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打则惊天动地,合则恩爱到底

打则惊天动地,合则恩爱到底

时间:2023-08-26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像柳青这样的人,最适合创业,她说:“每个人的心里其实都是有战神的,只是等着你去互换它而已。”这种补贴的形式,让“滴滴出行”的订单量在短时间暴涨,短短的一周时间里,补贴金额就已经过亿。在“烧钱大战”的第一个月,“滴滴出行”也几乎被推到了危险的边缘。对于这方面的原因,柳青有自己的看法。

像柳青这样的人,最适合创业,她说:“每个人的心里其实都是有战神的,只是等着你去互换它而已。”

于是,每天只要来到工作岗位上,柳青就会将心中的战神与自己进行互换,这是为了让自己变得更加强大,以最好的姿态去面对每天的工作。

任何行业都存在竞争,在交通出行市场上,最广为人知的莫过于“滴滴出行”与“快的打车”之间的补贴大战,有人将这场竞争形象地比喻成“烧钱大战”。

有时候,不同的人、不同的企业会同时看好某个行业,之后就会在特定的形式下成为竞争者。柳青并不觉得这是一种不好的现象,反而认为在一个行业的早期阶段,越多的人做这件事情,是对这个行业的一个正向推动。

她认为,任何一个行业都需要有人去推动,如果只有一家企业在从事这个行业,虽然能够起到垄断的效果,可是这个行业因为缺少了竞争,也注定不会发展得更好。

柳青知道,大家对于“滴滴出行”和“快的打车”的补贴战,一度十分关注。可是在柳青看来,这并不是所谓的“战争”,两家企业都从市场竞争的角度去看问题,所谓的“烧钱大战”,不过是一种争取市场的方式而已。

这无疑是吸引用户眼球的最好方式之一,当初美国著名的交通出行软件企业Uber也是这样做的,中国最著名的网络交易平台“淘宝”在当年也是这样做的。

关于“滴滴出行”和“快的打车”的这场“烧钱大战”,马化腾曾经这样回忆:“就像武林高手过招一样。”他的言外之意就是,这场战争的结果,是伤敌一千,自损八百。日亏损额曾经一度从2000万元增加到4000万元,可是谁也不敢率先提出结束这场战争。

在2014年年初的时候,中国一度有40多家打车软件,“滴滴出行”和“快的打车”的地位几乎不分高下,在国内几大城市中的竞争一直保持着胶着的状态。

这一场“烧钱大战”如果追溯源头,似乎还是“滴滴出行”率先拉开了战局。程维希望做一次推广,腾讯就一次性注资几千万元,让“滴滴出行”与微信达成了合作,接入微信支付,并且以“补贴”的形式开始了营销活动。

这种补贴的形式,让“滴滴出行”的订单量在短时间暴涨,短短的一周时间里,补贴金额就已经过亿。

“滴滴出行”订单的暴涨,让“快的打车”再也不能坐视不理。就在“滴滴出行”的补贴活动即将结束的前一天,“快的打车”也携手支付宝开始了一轮补贴营销。

因为“快的打车”半路杀出,“滴滴出行”只能继续将补贴进行下去,否则订单量就会迅速萎缩。之前,补贴的金额全部由腾讯提供,这一次如果继续补贴,“滴滴出行”必须和腾讯各自分担百分之五十的金额。

就这样,补贴大战一轮接一轮地展开,在打车软件中排行前两名的企业,似乎都将自己放在了骑虎难下的位置上,谁也不能先叫停这场战争。其他企业更是乐于作壁上观,都想看看这场好戏会怎样收场。

两家企业之间的战争,双方轮流抬高补贴的价格,最终的受益者自然是用户,就在双方激战正酣的时候,Uber正式宣布进入中国市场。作为“快的打车”背后的“金主”,阿里巴巴集团的马云在2014年2月末的时候在阿里巴巴推出的即时通信软件“来往”中发布了一篇文章,大体内容是,打车软件让家人打不到车。

