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让出行更美好

让出行更美好

时间:2023-08-26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2015年2月4日,柳青成了“滴滴出行”的总裁,全面负责公司日常业务运营。在柳青的记忆中,父亲很少给出如此明确的建议,之前柳青请求父亲给予自己具体的建议时,父亲总是给出一些参考性的话语,只有加入“滴滴出行”这件事,柳青收到了来自父亲的明确鼓励。她之所以加入“滴滴出行”,正是因为怀揣着“科技让出行更美好”的梦想,让出门打车“凭运气”,变成出门打车“靠滴滴出行”。

2015年2月4日,柳青成了“滴滴出行”的总裁,全面负责公司日常业务运营。有人说,从这一刻起,柳青正式成了“滴滴出行”名副其实的“女二号”。

关于柳青的这一次转型,“滴滴出行”也给出了官方说法:“柳青不仅成功融入滴滴公司,更在管理思维、国际视野,以及团队凝聚力、多部门协同提高工作效率等诸多方面显示出超强能力。”

从COO到CEO,柳青只用了半年的时间。然而正是这短短的半年,柳青帮助公司完成了一笔价值七亿美元的融资,在当年所有的非上市公司融资当中,这是数额最大的一笔。

成为总裁之后的柳青,也将背负更重的责任,“滴滴出行”的业务变革势在必行,柳青则义不容辞地扛起了这一重任。公司日常的业务运营,每一项都少不了柳青的参与,“打造中国最大移动出行平台”,也成了柳青义不容辞的使命。

对“滴滴出行”,柳青付出了自己的全部真诚,她不在乎自己的待遇比从前降低了好几个等级,反而很快就融入了“滴滴出行”的团队。用柳青自己的话说,这次跳槽就像“一万米高空的自由落体”。

在奔跑吧2015暨央视《商界传奇》2014年度峰会上,柳青获得年度奋斗人物大奖,人们为柳青取得的成就欢呼呐喊,柳青却将一切的功劳都归于自己的父亲。她说,父亲告诉她,如果不做实业会遗憾的,做实业是一个非常享受的过程。

她亲眼见证过父亲的成功,因此,当听到父亲说这句话时,柳青会不由自主地心动。

柳青与父亲的事业历程正好相反,父亲是先做实业,后做投资,柳青刚好是先做投资,后做实业。在柳青的记忆中,父亲很少给出如此明确的建议,之前柳青请求父亲给予自己具体的建议时,父亲总是给出一些参考性的话语,只有加入“滴滴出行”这件事,柳青收到了来自父亲的明确鼓励。

知女莫若父,因为父亲了解柳青的个性,知道她真正想要什么,才会给予她极大的鼓励和支持。

加入“滴滴出行”的柳青如鱼得水,带领着一支团队很快就从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找到了一条全新的出路。这正应了“心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那句话,不过,柳青更喜欢为这句话换一种说法,那就是:“心有多大,你就想把一个事业做到多大。”

“滴滴出行”是中国最早的打车软件,因此,柳青这样形容自己加入“滴滴出行”之后的感受:“加入滴滴(出行),不仅是从跨国投行到国内创业互联网公司的转型,更是从职业经理人到创业合伙人的身份改变。”

她欣赏“滴滴出行”团队的工作精神,每个人都带着要做一番事业的心情而来,因此大家的配合十分默契,也让柳青真正感觉到自己有用武之地。

出行,本就应该是一件十分美好的事情,如果能让每一次出行都获得旅行般的享受,那该是一件多么美好的事情!

柳青说:“每一个全力以赴的决定,连起来是奋力度过的一生。”她之所以加入“滴滴出行”,正是因为怀揣着“科技让出行更美好”的梦想,让出门打车“凭运气”,变成出门打车“靠滴滴出行”。

柳青用一个非常有意思的比喻来形容“滴滴出行”为交通出行带来的变化,那就是把打车服务从“温饱水平”带入了“小康时代”。尤其是当“顺风车”业务推出之后,每天100万单的顺风车订单,减少了极大数量的车辆资源浪费。

柳青觉得,每增加一单“滴滴出行”订单,自己距离梦想就更近了一步,而实现自我梦想的每一小步加起来,就变成了时代的一大步。

“互联网改变人们生活”这句话不应该成为一句空谈,通过网络预约车辆正是一种全新的“互联网+出租车”的模式。并且,这种模式已经越来越被人们所接受。在2016年6月召开的第十五届中国互联网大会上,柳青就发下了这样一番豪言壮语:“滴滴将通过全新的科学技术,提供更多更方便的共享出行方式,从而令人们的生活变得更美好。”

这不仅是柳青第一次参加互联网大会,也是“滴滴出行”第一次“参加”互联网大会,柳青用“新兵”这个词来形容自己和“滴滴出行”。不过,在加入“滴滴出行”的两年时间里,她每一天都感受到中国互联网发展的速度是如此之快,并且每一天都为改善人们的生活而释放出巨大的能量。

