到茶商的表情;大同而略有小异。你有“中国茶商大会”,我就有“世界茶企领袖圆桌会议”;你有“茶互助联盟”,我就有“‘家有好茶’联盟”……这些倒是无可厚非。最无法让人容忍的,就是产品同质化严重。无论马肉,还是牛肉;无论冰岛,还是昔归;无论黑茶,还是白茶;你有,我有,大家有。

品类等于产品,品类大于品牌,这种同质化的产品架构,如同中国茶界在集体裸奔。当一个品牌的所有产品,只能以品类和价格来划分消费需求时,可想而知这给消费者设置了多么大的难题。喝一杯茶,且不说“色香味形”不好懂,单说这些“坑”那些“寨”,没亲自去过还真是一头雾水。消费者如同过路的草民,总要为了弄清楚是哪个山头,而留下不菲的买路钱。凭什么马肉要比牛肉贵,凭什么冰岛就比班章强?我们茶企自己搞清楚了茶,却忽略了消费者未必能懂。大家都一样搞得很复杂,消费者不明不白,为什么一定要买你的茶?就因为你的展台足够富丽堂皇,还是你的包装足够金碧辉煌?吸引消费者眼球的,如果不是产品,所有的陈设都是喧宾夺主。而你的产品差异,如果仅仅只是品类和价格,想进入消费者的心智空间,真可谓是“漫漫茶博其修远兮,尔将年年来烧钱兮”。

“没有定位,就是最好的定位。”这种营销观在中国茶市,曾经风靡一时、大行其道。茶为国饮:老少皆宜、妇孺皆知,九州同饮、全球品鉴。在这样的假设前提下,谈什么定位简直是杞人忧天,庸人自扰。有这样的时代背景,出现这样的市场状况,是很好理解的。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中国茶曾经站上了一个时代的风口。而如今风口不在,我们悲哀地发现:即使曾经飞翔过,猪仍还是猪。

中国茶,无定位,没未来。

每一场茶博会,对于参展商而言,都是一场战斗,虽然这场战斗没有敌人与对手。除了呼朋唤友前来捧场,更要拉帮结派,进行自我表扬。为了让那些未到场的客户为自己的缺席感到遗憾,也为了让自己强撑的面子足够好看,每一个参展商都铆足了劲。可是,这其中的苦涩参展商自知,旁观者也一目了然。

没有到场,也许遗憾;到了现场,不止是遗憾;这是令人痛苦而尴尬的现实。赶场似的走了四场茶博会,你会碰到很多熟悉的面孔,这些人似乎都在寻找不一样的改变,可是似乎都很难找到。每个展位,都会在某一个时间出现高朋满座的繁荣景象;每个展位,也都会在大部分时间门可罗雀。但是,没有到场的你永远看不到这些。

你能看到的,仍然是捷报频传。每场茶博会的官方报道,除了参展商数量再创历史新高外,成交量必然再上历史新台阶。当然,这种报道的水分除了宣传的需要,也离不开参展商的集体放水。虚假的繁荣,总比真实的衰败,让人心情愉快些。也许在每场茶博会结束后,清点投入的人力财力,你才会心如刀割:为什么受伤的总是我?

当一个行业始终处于亢奋的状态中,这个行业的格局肯定就小得可怜。没有包容开放的心态、没有自嘲反思的心胸,再多的自我表扬都是自娱自乐。懂得自我表扬的人,是聪明的;懂得自我批评的人,是豁达的;懂得自嘲反思的人,才是智慧的。茶行业的传播,除了走高大上的阳春白雪之路,还懂得走下里巴人之路的确实少得可怜。

“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这是官方对媒体假大空宣传的改革要求,同样适用于调整茶行业的传播策略。茶产品的不接地气,直接导致了传播的高射炮打蚊子。端庄的作风、浮夸的文风,都是因为骨子里的傲慢与偏见。我们曾经赖以生存的礼品消费,被彻底关闭之后;我们曾经漠视的大众消费,不得不重新走入我们的视野。被高端商政礼品宠坏了的中国茶商讲贯了官话,重新学会讲人话是一种痛苦而缓慢的转变过程,虽然这种转变有点情非得已。

学会批评与自我批评,你才是好品牌!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