这篇文章几乎是向“滴滴出行”抛出了一根橄榄枝,“滴滴出行”立刻对这篇文章做出了正面回应,一场“烧钱大战”终于暂时告一段落,却并没有完全停止。

直到2014年5月,两家公司之间的补贴大战终于正式结束,而当时,两家公司“烧掉”的补贴费用加起来已经达到20亿元。

对于“滴滴出行”的员工来说,这场“烧钱大战”简直就是一场噩梦,技术团队的成员们曾经一连五天五夜没有下楼。有人因为连续熬夜,精神恍惚,甚至出现了地震的幻觉,搞得大家真的以为地震了,一起跑到了楼下,最终发现是虚惊一场。不过,大家只有在这一刻才得到了暂时的休息。

在“烧钱大战”的第一个月,“滴滴出行”也几乎被推到了危险的边缘。当时为了方便司机提现,“滴滴出行”预先在中间账户中放了一部分钱,可是到了出租车司机们交“份子钱”的日子,这笔钱竟然被提取一空,司机们开始抱怨“滴滴出行”余额不足,这在出租车司机中间一下子就产生了雪崩效应,这是“滴滴出行”第一次感受到其距离倒闭竟然如此之近。

奇迹也在危险的同时产生,只用了一夜的时间,“滴滴出行”就补上了1000万元的缺口,这也让“滴滴出行”认清了一个道理:“短期的烧钱是必要的,但资金、补贴不是胜负的关键,更重要的是决策、运营和服务。”

柳青觉得,如果换一种角度看待问题,大家就会发现,企业之间是通过良性竞争的方式,一起努力将市场做到最大。尤其是中国的交通出行市场,还仿佛一个呱呱坠地的婴儿,需要更多的培养和教育。因此,所谓的“价格战”“补贴战”“烧钱大战”,不过是一种商业竞争模式而已。

因为有“滴滴出行”和“快的打车”之间的补贴战,人们也将打车软件行业当成了一个烧钱的行业。有很多企业也试图进入打车软件的市场,可是又在很短的时间之内相继退出了这个行业。

对于这方面的原因,柳青有自己的看法。她觉得,做企业要讲究天时地利人和,很多企业的失败,并不仅仅是因为某一个原因,也不是因为某一次营销策略的失败。一般来说,这有多方面的原因,也是一个规律性的问题,无论是成功还是失败,都是因为有之前的多个方面作为铺垫,之后才因为某一个原因或某一个机会,导致了最终的结果。

公众都是喜欢关注新闻事件的,尤其是像“滴滴出行”和“快的打车”之间的价格大战这样的新闻,更容易吸引公众的眼球,大家也乐于去比较哪个企业“烧钱”更多。但是作为企业管理者本身,柳青觉得“烧钱”只能治标,不能治本。

她从不认为“滴滴出行”是为了烧钱而烧钱,这也是一种培养客户的方式。金钱上的投入,与技术和产品上的投入一样,都是为了吸引顾客去体验这一产品,从而信任这一产品。柳青希望“滴滴出行”能够向整个行业看齐,无论投入怎样的资源,都是合法合规的,在这个基础上,再和其他企业拉开差距。因此,她也不希望大家将所谓的“烧钱大战”当作热议的话题。

在柳青看来,所谓的“烧钱”,不过是一种资本投入方式,无论从事任何行业都是需要投入资本的。她也曾经用养牛为例,把牛养好,也是需要投入大量资本的,更何况是为了保证客户只要在软件上发出一个订单,就有车出现在面前,这背后需要付出的投资更是巨大的。

从风险投资行业转行之后,柳青必须面对许多经营层面的问题,不过她很庆幸公司并没有为自己指派业绩指标,这也无形中减少了她许多压力。柳青是一个对自己要求很高的人,甚至比别人对她的要求还要更高,因此,即便是公司不给她制定业绩指标,她也会为自己设定一个目标,并朝着这个目标去努力。