她很自豪自己能够成为一名互联网人,也为自己能够出生在这样一个时代感到庆幸。她的对手,都站在国际舞台的制高点,这也让她更加拥有了大展拳脚的机会和动力。

柳青非常喜欢参加国外的交流活动,她发现,其实很多外国企业对中国企业都十分感兴趣,尤其是同行,他们更希望了解中国的交通出行状况。许多人口数量比较少的国家,甚至根本不能理解像中国这样人口数量庞大的国家,每天的城市交通都是怎样运行的。

因此,柳青对自己从事的行业感到自豪,因为在过去的几年里,共享出行在中国发展的速度和取得的成绩,都令柳青感到欣慰。人们再也不用为了站在路边很久却打不到车而发愁,只要动动手机,车就会到门口来接,许多原本打算买车的人,也放弃了买车的念头,因为他们发现,共享出行的方式不仅方便经济,而且绿色环保。

身为女性,柳青觉得在交通出行方面,女人比男人相对弱势,无论是打车还是开车,都面临着诸多烦恼。如今有了“滴滴出行”,女人们就可以在家里打扮得漂漂亮亮的等车来接,不用在路边苦等,或者不顾形象地奔跑着与人争抢出租车或挤公交车。

柳青曾经做过这样一个统计,如果一个人每月可以在公司中领到2 500元的薪水,就算是获得了一个工作机会,那么,截止到2016年,“滴滴出行”已经为近200万人提供了就业机会。这也是她所从事的行业体现的价值之一。

她经常在思考这样一个问题:究竟什么样的出行才算是美好的出行?几乎很多人的答案都是相同的:出门就有车,马路上不拥堵,从出发地能够快速、顺畅地到达目的地。

这个答案就成了柳青和“滴滴出行”共同奋斗的目标,于是,“滴滴出行”的服务领域也从最初的出租车扩展到了专车、快车、顺风车、公交车,并且已经将这些服务在中国的四百多个城市推广。生活在这些城市中的人,只要想出行,就可以从这些服务中任意选取一种,之后就舒舒服服地坐在家里等待这些共享服务为自己提供服务。

与美国的交通出行软件覆盖率相比,“滴滴出行”在中国的城市覆盖率达到了美国的五倍。不过,柳青却并不因此而骄傲,因为她发现了一个更加实际的问题,那就是“滴滴”的渗透率只达到约1%,而在美国的旧金山,同样的数据却可以达到15%。

许多人不明白什么叫作渗透率,柳青也曾经用一个简单易懂的例子来进行解释。中国有8亿城镇人口,假设每人平均每天出门一次到两次,8亿人每天的出行次数大概可以达到13亿次左右。滴滴每天可以提供的出行次数是1400万次左右,用1400万除以13亿,得出结果就是渗透率。

无论是为了改善人们的出行状况,还是为了服务更多的人群,柳青都下定了决心,那就是向世界上发达国家的交通出行状况看齐。如果说先为“滴滴出行”设定一个小目标,那么美国旧金山15%的渗透率,就成了目前可以参考的标准。

既然选择从事实业,柳青就希望让更多的人享受到美好出行的服务。这是一个不断挑战自己的过程,也注定会遇到许多困难。“滴滴出行”与出租车行业的矛盾,就是对“滴滴”和柳青的巨大考验。

除此之外,也会有各种各样的质疑声出现,例如,“你们的市场究竟到哪里去寻找?”“专车到底是在解决城市拥堵还是造成了城市拥堵?”“你们真的能为环保做出积极的贡献吗?”

每一次遇到这样的问题,柳青几乎很少直接给出正面的答复。她相信,时间会证明一切,日益改善的交通出行状况,会让人们看到这个行业呈现出来的正面价值。

想要让人们体验到更美好的交通出行,就必须对不同的人群提供具有针对性的服务,这才是更加专业的做法。统计下来,全国范围内每天选择乘坐出租车出行的人也不过只有3800万左右。

与中国的十几亿人口相比,3800万只是一个很小的数字,因为打车困难,等公交车同样困难,许多人萌生了买车的念头。他们以为只要自己开车,就能像行驶在美国的乡村大道上一样畅通无阻。

然而现实却并非如此,即便买了车,还是一样会堵在路上。并且,买车的人越多,道路上的拥堵状况就越发严重。

许多人驾驶私家车出行,车上只有自己一个人,其余的座位都是闲置的,其实这就是一种资源的浪费。既然需要出行的人那么多,为什么不把这些闲置的座位利用起来?这就是“滴滴出行”一直以来在思考的问题。

当这个想法被提出来之后,同样也有质疑声。很多人认为,中国人买车,一定程度上是为了证明自己的身份和地位,将自己划入有车一族的阵营当中。然而,分析了中国当前的现状之后,你会发现,事实并不像你想的那样。

有这种想法的人,大多比较年长,而如今已经成为社会消费主力群体的80后和90后,有这种想法的人很少,尤其是90后,是否有车,是否有房,已经成为次要的事情。在他们的意识里,最主要的事情是生活得舒不舒服。

