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何群体都会随着时间而发生变化,公认的群体发展阶段模型是塔克曼(Bruce Tuckman)提出的五阶段模型。[17]
(1)形成阶段(Forming Stage)
第一阶段是形成阶段,在此阶段,群体成员都在试探相互接触,相互认识和相互熟悉,在解释群体目标和确定群体内部适当行为方面取得共识。一旦个体真正感到自己是群体中的一员,形成阶段就已完成。
(2)震荡阶段(Storming Stage)
这一阶段的特点是在群体内部会发生明显的冲突。群体成员会抵制群体对他们的控制,对于任何担任领导者以及领导者应有多大权力问题会争论不休。当群体成员确定了领导者并认识到为达到共同目的而共同工作对他们有最大利益时,这一阶段就会结束。
(3)规范阶段(Norming Stage)
在这一阶段,群体成员之间才真正形成密切关系,感到他们属于统一群体,对于什么是正确行为的规范有了共同的认识。在这一阶段结束时,群体成员会赞同指导群体中人们行为的准则和规范。
(4)执行阶段(Performming Stage)
在这一阶段,群体已准备为完成群体任务,达到群体目标进行工作。群体的真正工作是执行阶段完成的。新组建的群体应尽早进入这一阶段,而不应拖延太长的时间,但实际上,有些群体需要很长时间才能达到执行阶段。
(5)终止阶段(Adjourning Stage)
这是任务已经完成,目标已经达到,群体即将解散的阶段。长期工作的群体无需这一阶段,它们还要继续工作,依然处于执行阶段,而临时组建的委员会,临时的任务组可能在完成任务,达到目标后终止工作。
以上对群体演变阶段的划分是围绕着群体有待完成的任务来进行的。创业团队的演变过程大致也需要经历这个过程,但主线却不是任务,而是创业家精神。创业团队因创业家精神而生,当这种精神不存在的时候,创业团队就进入了终止阶段。陈忠伟(2008)认为创业团队创业家精神可以从集体创新、分享认知、共担风险、协作进取等四个维度进行考量。[18]
Vyakarnam等采用深度访谈法和定性分析技术,发现创业团队的发展大致要经历四个阶段,即自发形成阶段、寻求增长阶段、愿景形成阶段和制度化阶段。在自发形成阶段,创业者自发组合形成团队,并因商业机会和利益的追求而整合;在寻求增长阶段,创业团队成员不再将相互之间的学习作为重点,而是更关注团队资源、知识和能力的发展与整合。在第三个阶段,高管团队成员逐渐形成共享愿景,并且有明确的子目标,团队内成员的任务和角色职责也更加明晰;而在制度化阶段,创业者个人的抱负和价值观更多地以企业文化、组织结构等方式体现。[19]
在实证研究中,Clarysse & Moray(2004)分析了创业团队的形成与创业活动周期之间对应的关系。他们通过对一家高技术为基础的创业企业历时一年的跟踪与观察,发现创业团队在创业活动周期不同阶段具有不同的团队任务与不同的团队成员角色,因此,创业团队的建立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在创业的概念阶段,创业团队主要是由技术人员对市场机会进行判断与评估,团队的成员主要是由那些具有技术背景的人组成。在创建前阶段(Pre-star-up),他们开始寻找商业计划教练,着手撰写商业计划书,同时,团队内部出现了领导者,他被团队自发的推举为领导,承担着激发员工士气,团结协调团队成员的任务。创业团队的成员多是在公司这个阶段时加入的。在创建阶段(Star-up),这个领导者成为新创企业的管理者、董事会的主要成员,团队开始出现比较明确的分工,开始有成员因为情绪及认知上的冲突而离开团队,同时由于技术上的需要,团队从外部招进了两个技术人员来充实团队。在创建后期,团队进一步出现组织、制度、文化上的结构化。
综合以上分析,对创业团队演进的基本判断是团队结构将由情感类型转变为理性类型。以制度为载体的理性化结构模式有利于解决团队扩张所带来的冲突,但同时可能给企业家精神带上了沉重的枷锁,因此会导致团队创业能力的下降。根据彭华涛(2007)的研究,创业团队进化是由团队成员之间的博弈决定的,基于混合型关系的决策选择取决于团队成员在特定结构中的利益计算的结果。[20]商业机会是创业团队存在的基本依据,当商业机会的性质发生改变的时候,创业团队必然要发生相应的变化,因此,在笔者看来,创业团队的变化与主观选择密不可分,但主观上的行为却是对客观实践的反应。当原本朦胧的商业机会已经演化为现实的、可以获得的商业成果的时候,原本适应拓展期的团队结构势必要进行调整,以适应新的要求。而结构化的模式通常是适应相对稳定发展状况的决策选择,因此创业团队由情感型向理性化结构的转化也是符合事物发展一般规律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