2015年情人节,“滴滴出行”的创始人程维向公司的全体员工发送了一封题为“打则惊天动地,合则恩爱到底”的邮件。在邮件中,可以看出程维兴奋的心情,“滴滴出行”与“快的打车”之间持续了两年的激烈竞争,终于要宣告结束,并且,两者即将进行合并,“携手迈向共同的出行梦想”。

这次合并计划,也少不了柳青的功劳,她也参与了这个项目的计划与实施的过程,并且大家还为这次合并计划取了一个好听的名字“情人节计划”,就是希望在情人节之际,将这一计划实现,再一次震惊世界。

这个计划从开始到完成,只用了22天的时间。短暂的时间里,所有的“滴滴出行”人一起克服了千难万阻,最终促成了这次具有划时代意义的联手。

当初,程维在创办“滴滴出行”的时候,怀揣着“移动互联网,让出行更美好”的梦想,他并没有想到竞争对手会来得如此快,如此来势汹汹。在与“快的打车”竞争的两年中,“滴滴出行”可谓是经历了互联网历史上最残酷的竞争,并且经受着最严厉的监管。他们的对手,是最难缠的资本巨头,媒体和公众也对这场竞争给予了极大的关注。

这两年多的时间里,“滴滴出行”几乎随时都行走在悬崖的边缘,一不留神就会摔得粉身碎骨。可是,因为每一个“滴滴出行”人的共同努力,“滴滴出行”最终存活了下来,并且每一天都在创造新的奇迹。一项又一项崭新的服务,让几十年来从未改变过的交通出行行业,发生了划时代的变化。

“滴滴出行”与“快的打车”合并之后,柳青成了新一任的总裁,她将最初合并的六个月当作过渡期,要用最快的速度完成业务与团队的整合,又要同时做好面对一切挑战的心理准备。

当时的柳青,仿佛一个站在百米冲刺起跑线前的运动员,憋足一口气,时刻做好冲刺的准备。她在心中暗暗发誓,六个月后,一定要交出一份漂亮的答卷。

其实,仅仅是这一次企业合并,“滴滴出行”就已经创造了三个记录,分别是“中国互联网历史上最大的并购案”“最快创造了一家中国前十的互联网公司”“整合了两家巨头的支持”。

合并之后,“滴滴出行”的管理层团队拥有绝对控股权,并且还让腾讯与阿里巴巴走在了一起,在当时也让许多人惊呼“又相信爱情了”。

在“滴滴出行”内部的员工收到这封邮件之后,“滴滴出行”就将与“快的打车”进行合并的消息对外公布了,“滴滴出行”向整个世界宣布,又一个伟大的梦想,即将正式启程。

许多企业之间的合并,往往以失败告终,因为即便是能够很快将两家企业的业务融合到一起,团队却很难实现完美的融合,不是因为人员过多而导致大量裁员,就是两家公司的团队面和心不和,各做各的,不朝着同一个方向努力。最终的结果,往往是大量的人才离职,或者是拖慢了企业合并之后的发展速度。

“滴滴出行”和“快的打车”团队之间的融合,也经历了从顾虑,到尴尬,到争执,到换位思考,到逐渐认同的过程。这两个昔日最强的竞争对手,能够放下一切成见走到一起,并且将自己的梦想交付到彼此的手上,不得不让人们叹服。

合并之后的企业,不仅没有出现裁员的状况,并且连原有的核心管理层也没有一个人离职。在全新的岗位上,每一个人都用自己宽广的胸怀,接纳彼此,用大气和包容,为公司培养出全新的气质。

“打则惊天动地,合则恩爱到底”,这似乎成了“滴滴出行”与竞争对手之间最终的宿命。

创立于2010年的“Uber”,从2013年下半年开始陆续在中国的上海、深圳、广州三大城市开始了试运行,并一直紧锣密鼓地筹备着正式进军中国市场。

“Uber”在全球的覆盖面已经超过了400个城市,按照媒体的估计,这家公司的估值在2013年就超过了600亿美元。对于合并后的“滴滴出行”来说,这无疑是一个强大的对手,并且在“滴滴出行”做出应战对策之前,这个对手就试图先发制人。