思想观念的转变带来的必然结果自然是消费观念的改变。年轻一代的人更希望享受想走就走的自由,这种自由不一定只有自己的车能提供,别人的车也同样能提供。只要点一点手机,通过叫车平台叫一辆能够提供服务的车辆,无论是出租车还是私家车,只要能满足随叫随走的需求,甚至比自己开车还来得惬意。

这就让柳青又想到了“共享”这个词,将社会上的车辆资源整合到一起,为需要用车的人提供服务,让有车的人可以充分利用空闲时间和资源,哪怕是上下班的路上也能顺路赚一些钱,这就是“共享”的意义。

许多人在享受了这样的服务之后,反而觉得没有车是很惬意的事情,因为坐车再也不是什么难事,整个出行市场,也就在无形之中扩大了。

但是仅仅将社会车辆资源整合起来,依然不足以满足用车人群的需求。并不是这些车辆的数量不够庞大,而是用车的人所处的方位太过分散,或者用车的时间和地点不能提前预知。

柳青举过这样一个例子:如果在一个小时之后,一栋写字楼里面有100人有用车的需求,但是当时附近只有20辆汽车,其中包括出租车、专车、快车、顺风车等,那么这100人的用车需求该如何解决?

如此看来,提前预判、提前调度,就成了十分必要的事情。而这一点,只有网络系统与人工智能可以做到。

从很久以前开始,一些大型的公共场所,例如博物馆、国家会议中心等,就有这样的网络系统,这种系统记录每天、每个时刻出入的人数,就连周末和节假日也不例外。既然网络系统可以做到统计人数,那么早晚有一天能做到提前预判每个时间段将会有多少人从写字楼走出来,分别大致去往什么方向,再通过这个预判将车提前调往这里,同方向的人还可以共同拼车,提高每一辆汽车的使用率,道路拥堵的问题自然而然就得到了改善,这就是“技术和共享让出行变得更加美好”。

为了让人人都能享受到出行的便利,拼车无疑是最好的方式之一。不过拼车也一定要有合理的前提,不能为了拼车让车上的乘客长时间地等待,或者带着乘客绕路。如果能够给有拼车需求的人提供最准确的需求匹配,这种状况就会得到极大的避免。

以“滴滴出行”目前掌握的数据量,可以做到每天90亿次的路径规划,这在世界上都是处于领先水平的。当谷歌总部工作人员得知这一数据时,他们的脸上也流露出惊讶的表情。这样的表情足以让柳青感到骄傲和自豪,因为在国外,他们无法想象每秒钟提供1 000多次用车需求是怎样的概念,而在“滴滴出行”,这却是常态。

一个行业的崛起,必然会遇到很多困难和挑战,“滴滴出行”已经组建起一个庞大的体系,据《羊城晚报》报道,截至2016年4月,如果将全部的出租车司机、专车司机、快车司机加在一起,总就业人数已经超过了1 330万。其中,还有约200万人完全依靠“滴滴出行”提供的订单来生活,虽然这些人都不算是“滴滴出行”聘请的员工,但是这些人的生存状况和幸福指数,也是柳青每天都在思考的问题。

“滴滴出行”的发展是多方位的,在节能环保方面,它也做出了极大的努力。电动汽车比燃油车环保,这是毋庸置疑的。因此,“滴滴出行”也许会在不久的将来将电动汽车也纳入服务的范围。

无论从事任何行业,但求无愧于心。就业、环保、百姓生活水平,这些都是政府每一天都在思考的问题。“滴滴出行”作为一家企业,也在通过自己的努力为政府分忧,也许目前进行的工作中还有一些不足,但柳青相信,无论挑战与困难有多大,“滴滴出行”都会为改善人们的出行状况做出更多、更有意义的事情。

柳青曾经讲过这样一个发生在历史上的小故事,故事发生在1848年,当时世界上第一辆蒸汽汽车已经出现,引起了当时马场场主的不满。因为汽车直接可以取代马匹,并且当时的汽车会对行人造成一定的伤害。于是,英国政府出台了法律:“所有蒸汽汽车在市区内的行驶速度不得超过每小时2英里(1英里约为1.6公里),在郊区的行驶速度不得超过每小时4英里,并且在车前面还要有专人举着一面红旗作为警示,提醒路上的行人,一个危险物品即将靠近。”

这个故事的意义是什么?就是任何一个新生事物的诞生,都将遭遇旧事物的反对和挑战,可是马场场主的抗议和汽车本身存在的危险,并没有让汽车从此在世界上消失,反而因为潜在的危险,让生产汽车的人不断改进生产技术来提高安全系数,让人们在感受到汽车带来的便利的同时,也感受到汽车的安全。

于是,在汽车与马车的较量中,汽车取得了最终的胜利。这一场胜利意义重大,它让欧美国家的经济发展速度领跑了许多年,由汽车行业带来的其他衍生行业也得到了极大的发展。

如今的“滴滴出行”,同样也经历着当年的汽车经历的挑战,这是先进科技与落后科技之间的战争。作为先进科技产业的从业者,柳青从不放弃相信科技的力量,以及让出行体验变得更加美好的责任感。她相信,有了更多像自己一样努力的人,人们的出行会更加方便,生活也必定会变得更加美好。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