得知“滴滴出行”与“快的打车”合并,“Uber”第一时间就派出代表与程维进行谈判,并且给出了两个选择,让程维二选一。一个是要对“滴滴出行”投资,并且要占40%的股权;如果程维不同意,“Uber”将向中国市场投入10亿美元,正式与“滴滴出行”开战。

面对“Uber”的挑衅,柳青坚决站在程维一边,她了解的程维是一个不会轻易向强大的对手低头的人。事实也果然不出柳青所料,强大的对手更加激发了程维要打造全球最大的一站式出行平台的决心。

柳青坚决支持程维的决定,她也希望这个全球最大的一站式出行平台由中国人来主导,既然一场占领市场的战争不可避免,柳青也早早地就做好了迎接战斗的准备。

“战役”从2015年年初开始打响,由“Uber”打出了“第一枪”,为了迅速抢占市场,“Uber”又掀起了新一轮的补贴大战,试图用低价格、高补贴来快速地占领市场。当时间进入2015年3月,“Uber”又换了一种打法,将“补贴战”改为“价格战”,降价的幅度达到30%。到了2015年11月,“价格战”又再次更换为“补贴战”,环环相扣的“打法”,对“滴滴出行”摆出了咄咄逼人的态势。

不过,“滴滴出行”也并没有被动地“挨打”,对于“Uber”发起的每一轮攻势,都给予了有力的还击。当“Uber”开始“价格战”的时候,“滴滴出行”采取了减免专车起步价的方式,从“Uber”手中抢回了一部分市场份额,不过,在这一轮“战役”当中,“Uber”依然取得了暂时的胜利。

为了应对“Uber”的下一轮举措,包括柳青在内的每一个公司成员都时刻做好了应战的准备。并且,大家都在时刻不停地思索与研究,希望在硬碰硬的局势之下,用全新的技术和产品来另辟蹊径。

功夫不负有心人,2015年5月,“滴滴快车”服务正式推出,因为价格十分平民化,迅速在中国的各大城市推广开来。

曾经与“快的打车”之间长达两年多的竞争,让“滴滴出行”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不过柳青也知道,漫长的拉锯战会极大地消耗企业的资源和精力,拖慢企业发展的脚步。因此,她必须要伴随“滴滴出行”一起尽量减少与“Uber”之间的竞争时间。

“Uber”的营销攻势十分迅猛,几乎压得“滴滴出行”喘不过气。不过,“Uber”毕竟还是一个刚刚进入中国的企业,只要趁着它还没有站稳脚跟的时候给予迎头痛击,就能快速地取得胜利。

为此,“滴滴出行”必须策划出一个超级营销方案,既要有足够劲爆的噱头,迅速吸引公众的眼球,又要迅速地与竞争对手拉开距离,显得比竞争对手更高一个档次。

于是,“全民免费”这个足够劲爆的活动在2015年5月25日正式上线,“滴滴出行”将这一天称为“橘色星期一”,这场全民免费坐快车的服务从这一天起,持续进行两个星期。

在举办这场活动的同时,柳青的心中也有一些忐忑。她不知道两个星期之后,没有了全民免费坐快车这项服务,还有多少人会依然选择“滴滴快车”作为出行工具。2015年6月8日,就是答案公布的日子,这一天,是全民免费坐快车活动结束之后的第一天,就在这一天,“滴滴快车”的订单量达到了200万,这个数字终于让柳青松了一口气,这说明人们已经正式认可了“滴滴快车”这个产品,即便没有免费活动,也愿意选择其作为出行工具。

2016年8月1日,柳青和程维又联合向“滴滴出行”的全体员工发送了一封邮件,向大家宣布了另一个好消息,那就是“滴滴出行”与“Uber”达成了战略协议,“滴滴出行”将收购“优步中国”的品牌、业务、数据等全部资产,并且在中国大陆运营。

柳青和程维在邮件中说道:“今日之后,希望两边团队能够真诚拥抱,跑步进入新时代,不断为用户、为行业带来新惊喜。”

当初,“滴滴出行”与“快的打车”之间的竞争持续了两年多的时间,合并后的“滴滴出行”与“Uber”在中国的市场上也几乎竞争了两年多的时间,这有些类似于两个高手之间的过招,在竞争的同时,也起到了彼此激励与互相学习的作用。

“滴滴出行”与“Uber”达成战略协议之后,两家公司采取相互持股的方式,也就是说,这两家公司都会持有对方公司少量的股份,成为对方公司的股东之一。“Uber”持有“滴滴出行”5.89%的股份,折合成经济权益,大约占17.7%的比例。

合并之后,“滴滴出行”也成了唯一一家腾讯、阿里巴巴和百度共同投资的企业,这也标志着中国共享出行行业进入了全新的发展阶段。

这一次合并与“滴滴出行”和“快的打车”之间的合并截然不同。合并之后,“优步中国”依然保持品牌和业务的独立运营,并且两家企业之间提倡内部竞争,这样才能激发出彼此创新的动力,为保障用户安全以及舒适高效的出行做出更多的贡献。

与“Uber”合作之后,“滴滴出行”也将与全球的伙伴打通本地的资源优势,为用户提供更加美好的跨境出行体验。

柳青和程维将“Uber”比喻成“伟大的对手”,更将这一次合作比喻成“史诗般的对决”。对于这位竞争对手,柳青和程维给予了极大的尊重,对于“Uber”在中国市场上做出的一切努力,提供的一切技术与产品,都给予了极大的认可。

在“滴滴出行”和“优步中国”合并之前,有人曾问过柳青这样一个问题,那就是:在之前,许多人在出行时都选择“滴滴出行”或者“快的打车”,然而自从“Uber”出现之后,选择“Uber”的人变得越来越多,选择“滴滴出行”和“快的打车”的人则出现了减少的态势,作为团队管理者的她,对于这样的竞争对手持怎样的态度,又会对自己的团队进行怎样的指导。

柳青觉得,竞争不是一件可怕的事情,反而有助于保持企业的活力。一个没有竞争对手的企业,是不会有任何活力的,是好的竞争对手,让“滴滴出行”一刻不停地前进,就像一个运动员,放下一切包袱,不断激发自己。她也认为,良性的市场竞争,能够将市场带动得更加良性。

柳青和程维认为,这一次的合作在全球的资本合作上都达到了极致的状态,彼此之间长达两年多的高强度竞争,让两家企业都实现了快速的增长。对于中国移动出行市场来说,这是一件好事,因为这种竞争更能刺激中国移动出行的发展。

哪怕竞争对手再强大,柳青也不愿意将目光一直盯在竞争对手身上。对于她来说,创业的初心更加重要,解决中国十几亿人口每天的出行难题,是比竞争更加有意义的事情。

在发给公司员工的邮件中,柳青和程维写下了这样一句话:“叫车不用等、路上不用堵、一路好心情,从体验到技术上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我们的征途是星辰大海。”

“滴滴出行”的一切努力,在得到用户认可的同时,也得到了国家政策法规的认可。2016年,国家第一次对“网约车”采取立法支持,尽管有些细节还没有最终明确,但已经可以看出国家对于“网约车”的态度是支持的,在中国的移动出行领域,这一次立法可以称为“里程碑式的进步”。

回想起加入“滴滴出行”这几年来经历的挫折,柳青也会发出无限感慨,她已经记不清公司的服务被叫停了多少次,有多少司机遭遇过扣车和罚款。如今的“网约车”立法,不仅是对柳青和“滴滴出行”,更是对整个移动出行行业的一次鼓舞。

每当想到这里,柳青就禁不住为自己的团队、为自己从事的行业感到骄傲,与“Uber”合作之后,“滴滴出行”也喊出了又一个响亮的口号:“让出行更美好,让司机受人尊敬,打造世界顶级科技公司。”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